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实现路径

2024-01-20李锋

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要素

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以及人才和数据等要素为支撑的新质生产力,能够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新质发展,应积极探索实现路径,通过扩大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创造性效应,缩小传统生产范式被替代的破坏性效应,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作用

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数字技术已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技术,推动生产力跃迁,成为新质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是典型的通用技术,无论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是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数字技术,发展数字技术就是增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不仅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各行各业,还以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方式赋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技术创新生态,加快解决数字技术关键核心领域被“卡脖子”问题。对于关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关键核心数字技术,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整合相关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加快缩小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对于影响国家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核心数字技术,要鼓励企业和高校院所加大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颠覆性技术。

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引发“技术奇点”,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摆脱要素驱动的数量型增长模式,加速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高质量发展。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扩散,利用数字技术的溢出效应和网络协同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形成产业发展的新优势。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依托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

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作用

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元素。要充分發挥我国海量数据规模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当前,数据要素的价值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水平等方面,数据要素的充分运用有利于推动相关应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激发数据要素潜力,推动数字经济做优做强。

顺应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推动数据要素供给调整优化。提高数据要素供给数量和质量,通过数据赋能加快实现生产工艺革新、生产效率提升、生产协同优化,以数据要素为动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数据要素应用场景指引,促进产业全要素的互联互通,打破产业限制、地域限制,打通产业链的堵点卡点,促进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联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加快释放数据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巨大潜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充分认识和把握数据产权、流通、交易、使用、分配、治理、安全等基本规律,探索有利于数据安全保护、有效利用、合规流通的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完善数据要素市场体制机制,加快制定数据资产、数据交易、数据标注等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配套政策,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支撑载体

产业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提升的支撑载体。没有强大的产业支撑,新质生产力不仅自身无法持续发展,也无法推动经济发展。我国具备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优势,已经建立起行业齐全、配套完善的产业体系,制造业规模连续十几年位居世界首位,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都是由新质生产力催生带动的,也是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的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未来产业是目前处于发展孕育期但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产业。新质生产力所形成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前沿颠覆性技术必须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结合,才能创造出更多支撑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因此,要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计算中心、工业互联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基础。要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力、现代金融、数据等要素紧密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快速发展,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产业链的重点需求,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支持科技园区围绕重点产业链,培育领军企业和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和龙头,积极承接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科技型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主体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加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成为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创新成果转化试验地、未来场景应用引领地、未来产业发展集聚地。培育和聚集世界一流的企业,加快推动“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加速集聚全球资本、技术和服务资源,以服务创新主体为中心,加速创新研发和市场化进程。加速集聚国际人才,探索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搭建全球创新合作网络,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合作,加强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共享等方面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良性互动。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面向经济主战场,注重问题导向,解决现实问题,特别是注重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需要和产业链现代化的需求,破解产业链的重大技术难题。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科技引领作用,注重效果导向,支撑长远发展,特别是注重发掘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等高质量科技供给的产业场景应用,前瞻性布局产业链,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的有机结合。创新链应从基础研究开始,致力于产生处于国际前沿的原创性核心技术,这就要求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创新的科学导向问题。产业链应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开始,致力于产生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应用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发挥主导作用,解决创新的产业化导向问题。

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应对全球技术创新大趋势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相互交织,全球技术创新愈发呈现出多点迸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新特征,跨领域集成化的协同创新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单一领域、单打独斗的模式,打造横向覆盖多学科多领域、纵向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网络化协同创新机制日益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关键。为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许多国家出台了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举措。美国于2020年首次提出建设未来产业研究院,并于2021年对未来产业研究院的建设方案进行了具体细化,坚持多部门参与、公私共建、多元投资、市场化运营,探索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促进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新技术产业化的创新链全流程整合,推进交叉领域创新,促进创新效率提高,成为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和先进通信网络五大未来产业全球研发体系中的核心主体。

强化企业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的引领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进一步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完善“企业出题、政府立题、人才破题”的协同机制,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资源,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合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底层技术。要明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户等創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探索由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范式,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提升创新体系效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李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创新发展、“一带一路”。参与完成国家发改委、中财办、外交部、国资委等中央单位以及地方政府委托的研究课题数十项。担任课题组长主持研究《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研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等课题几十项。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要素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新质动员力量建设与运用浅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