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增强涉核舆情应对能力
2024-01-19罗锦程于大鹏
文 罗锦程 于大鹏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于当地时间2023年8月24日单方面强行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排海,遭到国际社会强烈批评和反对。海关总署宣布,自2023年8月24日(含)起全面暂停进口原产地为日本的水产品。生态环境部表示,将及时跟踪研判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我国海洋辐射环境可能的影响。农业农村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将加大对海洋水产品核污染风险监测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9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第26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上表示,核污染水处置关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和民众健康。日方应该忠实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同邻国等利益攸关方充分协商,以负责任方式处置核污染水。
随着日本核污染水排放风波持续发酵,一些公众“谈核色变”的畏惧心理正加速形成,我国部分地区刮起了“囤盐潮”,国内海产从业者正在遭受“核污染水恐慌”,甚至“核辐射检测仪”词条也登上了某电商平台热搜榜单。据拓尔思网察大数据分析平台和其他机构的互联网舆情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8月22日,在日本政府宣布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后,舆情声量陡然上升,在8月24日核污染水入海后达到峰值93.1万篇(条),并在8月27日、8月29日达到第二、第三次峰值。截至9月8日,自媒体号、微信公众号、新闻网站、移动端新闻APP成为发布信息数量最多的平台,其中今日头条、网易、腾讯网、搜狐网、百度新闻占比较大,网民在情绪方面以负面情绪为主。
核电作为一种技术成熟、可大规模利用的清洁能源,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降低对煤炭、天然气、原油的依存度。作为一种稳定、可靠的能源,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相互配合,还可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我国构建了符合国情的核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和监管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性、协调、并进的核安全观引领下,我国的核安全治理体系与核安全防线更加牢固完善,同时形成了以法治意识、忧患意识、自律意识、协作意识为核心的核安全文化。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进一步大力推进核安全监管体系现代化建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根据核安全监管机构数据,2023年上半年,我国运行核电机组共55台(不含台湾地区),在建核电机组22台,未发生二级以上核与辐射事故。在运机组数量世界第二,在建机组数量世界第一,安全状况整体良好。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对涉核问题高度敏感,对核安全十分关注,又一次敲响了核安全文化弱化会导致严重后果的警钟。核安全问题处理是否及时得当,事关民心向背,必须深刻理解核安全是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切实提高涉核舆情应对能力,警惕涉外涉核舆情对我国核电事业可能引发的反噬效应,营造维护核安全的良好氛围,讲好新时代中国的核电故事。
凝心聚力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精神,系统提升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综合考虑国防、保密、核安保等因素,建立审慎的核与辐射安全信息报告和公开制度、核安全公众沟通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协会、学会等机构组织的专业优势和平台效应,广泛开展核安全公众沟通活动,让核安全和核科学知识吸引公众、走进公众、服务公众。通过开通政府信箱、市民热线、召开听证会、开展网络访谈等形式,提高人民群众对核电项目立项和实施过程的参与度,保障公众与政府间的沟通渠道畅通。
宣传教育先行,培育全社会核安全文化
组织开展“核安全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系列活动,回应社会公众普遍关切,增进全社会对核安全的认识,引导公众了解核安全、参与核安全、维护核安全。综合考虑国防、保密、核安保等因素,鼓励核设施有序开放公众参观。探索通过“核电站云直播”“VR/AR+核电站”等现代新兴技术手段做好对外宣传工作,扭转公众“惧核”“弃核”的排斥心理。进一步梳理并整合核安全监管机构、核电集团、核电厂等单位的展厅资源,制定展厅资源目录,实现内部资源的外部共享。通过校企合作方式,举办专题讲座,推进核安全科普宣传,从年轻高知群体向普通公众逐步推动宣教普法活动,做好公众宣传和工作沟通、公众参与,消除“恐核”情绪。推进各学术会议中核安全文化、公众沟通专题的设立和交流,促进相关理论创新发展。
打造专业涉核宣传教育与舆情监测队伍
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等清洁能源相互配合,还可提高电网的稳定性
进一步明确涉核宣传教育归口管理部门,确立权责关系和部门间协作程序,促进涉核宣传教育归口管理部门高水平管理,做好经费保障与配套能力建设。创新舆情监测手段,增强技术研发力度,把握新时代涉核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用户群体的特征,把准互联网舆论正确的政策导向,依托概率安全分析、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现代新兴科技,强化对不同地域、不同社情、不同群体的公众沟通策略研究,推动公众沟通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常态化。强化立法保障,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打击利用涉核事件造谣惑众、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加强队伍建设,对监管机构主管的舆情监测团队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加强能力建设,鼓励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以及涵盖核能专业的全国性社会团体组建核安全公众沟通专业团队,及时回应解读公众核安全关切,为确保核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发挥作用。组建政企联动、企企联合、企民联络的涉核舆情应对组织机构,构建涉核风险感知与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努力打造核安全命运共同体。
完善涉核配套政策和保障机制顶层设计
推动制度建设,从经费保障、继续教育、干部轮岗、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研究制定配套制度,从国家和行业层面确定总体需求和发展方向,指导各涉核单位专业团队的建设和制度制定。研究核安全文化普及、公众沟通、舆情监测从业人员的职称评定问题。完善晋升路径,研究绩效管理方法,保障队伍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参考核电操作员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从高校毕业生中提前发现培养人才,促进相关人员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通过政企合作的方式,推进技术创新,促进涉核舆情从监测向分析、处置方向发展,同时培养信息系统开发和舆情应对的交叉型人才。建立专家库和合作协调机制,针对突发事件的多样性、复杂性,建立跨学科、跨系统的全国专家库,同时建立部委间舆情应对协调机制,以应对诸如“日本核污染水排海”问题等涉及外交、生态环境、农村农业、海关等多部门的全球性环境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