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姓氏书的编纂及其特征

2024-01-19李婷婷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复姓点校姓氏

李婷婷

(陆军勤务学院 重庆 401331)

魏晋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官修姓氏书1按,姓氏书:指在搜集一定数量或统计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姓氏基础上,编排姓氏次序,记载得姓命氏之由,列举郡望、人物和世系等内容的专书或专篇,有姓书、姓谱、姓系谱、氏族谱等多种称谓。有学者将之定义为“记载人物姓氏源流、家族宗支传衍的古书,起源于汉魏,流行于隋唐”,把家谱也视为姓氏书之一种。笔者认为姓氏书起源甚早,至少《世本》已是姓氏书之滥觞,且就宋代及以后而言,随着小宗谱法的盛行,姓氏书应与家谱、族谱之类文献作明显区分。参见李德辉辑校:《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凤凰出版社2020年版,第1页。编纂的兴盛期。到了宋代,姓氏书的编纂逐渐由官修演变为以私修为主,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大变化。有学者将宋代以后编纂的姓氏书称为“百家姓氏书”2陈爽:《出土墓志所见中古谱牒探迹》,《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四期,第69~100页。,这在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宋代姓氏书编纂有别于以往各代的特点,即姓氏书编纂的民间化,从宋代姓氏书编纂的体例、取材等方面看,又呈现出切于实用的特征。本文即以两宋时期出现的姓氏书为研究对象,在此前学界梳理研究我国古代姓氏书的基础之上,就宋代姓氏书的编纂背景、编纂缘由、取材特点、编纂体例和内容特色等方面作分析研究,以期体现宋代姓氏书编纂的全貌。3按,此前学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宋代姓氏书的文献整理,包括邵思撰,侯立睿点校:《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李德辉辑校:《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凤凰出版社2020年版等。二是研究论著,如仓修良:《谱牒学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九期,第119~129页;罗容海:《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寻根》2011年第一期,第112~117页;傅璇琮、傅林祥、张三夕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四期,第46~57页;黄修明:《姓氏人名与唐宋社会政治》,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大学宋代文化研究中心编:《宋代文化研究》第十一辑,线装书局2002年版,第50~68页,等等。

一、宋代姓氏书的编纂概况及背景

就书目著录而言,在我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宋代姓氏书常归类于子部类书类;或是划分史部,列入谱牒类、氏族类;或各自分类,列入姓氏类,如明代晁瑮的《宝文堂书目》即单列之。章学诚在谈及南北朝时期的学者何承天所撰《姓苑》等姓氏书时,曾归纳道:“总汇群伦,编分类次,上者可裨史乘,下或流入类书,其别甚广,不可不辨也。”1章学诚著,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卷六《外篇一·和州志氏族表序例上》,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20页。从相关史料记载来看,宋代姓氏书的排列和分类方式与其时之家谱、宗谱、皇族玉牒等有所不同,但在文本内容,尤其是在姓氏的源流考证方面又有所联系。所以,一方面,宋代姓氏书是研究其时所编之谱牒文献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在研究宋代姓氏书时,也要注意其与家谱等谱牒文献的区别。

宋代姓氏书的数量和存佚情况,结合现有书目和前代学者的研究,目前可以确定的有:邵思《姓解》三卷、吕夏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卷2按,关于吕夏卿是《新唐书》世系表中《宰相年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之主要编撰者一事,学界已有详细论述和研究。参见周一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引得〉》,哈佛燕京学社1934年版,第19页;郭锋:《吕夏卿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史学史研究》1996第三期等,第31~37页。、采真子(吴可幾)《千姓编》一卷3按,李德辉根据《通志·艺文略四》所载及宋人陈舜俞《次韵吴少卿致政自咏》中的夹注“吴公作《千姓编》以自遣”,指出:采真子即北宋学者吴可幾。参见李德辉辑校:《中古姓氏佚书辑校·千姓编》,凤凰出版社2020年版,第511页。、钱明逸《熙宁姓纂》六卷、黄邦先《群史姓纂韵谱》六卷4按,《韵谱》撰者,《玉海》卷五十《艺文·谱牒》记载为:“建炎中,黄邦俊纂录史传姓氏。”结合《直斋书录解题》相应记载可知《玉海》误以为作序者为撰人,实则应是黄邦先撰。参见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卷十六《谱牒》,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777页。、丁维皋《百族谱》三卷、郑樵《通志·氏族略》六卷、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5按,王力平点校时循四库本将书名定为“《古今姓氏书辩证》”。笔者检核宋代书目著录及钱熙祚所记残宋本原文等,仍采用“《古今姓氏书辨证》”之名。、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六十卷、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类姓门》二十四卷、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二卷等十一部6按,这一统计结果排除了《百家姓》《容斋随笔·汉人希姓》《锦绣万花谷·类姓门》等仅记载姓氏称谓或人物故实之作;以及因信息缺乏而无法判断其是否为姓氏书的佚书,如洪皓《姓氏指南》、徐筠《姓氏源流考》等。以上诸多可视为姓氏学文献,但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姓氏书,故暂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围。,就文献的数量而言,仍属比较丰富,但《千姓编》《熙宁姓纂》《姓纂韵谱》《百族谱》四部已经亡佚,唯有《百族谱》一部有南宋学者周必大所作的序跋传世,而其馀三部,只能从一些介绍性的文献中观其概貌了。7按,流传至今的宋代姓氏书以清代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佚整理为主,少部分如《姓解》《姓氏急就篇》有宋本、元刊本传世。此外,晚清藏书家钱熙祚得《古今姓氏书辨证》残宋本,并整理撰写《校勘记》三卷。现将宋代姓氏书的统计情况列表于下:

表一 宋代姓氏书文献存佚情况简表

宋代姓氏书的编纂,大致是从宋仁宗时期成书的《姓解》开始,一直持续到南宋后期王应麟所作的《姓氏急就篇》为止。从其编纂的分类上看,主要有三:其一是作为官修正史的一部分,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宋仁宗时期,由于《旧唐书》的编纂问题颇多,故宋廷设局修史,“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4欧阳修、宋祁:《进表》,《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471~6472页。,修成《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其中就列入了有关姓氏内容的《宰相世系表》五卷。其二为学者士人私修,除《宰相世系表》为官修外,宋代姓氏书的编撰多属此种情况。宋代以后,学者士人私修姓氏书的情况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姓氏书编纂的主流。其三是书商坊刻,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中的《类姓门》,就属书商坊刻的姓氏书。

从宋代姓氏书撰者的地域分布上看,总体而言,南方学者多于北方学者,近半数的撰者集中于福建一带,比如,吕夏卿为泉州晋江人、黄邦先籍贯永福、郑樵为兴化军莆田人、章定和谢维新都是建安人等等。其馀撰者的分布则较为分散:吴可幾为浙江安吉人、钱明逸为临安人、丁维皋为长沙人、邓名世为抚州临川人、王应麟是庆元府人。在这些撰者中,仅邵思是北方的,为雁门人。从以上情况分析,撰者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其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迁徙和社会稳定情况有关,特别是随着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兴起,南方的学者受儒家“收宗族,厚风俗”5黄宗羲撰,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卷十八《横渠学案下·横渠理窟》,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755页。等观念的影响,编纂姓氏书的人也随之增多。

二、宋代姓氏书的编纂缘由及用途

从官修正史中的姓氏书来看,《宰相世系表》收入唐代宰相三百六十九人,内容主要是反映唐代的政治变化与家族兴衰。1按,对于《宰相世系表》所收宰相人数有不同观点,沈炳震《唐书宰相世系表订讹》计算为宰相三百五十八人。参见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页。其编修一是作鉴古观今之用,为宋代的统治者及官员提供借鉴;二是对宋代的正史编写体例进行改进;三是有助于宋代学者考订唐朝史实。

另如谢维新之《类姓门》,即出于完备类书门类的目的,增入了姓氏一门。谢维新受友人刘德亨所托,编撰《事类备要》,主要是为考订前代史事,完备类书体例,“备前乎未见之书,以充后乎无涯之用,凡古今应用之事,悉于此书萃焉”2谢维新:《原序》,《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三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3页。。其类书编纂区别于以往之处有三:一是在类书中添加“类姓门”,是宋代类书编纂内容范围的扩大和门类细密化的体现,这在《锦绣万花谷》等典籍中亦能发现;二是撰者把有关“姓氏”的内容作为单独门类,一定程度体现了姓氏书的编纂逐渐为世人所重,且与过去只注重甲族、乙族等右姓之书不同,是姓氏书编纂开始民间化、进入百姓生活的体现。此类书籍多是备于科举应试和日常阅读写作之用,如《类姓门》中就记载:“不依《韵略》次序,盖欲便世俗上下之通用。”3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三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2页。说明了其编纂已向通俗性和实用性方面转变。

对于私修姓氏书在这一时期增多的原因,依据史料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针对宋代出现的“姓氏之学,近世不复讲,以名讳改者,多失其旨”4朱彧撰,李伟国点校:《萍洲可谈》卷一,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24页。的状况,许多学者遂开始研究姓氏之学。欧阳修即认为:“至于近世,迁徙不常,则其得姓之因与夫祖宗世次人伦之记,尤不可以不考焉。”5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二四《崇文总目叙释一卷·氏族类》,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889页。正是由于文人学者的倡导,编纂姓氏书的学者在北宋前期就已增多,除了宋廷修史局编修以外,私修姓氏书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出现。宋仁宗时期,学者邵思鉴于以往的氏族谱系卷帙浩博、难于传写,遂撰《姓解》三卷,以“开卷易见”为目标,删繁就简,“但使便于检寻”6邵思撰,侯立睿点校:《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3页。。同时,《千姓编》《姓氏急就篇》等韵文体裁类姓氏书也开始出现,主要目的是想使姓氏书在日常使用中更为普及。如学者王应麟在书中就言明其撰书目的为“稽经订传,蒙士用劝”7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卷一九八《〈姓氏急就篇〉跋》,齐鲁书社2015年版,第5632页。,将姓氏之学融入童蒙施教中。邓名世亦提出:“国初儒者少而民未知学,故近世避讳更姓者,一切谬误。”8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卷六,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97页。遂以刊正古今姓氏为编撰目的。

第二,在于通过编纂姓氏书,介绍史上及其时之人物,以达到“昭示子弟”和“教化人伦”的目的。在经过唐末五代社会动乱后,其时之世族日渐衰落、门阀制度逐渐消亡,在北宋前期出现了谱牒散佚、谱法不传的情况。因而,宋代的士大夫阶层亦期望通过编纂姓氏书以介绍其时及史上的人物,以达到其“教化士人”“重建伦理纲常”之目的。如章定撰《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即以儒家先贤言行为参照,突出其“尊祖之义”;邓名世在其序论中亦谈到:“(人)不本乎祖,则忠孝仁义之心不生,贵者无所劝,贱者无所慕,而国家之败由之,是姓氏之源不可不辩证也。”9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附录一《邓名世序论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5页。又如丁维皋撰写《百族谱》时,对“世臣巨室”及“方兴未艾”之家皆行记录,以达成其“上以彰国朝人物之盛,下以为子孙昭穆之辨”之撰书目的,并与宋代“敬宗收族”的儒家宗族理念相契合。

第三,由于“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1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使得魏晋至隋唐时期所编撰的官修姓氏书在宋代影响力降低。因而从切于实用的角度来说,不少学者认为应当重新编撰其时之姓氏书。同时,编撰的内容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与官修的姓氏书相比,私修的姓氏书逐渐呈现民间化的特点,向切于实用转变,主要编撰意图体现在劝诫之用、科举应试、日常阅读写作、孩童启蒙和传播姓氏之学以及人伦教化之用等方面。

三、宋代姓氏书的撰者情况及取材特点

姓氏书撰者自身的学识,以及可接触和掌握的资料信息多寡,也影响着姓氏书内容的丰富程度。以邓名世为例,在编纂之初,自述其“方贫贱中,无书检阅,阙文甚多”,至任职史馆后,才提到“始尽得铨曹命官脚色册,乌府班簿,檃括次序之,稍稍备矣”2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附录二《邓椿年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页。。在十馀名姓氏书撰者中,文献记载精略扼要的如吴可幾,可知其与弟吴知幾均好古博学;《群史姓纂韵谱》的撰者黄邦先,据《淳熙三山志》记载:“邦光(先),以朝散郎通判徽州。”3按,《三山志》所记“邦光”与《玉海》等记“邦先”名字不同,或是形近而讹。参见梁克家纂修:《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七《人物二》,《宋元方志丛刊》第八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023页。也是当时一位有名的学者;谢维新,自署曰“胶庠进士”4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51页。,即太学生;章定,嘉泰四年(1204),以承务郎知仙游县5陆心源:《仪顾堂续跋》卷十一,《清人书目题跋》二,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3页。。而史料记载较为详尽者,如吕夏卿、钱明逸、郑樵、王应麟、邓名世等,生平仕履大致可考。除邓名世外,《宋史》皆有传记。在治学方面,五人皆博览群书,或擅经史,或精谱学。“吕夏卿号称史才,尤精谱谍之学”6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三一《祖无择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660页。;郑樵“好为考证伦类之学”7脱脱等撰:《宋史》卷四三六《郑樵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44页。;王应麟“九岁通六经,淳祐元年举进士”,宝祐四年(1256)又中博学宏词科8脱脱等撰:《宋史》卷四三八《王应麟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2987~12988页。。钱明逸曾为翰林学士,后加史馆修撰、知开封府。9脱脱等撰:《宋史》卷三一七《钱明逸传》,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46~10348页。邓名世亦有多年宋廷史馆任职和编修日历、实录的经历。因此,从编撰者的情况看,宋代姓氏书的编撰质量也是比较高的。

从宋代姓氏书的编撰材料选取上分析,其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一是搜罗面较广。就各书所标注征引的条目来看,于经、史、子、集皆有涉及。而具体到各部分的内容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取材特点。比如,于姓氏收录,各书都采取了唐代林宝《元和姓纂》的兼收大姓、庶姓的办法,收姓数量从几百个至几千个姓氏不等,对旧姓氏书均进行不同程度的征引、考证,乃至增加删并。邓名世著书时,即以所见所闻增入大量旧有姓氏书中未入编的姓氏,包括因改姓赐姓、避讳而新出现的姓氏以及希姓、僻姓等。当然,也有只选取当时声名显赫家族姓氏的,对“其馀僻姓姑且略去”10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三十,《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三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1页。,如《类姓门》,其选取面则较为狭窄,但这只是少数。于姓氏源流,主要征引先秦典籍和宋以前诸姓氏书,其引书频次较高的为《左传》《春秋》《国语》《世本》《风俗通》《姓苑》《元和姓纂》等等。郑樵在《氏族略序》中谈到:“凡言姓氏者,皆本《世本》《公子谱》二书,二书皆本《左传》。”11郑樵:《通志》卷二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邓名世亦言其撰书时:“辄于记诵之馀,专取《左氏》《国语》为主,而参以五经子史之文,自《风俗通》以来,凡有所长者,尽用其说,至穿凿讹谬,必辨解而疏驳之。”1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附录一《邓名世序论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页。至于姓氏人物、世系的征引,则主要取材于史志列传以及其他有关谱系的著述,包括家谱行状、墓志碑铭、皇族玉牒、文人笔记等。

二是古今典籍皆有吸收。既广引经典以证姓源,又极为重视对其时之著述及人物信息的搜集。以邓名世的《姓氏辨证》为例,其在涉及宋代姓氏家族人物时,就曾大量参考其时之著述。邓名世去逝后,其子邓椿年又承父业,“取宋名公文集、行状、墓志,订正次序之,厘为四十卷”2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附录二《邓椿年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75页。。该书引用和考辨了大量的宋代文献资料:姓氏类有《姓解》《千姓编》《熙宁姓纂》《姓源韵谱》;韵书类有《广韵》《集韵》;宗族谱牒类有宋代皇族玉牒及其时之家谱,如《仙源积庆图》、大宗正寺谱牒、《宋百官公卿家谱》、程祁《姓氏谱》等;宋代笔记小说有《杨文公谈苑》《江淮异人录》;宋代编撰的史书有《新唐书》《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神宗实录》等。除此之处,对于著录的宋代人物信息,如籍贯、考中进士的年份以及官职、传记等,诸书撰者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采集。

宋代姓氏书撰者大部分为有史官经历的学者,他们大量引用宋及宋之前的典籍、官私谱牒等文献,并对阙佚古籍进行辑录考证,使大量姓氏书极具文献价值。如有的学者对《世本》《元和姓纂》进行补辑校注时,就曾多次利用宋代姓氏书进行散篇佚文的辑佚和考证,尤其是宋代《姓氏辨证》《氏族略》二书,在编纂时多引古《世本》,又得见《元和姓纂》,使得其引文内容更为丰富,为后世学者辑佚提供了重要参考。3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宋衷注,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版。

四、宋代姓氏书的体例特点

宋代姓氏书的编纂体例,主要可从姓氏编排和单复姓排列两方面进行归纳:

其一,宋代姓氏书之编排方法。在姓氏的次序编排上,除了官修《宰相世系表》以宰相的任职时间先后为序,其馀书籍的编排方式大致可分为偏旁、音韵、门类三种。邵思以偏旁编排姓氏,始于“人”,止于“畅”,共一百七十门。4邵思撰,侯立睿点校:《自序》,《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熙宁姓纂》《姓纂韵谱》《姓氏辨证》《言行类稿》四部皆为按韵编排。按宋代学者记载:《熙宁姓纂》为声韵类次,将宋朝皇帝的赵姓排在最前面。5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卷十六《谱牒·熙宁姓纂》,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777页。《群史姓纂韵谱》则是“凡史传所有姓氏皆有韵,聚而著其所出。”6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30页。馀下两部,《姓氏辨证》也把赵姓排在最前面,馀分四声,“凡姓氏分声入韵”“姓氏不协韵,与《韵略》所无之字,皆入《补遗》”,较之林宝《元和姓纂》于四声下仍以大姓为首的编排方法,有着明显区别。7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附录一《括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47页。至于《言行类稿》,则以姓氏为目,“分韵排纂”,亦与《姓氏辨证》先列韵目再依次隶姓的格式相区别。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一·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9页。而《姓氏辨证》等所据之韵书,结合其编纂时间及宋代韵书的发展过程来看,应属宋代官修韵书。北宋初年,先后组织了几次大规模的官修韵书活动,所修之书包括《广韵》《景德韵略》《集韵》《礼部韵略》等,其中《礼部韵略》在颁行后又经校改补订,被作为宋代科举考试审音定韵的标准。9李子君:《论〈礼部韵略〉与〈集韵〉的差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三期,第77~78页。戴震曾言:“《广韵》《韵略》为景德、祥符间详略二书”,《集韵》《礼部韵略》“是为景祐、宝元间详略二书”。10戴震:《声韵考》卷二,戴震研究会、徽州师范专科学校、戴震纪念馆编纂:《戴震全集》第五册,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17~2272页。四部韵书均为二百零六韵,除科举应试者经常使用外,亦是宋代文献编纂的常用之书,是研究《姓氏辨证》等所据韵书的重要参考文献。

除按韵编排外,还有按韵文体裁编纂的,或是参照《千字文》,或是按《百家姓》铨次,或是以姓氏字门类连缀成文。《千姓编》“以《姓苑》《姓源》等书,撮取千姓,以四字为句,每字为一姓”“逐句文义亦颇相属”1陈振孙撰,徐小蛮、顾美华点校:《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29页。,类《千字文》。《类姓门》“不依《韵略》次序”,依书市俗本《百家姓》铨次。2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卷二十八,《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三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82页。至于《姓氏急就篇》,体例仿西汉史游所著之识字教本《急就篇》,“韵属句摹”,按姓氏字门类和构造规律分类连缀,句子短小整齐,便于诵读,适应启蒙类著述的体例要求。3傅璇琮、傅林祥、张三夕等:《〈王应麟著作集成〉总序》,《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四期,第50页。《千姓编》等书籍皆以韵语形式编为三言、四言乃至七言,排列为字数不等的词句,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这与其编纂目的和书籍用途有着一定的联系,是宋代姓氏之学在童蒙施教、科场应试、日常阅读等方面得到运用的体现。

此外,郑樵在总结以往姓氏书编纂体例的基础之上,改进姓源类比之法,以得姓之由为分类标准,按类编排。其将旧姓氏书编纂归纳为论地望、论声、论字三种,“然贵贱升沉,何常之有,安得专主地望?以偏旁为主者可以为字书,以四声为主者可以为韵书,此皆无与于姓氏”4郑樵:《通志》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39页。。故而郑樵在《氏族略》中将古今姓氏按得姓受氏之由划分为“以国为氏”“以邑为氏”等三十二大类,大类之下复分小类,一一隶属之,以此来凸显姓氏书作为记录姓氏源流之专书的本义。且较之《左传》分六类、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分九类,郑樵的划分方法显得更为细致。另如《百族谱》等亡佚姓氏书,因撰成时间早于郑樵,其分类或已涵盖之。从以上姓氏书的次序编排不难看出,宋代姓氏书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不以姓氏名望和门第高下论次序先后的编排理念。

第二,宋代姓氏书之单复姓排列,主要有单复姓错列、先叙单姓两种。5按,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曾就其所见姓氏书对《元和姓纂》的编排格式作出三种推测:一是先叙单姓再叙复姓;二是各别其例,单姓依韵收;三是单复姓错列。笔者藉由此思路对宋代姓氏书情况进行分类。参见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四校记自序·原书体裁之蠡测》,《元和姓纂》,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18页。可知的单复姓错列者有:《姓解》,复姓以首字偏旁为准,附于该字(单姓)之后,共收二千五百六十八个姓氏6武秀成、赵庶洋校证:《玉海艺文校证》卷十六《谱牒·景祐姓解》,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777页。按,日藏景祐本卷首记载收录二千五百六十八姓氏;而侯立睿点校称收录二千二百七十六个(参见邵思撰,侯立睿点校:《姓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宰相世系表》因是以时间先后为序的,故单、复姓错杂,且次序不定,共收九十八姓。至于《姓氏辨证》,结合宋本目录等可知,该书共收录姓氏三千零二十一个7按,此处主要以清人钱熙祚辑刻的《校勘记》三卷为依据,与此前学者统计结果略异。如胡星林《“姓氏书”史话》一文称收入姓氏二千一百零一个(参见《文史杂志》1996年第五期,第59页);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一文记载“收录姓氏三千零三十三条”(参见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九期,第128页)。:含单姓一千七百一十三、复姓一千三百零八,其“复姓则以首字为主,附见于各韵之后”8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类书类一·古今姓氏书辨证》,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47页。。即一个韵目中,复姓以齐首或齐尾的方式隶于相应单姓之下,呈现出单复姓错列的特点。与之类似的是《氏族略》,是书考证姓氏二千二百九十三个,前二十七类为单复姓错列,单姓占多数,亦有小类之下皆为复姓者;第二十八类至第三十二类皆是复姓;另有单姓、复姓“未知氏族所系之本”者,单姓依四声排列,复姓附于四声之后;复姓有首字或尾字相同的通常会列在一起。郑樵按类编排之法,虽难以兼顾全面,且不便于检寻,但已是宋代姓氏书编纂体例的一次较大改进,且郑樵本人的姓氏学造诣较高,所划分之姓源类别能较好地反映各个姓氏的特点。9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九期,第129页。

又有先叙单姓者。《言行类稿》共收录一千一百八十九姓,含一千一百二十一单姓和六十八复姓,其中仅卷五四至卷五九为复姓。1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四库类书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1页。另《类姓门》共收录姓氏四百四十个,其最后一卷即《备要续集》卷三十为十八复姓。《急就篇》共收录姓氏二千零九十五个2按,据虞万里统计,加上注释中夹补的姓氏,共计二千三百个左右(参见虞万里:《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社会科学》2010年第九期,第128页)。又,罗容海在《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一文中亦统计道:“正文部分收录单复姓共二千零九十五个,加上在注释中夹杂增补的姓氏,估计在二千三百个左右。”(参见罗容海:《王应麟〈姓氏急就篇〉与宋代姓氏学及姓氏教育》,《寻根》2011年第一期,第113页。),其中单姓按门类,复姓则尽可能地通过文字构造规律进行组合,但“不免复出,盖义取兼载,势难相避”3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三五《姓氏急就篇》,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152页。。该书大致来说,卷上以单姓为主,卷下自“方雷缙云”始,则以复姓为主,间或夹杂单姓。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两种情况只是姓氏书撰者在处理单复姓编列问题时的大概规则,实际上因姓氏编排比较复杂和撰书时间过长等原因,使得一些姓氏的编排也不完全与这个规则相一致。但通过梳理姓氏书编排方法和单复姓之隶属关系,可大致了解其编排结构。

五、宋代姓氏书的内容特色

宋代姓氏书在入编内容上,主要包括姓氏源流、姓氏家族的名望、姓氏家族之人物世系等。入载姓氏的范围,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期,下可延伸到编撰者所处的年代。内容记载上多由姓氏源流为始展开,其后则述及姓氏家族的名望、人物世系等。其中,有以“古今姓纂”为类目者4按,岑仲勉在《元和姓纂四校记》中明确指出“古今姓纂”是类目而非书名。参见林宝撰,岑仲勉校记:《元和姓纂·四校记自序》,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35页。,即《类姓门》,其内容分为“姓纂”和“事类”两个部分,将与各姓氏相关联的典故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排列,间或有断代排列的情况。

同时,这些书籍的内容也各有侧重,有描述事类典故的,有刊正古今姓氏的。如邓名世的《姓氏辨证》,考辨旧有姓书的内容就占了全书的五分之一有馀,体现著者在编撰时,是下了很大功夫考证的,也为后代学者研究姓氏书、追溯姓源、索骥世系等提供了参考。此外,《氏族略》以研究姓氏源流为主;《言行类稿》以收录儒家先贤的言行为主;再如《姓氏急就篇》,于韵文下先对姓氏文字进行反切注音;《类姓门》在姓氏文字下方以小字注明此姓氏家族之名望和宫、商、角、徵、羽五声音调等。如此种种,皆是各书内容之差异所在。

宋代姓氏书除了在撰写内容上各有侧重外,在姓氏数量的增补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特点。

一是对宋朝皇帝的姓氏进行单独记载。在宋本《姓氏辨证》中,编者就把宋朝皇帝的“赵”姓放在最前面,单列于卷四。5邓名世撰,钱熙祚辑刻:《古今姓氏书辨证校勘记上》,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金山钱氏刻《守山阁丛书》本,第1页a。该卷的内容分为“国姓”“诸郡赵氏”“宗正寺皇族谱”三个部分,赵氏也是全书中唯一配有谱图的姓氏。在宋代姓氏书中,只有该书对赵姓的记载内容最为丰富,有图有文。在南宋谢维新的《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类姓门》中,也是把赵姓放在最前面,分宗赵、外赵等,夹有宗室字辈排行等,还配有“仙源积庆图”,其姓源及谱图的格式内容均与邓书相仿。6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续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三九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430~433页。《熙宁姓纂》及其他依百家姓铨次的姓氏书,亦都把赵姓放在最前面。

二是对宋代家族人物的记载,主要以科举和仕宦情况为著录标准。《姓氏辨证》中所列举的宋代人物,相当一部分为北宋晚期的进士,如上平声五支“訾氏”,列有“宋滑州訾氏”,记载了訾简、訾行、訾准、訾谌四代的世系,其中訾谌为宣和三年(1121)进士,另列举的“訾赟”,亦是在其时有所功绩的人物。1邓名世撰,王力平点校:《古今姓氏书辩证》卷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氏族略》记载宋代登进士第人物时,往往会在其前后记载籍贯或声望,如《氏族略·以国为氏》“冀氏”条记载,“冀膺,登进士第,并州人,望出渤海”2郑樵:《通志》卷二十六《氏族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53页。。即使是较少征举宋代人物的《姓氏急就篇》,亦有列入考中进士的人物。这种因科举登第而载入姓氏书的情况,也是唐代以来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而产生的现象,且逐渐成为姓氏谱牒中著录人物的衡量标准。

三是撰者在姓氏录入中加入自己的按语。《姓氏辨证》撰者邓名世注重增加按语,以表达自己对某姓某观点的看法,或质疑,或增修,或驳正,书有“名世曰”“谨按”“今详”等字样。郑樵的《氏族略》文末附有“总论十三篇”,以总结自己对避讳、改氏等现象的看法。同时,还在每一小类末尾加上“臣谨按”,以对姓源作出补充,或进行质疑和引据驳正。

六、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的姓氏书编纂,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以官修为主。到了宋代,其编纂逐渐由官修演变为以私修为主。其编纂在体例和内容等方面,较之前代都出现了较大变化。从撰者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南方,这与其时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程朱理学的兴起等有着密切关联。从编撰原因上看,针对唐朝及五代以来门阀制度的渐趋衰亡,以及宋初姓氏之学的衰落、改姓易氏情况增多等状况,许多学者期望重拾姓氏之学。从编撰的内容来看,宋代姓氏书较之前代逐渐呈现出通俗化、民间化的特点,逐渐向切于实用转变。从编撰者的意图来看,其希望通过编印此类书籍以供其时之人伦教化、科举应试、日常阅读写作、孩童启蒙及传播姓氏之学之用。从宋代姓氏书的编纂材料选取来看,呈现出搜罗面较广、古今典籍皆重等特点。从宋代姓氏书的编纂体例上看,又可从姓氏编排和单复姓排列两方面对诸书进行归类,进而明晰其篇章结构。至于宋代姓氏书的入编内容,则主要包括姓氏源流、姓氏家族的名望、人物世系等。笔者在此前学界梳理研究我国古代姓氏书的基础之上,依据相关史料,对宋代姓氏书的编纂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体现出宋代姓氏书编纂的全貌,或可为学界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帮助。

猜你喜欢

复姓点校姓氏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散 步
姓氏拆解
姓氏知多少
消失的姓氏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