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及演奏分析

2024-01-20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文斯基新古典主义

张 恬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河东 300171)

伊戈尔·费多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是新古典主义的创立者和示范者,代表作之一即《钢琴奏鸣曲》。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延续优秀的古典主义元素,在结构、形式两方面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使作品具有传承性、创新性、时代性。《钢琴奏鸣曲》推崇复调音乐,调性明确;结构均衡且稳定;情感理智且节制。因此,在钢琴音乐艺术创新发展视域下,探究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及演奏具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作品介绍与新古典主义概述

《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时间为1924年,创作者为斯特拉文斯基(全称为伊戈尔·费多洛维奇·斯特拉文斯基),该作品又被称为《斯特拉文斯基的第二钢琴奏鸣曲》[1]。《钢琴奏鸣曲》创作于新古典主义中期,创作动机即模仿、巴洛克时期音乐结构,具有新古典主义创作特点,实现美学理念与钢琴音乐的完美结合。《钢琴奏鸣曲》试演和初演时间分别在1924年和1925年,地点分别在波利尼亚克公爵夫人官邸和威尼斯现代音乐节[2]。

1.新古典主义概述

新古典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的重要流派,布索尼公开信中,指出新古典主义具有风格统一性。法国的鸣奏曲中也已经显现新古典主义特征。斯特拉文斯基在新古典主义发展中贡献了积极力量,并成为行业标杆。其中,《音乐诗学》中的新古典主义在延续古典主义元素的基础上彰显新的魅力,其核心内容即追溯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延续巴洛克时期托卡塔音乐风格,同时,音乐织体简约,其具有自由性、不协和性等特征。欧洲浪漫主义后期,音乐语言丰富化,使得新古典主义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之法国印象主义不再盛行,为新音乐风格形成提供机会。除此之外,战争因素促使新古典主义流派形成,战争时代人们渴望以理性分析问题,并向往过去和平、稳定生活,通过听复古音乐来表达内心诉求,这为新古典主义发展提供推动力[3]。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特征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根本性。不同时期音乐的本质相同,具有美的本质。美是音乐艺术的根本性特征。美妙旋律、美丽声音、美好载体,新古典主义的美无与伦比。第二,继承性。浪漫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均发展了新古典主义,基于古典主义的沉淀,延续巴洛克风格以及作曲技法、遵循均衡性与节制性等原则,再现古典主义的影子。第三,创新性。在音乐旋律、音乐结构、音乐情感等方面注入时代元素,并紧密结合最新技术与设备,赋予新古典主义生命力。音乐形式、音乐内容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适当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新时期音乐创作、音乐鉴赏,促进音乐事业创新式发展[4]。

二、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的新古典主义特征

斯特拉文斯基于1920年迁入法国,此时钢琴音乐发展阶段正值新古典主义的创作阶段,斯特拉文斯基受新古典主义思潮影响较大,他主张继承式创新,在古典主义根基之上引入新的元素,赋予作品在形式、内容上新的活力。《钢琴奏鸣曲》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古典主义元素,具备新古典主义特征,分析如下:

1.形式层面

织体运用视角下,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采用复调手法,遵循对位法原则、延续优秀传统写作手法的同时,侧重新复调原则的指导作用,实现声部线条横向流动,并对旋律有新的认知[5]。曲调有机结合,从横向保证声部独立性和联系性,从纵向保证演奏和谐性。运用新古典主义元素后,《钢琴奏鸣曲》声部线条流动且对接顺利,听众能够清晰辨别出线条的各自走向,真正凸显复调音乐特征。例如,第一乐章第十五小节分两个声部演奏,上声部和下声部,C大调主音与主调七级对位,D-F-B低音与之前C-E-G低音对接。又如,第三乐章第九小节包括三个声部,上声部、中声部、低声部分别是主题动机变形、级进旋律线条、低音E,既体现独立又彼此联系。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对于固定音型化织体运用,第一乐章的固定音型为三连音,演奏效果即顺势而成、转承自如,从听众角度来看,能够获得一气呵成的音乐体验;第二乐章的固定音型为四个十六分音符,整体乐章有序;第三乐章更是与巴赫时期复调音乐的基本特征有异曲同工之处。固定音型化织体运用实则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可见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在形式层面传承古典主义,形成新古典主义风格[6]。斯特拉文斯基在声部线条对接方面顺利、自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专业性较强,且艺术气息浓厚;具备新古典主义特点复调手法能够呈现良好的音乐效果,备受听众欢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声部线条的衔接及流动是复调手法创新的基本目标。如是创新,既能体现复调织体或是复调音乐的最初特征,又能最大化彰显新古典主义特色。

2.内容层面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并非完全奏鸣曲式结构,而是在古典主义元素运用的基础上适当创新。具体而言,在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钢琴奏鸣曲》第一主题的特点为三连音同音齐奏,以第六小节C大调为结束(如谱例1)。

谱例1《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一小节到第六小节

第二主题的特点即活泼且明快,基于C调,2/4和3/4拍交替。两大主题对比明显,第二主题在a小调上适当变形,音乐旋律明晰、突出。发展部基于第二主题八度跳进、三度叠置来拓展,连接部与之不同,它表现为连串三连音的固定音型,引出转为b小调上的第一主题,经主题变形系列化展开。最后出现第二主题、第一主题,与乐曲开始的第一主题呼应。足以见之,古典奏鸣曲式结构得以传承。第二乐章的第一部分是无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开始和结束的调式分为A大调和f小调。首节到第十二小节,音乐律动为先升后降,演奏者左右手表演固定音型和变化节奏音型。第二部分主要是2/4拍,高声部旋律突出,中声部旋律主打彷徨情绪。即第一到第十二小节、第十三小节的钢琴律动鲜明对比。第三乐章演奏时,基于托卡塔曲的触摸演奏创新为指尖演奏,主打回旋曲式结构,烘托活泼的音乐形象[7]。

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于20世纪在和声手法上创新,通过适当创新赋予作品生命力,表现为不协和和弦、调式交替运用、不协和变音等,并运用半音化素材。《钢琴奏鸣曲》作品中,和声方法创新体现在三方面,即调式交替运用、不协和和弦运用、不和谐变音运用[8]。借助复和弦形成多调性。由此可见,和声手法的改变,映射出调性观念的新颖。随着时代不断变化,调性理念动态创新,和声手法相应革新。对于调式交替运用,第一乐章第一主题的初调为c和声小调,在第六小节F之前均为c和声小调,第六小节F之后发生调性变化,G-c调性出现意味着曲目接近尾声。最后四个音表明主题最后落在C自然大调上。调式交替运用注重整体性、连贯性,演奏者自如操练和声技巧,呈现良好的演奏效果。对于附加音和弦的运用,即基于三度叠置和弦添加非三度叠置的音,或用新音替代旧音。如第二乐章第一部分第三小节的左右手的音程体现半音化素材,分别为三度或六度音程、二度叠置音程(高声部与中声部),产生不协和音响[9]。从横纵两个方向分析第二乐章第二部分的音程,分别是中声部为小连线二度音程和三声部间二度和半音。横纵方向的音程交错,凸显音响的不协和性。附加音和弦的例子较多,如第三乐章第十三小节到第十七小节(如谱例2)、第三乐章第十九小节到第二十二小节(如谱例3),附加音和弦为固定音型,由四个十六分音符及四个八分音符构成,具体形式即分解和弦,尾声的附加音和弦较典型。

谱例2《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十三小节到第十七小节

谱例3《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第十九小节到第二十二小节

综合来看,《钢琴奏鸣曲》在内容上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古典主义元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这一点将新古典主义特征全面显现。

三、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钢琴奏鸣曲》是斯特拉文斯基代表作之一,《钢琴奏鸣曲》本体结构包括三方面,分别是曲式结构、和声结构、复调结构。本文基于《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本体结构分析《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具体从特点,色彩丰富度等方面具体分析,希望为钢琴演奏者提供借鉴,使其在演奏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精准演奏、完美演奏的效果。此外,为作品新古典主义特征凸显、弘扬的相关分析作准备。还能够延续新古典主义风格,实现钢琴艺术的创新式传承。

1.演奏速度

《钢琴奏鸣曲》在传统奏鸣套曲之上进一步发展,从乐曲速度视角分析,基于快、慢、快的曲式结构创新发展,蕴含古典主义元素,发展为新古典主义。《钢琴奏鸣曲》包括三个乐章,其中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由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共构而成;第二乐章为三部曲式结构,分别是单二部曲式、2/4拍、乐章第一部分的动力再现(缩减);第三乐章体现托卡塔风格,其演奏节奏明确、欢快[10]。

《钢琴奏鸣曲》演奏过程中,斯特拉文斯基在不同乐章的演奏时间存在差异,这既能反映出其个人创作意图,又能使演奏者、听众跟随演奏速度的变化而调整心理情绪,逐渐进入状态,实现同频的演奏效果。第一乐章演奏时间为三分十一秒,乐谱上对演奏速度进行标记,起到提醒作用,斯特拉文斯基能够完全按照标记速度精准演奏。可以看出,斯特拉文斯基对自己的钢琴表演十分严苛,同时反映出斯特拉文斯基热爱并尊重钢琴艺术[11]。第一乐章演奏接近尾声时,速度由平稳到减慢,前后对比鲜明,能够吸引听众注意,让听众意犹未尽。第二乐章演奏时间相对第一乐章较长,为四分三十八秒,乐谱上标记演奏风格,即轻柔版,提醒演奏者把控好演奏基调,在实际表演、内心情感等方面做好准备并协调配合。斯特拉文斯基个人演奏时,整体上呈现轻快、灵动的演奏效果,个别小节会减缓演奏速度,由流动速度到缓慢速度,之后恢复到流动速度。这种演奏速度的起伏变化,让听众全身心投入,更好地聆听感受《钢琴奏鸣曲》的艺术之美。一般来说,最后一小节需放慢演奏速度,但斯特拉文斯基有独特的演奏技巧,即提前作慢速处理,不仅不影响整体的演奏效果,反而能够凸显斯特拉文斯基独特的演奏风格,他在演奏速度把控方面有个人见解。第三乐章演奏时间为三分二十二秒,与第一乐章演奏用时最为接近,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乐谱的用时提示常规演奏。

2.演奏力度

《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时,乐谱上未明确显示演奏力度的强弱变化,但斯特拉文斯基会以乐句走向为演奏力度控制的依据。第一主题演奏力度整体上是渐弱到渐强,再到渐弱,演奏力度由弱到强再到弱。音响变化遵循渐进原则,逐渐过渡到适合的音响,与音色变化相匹配,呈现浑然一体的演奏效果。第四十一小节主题演奏时,低声部长音作强音处理,高声部音色、音响的旋律方式发生变化,赋予演奏清新性、独特性。第五十一小节副部主题演奏时,演奏力度渐弱,之后阶梯式渐强,当演奏力度起伏变化,呈现灵动的演奏效果。乐谱上标记的最弱、最强等力度提示,以便在演奏时突出展示,避免整体演奏平铺直叙。对于演奏者而言,要勤加练习,根据乐谱标记多次练习,熟能生巧、流畅演奏,呈现神秘的音响效果。如果演奏环节力度把控不够自如,那么无法突出演奏力度技巧,最终演奏效果将不尽如人意[12]。第二乐章演奏的力度把控要点,即演奏者第一部分左手四个音一组的十六分音符弹奏力度轻快,第七小节中声部演奏出高声部声响,在中声部tr基础上创造性演奏。第二部分演奏时,仍突出高声音响,相对而言,中声部、低声部的演奏力度作渐弱处理,当高声部律动明显,使乐曲演奏效果非同一般。第三乐章演奏时,演奏力度技巧运用于个别声部旋律线条的清晰勾勒,对其作突出处理。例如,第九小节到第十六小节,演奏者左手旋律线条明显,演奏力度较强,声响较大,随着旋律变化,演奏力度相应渐强或渐弱。演奏第二十六小节时,演奏力度由强到弱,听众先后体验气势恢宏和宁静悠闲,演奏力度变化的同时,听众自然接受并回味无穷。演奏尾声时,演奏者斯特拉文斯基在右手的个别高音调、升调中做重音处理,以此增强律动,使钢琴演奏更加灵动、欢快。

3.钢琴色彩丰富度

钢琴踏板的功能变化影响音色,演奏《钢琴奏鸣曲》的过程中,演奏者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音色,呈现最佳演奏效果。从乐谱视角来看,《钢琴奏鸣曲》乐谱中未标记钢琴踏板,但实际演奏中,斯特拉文斯基会个性化使用踏板,通过音色适当调整来独特演绎。可以看出,斯特拉文斯基在《钢琴奏鸣曲》演奏中具有创新性的创造,演奏方式不拘一格。其中,第一乐章中使用钢琴踏板,目的是丰富声音色彩,打破单调的音色结构,为听众带来新意。副部主题的个别语句使用踏板,增强声音连贯性,并且音量加大,使演奏声音更加灵动,并与前后的演奏效果形成鲜明对比,让听众耳目一新。第二乐章演奏时适当运用踏板,保证演奏的整体性,呈现一气呵成的演奏效果,并塑造新的音乐形象。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演奏的过程中,色彩丰富的技巧必不可少。钢琴表演的色彩十分丰富,意味着钢琴表演极有韵味,更能够引起听众共鸣。同时,有利于其他演奏者在二次创作中抒发真情实感,更好地传承《钢琴奏鸣曲》的新古典主义风格[13]。

第一乐章的色彩表现即理性、清晰,对于演奏者来说,要客观分析音乐结构,以冷静态度完成演奏。实际演奏时,双手在钢琴琴键的接触方式不同,触键方式对演奏效果有较大影响。对此演奏者要保持清晰逻辑,有条理地、准确地弹奏,不慌不忙地弹奏出优美乐章。第十三小节演奏时,根据乐谱提示需进行断奏表演,演奏者右手通过连线方式弹奏完整乐句,双音高声部透,清晰传递旋律。此时,演奏者左手轻盈弹奏、断续弹奏,与右手弹奏动作协调、呼应。左右手触摸钢琴键盘,演奏方式不同,既不能漏音,又不能出错,否则,会影响情感输出,难以形成共鸣。弹奏过程中,手指分开,依靠腕部力量活动手指,根据乐谱让手指在琴键上灵活跳动,有节奏、有韵律,其中弹奏力度适当,随着乐句走向调整声响,确保色彩丰富、饱满。格外注意的是,2/4、3/4的拍子变换较频繁,斯特拉文斯基自如切换、重点突出,演奏过程中理性完成高低音之间的过渡。此外,斯特拉文斯基在同一拍号的节拍交替中理性对待、灵活处理,在乐谱中特殊标记,对照乐谱精准弹奏。其中,停顿记号在乐谱中常见,演奏者在乐句演奏中停顿,能更好地变换色彩,淋漓尽致诠释作品。第一乐章第十五小节分两个声部演奏,即上声部和下声部,C大调(上声部)主音与主调七级对位,D-F-B低音(下声部)与之前C-E-G低音(第十四小节)对接。第一百三十八小节演奏时,高音乐句之间停顿,钢琴声音神秘化,留下悬念。第一百四十一小节演奏时,演奏者双手同时在乐谱记号处停顿,演奏声音停止,演奏者借此机会呼吸,让听众觉得意犹未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第二乐章的色彩表现即深沉、思考,斯特拉文斯基演奏过程中的速度较快,旋律流动性较强。之后的演奏者可以根据对色彩丰富度的理解,在色彩表现中减缓演奏速度,使旋律悠长、优美,营造朦胧意境。第一部分演奏时,为保证演奏的连续性,需要演奏者在左右手节奏交接中沉思,使乐句连贯、完整,让听众沉浸于其中,随着乐句走向陷入沉思,调动内心情感。第二部分演奏时,演奏者思考高声部、中声部、低声部的弹奏技巧,相应调整色彩,传递彷徨的音乐形象。其中,高声部演奏时,演奏者单手弹奏,且手指力度控制得当,将旋律突出。中声部演奏过程中,同样是单手弹奏,保证内声部轻盈,其中每两个三十二分音符渐弱式弹奏,其后的十六分休止符实值精准,最终传递迷茫、思考的色彩效果[14]。

第三乐章的色彩表现即急切、快速,十六分音符固定音型下方标记成非连奏符号,演奏者使用指尖触键式弹奏法,对比于断奏弹奏法,能够减少演奏者的疲惫感,且非连奏效果良好[15]。由于弹奏速度较快,所以急切、快速等色彩表现要以准确性、稳定性为前提条件。对此,演奏者要固定手型,保持松弛状态,否则会因手臂僵硬、死板而影响指尖灵动反应,最终演奏效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演奏情感的渲染除了非连奏演奏技巧外,还要适当控制乐句轻响。第二十六小节演奏时,斯特拉文斯基左手非连奏演奏,右手阶梯式渐弱处理。斯特拉文斯基在乐谱中特殊标记,如重音、停顿等,以及特殊注意的音符,以便在急速演奏中精准控制,避免出现失误。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作品的新古典主义特征明显,基于古典主义元素创新音乐形式和音乐内容,赋予《钢琴奏鸣曲》生命力。具体来说,侧重新复调原则指导作用,声部连续性以及技法和谐性,斯特拉文斯基《钢琴奏鸣曲》中,斯特拉文斯基遵循对位法原则,在传统的对位法基础上适当运用新复调,体现继承式创新,凸显新古典主义特征。复调手法创新后,声部线条的流动性明显增强,尤以横向流动最为显著。不仅如此,非声部间和谐。基于快、慢、快的曲式结构发展为三连音同音齐奏、单二部曲式、托卡塔曲风格。从中能够看出,《钢琴奏鸣曲》作品中斯特拉文斯基注重古典主义的继承与创新,体现了古典形式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这能为日后钢琴音乐发展提供借鉴,从整体上提高钢琴音乐新古典主义创新式继承的水平。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文斯基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早期芭蕾舞剧中音乐主题的结构方式及特征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音色组合分析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浅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技巧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智 珠·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