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更新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策略研究
——以《鞍山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为例

2024-01-20费浩博严昭

关键词:鞍山风貌城市更新

费浩博 严昭

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辽宁 鞍山 11400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入由大规模粗放型增量建设转变为精细化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迭代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1]。

1 城市更新实践

1.1 城市更新发展历程

我国的城市更新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期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以改善居住环境和交通条件,满足百姓住房需求为主;更新方式为改扩建为主,结合小规模更新;主导者多为政府,辅以少量社会力量。第二阶段为1990-2010年,随着商业地产经济的蓬勃发展,这个阶段城市更新的主要目标为依托原有街区丰富的文化人文特色结合房地产开发进行商业化的开发改造,更新的方式以大规模拆除重建结合小规模有机更新相融合,组织模式逐步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第三阶段为2011年至今,城市更新有着更高层次的目标,主要包括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结构、修复生态环境、塑造城市景观风貌、保护特色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服务与市政基础设施等,更新方式也由“微更新、微改造”逐步取代大拆大建,企业、居民等社会力量成为城市更新的主导者。

1.2 历史文化街区更新

城市的文化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动力,历史文化街区聚集着大量的城市历史与文化资源,是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能够实现提升市民居住品质、带动地区及周边经济增长、突显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综合活力、打造城市景观风貌特色,更是增强城市软实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手段[2]。

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实践中,通过丰富完善街区历史肌理,打造街巷、街角、集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品质,塑造街区整体风貌,优化融合居住、办公、文创等产业与商业业态相融合,营造具有历史风貌特征的城市文化空间等手段,激活街区活力,向特色突出、环境舒适、文化氛围浓厚的高品质历史街区发展[3]。

2 台町地区更新研究

2.1 历史沿革

台町地区位于鞍山市中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自1909年起,日本便对中国展开侵略,为了获取中国的资源,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占领策略,围绕鞍山周边的矿产资源,大力建设了许多采矿场、选矿厂、冶炼厂、运输设施以及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台町”是日文称呼,台指台地,即高岗、山坡;“町”指村庄和街道。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十分准确地表达了台町的含义—“山坡上的村庄”。这一极具日本特色的地名,本身就是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地区的直接佐证。台町地区曾是日据时期日本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宅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警示教育意义。台町现存原昭和制钢所图书馆、昭和制钢所迎宾馆和敷岛町警察官吏派出所等旧址,是日本侵略鞍山的直接佐证。

图1 一九一八年日伪时期鞍山市街平面规划图(笔者结合《鞍山市志城乡建设卷》资料自绘)

解放胜利后,台町地区内现存的原昭和制钢所迎宾馆,改用为建国初期鞍山市委办公场所之一,其中二楼一处套间曾经居住过朱德总司令。朱总司令曾在这里为鞍钢题写厂名,见证了新中国长子的诞生。此外,鞍钢东山宾馆建筑群与鞍钢会展中心,始建于1952年,正是鞍钢大规模基本建设的“一五规划”期间,见证了鞍钢和鞍山在解放后的奋进与荣光。东山宾馆建筑群中3号楼曾先后接待过众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

近百年来,台町地区记载了鞍山或屈辱、或变迁、或奋斗的历史印记,是鞍山历史遗产价值最集中和特色最突出的区域。虽历经百年沧桑,但其独特的空间格局、历史遗迹、整体风貌依然得以留存。

2.2 现状与问题

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域南起文化街,北至东山街—东山宾馆北墙一线,东达园林大道,西抵中华南路,总面积约25.75公顷。周围分布二一九公园、玉佛寺、鞍山市博物馆、鞍山焦耐院办公楼、鞍钢博物馆等众多旅游景点与文物保护单位。

(1)权属与利用情况

台町地区内土地部分所有权归属鞍钢集团,别墅中有103栋使用权已私有化,5栋为公有产权房。多层建筑中公有产权房有4栋。因产权绝大部分已私有化,参与开发与保护工作意愿不强烈。街区核心区现状建筑功能以居为主,临街部分住宅已改建为小型餐饮为主的商业设施。外围控制区域还有保险公司、银行、税务局、设计院等商务及办公建筑,沿主干路临街商铺经营项目缺乏特色,档次较低。

图2 现状建筑使用功能分析图(笔者自绘《鞍山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整体景观风貌

台町地区内部风格大致保持着原有的形态,其传统街巷与传统院落、建筑构成了街巷—院落—建筑的空间格局。景观风貌方面,随处可见的高大乔木、日式和风建筑、布满垂直绿化的庭院栅栏,是目前鞍山市中心城区内唯一保存尚属完好的、具有历史风貌的、十分珍贵的历史街区。街区整体风貌协调的同时,缺乏景观层次的变化,景观节点及公共空间的打造明显不足。街区内集中绿地空间较少,现有仅有一处历史公园为老年公园,在整个街区中东部,其占地较小,且内部为群众健身器械,主题单调空间乏味,功能性大于装饰性,亟需提升整体景观品质。

(3)建筑年代与风格

台町地区建筑与院落大部分保留了其新建筑时期的建筑布局与和风西式住宅的风格特征,这一时期的住宅均采用砖木结构,建筑为独栋双拼或是单户别墅,街区始建于1919年,并于1937年建设完成,为昭和制钢所高级管理人员住宅区。核心保护区中部大多数为1945年以前的建筑,东北部多为1950-1966年建筑,1976年后区域内新建了几栋多层建筑。从建设控制地带区域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街区沿西、北两个方向陆续建设了一些新住宅区,其中有不少高层建筑,对核心保护区域原有历史建筑风貌影响较大。

(4)道路交通系统

台町地区内部道路结构完整,有明确的主次支体系。其道路系统性好,东西向交通便捷,南北向交通联系较弱。道路交通现状以东园街、东宾街、友谊街为主,辅以春光街、东风街、迎宾街、铁东十二道街、东山街和文化街。由于均为历史街巷,同时为城市主次支路网的一部分,其次核心区西南部原下台町区域内部无名道路狭窄,难以满足消防需求,街区内的道路比较狭窄的,缺乏完善的慢行交通系统,无法做到人车分流,同时内部的空间条件限制了静态交通的布置。

2.3 保护与更新思路

(1)保护历史真实性,历史街区的更新一定是以保护为大前提,保护的重点就是历史街区的真实性,保护街区内保存一定数量的记载真实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这些物质实体包括建筑、街路、广场、环境设施等,是记录街区发展历程、展示文化魅力的重要空间载体。坚持历史真实性原则,就是充分尊重历史,最大限度保留台町地区历史遗存的原物,对街区进行的维护、修缮、整治、改造等措施应以历史原貌作为标准,“修旧如旧”、延续风貌。

(2)注重保护整体性整体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包括街区总体上的传统格局、路网肌理、空间尺度;构成街区外观的建筑立面以及屋顶、外墙、色彩、柱式、踏步台阶等要素;各类构筑物、环境小品设施、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整体性保护,能够更好地再现和强化台町历史街区的景观风貌特色,整体延续街区历史文化脉络。

(3)明确文化内涵与特色导向,历史街区的发展建设必须以彰显地方特色为导向,充分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展示,记录城市印记。台町地区历经近百年历程,是鞍山近代建筑遗存最丰富、最能体现殖民时期城市风貌特色的历史街区。规划不仅要保护殖民时期风貌特色,而且要全方位记录和展示历史景观、重大事件、名人足迹、传说典故等,赋予空间以文化内涵,增强街区的文化吸引力。

(4)以保护为前提,强调街区功能的有机更新,把台町沿中华路、文化街的底层低密度的传统建筑空间匹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使用功能和经营模式。同时,注重特色化公共活动的植入和发展,提高室内外空间的利用效率,增强街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保护与利用相互促进,充分发挥遗产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2.4 街区更新策略

(1)以文化赋能规划

深度挖掘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全景展示鞍山钢铁工业、工人文化与城市生活,彰显鞍山长子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激活老城文化空间,彰显红色钢都文化品牌魅力。整合新中国建国前后的鞍山历史人文资源,打造台町地区为鞍山市区的“文化新起点”,为台町街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提供新的文化演绎,促进周边地区及鞍山市的发展。优化台町地区休闲空间,打造容聚天下、多元综合的“文旅新地标”,创新产业集聚、休闲功能丰富、旅游功能完善的多元文化交融的风情时尚休闲区。

图3 规划结构示意图(笔者自绘《鞍山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2)整体风貌管控

台町地区风貌保存较为完好,少量近期修缮改造的单体建筑基本能够保持原有和风西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但是新型建材的使用打破原有砖木结构的特色,或多或少对整体风貌有一定的影响,地区总体上保持住了历史时代的空间肌理。在保障基础设施的更新满足街区日常运行,如配备监控设备、消防设施和各类管线入户等措施。同时对破坏街区主体空间肌理、影响街区天际线与整体色彩的片区做标识进而做进一步管控。

(3)商业业态引导

现状台町地区内主要商业业态较为单一,大多为休闲餐饮,多为西餐、咖啡吧、私房菜等等,辅以少量的服饰,缺少文化氛围。随着地区整体的开发与利用,宜在原有酒吧及咖啡厅等商业业态基础上,将文化创意相关产业融合在古风建筑当中,例如评书剧场、脱口秀舞台、文创书店、古香茶楼等,将此转化为民俗体验店、创意制作体验中心等新型创意业态,丰富的业态及文化赋值能够为地区带来活力。

(4)加强政策支撑

完善保护政策,优化鼓励政策。相关部门应在国家统筹性政策的引导下,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征与发展状况,制定详尽的保护政策,以有效指导街区后续的发展与更新。街区的改造但仅靠政府或产权单位的力量是不够的,可以通过社会资本的扶持、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旅游业带动消费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遵循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获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优秀的资本。政府仍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将政府、产权单位、居民、规划师等各种社会力量团结到一个平台上,引导广大群众参与街区的优化提升;规划团队要以公众权益为导向,整合各种变量,因地制宜地提供技术指导;投资者也应该把居民的需求作为切入点,辅助街区进行产业升级;居民是历史街区的“主人翁”,应配合决策者积极参与到街区的保护与开发中来。

3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工作,需要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但往往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保护与更新面临着很多困境和挑战,例如资金不足、行政审批繁琐、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责任规划师不到位、财政税收不合理、监督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亟待政府、专业机构、社会各界多方共同努力,通过法律、政策、标准等手段,建立一个有效的体系与制度,确保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顺利实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促进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猜你喜欢

鞍山风貌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鞍山烈士纪念馆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TOD/城市更新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库车城市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