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傅高义:让世界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

2020-01-25

新传奇 2020年51期
关键词:费正清邓小平学者

当地时间12月20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荣誉教授傅高义去世,享年90岁。在傅高义的生命里,有一次和邓小平“近距离接触”的机会:1979年1月,华盛顿美国国家美术馆里,一场庆祝中美两国正式建交的招待酒会正在举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于现场发表演讲,距离他不远处,站着一个斯斯文文的美国学者,正安静地聆听他的发言。这人就是傅高义。

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尝试  傅高义与中国结缘,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费正清。二战前,费正清曾在清华大学短暂地学习了一年中文。回到美国之后,费正清主张美国大学要培养出更多专门研究中国的学者。傅高义是费正清亲自物色并着力培养的学者之一。在1961至1964年间,傅高义被要求集中学习中国历史。

1973年,傅高义第一次来到中国。此后,几乎每年他都会来中国一两次。除了身临其境,傅高义对中国的了解还有很多途径。比如,哈佛大学有不少中国人,包括中国学生与访问学者,这些人都成为傅高义的交流对象。在与他们的聊天中,傅高义不断地“抵近”中国。

2000年,在韩国济州岛,傅高义问他的一个朋友,如果要帮助美国人理解亚洲的未来发展,应该做点什么?这个朋友告诉他,那就应该认真地研究中国,研究邓小平。那次谈话后不久,70岁的傅高义下定决心要写一本关于邓小平的书。

2013年年初,《邓小平时代》的中文版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在这本厚厚的书里,傅高义表达了对于邓小平的钦佩之情。他写道:“我认为他对世界有着巨大的影响,改变了国家的前进方向。我希望中国人民认可这本书是对理解改革开放时代的一次严肃尝试。”

谈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他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发展变化非常了不起,只用了32年,就超越日本、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发展速度举世罕见。如果按照这个速度,中国会在未来不久,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有的美国人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但也有人很担心这种超越,但不管是哪一种人,他们都开始关注中国。”

这种巨大变化源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但是,傅高义谈到,当下的美国学者对中国启动的这场改革、对于启动这场改革的领导者,认识有些不足。这也是傅高义写《邓小平时代》的一个缘由,他想告诉美国读者:需要重新认识邓小平。傅高义评价说:“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坚定地搞改革开放,没有前路可循。一切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边试验一边推进,这是需要胆略的。中国面对的是一项苛刻的、史无前例的任务。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共产党国家成功完成了经济体制改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现中国大地上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  2000年以后,傅高义开始频频奔波于中国大地。他去过邓小平留下了足迹的很多地方,包括四川广安、江西瑞金、太行山,还多次奔赴成都与重庆——那里是邓小平任西南局领导人时的办公场所。每到一个地方,傅高义都尽量去参观那里的历史博物馆,从中找寻过往年代的气息。他还通过种种渠道,与那些熟悉历史情况的人交谈。这些人包括一些历史人物的家人、秘书,也包括研究历史的学者。10年来,受访者粗略估计有300多个,这个名单里还有李光耀等中外政要。

采访中,傅高义发现,陈云对于邓小平的作用很重大,他们有着奇妙的互补关系。于是,傅高义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专门研究陈云,阅读关于陈云的资料,并且采访了他的秘书朱佳木。这本书虽然命名为《邓小平时代》,但傅高义要写的远远不止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个伟大的时代。傅高义要展示给读者的是,19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波澜壮阔的变革到底是如何发生的,由谁主导的,影响又如何。

“我们外国学者基本的工作、基本的责任是让外国人能够了解中国,我们应该用我们能用的努力,跟很多的学者一起向中国学习。”傅高义说。

帮助人们了解这个改革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  2012 年,《邓小平时代》英文版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莱昂内尔·盖尔伯奖,这个奖专门授予那些以英文写作的非虚构类著作。在颁奖典礼上,携《论中国》参与角逐的基辛格对傅高义说:“你赢得这个奖是对的,你写这本书不容易。祝贺你!”

《邓小平时代》因为涵盖了丰富的中外资料与研究成果,众多的独家访谈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入探究与评论,被认为是国外邓小平研究的重要著作。对于这本书,傅高义坦承:“我的一个愿望是,几十年后,那时的人们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改革时代,了解这个时代的中国,他们会觉得读我的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就是“中国先生”傅高义的中国雄心。

令人遗憾的是,傅高义直到去世前都在研究胡耀邦。他曾说想写两个人,一个是胡耀邦,另一個是朱镕基。但是胡耀邦未写完,朱镕基未动笔。如果有读者想看相关书籍,可以订购下列图书。

(人民网)

猜你喜欢

费正清邓小平学者
刍议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
费正清中美关系史研究中的实用主义
费正清《中国的思想与制度》述评
邓小平与中苏论战
程门立雪
大学者
红色读物
邓小平“怕”回老家
主动栽培学生的“费正清经验”
邓小平总书记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