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英语专业笔译实训课堂教学模式新探究
2024-01-21刘美
刘美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传统的英语笔译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校应顺应时代的变革,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文章研究笔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分析笔译实训课程概况等问题,提出课程建设与教师团队同步建设等思路,旨在改善笔译实训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英语专业;笔译实训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定位
笔译实训是为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集中实践课程,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的翻译基础,锻炼学生的笔译实践能力,使学生把所学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到英语笔译实践中。目前,四川工商学院英语专业笔译实训课堂教学使用的教材是《英汉翻译简明教程》,庄译传编著。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课程内容包括原文本分析(6学时),即学会从原文作者等方面分析原文背景知识;词义分析(6学时),即学会从词性等方面对文本中的词义进行辨析;句法分析(6学时),即学会从句子成分等方面分析文本中的长难句和复合句;语篇分析(6学时),即学会从语境方面进行语篇分析; 学生实践部分(8学时),即针对理论课堂主要内容进行练习。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的笔译基础水平得到提高,并结合本学期所学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能对翻译文本作原文分析、词汇分析、句法分析、语篇分析,能读懂一般的英语类翻译文本。
1.知识目标
学生能掌握10 000~12 000个词汇及这些单词构成的常用词组,能正确并熟练地使用其中5 000~ 6 000个词汇及最常用的搭配,能熟练地使用各种衔接手段,能连贯地表达思想,侧重语法结构在笔译过程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有了一定的词汇积累后,学生还应掌握和运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一般性词汇,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有一定的了解,具有探究性学习思维,能自主学习并反思学习效果,总结并优化学习策略。
3.素质目标
在常见的语境中,学生能较为熟练地整合运用已有的英语语言知识,理解多种模态语篇传递的要义和具体信息;能主动树立文化意识,提高个人文化修养,并内化于实际行动;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等现实情境中获取文化信息;能在跨文化交流时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层面上看,学生在大二年级报考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但过级率基本在40%左右,这说明60%的学生的语言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语法、词汇方面没有得到预期的提高。这导致在大三年级接触笔译时,很多学生力不从心,因为“译”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语法知识,同时兼具较好的写作能力。
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师队伍方面没有形成固定的教研团队,教师自身的翻译知识储备不够,采取的教学模式死板,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同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盲目或照搬其他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没有形成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的教学实践体系,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二、创新思路
(一)教师团队建设与课程建设同步
高校应该建立固定的教师笔译团队,选择有多年翻译经验、持有CATTI(二级笔译)证书以上的教师或“双师型”教师。有翻译经验的教师可以真正做到實践教学,把丰富的翻译经验分享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翻译教学团队的教师可以广泛参与教学改革,拓展教学实践渠道,让学生参与或负责课题研究,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比如,鼓励学生把校内的指示牌、教学楼内的名人名言制作成双语版,教师团队进行后期校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摒弃学生会出错,后期工作量大的思想,因为有错才有提高,有错才有进步的空间。
例如,在讲完地名翻译的基本原则时,教师可以播放学校所在的地级市的公交英文,学生马上对其地名翻译错误的地方进行纠错、修改感受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的魅力,以及外语人应有的责任。学生参与实际性的翻译项目,既能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认同感。另外,教师团队成员应定期召开教研会议,分享与借鉴教学经验。
在教师团队固定之后,教师团队可以共同探讨课程建设,优化实训课程的学时,依托翻译理论课程,细化到每堂课的具体实操内容。教师团队共同探讨教材,以教材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翻译材料,使笔译课程教学成为一门有温度的教学课程。同时,顺应当前社会市场的需求,教师团队应着重开展“政论文笔译”实训,提高学生CATTI考试过级率,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
(二)与翻译企业协同育人
产教融合和协同育人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为实现翻译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项目相结合、课程设置与翻译行业需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翻译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相结合,高校可以与翻译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建教学实践基地,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创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模式。
1.企业教师进课堂
企业教师进课堂,让学生参与实际性的翻译项目中,学生才能真切体会笔译实训的意义。学生在真正接触企业导师的同时,开阔了视野,能更明确地认知学习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当前,很多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认为毕业后的选择仅是教师,忽略了其他就业方向,且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2.上课实习两不误
企业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寒暑假的实习机会,线上线下均可。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感受到学生的“输出”,从而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在真正感受职场时,学生可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如待人接物、上传下达等。针对成绩比较薄弱的学生,企业可以为其量身打造笔译培训,制订培训计划。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可以弥补课堂上的缺失,提高翻译能力,而且企业可以打开知名度。
总之,对高校而言,产教融合模式有利于了解市场需求,明确育人目标,为企业输送更多专业的人才。对企业而言,高校会引进企业自主研发的翻译软件,学生在使用翻译软件时可以直接发现软件的优点和缺点,并根据自身需求提出有效的建议。同时,企业可以对软件做升级改进,也可以从高校直接聘用优秀人才,降低招聘风险。
(三)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在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时,教师应基于课堂输出,在提高学生笔译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师以翻译理论为基础,在培养外语人才的主线下,以文化多元性和信息跨学科性为原则,拓展上课内容,提供课外翻译材料,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富有时代气息、人文精神和开放意识。具体的教学实施如下。
1.教师提前下发笔译任务
教师提前一周下发笔译任务到超星学习通,学生通过课程通知查看学习任务,按时按量完成笔译练习。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要求学生在前三天完成初稿,后三天完成二稿,并在组内校对、审稿,得出组内最好的译文。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学生分享笔译过程
在实训课前,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译文,阐述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熟悉译文,还能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同时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教师进行现场点评
在学生分享完后,教师认真点评每组的任务,广泛接纳学生的建议,鼓励学生勇敢表达自己的翻译思路,让学生明白“翻译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并让学生学会理解,再内化,最后体现在笔译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每组每次完成的译文做成“翻译集”存档,让每一届学生学习,并不断完善。
4.学生撰写反思日记
每上完一节实训课,学生就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比如,初稿与二稿、三稿相比,有哪些不足,把经典的翻译案例、经典句型记录下来。长期坚持下来,学生的翻译水平会有所提高。
(四)教师更新考核方式
当前,笔译实训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为撰写论文报告,但多数学生的报告没有深入分析译文,只是初稿和二稿简单地对比,质量并不高。在期末评审时,教师也是简单地打分,没有分析报告的优点和缺点。
1.推行N+1过程性考核
N+1过程性考核中的“N”是指平时成绩,“1”是指期末成绩。“N”包括作业,即每次课前下发的翻译任务完成情况,占比25%;课堂参与度,即每次课上分享翻译经验,占比35%;阶段性测试,即每三周进行一次测试,取几次测试的平均分,占比40%。期末考试的“1”可设置为笔试,借鉴CATTI考试(三级笔译)的考试大纲和考点进行出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最终做到知识性、能力性、终结性测试評价相结合。
2.推行“免考”政策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全国性的翻译笔试,如“韩素音”翻译大赛、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等,凡是报名参加比赛且获得名次的学生,笔译实训课程均可申请免考与课外综合测评加分。“韩素音”翻译大赛和CATTI杯全国翻译大赛是翻译类比较权威的大赛,学生盲目报名参赛也并非有益。教师应与学生组建指导小组,共同备赛,提高学生入围决赛的概率,这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角,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考核方式是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只有更新、改进考核方式,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训课的重视程度,从而真正提高笔译实践能力。
三、结语
笔译实训是依托翻译理论课程而生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从根本上变革教学实施过程,优化教学内容,更新考核方式,笔译实训课程才有存在的意义。因此,高校必须强化“以能力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摒弃以传统知识为本位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真实的笔译案例,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利.我国民办高校教育质量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2]罗晴.基于CATTI考试的应用型笔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长江丛刊,2019(30).
[3]李晓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英语笔译实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2).
[4]薛清.游移于问题与对策之间的翻译专业教育思考[J].上海翻译,2008(2).
[5]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4(4).
[6]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四川省翻译协会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课题编号:22CJRH10905。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