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下中国通,境遇大不同

2024-01-21金姬

新民周刊 2023年48期
关键词:傅高义杰瑞比尔

金姬

2019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举办的年度晚宴发表讲话。

在基辛格去世5天前,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代表与会。

遗憾的是,像基辛格这样横跨外交、商界和学术界并且拥有洞见力的重量级人物,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

当下的“中国通”们,往往只在某一个领域内颇有成就,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教授王浩告诉《新民周刊》,基辛格这样的人物是不可复制的,在当下中美竞争关系背景下能发挥他这样作用的人更是没有。“但是美国国内还是有一些理性的力量,可以发挥一些作用,比如商界的比尔·盖茨、格林伯格,学界的兰普顿等,但不宜期待过高,可遇不可求。”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表示,最早的一代“知华派”学者,如鲍大可(A. Doak Barnett)、前驻华大使芮效俭(J. Stapleton Roy),都出身传教士家庭,对中国的社会和人文历史都有相当深刻的了解。上世纪70年代成长起来的这批人,也很勤奋地学习中国历史,具有人文关怀。

“按理来讲,改革开放之后,了解中国的条件应该是更好了。中美之间也搭建了一些平台,比如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也培养出了杰出的美国政府官员。但与此同时,美国学术界发生了一个很深刻的变化,就是量化研究取代了质性研究,成为各个学科的主流。另一个问题是,美国高校中修读外语的人数在持续下降,政府资助也逐渐减少。美国依然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中国问题学者,但如何把这些重要的知識传播到决策部门,是另外一回事。目前的情况不尽如人意。”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美国出现了麦卡锡主义升级的趋势。特朗普政府末期甚至出台了一项规定:政府不能聘用曾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的雇员。如今这项规定取消了,但怀疑和不信任犹在,拜登出于政治需要,对于被美国政坛视为“亲中国”的人士保持距离。不仅基辛格遭到冷遇,佐利克、兰普顿、桑顿等资深中国问题专家也都被目前的华盛顿决策层边缘化。反而是不了解中国、没去过中国甚至没和中国人打过交道的人,被认为是可靠的。在这方面,中美学界十分怀念傅高义(Ezra F. Vogel)这样的中国通。

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0日晚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

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通过社交媒体发文悼念傅高义,并对傅高义教授的逝世表示悲伤。崔天凯表示,傅高义是杰出的中国问题学者,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其一生中,致力于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并称赞傅高义对中国的慧见不仅对研究领域的人而言,乃至对世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2020年12月21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记者会。汪文斌同样称其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并表示中方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诚挚慰问。“傅高义教授为促进中美沟通与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作出了不懈努力,我们将铭记他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贡献。”

这一次,中国官方将“老朋友”用于一位学者,尤其是一个美国对华问题的研究者,这是颇为罕见的。

1930年7月出生的傅高义,给自己取了“傅高义”这个中文名,即可见其中国文化之修养。傅高义曾解释,他父亲是波兰犹太人,姓“Vogel”,德语发音近“傅高”,名“Ezra”首字母“E”音近“义”,“我知道在中文里,‘义’也意味着有很高的道德标准,这正是我想追求的。”

有别于美国对苏研究的“命题作文”,傅高义的对华研究从一开始就更加中立客观。他在后来的叙述中称:“当时很多美国报刊希望报道中国‘大跃进’失败的消息……但我们的研究目的着眼于中国1949年后的全面历史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现象)。因为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历史悠久,我们预测到中国与美国、世界的关系将逐步展开。我们的学者不想抵制中国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与中国交流……”

正是傅高义这种中立的立场,也最终为中美关系的破冰打下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傅高义曾经数十次访问中国,多次受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在中美密切交往的大背景下,充实、完善了他的对华理解。

2011年9月,《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出版,该书出版后,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备著作”。2013年1月18日,邓小平南方谈话21周年纪念日当天,《邓小平时代》中文简体版在北京、深圳、成都三地联合首发。作为一本美国学者论述其对华观点的书籍,这本书在华的翻译、出版速度,都创下了当时的纪录。

然而,在这位“中国先生”的对华研究登上顶峰之后,他所遭遇的挑战也随之而来。从2013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第二任期开始,一直到2016年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傅高义一派学者在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制定上的影响力,从遭受越来越多的挑战到出现急速衰减。而正是在同一时期,中美关系开始出现波折。

但晚年的傅高义依然在尽力对美国政府施加他的影响力,说服美国政府调整对华政策。比如2019年7月,他与其他长期从事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和政策制定人士共同撰写了题为《与中国为敌适得其反》的公开信,发表于《华盛顿邮报》。

考虑到当时的中美关系,“老朋友”这个称谓的给予更为耐人寻味。

《新民周刊》发现,美国商界人物,反而在当下更能发挥作用。

2023年6月,专注于全球健康和气候变暖的比尔·盖茨来到北京。这是他自2019年以来的第一次访华,1994年以来已经访华20多次。

30年间,从为微软谋求中国业务推广、开设微软亚洲研究院,再到北京成立盖茨基金会代表处扶持多类慈善项目。可以说,比尔·盖茨每一次访华都带着明确目标也带来新机会,也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经济的腾飞。

1994年,年仅39岁的比尔·盖茨已经成为了世界首富。为了推广即将发布的Windows 95,他首次来到北京,受到了国内的热情接待。第二年,Windows 95取得了巨大成功,打破以往操作系统的历史销售纪录。当年的秋天,比尔·盖茨休了长假,与当时妻子梅琳达来到中国度蜜月,休闲地游历了中国中西部的兵马俑、敦煌和三峡,堪称史上最轻松的一次游山玩水。同行还有一个 “电灯泡”——巴菲特。

不到半年后,比尔·盖茨再次来到中国。彼时,90年代信息化大潮席卷全国,这次他去了广东,建立了微软的市场销售渠道。正是这一次的访华,正式打开了微软在中国的渠道布局,随后的数十年发展里,微软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高达90%以上。

1997年,比尔·盖茨访问北京时在清华大学演讲,受到高校学子的热情感染,他突然决定将微软亚洲研究院从原计划的印度改设在北京,这也是微软在海外设立的首个研究院。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集体著作《微软的梦工场》中,比尔·盖茨在序言中提到,“1997 年我访问中国期间,中国学生身上所洋溢着的才智、激情和创造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们1998 年在北京成立研究院的决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比尔·盖茨与前妻梅琳達1995年在中国留影。

后来,李开复(谷歌前副总裁)、张宏江(金山CEO)、沈向洋(微软前亚洲副总裁)、王坚(阿里云之父)、林斌(小米合伙人)、张亚勤(多媒体专家,百度前总裁)等多位顶尖技术人才与后来叱咤风云的商业精英都曾在这里埋头专心研究各类项目。

2008年,比尔·盖茨宣布退休,淡出微软工作。

直到2018年后,比尔·盖茨来华的重点转向了慈善。同年,他为了宣传病毒与疾病预防,特地来到北京参加厕所技术博览会,并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幽默地打趣道,“我跨越了半个地球,为的是看一眼厕所”。有趣的是,在这次访华行程中,比尔·盖茨有了一个新的头衔“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而2023年6月访华期间,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比尔·盖茨说:“你是我今年在北京会见的第一位美国朋友。”这句话足以显示中国对盖茨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肯定与重视。

当商界大佬纵横捭阖、学界人士谨言慎行、退休政客发挥余热之际,在民间,一些中国通却正遭受不公。

根据《中国日报》的报道,2023年12月6日,新西兰在华媒体人@安柏然Andy发文表示,美国在华视频博主@我是郭杰瑞(Jerry Kowal)向美国国务院写公开信,称自己受到美国政府资助的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不公正地攻击”。

郭杰瑞曾在中国交换学习,并于2017年后在微博、b站等平台发布视频,向中国朋友介绍自己的生活以及在各国的见闻,也面向国内观众解释美国社会议题。

这一次,郭杰瑞表示自己写信的原因是,11月24日,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l)发布了一份关于“外国网红与中国宣传体系”的长篇报告,该报告将郭杰瑞描述成“服从引导”的中国宣传工具。

整篇报告中,郭杰瑞的名字一共被提到了39次,主要在1.1小节“案例研究:外国网红与疫情宣传”中。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高佑思、安柏然等其他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外籍网红,并在附录中详细列举出了他们的账号名称和在不同平台的粉丝数。报告声称,这些网红在中方的引导下逐渐壮大,成为用来对抗西方叙事的意见领袖。

郭杰瑞在公开信中反驳称,这份冗长的报告不仅存在潜在的偏见,还表现出了令人质疑的研究标准。

“我很失望地看到ASPI的报告提到我是‘鹦鹉学舌式的大外宣’,但这并不是我。通篇读下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美国公民,被刻画为‘易受引导的’,为第三方叙事发声的‘外国网红’,然而,我无法从文中找到任何具体证据来证实这些。”

另外,作为本报告的主要研究对象,郭杰瑞称ASPI的工作人员从来没有试图联系他。而报告发布后,自己的名字在英语世界遭到了无情的攻击。

据悉,发布这份报告的ASPI——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总部位于堪培拉。该机构号称自己是无党派的独立智库,但据媒体披露,美国国务院、军工企业是ASPI主要外国“金主”,仅美国国务院一年资助就近140万澳元,并且全部用于反华项目。近年来,它已经成为反华“政治宣传”背后的一股重要势力。

美国在华视频博主郭杰瑞。

郭杰瑞在公开信中提到,美国国务院的全球参与中心(GEC)资助了ASPI,并且可能直接资助了抹黑他的这篇报告。

在信的最后,郭杰瑞称,这些年来自己和中美许多见多识广的人打过交道,学到的重要一点就是——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我学会了用灰色来看待世界。现在美国的年轻一代更愿意以这种方式看待世界并拒绝过去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郭杰瑞恳切地表示,“与ASPI的继续合作可能会让美国价值观变得混乱,并可能对外交工作不利。”

截至发稿时,郭杰瑞的公开控诉尚未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应。对于像郭杰瑞这样的新时代“网红”中国通,他们的尴尬处境,值得深思。

猜你喜欢

傅高义杰瑞比尔
连云港杰瑞电子有限公司
玩水
为美国与东亚之间搭建桥梁的哈佛大学学者傅高义逝世,享年90岁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傅高义的重庆情缘
傅高义:让世界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贪吃的杰瑞
吃书的狐狸
《甜心先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