APP下载

基于共建共享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
——以四川省“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活动为例

2024-01-22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学习者社区

周 晨 许 琳 黎 恩

(四川开放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3)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多渠道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更好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学习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1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社区教育“能者为师”特色课程资源的推介活动。在四川省教育厅领导下,四川省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组织全省的开放大学、普通高校和其他相关单位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能者为师”特色课程资源的征集和推荐活动,建设了一大批符合人民需求、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高质量课程资源。通过梳理总结“能者为师”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经验,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整合升级社区教育优质资源,进一步助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一、“能者为师”特色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活动是2022年教育部推动全国社区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相关精神要求,四川省首次面向包括全日制普通高校、非全日制成人继续教育学校在内的不同办学类型院校进行广泛征集,吸引了川内56所普通高校、13家开放大学,以及数所中小学、企业的教师与能工巧匠踊跃申报。特色课程资源的形式为视频和音频,围绕科学素质与互联网学习、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家庭教育与阅读表达、乡村振兴、非遗传承、道德与法治、人文艺术、康养健身、生活技艺和社区治理与应急管理等10个主题展开建设。[1]

从申报情况来看,普通高校和开放大学建设的课程数量占到了总数的95%以上,在主题选择和建设风格上体现出各自的鲜明特点。普通高校建设的课程资源大多集中在“社区治理与应急管理”“康养健身”“科学素质与互联网学习”等主题,突出学术理论知识的系统阐述。比如,四川大学的“认识灾难,险中求生”和“老年常见慢病管理”、西华大学的“实用应急与百姓生活”、西南财经大学的“保险产品浅析”等课程,其课件制作内容形式规范,章节递进逻辑分明,知识覆盖全面深刻。

开放大学建设的课程资源大多集中在“非遗传承”“家庭教育与阅读表达”“生活技艺”等主题,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比如,广元开放大学青川分校的“青川灰搅团制作工艺”、雅安开放大学的“老年教育普通话教学课程”、自贡开放大学的“舌尖盛宴盐帮美食”等课程,其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授课形式不拘一格,通俗易懂。

截至2022年12月,全省共征集上报111门课程(1327个微视频),其中有110门获得教育部推介[2],央视新闻、央视财经等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开展“能者为师”推介活动,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大舞台,进一步提升了四川省社区教育普惠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从“能者为师”特色课程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此次四川省“能者为师”推介活动中,普通高校和开放大学作为申报数量最多的两种办学类型院校,在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制度、观念、标准等方面表现出普遍问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制度不健全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开放大学具备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专业优势,但是本次“能者为师”推介活动中,开放大学申报的课程数量和质量与普通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探其根本,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以四川开放大学为例,目前主要有三种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方式:外购、自建和依托活动。在外购资源方面,因为没有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只能用学校划拨的有限的社区教育工作经费进行购买,受价格因素限制,无法切实保障优质课程资源的定期储备和更新;在自建资源方面,因为目前尚未成立“社区教育专家资源库”,只能通过广泛动员开放大学系统内的专兼职教师自建课程来充实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由于是自愿申报没有奖金鼓励,导致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课程精良度较低;在依托活动方面,通过组织开展“能者为师”“智慧助老”等推介活动,确实能在较短时间内建设出一大批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但是这些课程和教师团队来自社会各级各类单位,松散性很强,如果没有权威组织的统筹管理,仅靠开放大学主导将难以开展课题研究、培训交流、品牌打造等长期建设工作,相关课程资源也无法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综上所述,因为受到财力、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影响,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发展被动,进步缓慢。

与此相对,“能者为师”推介活动中普通高校所建设的课程质量普遍比较精良,体现出师资力量、软硬件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但同时也凸显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即普通高校建设的社区教育课程偏重于系统规范的书本理论知识,与本地区域环境和本土文化割裂较大。究其根本,目前我国社区教育面临专业队伍匮乏涣散的困境,普通高校很少开设社区教育相关专业,没有成规模的学科体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缺失,学术研究氛围淡薄。另外,普通高校也较少与非全日制院校展开共建共享合作,没有充分开发利用社区人力物力资源,课程内容与社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地域特色贴合程度较低。在此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师对待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往往体现出较强的功利随机心态,缺少自发的使命感和认同感,所建成的课程资源也具有较强的“城市性”趋同特点,缺少教育的“社区”特征。综上所述,由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制度尚不完善,为全日制普通高校背景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长远稳定发展带来了隐患和阻碍。

(二)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理念存在偏差

此次“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活动中,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由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组成,包括社区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以及发挥余热的退休人员等等。因为社区教育涉及的人员范围非常广泛,教师的构成也更为复杂,加上目前暂时还未施行统一的社区教育教师准入标准,从申报的课程质量可以看出,开放大学的课程建设团队在教师专业素养、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等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另外对于社区教育课程内涵建设与品质提升方面的重视程度也相对不足。比如,很多课程只集中在某项技能的操作演示本身,缺少导入、引言、提问、过渡连接等讲授的艺术和技巧,整体质感相对粗糙;还有些课程资源存在宣传某个品牌项目或组织单位的广告倾向,忽略了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背离了社区教育的初衷。

与此相对,普通高校的课程建设团队全部都是由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组成,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技能水准。但是因为很多普通高校对于自身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认识不足,没有投入相匹配的扶持和保障机制,导致高校教师在社区教育课程开发上认知模糊、敷衍怠惰、研究动力不足、合作意识不强,所建设的很多课程都是在全日制课程的基础上简单改动调整而成,没有结合地域特色、大众关注热点和学习对象特点进行深入的调研与思考,欠缺实用性和普及性。

(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不统一

通过分析“能者为师”的视频、音频课件可以看出,由于目前还没有推行可供多数人参考的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教师团队在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下所建设的课程质量往往会参差不齐。比如,开放大学建设的一些课程会出现无字幕、画面模糊、方言讲授、时长分配不均、章节知识点不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提升课程制作的规范性和精良度;而普通高校建设的一些课程会出现照搬全日制教材大纲、复刻本科课堂教学模式、表达方式晦涩深奥如生僻专业术语过多、通篇使用英文讲解等情况,不利于课程资源在全社会全年龄层面进行传播和推广。

社区教育课程所服务的是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学习需求的社会公民,课程内容应该结合学员特质和本土特色进行设计构建。为了更好地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社区教育,有必要针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选择、编排形式、表现手法、规格参数等方面,设立可操作、可推广的规范标准,让不同类型院校的教师都能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制作出优秀的社区教育课程资源。而且,设立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标准也能为后续开展课程评价时判定课程设计效果、改进课程决策行为、验证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三、基于“共建共享”视角思考“能者为师”活动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启示

根据前文梳理的问题可以看出,在“能者为师”特色课程推介活动中,以普通高校为代表的全日制学校在师资力量和学科专业知识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主动开展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比较低、跨院校共建共享意识比较淡薄;以开放大学为代表的非全日制成人继续教育学校拥有扎实的深入地方基层的社区教育体系支持,本土优势显著,但是财政经费欠缺、师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课程建设保障基础比较薄弱。随着“能者为师”等面向全类型院校展开的社区教育课程推介活动获得良好反响,未来更多的普通高校、中小学等全日制学校将参与到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设中来,进一步打破地域界限和办学形式壁垒,更好地发挥出各类教育资源交融互补的优势,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在此背景下,不同的课程建设主体要以制作高质量的课程资源为统一目标,深入挖掘并合理调配本领域在社会、自然、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通力合作,互利互助[3]。从课程管理、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等“宏观意识层面”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供政策保障,同时以社区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学习需求调研、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平台建设、课程评价反馈等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具体实施层面”的全过程中贯彻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一)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宏观意识层面

1.加强社区教育课程统筹管理水平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运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建议由政府或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依托省级或市级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成立“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对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统筹管理。首先,发布社区教育课程建设指南,明确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实施细则,从课程的主题选择、组织形式、教材编撰、表现方法、体例规格等方面给出详细的指导和示例参考。其次,推动成立社区教育课程共建共享合作联盟,为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资源的遴选、建设、共享等方面提供支持服务。第三,定期向全社会发布聚焦本土地域特色和智慧助老、家庭教育等社会热点话题的终身教育研究课题,加快孵化社区教育特色品牌,扩大社区教育知名度和影响力。第四,组织展开主题讲座、论坛对话、学术研讨、观摩体验等交流活动,让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域带头人汇聚在一起进行理念和方法论的碰撞与升华。

2.建设高素质社区教育师资队伍

建议由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牵头,依托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等管理机构成立“终身教育师资库”,广泛吸纳当地专业有权威、授课有经验、实操有能力的学者、教师、企业经营管理者、地方民俗文化传承人和行业能工巧匠等进入师资库,打造出一支以社区教育专职教师、社区教育讲师团为主导,社区志愿者教师、兼职教师为主体,社区活动骨干为基础的复合式、多功能[3]、高素质、专业强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完善社区教育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明确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办法,从职前、入职、职后三个阶段打通社区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提升社区教育教师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幸福感,培育出更多推动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3.拓宽社区教育课程经费筹措渠道

经费是决定社区教育课程建设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的关键。各地应积极推动形成党委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相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市场有效介入、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协同治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社会各界多渠道参与筹措”的经费保障机制,按辖区常住人口设立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并列入财政预算,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捐赠资助,制定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规范经费管理原则、管理部门、使用范围、使用额度、申请流程等具体实施要求,进一步夯实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基础。

(二)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层面

1.展开学习需求调研

各级各类院校应该成立专门的社区教育课程研究团队,积极与本地承担社区教育工作的相关机构如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学校等展开合作,运用问卷调查、访问、座谈等多种方法,对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的基层社区居民展开学习需求调研,并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拟定课程建设主题目录。

通过开展学习需求调研,可以充分了解社区学习者最真实的意愿、诉求以及困难,帮助课程建设者更好地处理“针对性”和“适应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一方面要确保教授的内容匹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并且能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具有独特性、前瞻性和实践性[4]。另一方面要在内容选择、形式编排、门类设置等课程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改完善。比如,面向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的社区教育课程在视频文字图片大小、行间距、颜色深浅、音量大小等方面需要特别处理,才能更加符合特定人群的生理特点和学习习惯等等。

另外,在充分开展学习需求调研的基础之上,区域内各种类型的资源也能得到更加科学的开发运用。比如,在拍摄制作阶段适当加入图书馆、体育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老年大学、公园等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场所[5]的实地取材,既能丰富地域特色,同时也缩短了学习者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感;在课程运用阶段,可以增加普通高校、社区教育系统单位和各行业部门之间的联动频率,通过共享在线学习网站、官方主页等平台资源,以及学生、社区居民、志愿者等人力资源,对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和推广。

2.设立课程学习目标

开发社区教育课程的目的是为了适应我国建设全民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终身学习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潜能和积极性,提升社区居民的素质修养和生活质量,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地长效发展。社区教育具有“学习环境的不固定性”“学习过程自愿参与性”“学习结果的非预期性”等特点,会对学生有效获取知识和教师开展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带来一定干扰。为了避免这些干扰,课程建设者应该在制定课程计划时,针对学习者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设立具体与可测量的目标。首先,调研社区教育课程目标受众的背景、学习水平和需求,为课程的目标设定提供依据。其次,将建设的课程按照娱乐类、学习类、社会热点类等不同属性特质进行大致归类,梳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第三,根据课程主题和目标受众需求制定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可衡量的具体学习目标,同时设计出一套与之相配套的评估标准。第四,根据课程主题和学习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再辅以演讲、活动、知识竞赛等课程形式,帮助学员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第五,在授课过程中合理运用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相关教学资源,确保这些资源符合课程主题和学习目标。第六,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学员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反思总结教学问题,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效果。

随着数字化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未来社区教育还将进一步加深与科技领域的跨界渗透和创新融合,课程主题会更加丰富多彩,课程形式会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内容的知识覆盖面会更广更深。通过设立科学的课程学习目标,既能帮助课程建设者不断提升课程的品质内涵,彻底打破社区教育课程“只面向老年人”“全都是保健休闲娱乐”等类似的传统刻板印象,同时也能帮助每一位社区学习者都获得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做到“需有所学、学有所教”。

3.选择组织课程内容

社区教育课程的本质是“面向社区无功利化学习需求的大多数居民,以满足他们丰富业余生活、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的社区类教育课程,通常具备体验性、互动性和活动性等基本特点”[6]。根据这一内涵属性,在选择组织社区教育课程内容时,首先,要处理好“碎片性”与“系统性”之间的关系。由于社区教育学习者通常更加注重于对生命幸福的体验和认同,会以个人的情感和兴趣为导向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建设课程时,一方面应该把学院派的课程知识体系打碎,分解成若干简明清晰、独立且依次递进的知识点,呈现出零散、碎片式的状态。另一方面,要把多个知识模块里的碎片知识进行语义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知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碎片化带来的弊端,更好地贴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

其次,还要处理好课程的“互动性”和“扩展性”关系。教师在开发社区教育课程时必须以现代远程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在课程内容中适时融入合作学习、交互学习、分享学习、情境学习等基本要素[7]。同时,非全日制学校和全日制学校之间也要积极协同合作,为社区民众和学习者搭建起浏览资讯话题、开展课后讨论、拓展学习视野的交流学习平台。

总的来说,建设社区教育课程应该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设计贴合不同类型学习者切实需求的课程内容,扩大社区教育学习者和课程之间的黏度,提升社区教育的普惠度和大众认可度。

4.建设资源共享平台

为更好地推广运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等各类院校应该积极建立联动机制,借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人力物力,合作开发具备兼容性、交流性的终身教育在线学习平台,以达到共享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目的。首先,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社区教师和后台管理人员等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在保证资源安全性和操作效率的基础上做好页面区域功能分类,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功能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课程,比如增加“猜你想看”或者“更多关联”等搜索功能,通过引导和创设情景来预判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需求,以满足工具型、表达型、娱乐型等不同类型社区教育学习者的需求[8]。其次,可以主动引导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内心的无意识转化为显性的学习内容,间接提升自身修养和素质,比如将课程按照主题分类开辟出不同的话题讨论区,学习者可以与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组建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每学期可在讨论区内发布2~4个结合所学内容产出的文字、照片或者视频小结,期末按照点赞投票数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并进行表彰。通过积极发挥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进一步加深学习者之间的羁绊,同时也很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情感需求。最后,积极探索建设社区教育学分管理体系,完善社区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为社区学习者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形成包含注册报名、考勤培训、线上线下学习时长等信息在内的终身学习电子档案,通过使用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习者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5.开展课程评价反馈

科学的评价反馈能为课程建设提供客观的诊断意见和修正对策,是推动社区教育课程发展完善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社区教育课程评价反馈指标应该涵盖三大方面的内容:首先,在“学生学习情况”部分,应该从知识技能水平、创新合作精神、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对学员自身的综合学习水平进行考察,便于今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查漏补缺。其次,在“教师教学情况”部分,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为教师下一步的课程改善提供客观参考。最后,在“课程实施综合情况”部分,应该从居民满意程度、社区环境改善程度、居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提升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帮助课程建设者和推广者掌握社区教育课程的整体实施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力。针对此,各级各类院校可以积极借助“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和“终身教育师资库”等平台力量展开调研和实践活动,逐步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社区教育课程评价反馈体系标准。同时还应积极争取政府层面的扶持力量,发挥非官方性质社会团队的评估作用,吸纳社会各界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评价意见,充分激发提升社区教育课程质量的社会活力。

结语

社区教育是实现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社区教育的载体和中介,社区教育课程体现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相互融合,是实现新时代社区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领域。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下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各级各类院校要在开放发展的教育实践中加强资源共建共享力度,建成更多具有区域性、开放性、时代性的社区教育课程,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学习者社区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社区大作战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3D打印社区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