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负面影响探究

2024-01-21刘宇凌

贵州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泛娱乐化娱乐辅导员

刘宇凌 张 燕

(贵州开放大学 贵阳 550004)

信息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商业资本不断逐利的过程中,很多新媒体平台逐渐忽略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将娱乐功能无限放大。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空间中出现了“娱乐化”现象,并越演越烈。“95后”“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土著民,是网络流行词汇的创作者、移动社交媒体的活跃者、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对新媒体平台充满了好奇,对网络直播、电子竞技、娱乐综艺等各种网络文化接受度高。然而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社会阅历不够,很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消极影响,成为娱乐附属,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冲击。在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有责任、有义务积极应对“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

一、网络“泛娱乐化”的内涵及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一)网络“泛娱乐化”的概念界定

学术界关于“泛娱乐化”的概念界定,每一种观点侧重点不同,但综合起来将其定性为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即娱乐元素在社会生活中过度泛滥,导致人们以娱乐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以娱乐作为价值衡量标准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1]。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当今俨然已经成为人机不分离的时代,“泛娱乐化”思潮开始借助新媒体技术进行传播。结合网络平台的特征以及“泛娱乐化”的概念,本研究的网络“泛娱乐化”是指依靠网络媒体平台,借助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传播优势,将原先各个领域不具备娱乐属性的事物、信息进行娱乐化包装,以取悦大众、满足受众感官娱乐刺激为追求,宣扬娱乐为王,并把娱乐价值推崇到一切领域的消极文化现象。网络“泛娱乐化”降低了文化市场的严肃性,不仅让各种内容肤浅、粗俗娱乐的信息充斥在网络环境中,还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理想信念不坚定

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追剧、刷短视频、看网络小说、玩网游、浏览各类移动社交媒体等逐渐成为人们放松娱乐的方式,网络不能断、手机不离手已成为常态。身处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破解了流量密码,谁就掌握了资本秘诀。各网络媒体平台为了更好地留住客户群体、“增粉引流”,会想方设法推送满足感官刺激、给人带来娱乐的内容,在传播上也是借助短视频、真人秀、网络直播等能激发人们兴趣的方式进行,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度、点击量。各网络平台的竞争角逐,以网络媒体作为传播载体,信息技术作为助推力,夸大娱乐化在日常生活中的分量,娱乐消遣信息不断传播,逐渐形成“泛娱乐化”网络环境。

在万物皆可娱的网络环境中,部分媒体创作者奉行“流量至上”,为了博眼球,将传播题材集中在明星私生活、绯闻八卦等方面来激发大家吃“瓜”兴趣;一些短视频、网文更是以戏说、恶搞历史的方式来误导受众;更有甚者无中生有,制造一些“新奇”“离奇”“轰动”的事件激起大家的点击欲。在“泛娱乐化”网络环境里,人们正在无意识地、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大众狂欢的幻境之中,行为、思维都发生变化。青年大学生一般阅历少、判断力不够,不能很好地甄别各类信息,容易出现盲目追捧、相互传播虚假信息的情况。长期受“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出现动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发展。

2.思辨能力下降

大数据时代,媒体平台为更好地实现精准推送提升用户黏性,大多数平台采用的传播机制是通过数据收集、分析并深挖青年大学生在各个娱乐社交平台上的浏览习惯和个人偏好,再借助推荐算法不断推送其感兴趣的内容,实现个性化推荐。推荐算法的应用更能满足人们个性化的推荐需求,但同时也容易让青年大学生陷入由网络平台根据自己喜好编织的“泛娱乐化”信息茧房中,导致信息闭塞,在网络娱乐幻想中迷失自我。所谓信息茧房是指在信息传播中公众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久而久之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2]。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强,上网时间长,接受网络新事物快,受网络娱乐信息影响大,信息茧房效应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更为突出。推荐算法、商业逐利联合打造的“泛娱乐化”信息茧房,通过智能技术强化推送同质内容,例如,大学生在小红书里以美白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小红书就会不断推送同类型的作品,其他网络平台也会进行类似推荐,于是学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接收的信息都是与美白相关的内容,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容貌焦虑,极易掉入一些虚假广告的圈套,甚至不惜通过美容贷进行美白。“泛娱乐化”不仅使大学生接收的信息越来越固化、接触面越来越窄,而且会削弱学生对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思辨能力。

3.社会责任感减弱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尤其是近年来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移动社交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主体开始真正的大众化、平民化,不再局限于媒体公司、新闻公司等传统传播主体[3]。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以拍摄视频、传播娱乐化信息为职业,成为“网红”“流量达人”“主播”等变为许多人的追求。为了吸引更多的粉丝、增加流量、收获利益,部分大众传播主体开始打着“草根文化”“平民文化”“分享日常生活”的旗号拍摄浮夸的视频、解说演绎“荤段子”、调侃经典,从而满足人们好奇、低趣味心理,达到“吸睛”的目的。各类搞怪、低俗的信息给学生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激发着大学生参与、模仿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成为“泛娱乐化”信息的传播主体,在各大网络平台发布短视频、直播,幻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大红大紫。传播主体的增多,媒体平台的推广引流,让青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视觉、听觉愉悦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摒弃了理性思考,滋生了“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意识中成为网络“泛娱乐化”传播主体大军中的一员。

二、网络“泛娱乐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一)对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能力提出挑战

当前,网络“泛娱乐”思潮不断渗透到高校校园各个角落,辅导员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做有温度、深度、高度的中国青年进而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是摆在辅导员面前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对辅导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高校辅导员素质是外显素质和内在素质的统一体,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知识素质、创新素质、法律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和能力素质等[4]。隐蔽性是网络“泛娱乐化”思潮最大的特征,包裹上娱乐的外衣将自己隐藏起来,让自己看起来没有一丁点儿危害,其实质是为了满足简单的娱乐需求。一些经过包装的文化产品,甚至传递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错误价值观,如果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强、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就难以察觉网络“泛娱乐”信息背后蕴含的政治意义,更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为了博眼球、提高点击率,很多主播“扮丑”“夸张造型”“奇装异服”,一定程度上让部分大学生审美娱乐化、审美价值判断错位,如果辅导员的审美素质不强,就无法及时匡正学生的审美意识、清晰审美标准;市场经济“泛娱乐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直播带货行列,部分大学生看到喜欢的主播带货就很容易疯狂囤货,陷入消费陷阱,甚至为了满足消费欲望不惜“校园贷”“裸贷”,辅导员也必须要有一定的知识素养和法律素质,才能帮助学生处理非法贷款问题,树立理性消费观念;网络“泛娱乐化”改变了部分学生的交流沟通方式,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平台而不是面对面交流,这对辅导员的创新素质和技能素质同样也提出了挑战,如果不创新交流方式,更新新媒体技能知识储备,与学生的良性沟通就会出现问题。

(二)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核心课程,思政课课堂是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政课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既要不断思考探索、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期望,又要用扎实的理论学识积极引导学生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侵袭。思政课教师难免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讲授方式等方面陷入困境[5]。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念共识和内在品格,让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都得到提升。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的特点,以思政教师的讲授为主。部分长期沉迷于“泛娱乐化”网络世界的青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对严肃理性的思政课不感兴趣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奉行“不逃思政课,大学生活不完整”原则。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高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以期提高“到课率”“抬头率”“参与率”。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始迎合学生娱乐化需求,教学内容上过度碎片化、娱乐化,例如在讲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时候,既然学生觉得理论知识枯燥,那就淡化甚至避开理论的讲解,转向大谈马克思的爱情故事;在党史国史学习时,为了提升娱乐性甚至将课堂教学变成“故事会”“野史奇谈”“名人趣闻史”。在讲授方式上,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鲜用学术性、政治性用语,大量使用网络流行语、谐音梗、段子等;部分教师更是采用戏说、表演的方式上课,过分活跃课堂,让严肃的课堂变成“相声”“脱口秀”舞台。在教学形式上,为了达到感官刺激,吸引新媒体时代青年,部分思政课教师试用通过在课堂上播放短视频、微电影完成教学,并期望通过娱乐化解说影视作品,以作品中的碎片化信息附比理论概念,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更是在课件上“下功夫”,PPT上大量放置动画、音乐、视频、漫画等,认为只要课件足够有个性,学生抬头频率就会增加。只顾迎合青年大学生“泛娱乐化”需求而忽略教学内容的学理性,一味追求能够增强感官刺激的讲授方式、教学形式,不仅影响学生理性思考、政治甄别能力的培养,还降低了思政课的严肃性、政治性、思想性,影响思政课育人作用的发挥。

(三)让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受到阻碍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余愉悦身心,使学生通过参加校园各项活动认识自我能力,展现自我风采,在活动中体会奉献的快乐、收获的喜悦,进而让学生思想品德、审美能力、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提升。此外,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影响范围大,渗透性强,能有效弥补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不足。

受网络“泛娱乐”思潮的影响,校园活动的开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青年大学生长期沉浸在虚拟“娱乐茧房”里,每天接收着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所提供的肤浅、庸俗、同质的娱乐信息,流连忘返在各移动APP之间,尤其是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各类短视频娱乐平台占用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学生沉迷于“泛娱乐化”的世界消耗了大量精力,出现“黑白颠倒”的情况,连上课都是能逃则逃,更没精力参与到校园活动中去。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脱口秀节目、综艺节目等娱乐性强的活动,认为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跟网上的娱乐节目没有办法相比,是浪费时间、没有意义的,不如做个“宅男”“宅女”,窝在寝室玩手机。学生不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学校只能借助“加素质教育分”“第二课堂证书”等强制措施要求学生参加,更加引起学生的反感,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或者换个地方刷手机,由此引发恶性循环,很难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二是由于学生更愿意参加娱乐性强的活动,比如校园十佳歌手、王者荣耀挑战赛、舞蹈大赛等很受学生追捧,不仅参加的人多,而且观看的人也多,然而类似于历史舞台剧大赛、青年宣讲团、微团课等理论性偏强、娱乐性低的活动,参与人员则偏少。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举办者举办的活动类型也更加偏向娱乐化,甚至在严肃的活动中加入迎合学生娱乐偏好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校园文化被娱乐化引导,活动开展受到阻碍,无法承担起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载体的作用。

三、网络“泛娱乐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措施

(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辅导员素质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既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又是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还是学生在校期间连接学校、家长、学生的纽带,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的不断冲击下,辅导员的素质能力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积极教育引导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兑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是各个高校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首先,“泛娱乐化”思潮传播隐蔽性强,网络媒介更是为其隐藏危害性提供了载体,大学生思辨能力弱,很容易受到影响。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最信赖”的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自身素质能力强,政治敏锐度高,才能做到精准施策,帮助学生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辅导员要通过多渠道、采用多形式进行理论知识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坚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强化理论武装。学校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辅导员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政治引领[6],帮助学生脱离网络“泛娱乐化”泥潭。

其次,网络“泛娱乐化”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辅导员想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就需要掌握学生经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对辅导员的新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在辅导员素质能力上精准赋能,加强培训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学校可以根据辅导员的新媒体应用能力情况,系统、全面地制定培训计划,定期更换培训课程,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帮助辅导员学习最新的新媒体知识,不断优化信息化知识架构,使辅导员的理论与实践得到双重提升。辅导员在不断培训过程中,可逐渐拓宽眼界,提升新媒体素养,熟练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引领工作,从而以更专业的工作方式,更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应对“泛娱乐”思潮的影响。

(二)创新教学方式,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价值引领

网络“泛娱乐化”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思政课教师队伍需要探索应对策略。通过分析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发现,要有效抵制“泛娱乐”思潮的冲击,需要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创新教学方式、严肃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入手,夯实立德树人主阵地,提升思政课育人效果。

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借助自己的讲解,采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展现思政课的独特魅力,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抵御网络“泛娱乐化”带来的低级感官刺激。因此,面对部分学生的“泛娱乐化”倾向,网上让人无法自拔的“泛娱乐化”现象,思政课教师不能自我慌乱、乱了阵脚,更不能为了“到课率”“抬头率”无原则地迎合学生,而是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通过认认真真读原文原著、踏踏实实搞科研,夯实理论基础,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纳思政课,并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错误思潮。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巩固理论知识,坚守自身的政治性和思想性,才能做到不受网络“泛娱乐化”影响,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好学生榜样,用知识、言行影响学生,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为学生提供“精神盛宴”。

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听课,激发学习热情,新时代的高校思政课课堂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新媒体。但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极端,一是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新媒体,让课程内容的讲解被“短视频”“电影”“动画”等所取代,甚至有的教师忽视内容解读,鲜与学生互动,化身成为“PPT放映员”“PPT照念员”。二是有的教师害怕使用不当,课堂出现“泛娱乐化”倾向,开始“谈新媒体色变”,只顾书上的内容,采用填鸭式单向输出的教育方式。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用好用活新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宽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例如,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移动教学平台实现课堂翻转,也可以开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账号,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新媒体平台讲解理论知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打破学生原有的“娱乐信息茧房”。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是思政课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思政课程必须时刻保持思想性、政治性、严肃性。高校思政课教师既不能对学生所感兴趣的图片、视频、表情包、流行语充耳不闻,也不能为了赶上学生的潮流,一味迎合学生喜爱而滥用、乱用,破坏课程内容的严肃性。思政课教师需要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立场揭示网络“泛娱乐化”信息中的政治内涵和价值倾向,揭露网络“泛娱乐化”现象蕴含的错误价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需关心大学生们在网络“泛娱乐化”现象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逻辑,在学生们感兴趣的网络社交平台中找寻优质的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从而既能讲出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又能避免思政课落入“泛娱乐化”的圈套。

(三)开展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优化文化育人路径

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大量学生参加,能够让学生们放下手机、走出寝室,远离虚幻的网络“泛娱乐化”世界,在文体活动中不断陶冶情操,不知不觉中提升整体的素质。因此,开展健康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替代肤浅的“泛娱乐化”文化需求,满足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抵御“泛娱乐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入侵势在必行。要实现校园文化活动育人效果需从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两个方面入手。

要让校园文化活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在坚持多样化的同时摒弃过度娱乐,要丰富文体活动的内涵,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等,研究设计出学生喜欢并愿意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优秀的作品,领略我国积淀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的魅力,也可以在传统节日开展类似于中秋节赏月、端午节包粽子、寒食放风筝等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涵养学生的文化内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要让学生远离各大网络平台所打造的“娱乐茧房”,从肥皂剧、娱乐综艺、网络游戏中走出来,走到校园活动中去,就需要精心设计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用好网络宣传媒介。大学生对网上信息敏感,动态的、刺激性强的网络素材更能激发兴趣,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要打通线上线下渠道,活动初始可以在官方微信账号、抖音号、微信视频号、微博、易班等平台通过视频、图文、动画等进行宣传,并设置线上选拔,吸引学生参加,激发学生兴趣,直至参与到线下活动中来,活动之后再次利用小程序、H5页面、官方渠道进行总结推广,增强参与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比如,当学生在网上获取到时事政治信息并在网上发表观点时,很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错误引导,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就可以开展类似于师生时事点评、师生同热议等校园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探讨社会问题,使学生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能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抵御错误思潮。

四、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资本逻辑、现代传媒、受众娱乐需求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网络“泛娱乐化”现象愈演愈烈。网络上肆意传播着各种娱乐信息,阻碍着主流意识的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负面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精准的定位,积极找寻应对措施,踔厉奋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和初衷,帮助青年学生抵御网络“泛娱乐化”思潮,使青年学生找准自己的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突出“泛娱乐化”重围,成长为有热血、有责任、有担当、有智慧的新时代新青年。

猜你喜欢

泛娱乐化娱乐辅导员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网络直播热发展中的冷思考
娱乐眼
泛娱乐化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