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

2024-01-20刘金源

书屋 2024年1期
关键词:茶馆饮茶欧洲

刘金源

不同于刘永华教授提出的物的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分析框架,刘勇教授以物的传播、接受、贸易与消费为主线,构建全球史视野下茶叶的物质文化史分析框架,让人耳目一新。他在《中国茶叶与近代欧洲》一书中认为,欧洲有关茶叶的记述最早是出现在文艺复兴的意大利。此时威尼斯、那不勒斯和罗马是财富、权力和文艺的集大成之地。威尼斯第一次出现有关茶叶的记录,是威尼斯地方法官拉穆西奥对波斯商人的话的转述。而真正最早接触到茶叶与茶饮的欧洲人是十六世纪初赴东方传教的传教士。将东方茶叶传入欧洲者,据考是十七世纪的荷兰人和英国人。

初至欧洲的茶叶充满争议,并非直接被接受。一些人认為茶叶可助消食、缓解胃胀、驱除睡意、祛除伤寒毒热、治疗结石、有益禁欲与节制等。通过一些文本的宣传与介绍,如拉穆西奥的《航海与旅行记》、葡萄牙神父克鲁兹的《中国志》、意大利神父马菲的《印度史》、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葡萄牙神父曾德昭的《大中国志》、葡萄牙神父陆若汉的《日本教会史》等,使茶叶在欧洲多国被广泛而持久地传播,得到了各界重要人物的大力认同与赞颂。在十七世纪后期,饮茶逐渐成为欧洲一些国家上流阶层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个现象在荷兰和英国更具代表性。在荷兰,主要是流行于海牙宫廷内外的达官贵人以及阿姆斯特丹近郊文艺从业者和科学家聚集的“默伊登圈子”。在英国,受众主要是伦敦的科学家、政治家、作家、皇家学会主席、海军部秘书等。

与此同时,质疑饮茶有益的人也不少。最先发难的是德裔丹麦医生保利。他认为,茶、咖啡和巧克力三大饮料均有害,并会引发浪荡、贪婪、懒惰、虚弱等,这也是亚洲人的显著特点,应以欧洲雏菊代替饮用;苏格兰医生肖特认为,茶叶并不适应于欧洲的气候以及欧洲人的体质、年龄和饮食习惯;英国国家大牧师、卫理公会创始人卫斯理认为,饮茶对身心均有害,应将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慈善事业。但卫斯理后半生对饮茶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这和法国医生帕丁同出一辙;荷兰著名博物学家、旅行家瓦伦丁认为,长期饮茶会导致体瘦者严重脱水、肠道萎缩,并强烈建议有气喘和虚脱症状之人不要饮茶;等等。

虽有质疑,但总体上欧洲人还是接受了茶叶并养成了饮茶习惯。茶叶开始成为欧洲市场上重要的需求品,这还与茶叶广告有密切关系。欧洲茶叶广告宣传方式多样,有店铺标志物宣传、报纸期刊宣传、招贴宣传、传单宣传、海报宣传等。在近代欧洲茶叶广告史上,报纸期刊宣传是最普遍流行、最简单方便、最受商家欢迎、成本相对也较低的广告模式,商家在广告中一般写明茶叶种类、等级、价格及销售者地址等相关信息。欧洲最早的茶叶广告出现于1658年,9月23日至30日伦敦咖啡店主伽威在《政治快讯》上连续一周刊登茶叶销售广告,从此茶叶开始被欧洲人广为知晓。

因不适应欧洲地理气候条件,茶树无法大规模存活,更无法实现商业价值。1763年,有强烈本土意识的瑞典著名植物学家林奈委托瑞印公司船长埃克伯格从中国带回一株活茶苗试植,结果失败。此后,英国人、葡萄牙人等陆续尝试种植,但均以失败告终。由此,欧洲对茶叶的需求,只能长期依赖于从中国进口。

在近代对华贸易的欧洲各国中,英国的历史地位最重要。从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上半叶,茶叶已取代丝绸成为英国对华贸易的主要返程舱货。英印公司的对华贸易最具代表性,其进口的茶叶全部来自中国,所产生的价值占据了英国国库总收入的约十分之一。此外,荷兰、法国、德国以及北欧多国亦将大量中国茶叶输入欧洲,创造了丰厚的商业利润。

鉴于巨大的茶叶贸易需求量,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对茶叶征收高税以提高收入,但又引发了茶叶走私现象的出现。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是茶叶走私活动的猖獗期。尤其在英国,狭长的海岸线以及民众对走私的宽容和默许态度,极不利政府缉私。而荷兰茶叶的再出口成为英国茶叶走私的主要来源。至1784年,英国减税法案通过,走私活动才渐渐消失,合法茶商在税务局的登记数也增加了百分之六十。随着茶叶需求量的不断攀升,茶商为谋取高额利润,英国茶叶掺假制假现象开始出现,在十九世纪初愈发严重。1875年法令颁行后,检验茶叶制度逐步严格化,加之掺混拼配销售特色的出现,茶叶掺假制假现象锐减。

至十八世纪中叶时,茶在欧洲已成为一种大众饮料,已从上流社会普及至下层社会。“茶馆”一词也频繁出现,说明其生意兴隆。在家庭生活中,人们习惯在下午品茶(下午四时左右),并与蛋糕、三明治同食,还开始在茶水中加糖、牛奶等。“泡茶”“茶会”也已成欧洲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不少欧洲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欧洲人对茶叶的热爱。在此过程中,饮茶习俗逐渐欧洲本土化。

通过上述梳理,作者为读者系统勾勒了一幅十六至十九世纪茶叶在欧洲的传播、接受、贸易与消费的动态图景,并涉及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多个领域,成功地从整体上把握了经济过程与社会文化过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看出,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并非黑格尔、马克思等人所认为的停滞不前、与外界隔绝的“木乃伊式的国家”。

毫无疑问,茶在近代欧洲具有非常明显的日常性。围绕着饮茶,必然出现人与人互动的特定场域,茶馆便是其中之一。在茶馆中,不仅可观察到不同阶层或特定人群之间的关系,亦可见到各类权力运作的情况。国内学者中,以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的研究最具代表与借鉴意义。他以四川成都的茶馆为例,认为茶馆里往往有三种不同的政治:平民政治、精英政治、国家政治。这三种权力在茶馆中的运作及其相互关系颇为复杂,无法一概而论。同时,茶馆也是公众分享兴趣爱好和开展社交活动的聚会场所,并且是一个很少出现社会地位、阶级、性别和年龄歧视的公共生活环境。茶馆中的工作人员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性别不一。在王笛笔下,茶馆成为考察区域社会权力运作的极佳场域。

作者刘勇虽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两方面进行了深耕与扩充,并力图揭示中国茶叶对近代欧洲发展历程的影响与贡献,但最终似乎只停留在了饮茶习俗欧洲本土化的层面,如能进一步构建饮茶习俗与近代欧洲政治的关系,则更能让读者了解中国茶叶对近代欧洲发展历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茶馆饮茶欧洲
《茶馆》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四季饮茶与健康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
月下饮茶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