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能力课堂的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策略*
——以“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为例
2024-01-19龚家富余亚洲张建斌
龚家富 余亚洲 张建斌
(1.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湖南 常德 415700;2.常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南 常德 415000)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必修课程的内容应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择性必修课程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或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求。[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二的学生将会出现分流,一部分学生只需要完成地理学业合格性考试;而另一部分学生将继续学习,参加地理等级性考试。这就意味着在高一学年的学习中,一部分学生只需要达到学业合格考试的要求,另一部分的学生需要有更夯实的能力,为以后的等级考试奠定基础。因此,教师的授课需要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诉求,多元能力课堂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路径。
二、多元能力课堂概况
多元能力课堂,由美国学者Tomlinson C A提出。他认为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的多元能力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和学习风格来开展差异化的教学,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适合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他在其著作《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中指出,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应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2]
三、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的必要性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党和国家对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之一。面对同一课堂中不同学业诉求的学生、以及不同学业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因材施教、进行差异化教学尤为重要。
高中地理新课标对不同的学生地理学业质量水平要求有差异,课程标准中将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质量水平2是高中毕业生在本学科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在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不同学业诉求的学生个体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在同样的课堂中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
在同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个体差异较大: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学业基础不同,另一方面不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不同。基于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采用差异化教学,以期完成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根本任务。
四、高中地理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探索
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是高中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高一地理课重在实现多元能力培养,是采用差异化教学的理想课堂。本文以湘教版必修《地理2》第四章第一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第1课时(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龚家富教师的真实课例)为例,探索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并观察所达成的多元能力目标。
1.教学环节设计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交通运输方式选择的规律、交通运输方式布局的影响因素(见表1)。其中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为重点内容。
表1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教学环节设计
2.课堂实例中的差异化教学策略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所提出的“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情境活动”是指人们在情境中所进行的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活动。[3]尽可能地采用真实情境或情境活动来教学,是课堂实例选取的一个基本要求。本堂课的导入、课堂素材、课堂练习都采用了真实情境,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实例是实现差异化教学的关键,也是达成学生多元能力的关键。在不同情境实例中采取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完成,体现多元学生个体的能力,最后用不同层次的练习来巩固教学成果。
(1)教学活动开展的差异化策略
本教学课例不同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活动难易程度不同,以保证课堂有序推进,实现课堂多元化目标的达成。不同学业诉求和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主导不同的教学环节(见表2)。本文中学业诉求分合格考试和等级考试两类;学生层次分优秀、中等、后进三类。
表2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教学活动差异化设计
(2)课堂问题设计的差异化策略
本教学课例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设计的教学活动。为了有序推进课堂,解决情境案例中的问题,需要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子问题(见表3),子问题的设计需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多样性,以进行差异化的教学,实现对多元化学生个体的因材施教。
表3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教学案例子问题的差异化设计
(3)课堂练习测试的差异化策略
课堂主体授课用时约35分钟,预留10分钟用于课堂差异化练习的现场测试,测试题共设计了3组选择题与1个简答题。课堂练习以课件形式展示,并进行现场测试,一题一总结(见表4)。现场测试的目的一是巩固学生当堂所学内容,二是实现多元能力课堂的教学目标。
表4 “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课堂练习题组的差异化设计
3.多元能力课堂差异化教学策略的观察结论
通过对本课例的听课、评课,结合评议教师的课堂观察和对当堂学生的现场走访,得出以下观察结论。一是该堂课分别对教学环节的难易度、教学案例问题的设计、课堂练习进行了差异化的设计,让整堂课难易结合、紧凑有序,形成了一个开放性与包容性并存的课堂。二是教学活动的内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按照学业质量水平等级的设置进行了准确的划分,满足了不同学业诉求学生的学习需求。现场走访的学生对此反馈良好,表示更加有信心学习地理。三是问题的差异化设计使课堂问题具有层次性、逻辑性、多样性,且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完成。现场走访的学生表示知识有收获、能力有提升。
五、结语
本课例以多元能力课堂为基本理念,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与问题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活动、案例问题、课堂练习进行了差异化的设计。通过真实情境的构建,开展了视频材料学习、交流讨论、小组合作、同桌探究等多种教学,实现了在同一堂课中满足不同学业诉求学生、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多元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差异化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演绎者和推动者,实现了知识的课堂生成与内化,教学效果良好,达到因材施教、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