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时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境与创新

2024-01-21申英民

声屏世界 2023年19期
关键词:广播受众内容

□ 申英民

上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希普尔教授指出,媒体融合就是不同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当下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移动终端与新媒体平台的结合使得传统主流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一定的挤压。在此情况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打造优质评论,传播优质内容,成为了当下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

我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自1978年起,一直以最直接的方式反映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逐渐摆脱了以报纸为主要媒介形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广播的传播优势,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广播评论节目发展的新路径。

新闻评论作为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彰显的不仅是媒体的专业水平,更是社会责任。如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能够拥有更为丰富的传播渠道。从2021年第31届中国新闻奖起,中国新闻奖作品推荐表上新增“全媒体传播实效”项目,旨在鼓励当代新闻从业人员在创作作品时要注重传播实际效果,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创新应着重放在传播内容、舆论引导和传播方式上。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困局

内容生产较为集中。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内容多集中于国家时政要闻领域,无法满足不同受众的多方面需求。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多是对时政要闻进行报道、评论、宣传,积极发挥政治功能,这是其首要工作,也是节目创办和发展的根基。但当与传统报刊评论进行比较时,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受重视程度普遍较低,这类“报纸评论的广播版”往往因广播语言特色不足而导致传播效果不佳。

在融媒时代,社交媒体评论铺天盖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在传播内容方面的优势逐渐成为劣势,较为集中的内容生产模式使得节目无法完全满足受众的不同收听需求。同时,融媒时代的受众对于垂直信息的需求也愈发强烈,各类新媒体也将工作重心放置在“分众化”“窄播化”传播,让受众能够更加轻易地获取到感兴趣的信息。因此,这就要求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在内容生产与传播形式方面进行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改革,积极顺应媒介新环境,满足受众新需求。

舆论监控能力有待强化。在融媒时代,舆论涡流来势汹汹,不良的舆论导向需要得到遏制和纠正。如今,受众多聚集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中,他们的集体无意识特征往往更易被放大。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将这类群体形容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丧失了判断能力,极易轻信外在的群体。当下受众在融媒环境中易失去理性思考,面对网路上庞杂的信息,更容易受网络意见领袖所影响。意见领袖又叫舆论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事实上这些意见领袖所发表的观点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可信度并不高,但是影响力却很大,所以会影响到受众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分析判断能力,引发从众心理,导致社会舆论逐渐走向不可控,引发舆论危机。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是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以及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主阵地,但信息来源有限,播出时间相对滞后,这显然无法与新媒体相比。如今的情况就是,等到新媒体对相关社会热点进行大量报道后,广播新闻评论才紧跟着播出,但受众已经基本具备了对此事件的主观认识和了解,导致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所发挥的舆论引导功能受限。相较于传播能力高效、传播范围广泛的新媒体,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正在逐渐弱化。

传播能力严重不足。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传播媒介较为单一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生存发展空间被挤压和束缚。根据《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同比增加3.4%,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短视频用户规模首次突破十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2018-2022五年间,短视频用户规模从6.48亿增长至10.12亿,年新增用户均在6000万以上,其中2019、2020年,受疫情、技术、平台发展策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年新增用户均在1亿以上。同时,用户使用率从78.2%增长至94.8%,增长了16.6个百分点,与第一大互联网应用(即时通信)使用率间的差距由17.4个百分点缩小至2.4个百分点。由互联网催生的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碎片化、短平快的信息越发受到受众的认可和追捧,这都使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领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新媒体平台的本质是公众平台,人人都有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自由,这使得传播内容良莠不齐,但有内容优势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由于在新媒体领域发展时间较晚,无法充分发挥引导功能,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传播能力的弱化。

在媒体融合时代,传播能力是衡量媒体工作最为重要的因素,传统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愈发困守固有的播出平台和传播方式。在第31届中国新闻奖“全媒体传播实效”项目中,个别获奖的广播新闻评论作品在推流至不同新媒体平台时并未对评论内容与呈现方式进行“二次创作”。如今的受众对信息有着多样的需求,有的可能更习惯于音频的伴随式传播,但有的可能倾向音视频融合传播,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不能精准把控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导致信息传播能力大打折扣。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创新策略

坚持内容为王,加强垂直内容生产。融媒时代受众对于个性化、垂直化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这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要想创作出优质的评论内容,就要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脚力是基础,增强脚力就是要增强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实践第一,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做到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新闻工作者要坚持优良传统,坚持深入基层群众,深入新闻现场,获取一手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眼力是关键,增强眼力就是要增强政治思维、战略思维,善于观察、善于辨别,强化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能力,站在主流媒体的视角进行新闻评论;脑力是核心,增强脑力就是增强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坚持正确导向,保持清醒坚定,多思善谋、综合研判,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前提下对内容进行深度创作;笔力是落点,增强笔力就是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运用老百姓的语言、青年人的语言,创新传播形态,让作品更接地气、聚人气,更有情感和温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不论媒体传播形式出现何种改变,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节目内容始终是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硬通货”。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评论内容要迎合受众需求,强化垂直内容生产,从传播语态上加以改变,突出对话感、互动感,加强人格化、社会化、代入感以及分享式传递,在融媒时代和受众实现共情,从内容上引起共鸣。

在融媒时代,新媒体技术已经带动了信息传递的潮流,而传统媒体也有自身优势。广播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媒体评论员,他们有着高度的专业素质、知识以及业务能力,这是在信息交流短平快时代下新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不仅要承担好政府宣传的大旗,更要针对各类社会热点时事,传播主流价值观。即使受众对于信息内容和传播渠道的喜好存在差异,但紧扣社会热点、直击社会痛点、揭露社会困境的短评、快评仍然是当下的“紧销品”。因此,高质量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内容就显得尤为珍贵。

增强舆情引导,打造新时代“四力”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提到主流媒体应当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融媒环境下,人人皆可为记者,如果出现天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故以及社会重大事件等突发状况,往往会引发各界的高度重视,甚至是网络舆情,产生信息涡流加剧突发性情况的危害。

针对广播新闻评论节目舆论监督、舆论引导的“规训”作用,节目自身从传播力角度出发,应积极融入新媒体平台,例如广东新闻广播的新闻评论节目《成峰观点》,通过视频号、公众号等入驻新媒体平台的方式,积极进行媒体融合战略,提高其节目的传播力。而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引导力,则需要文稿编纂者站在主流媒体的角度,为受众设置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舆论议题,让该热的热起来,该冷的冷下去,该说的说到位。同时,也应到做好舆论话语权的把控,增强节目的影响力。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媒体的话语影响力逐渐削弱,受众的思想容易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的代表,理应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引导正确的舆论价值走向。但若想更准确地引导社会舆论的价值导向,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公信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需要通过严守新闻真实的“铁律”,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评论,以诚心诚意的正向观点,及时遏制住不实信息以及各种谣言评论的声势。“四力”媒体的建设和发展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责任所在,通过对舆论信息的及时把控,社会风向的及时引导,将广播新闻评论公正、客观、深刻的观点尽全力传播开来。

拓宽传播渠道,强化二次创作。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媒体融合,不仅是传播渠道的多样融合,更要针对不同媒介平台制作出符合其传播的评论形式。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首先应当结合媒体自身特征。广播新闻评论依附于音频传播,但若想拓宽其传播渠道,凭借固有的方法是走不通的。例如广西广播电视台的《观点交锋》,作为一档以辩论为主要呈现形式的评论节目,曾就对老人赡养问题的新闻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中与受众展开讨论,在节目播出前一天就有1166位网民参与其中,使得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得到提升。评论节目与新媒体平台的巧妙融合,不仅可以强化受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度,更改善了新媒体时代浅层阅读所带来的不足,使得更多人可以融入到社会问题的思考之中。倘若将这种节目形式进行大范围推广,其对于媒介受众的舆论影响是显而易见、立竿见影的。费德勒曾说,当新的传播媒介出现时,较旧的媒介并不会消失,而是适应环境并继续发展。传统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首要目标便是实行网络化即互联网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实施的“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的创新驱动战略,以“大屏带小屏、小屏回大屏、多屏连观众”打造智慧媒体的理念是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论点。

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作为广播电台传播主流思想、引导社会舆论的主阵地,首先应当摆脱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的束缚,对传播形式进行二次创作。广东新闻广播的《成峰观点》致力于打破固有传播手段的局限,除了每天早晨固有的通过广播进行传播之外,在微信公众号,以及微信视频号都开拓出了新的传播路径。将音频与文字和视频进行融合,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接收需求,丰富广播新闻评论的伴随式传播路径。同时,制作出符合台、网、端、微、屏、号多平台传播的节目,可以使得新闻评论得以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呈现,用以满足驻扎在不同媒体平台的受众需求,大大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结语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介竞争愈发激烈,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也愈加丰富,各类传播媒介都想获得“第一手资料”,抢占“第一落点”,广播媒体的时效优势和影响效应正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受到挑战。站在新的时代发展“路口”,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应当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创新,首先,应当加强内容生产能力,针对受众喜好对节目内容加以完善和丰富;其次,努力打造新时代“四力”媒体,强化舆情引导能力;最后,在拓宽传播渠道、传播形式、二次创作上下功夫,通过丰富的传播形式以及输出渠道,拉近和受众的距离,主动迎合受众的需求,尽职履行舆论监督职责,制作出满足受众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优质评论节目。

猜你喜欢

广播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