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靖康之乱后北方移居江西家族与在地经营

2024-01-19

地方文化研究 2023年4期
关键词:太后江西家族

余 辉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浙江杭州,311121)

[关键字]迁徙;隆祐太后;北方移民;江西家族

靖康之变后,汴京皇室与士族突遭横祸,部分被金兵掳掠至北方,少部分辗转随着隆祐太后逃往南方,江南东、西路是其中重要站点,这些有宗室、外戚、官僚还有部分走散护军,他们定居江西,安居乐业,成为其后江西社会的一份子,大力开发江西,成为江西社会在南宋至明清繁荣重要原因。

一、宗室后裔定居江西

建炎军兴,隆祐太后奉宋室文物,南迁洪州后。一路迁往虔州,途中队伍不整,士卒凌乱,许多随扈人员因看北返中原无望,而定居沿途江西各地。隆祐太后一行亲随从因护送北宋以来宗庙文物的关系,相当一部分为宗室与外戚。隆祐太后随行带领宗室与外戚并重,乃是北宋女主当权时间颇多,而且有仁政,张南轩言:“古人论治,如木之有根,如水之有源。言治外必先治内,言治国必先齐家。须是如此,方为善治。臣适论成周家法,自汉唐以来,家法之美无如我宋。臣尝考四后之德,其立甚正,终为宗庙社稷之福。光献曹太后方英宗之初,有功社稷。宣仁高太后致元祐之治,号如女主中尧舜。钦圣向太后建中靖国之初有功社稷。钦慈孟太后靖康、建炎间社稷之功又冠前古,以此知本朝之家法,何媿三代? 实子孙万世无穷之法。”①张栻撰,杨世文点校:《新刊南轩先生文集》卷8,《经筵讲议》,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869 页。这是南轩所撰《经筵讲义》,可见南宋时期对于宣仁高太后、钦圣向太后和钦慈孟太后的看法,所以他们母族子弟也得到了特别的优待。隆祐太后随行事务由宗室负责。

赵士嶀字仰夫,太宗五世孙。初以廕补官,累转太子率府副率。建炎初,隆祐太后幸洪州,敌奄至,百司散走。士嶀至一大船中,见二帝御容,负以走。遇溃兵数百,同行至山中,众欲聚为盗,士嶀出御容示之曰:“盗不过求食为朝夕计耳,孰若仰给州县。士嶀以近属谕之,必从。如此,则今日不饥饿,后日不失赏,是一举而两得也。”众听命。乃走谒太后虔州。①《宋史》卷247,《宗室四》,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8754—8755 页。

赵士嶀以皇室近亲,身背二帝御容,劝阻几百盗贼不作乱地方,引导他们改邪归正,于是前去虔州护卫隆祐太后,得到了隆祐太后与宋高宗的赞誉。周必大笔下的宗室赵公育一直护卫隆祐太后,在江西赣江沿岸吉、筠、袁州、临江军一直在和金兵作战,抵挡金兵的攻击:

靖康中,君之父守之为吉、筠、袁州、临江军巡辖马递铺,时先大父太师秦国公倅吉,行州事,遣师勤王,选充先锋,将及淮,闻虏去而还。大父以恪谨荐于朝。后隆祐太后避狄如赣,吉守杨渊募兵从卫,檄守之暂摄州事。今二牒皆在。终武节郎,赠武义大夫。②周必大撰,王蓉贵、白井顺点校:《周必大全集》,《文忠集》卷75,《宗室崇道武经公育墓志铭》,第682 页。

宗室赵公育与周利建(周必大之父)一起协作,迟滞金兵的进攻,保卫在虔州的隆祐太后。一些统兵的宗室直接战死在保卫隆祐太后的战场上,其后家族定居在吉州,孝宗年间请名士杨万里为其先祖功绩作序文:

当建炎三年岁己酉十一月,隆祐太后自洪上赣,护卫诸军道有叛者,既犯吉之永丰,皇族训之字诲道,以承议郎实为县宰,率弓兵拒战,力不敌遇害。明年有司以闻,特赠直秘阁,仍官二子。有女归太和萧氏,奉其丧葬于卢源。今七十年,松檟郁然,女尚无恙。其孙江州别驾彦橚捧檄来拜墓下,既裒制词史传,又以宗人吉州推官子琇所着行状及诸公记、跋共为一卷,命曰《忠节录》,属予为序。③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卷33,《赵训之<忠节录>序》,济南:齐鲁书社,2015年,第882—883 页。

这些宗室有些战殁于对抗金兵,有些则被当地盗寇所害,当宋廷统治秩序在吉州、虔州稳固后,他们开始编纂《忠节录》之类的家族纪念册子,为纪念先辈,得到宋廷大力提倡,他们遍请名家题跋作序,其后这家宗室后裔赵彦橚还请朱熹题跋《忠节录》,朱熹乐意为之作跋:

直阁赵公忠义之节,为诏所褒,着在信史,不可泯没。而考其平生所立,始终巨细,未尝一念不在国家,又足以见见危致命之诚,非出于一时事势之偶然也。其孙彦橚力学有志,又将有以大其门者。间以书来,视予此录。病中读之,蹶然起坐,为之三叹,不能自已,因书其后,以见区区慕仰之私云。④朱熹原撰:《朱子文集》卷83,《跋赵直阁忠节录》,台北:德富文教基金会,1989年,第4087 页。

隆祐太后一行以宗室居多,因为路途凶险,如刚入江西,在江州星子县鄱阳湖水域就有意外发生,有这样的记载:“宋建炎三年李邴等自建康扈从隆祐太后如洪州,过落星湾,暴风覆舟,宫人溺死无数,惟后舟无虞”,⑤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84,《江西二·南康府·星子县》,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916 页。由此可见必有部分宫人宗室就此与隆祐太后大部队失散。隆祐太后带来大量赵宋宗室居住在江西。据不完全统计,“许多赵氏宗室,如赵景悰迁丰城、赵希伯居宜春、赵不求寓余干,隆兴府有赵伯术、赵善括等家族,乐平有赵承漫等,铅山有赵汝涛等,新余有赵希循等,江西十余县都有赵氏宗室的记载,这些天潢贵胄占籍江西,最后也融入了当时社会,像普通的江西人一样生活,但艰难的生活并没有磨砺掉他们受过的良好教育,在科举考试中充分显示了他们丰厚的文化实力,仅嘉定四年(1211)到咸淳十年(1274)63年间,江西(包括江西西路与江南东路)赵氏宗室共出了八十多位名进士。超过了江西许多县两宋时期进士的总人数。”⑥龙晨红:《宋代临川文化研究》,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年,第17 页。(该文统计两宋江西进士包括婺源,不妥。)他们通婚一方面为本地士族,另外也有南渡士族,最后融入本地,成为新的士族。宗室的婚姻在南渡士族是有代表性,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可以反映南渡士民的部分心境。新近吉水县出土《宋故宗妇李氏孺人墓铭》则有提及济南士族后裔李氏嫁给吉水县宗室赵汝孳:

宋故宗妇李氏孺人墓铭

宋故李氏孺人墓志铭

文林郎江淮等路都大提点坑冶铸钱司检踏官钟元鼎撰

承议郎新通判福州军州事赐绯鱼袋王宗鉴书

李氏先世济南府禹城县人。曾祖讳晟,忠训郎。祖讳愫,修武郎,建炎南渡,盐吉州,在城酒税,后捐馆因家焉。父本中,见任文林郎,新知南安军上犹县事。李氏禀赋端清,自幼孝于父母,年二十三出室,归于宗室文林郎新福建路转运司主管账司赵汝孳,以敬事之。时祀家庙,必躬洁视器物,毕奉飨献无怠。抚诸幼均一无偏,遇学业休沐,及暮归亦试覆其课诵,内外宗亲喜睦,咸爱之重之。其夫官闽中,时勉以事,上官待仕,契之道部,使者郯荐,必命众子于前戒之曰:此汝父廉勤所致,后来入仕者,当效之。治内处事当静,审而不揽,每嘉正守之节,鄙邪妬之行。一时同寮之家,莫不钦慕取则焉。庆元乙卯岁夏四月十日,以疾殁于建宁府官舍,年三十一。女一人,在室。男六人,长崇表,已志于学。次崇玉、崇禧、崇勋、崇垕、崇基皆幼,越明年赵公秩满,挈其匶归。崇垕者方七岁,在道病暍亦卒。呜呼,伤哉。以八月壬申日葬于吉水县仁寿乡太平山舅姑先茔之东。铭曰:

女戒其寿兼备母仪公族得助家室宜之胡啬其寿而止于斯

吉之水兮清深吉之山远而奇太平之宅永阙无期益昌厥后懿范昭岳(欧阳士宗刊)①某藏家提供照片,谨此致谢。

李氏出身济南士人,其祖父李愫在建炎南渡吉州为官,于是定居吉州,其父为李本中南安上犹县知事,李氏子嗣众多,却英年早夭,双方应该都是二婚。嫁给宗室赵汝孳,虽只有八年,持家有道,训子有方,敦睦传家,辅佐夫婿勤勉,获得了赵氏家族与夫婿同僚一致好评,宗室赵汝孳与李氏的结合,也被看作是南渡皇族与南渡士族婚姻的典范。此外,隆祐太后也为部分宫人找好归宿,婚配当地士族子弟,抚州乐安县曾道夫因尚宫人,宅第被当地戏称为驸马府。②同治《乐安县志》卷7,《人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刊本,第70b 页。

宋廷此时大量让人举荐江西士人出仕,保卫乡里,特别是以前在哲宗时期因为反对隆祐太后被废的官僚,陈渊代替李纲向宋廷推荐临江军李朴:

又故赠宝文阁待制李朴,绍圣间因议隆祐太后之贤,为小人诬告,久坐废黜。晚得令临江军之清江县,既罢官,贫不能归。建功筑室延之,朝夕执经问难,唯恐其去。故二人之学,建功得之为多。至其洞晓物情,练习世务,又自有过人者。方朝廷急于得才,共佐中兴,如建功辈,岂可终弃? 谨因临江军之请,益以臣之所闻,仰溷天聪,乞赐收录。庶使山林修洁退藏之士,仰体朝廷招徕之意,不忍韬晦,竞为世用。臣不胜区区之愿。③陈渊:《默堂集》卷12,《代江西帅李丞相荐萧茂德奏状》,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20a 页。

陈渊推荐临江军李朴的原因,是其“介特自守而勇于为义,亲仁好善而无所苟合”,而且萧建功保卫乡里有方,保全其庐舍,乡人称道。最重要的一点,是萧建功此前因为反对哲宗废除隆祐太后而受到了迫害,流放海岛,不久前才回到了清江县为知县,这次隆祐太后又路过临江,正好可以招徕为地方官,全其护卫隆祐太后的美誉。

这些宗室护卫隆祐太后于江西自洪州—虔州行程中,大多定居在路线(赣江沿线),其后也散布江西各个地方。

(2020年笔者拍摄于东乡县古玩城)

二、外戚后裔定居江西

隆祐太后一行中,徽宗与哲宗的外戚也有很多。胡铨为徽宗乔贵妃母郭氏写墓志铭道:

太师息女实事徽宗为贵妃,七生帝嗣,徽宗亲洒宸翰以纪其实,故乔氏族大而贵。夫人之归也,舅弗逮事,事姑秦国太夫人惟谨。秦国家政严,阃内渐渐,夫人尽妇道,敬顺无纤毫违颜,独见称赏。少师荐历华显,德望称重,不幸早世。长子亨祖方幼学,次皆婴孺襁褓,厚抚之事,悉夫人裁画,礼无违者。时夫人纔三十有二,抚群幼哭且誓,之死靡他。贵妃深加闵,奏乞入禁中慰存之,殆无虚月。遂以妃閤养女嘉国夫人王氏妻亨祖,恩数腆缛。……丙午之变,贵妃从狩,夫人力请侍行,贵妃止之。乃携拏寓海陵,丑虏长驱,几获而免。诸孤复为溃兵裴渊所掠,夫人倾赀以赎。既渡镇江,复罹兵乱,遂由建邺从隆祐太后趋豫章。是时北人随属车南来者万万,叛将赵万一网殆尽。夫人扁舟倍道,得免于难。寻抵章贡,而群不逞变起仓卒,无一口被害者,人以为难。后亨祖官于庐陵,及瓜,遂家焉。①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越国太夫人郭氏墓志铭》,清乾隆刻本,第18—21 页。

宋徽宗乔贵妃母家乔氏族人,也在其母郭氏带领随隆祐太后南逃虔州。郭氏亦为开封大族,也随之一起南迁。乔贵妃因七生皇子的关系,徽宗非常看重,亲笔为之写下文字纪实,所以胡铨说“故乔氏族大而贵”。这种北宋晚期煊赫一时的名门,于逃难过程中也是频遇凶险。先是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而北狩,乔贵妃要随行,致使乔氏族人大为惊慌,郭氏甚至要追随乔贵妃,被乔贵妃所阻,乔氏顿失靠山。一路南逃过程中,不断有乔氏族人被绑架,郭氏夫人尽心尽力,用钱财赎买,直到建邺追上隆祐太后,随行左右,才最终抵达虔州。乔氏族人无一口被害,时人多以为是郭氏夫人的努力,郭夫人儿子乔亨祖为官庐陵,于是乔氏族人就开始定居庐陵。郭夫人颇为激赏胡铨在绍兴间批判朝局糜烂的勇气,对胡铨礼遇有加,所以胡铨乐之为郭夫人墓志铭。郭夫人八十三而卒,其殁时,乔氏在庐陵已经发展成大族,其直系子孙有:

男五人,长即亨祖,武功大夫、惠州团练使兼閤门宣赞舍人,皆前卒。次即昭祖。次显祖,成忠郎,亦前卒。孙男八人:宗尹,忠翊郎;宗焕,成忠郎;宗说、宗虎,皆承节郎,前卒;宗宪、宗愈,皆保义郎;宗忞、宗召,俱幼。孙女十二人,秉义郎赵不侮、兴国丞胡从政之子暠、进士王世昌、秉义郎王处俭、工部侍郎郭公之孙登仕郎贇、成节郎赵伯憙、进士谭延世、张光远,其婿也。余幼。曾孙四人,世美、世宁、世雄、世延。②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越国太夫人郭氏墓志铭》,清乾隆刻本,第18—21 页。

郭夫人带领北宋外戚乔氏家族,成功由开封脱险,一路南逃,到了胡铨作墓志铭的乾道元年(1165),乔氏已经是枝繁叶茂。加之郭氏家族也是世家大族。胡铨言:“夫人七兄,掇第者六,一时儒林歆羡。夫人熏炙其间,亦能博涉群书,诸兄临文或遗忘,夫人辄成诵。家政严,以故幼长僮隶,无虑百口,肃然无一敢疾声遽色。初僦民屋以居,湫隘弗敞,乃拓地饬材,一新其室。非直为轮奂之美,盖欲崇庙貌以奉先也。于是夫人年加老矣,五子即世者四,独昭祖在,依依膝下,不忍去远。”③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越国太夫人郭氏墓志铭》,清乾隆刻本,第18—21 页。郭氏夫人带领乔氏从开封来到庐陵,离不开他们是北宋徽宗最重要的外戚身份,家产丰饶,且郭氏持家有道,治家有方,于是完整把一个世家高门辗转建邺、虔州,最后迁移来了吉州,并且发扬光大。曹彬的后代,也即光献曹太后的母家后裔,也随着隆祐太后来到江西,定居庐陵。元人袁桷曾有记叙:

君讳毅武,惠王裔孙。五世祖某,从隆祐太后避兵,过庐陵,因家焉。曾祖某。祖某。父某,有诗集六卷。祖妣邹氏。妣罗氏。邹氏,以叔父某太学释褐恩封孺人。所为文若干卷,纂言行编曰《钩玄》,凡五十六卷。疾革,命诸子曰:“必返汝祖母故茔,吾魂气无不之,得地即埋我。”卒以至大三年四月某日,年五十有二。子男五人:汝霖,今为两浙转运司书吏。汝舟,饶州;器资,宣州;皆以秀才举。驰,以医业入仕。幼桐孙。女一,适刘某,先卒。孙男女七。④袁桷撰,杨亮校注:《袁桷集校注》卷28,《曹士弘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1362 页。

光献曹太后的母家曹氏,一直难以忘记北方故家,所以曹氏在南宋还有返回祖母故茔的话语,曹毅武颇有文才,所著甚宏,其家各行各业均有,以儒、医为主,在庐陵也成为大族,交游广阔,所以曹毅武也得到了名儒袁桷得撰墓志铭。北宋外戚家族定居江西最著名为北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向氏家族。据杨时所撰向宗琦墓志铭:

向氏自微子封于宋,左师戍始见于春秋。秦、汉而下无显者。至文简公起布衣,相真宗,勋名载国史。继以钦圣宪肃皇后配神宗,以盛德母仪天下,向氏遂为着姓。公讳宗琦,字某,文简之曾孙,钦圣宪肃之从弟也。生而有异禀,自幼不戏弄。八岁而孤,哀毁如成人。及长,挺然有立,为众所钦惮。用宪肃恩,补右班殿直。调曹州定陶尉,监秦州酒。用荐者移伏羌城兵马监押。又用荐者移通远军管界巡检。特旨,差熙河路计置物货局。陕西转运使奏辟催促钱纲。四迁至西头供奉官,遂以太子右司御率府率致仕。以子封迁太子右卫率。又四迁为右骁卫将军。官制行,四迁为武功大夫莱州团练使、荣州防御使。换文资,两迁至太中大夫,致仕。靖康元年六月七日,以疾终于正寝,享年六十有八。公虽出于贵胄,而清约如寒儒。啬于自奉,而亲族之有匮急者则周之,不为有无计。字兄之孤与己子,人不见其异也。中外辑睦无间言。诸子游仕四方,有以鲜衣献者,辄藏之不服,曰:“昔吾父母未尝有也。”于人无德不酬,而有负于己者,未尝形言色。①杨时撰,林海权整理:《杨时集》卷34,《向太中墓志铭》,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第851 页。

向氏家族世代居开封,乃北宋初期名臣向敏中后裔,至向敏中以布衣身份为宰相辅佐宋真宗,所以得以光大其族,继而向敏中曾孙女为宋神宗皇后,且徽宗即位时期,向太后以母后至尊,经常过问朝政,其力排众议选择端王即位,使得徽宗继位早期对其充满尊重。②刘江:《女性与皇权——向太后与宋徽宗继位考论》,《东方论坛》2016年第5 期。虽然后期徽宗对其不间断干政有所不满,但是向氏依然是徽宗朝举足轻重的外戚,这一点也延续到了南宋初年。杨时笔下的向宗琦,勤俭自立,历任地方官而颇知民间疾苦,生活简朴,实乃是外戚的典范。向宗琦殁于靖康元年(1126),没有看到北宋的覆灭,其从侄向子諲确随着宋室播迁南北,最后还定居江西临江军,所以《宋史》把向子諲记为临江人。

向子諲字伯恭,临江人,敏中玄孙,钦圣宪肃皇后再从侄也。元符三年,以后复辟恩,补假承奉郞,三迁知开封府咸平县。豪民席势犯法,狱具上,尹盛章方以狱空觊赏,却不受,子諲以闻,诏许自论决。章大怒,劾以他事勒停。……金人破江西,移兵湖南,子諲闻警报,率军民以死守。宗室成忠郞聿之隶东壁,子諲巡城,顾谓曰:“君宗室,不可效此曹苟简。”聿之感激流涕。金人围八日,登城纵火,子諲率官吏夺南楚门遁,城陷。坐敌至失守落职罢。转运副使贾收言子諲督兵巷战,又收溃卒复入治事,帝亦以子諲与他守臣望风遁者殊科,诏复职。……子諲相家子,能修饬自见于时。友爱诸弟,置义庄,赡宗族贫者。初,漕淮南时,张邦昌伪诏至,虹县令已下迎拜宣读如常式,独武尉徐端益不拜而走。事定,子諲言于朝,易端益文资。退闲十五年,号所居曰“芗林”。卒,年六十八。③《宋史》卷377,《向子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639 页。

向子諲在哲宗、徽宗朝历任地方官居多,建炎兵火,他奉命与宗室赵聿之镇守湖南,碰上金兵从江西大掠,转进湖南,攻略向子諲所在地,其劝赵聿之先走,其后也夺门而逃,受到了宋廷的斥责,因转运副使贾收言向子諲还督兵巷战,金兵退后又收溃卒复入城中治事,加上因为向氏外戚的关系,宋高宗让他复职,继续担任地方官。晚年定居临江路,称“芗林”先生。《宋史》评价向子諲虽然是宰相家的子弟,却没有什么纨绔习气,友爱诸弟,赡养贫困族人,为一时所称道。胡宏说:“(向子諲)公归旧隐,创堂别圃,摘话语名曰:改疏追和陶渊明,归去来词以见遂。初知止之意。逍遥徜徉,高视宇内,遐观物表,自适其适者,凡十有三年。虽怀忿惫,不然和议,而亦不遭死徙之祸,可谓能见几而作者也。”④胡宏撰,吴仁华点校:《胡宏集》,《向侍郎行状》,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79-180 页。可见其很早就想归隐于清江县旧居,而且表示追慕陶渊明隐居,这是对和议表示失望,无法重返开封故地的人生失落感。《(乾隆)清江县志》评论道:“清江历世名贤,无若墨庄、刘氏芗林向氏。”⑤乾隆《清江县志》卷9,《祠祀》,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第4b 页。向子諲的直系后裔一直生活在临江军清江县,向澹字伯海,子諲冢子,尝请淮寜乡举,知兴国军,频年大旱,赈济有功,以荐加秩一等;向浯,字伯源,子諲仲子,常从五峰胡先生,讲学静重端,恪绰有典刑,自倅邵阳即谢事,归朱子作“芗林诗”赠之,享寿而终。向士虎,字伯虎,荫茂名尉,不就,乞祠先是士虎父,任兴国军,俸入什五,暨腐守干纳还其半,士虎不受,特添差吉州判官,固辞再授嵩祠,请纳禄以文林郎致仕,所着有《桂隠集》。①隆庆《临江府志》卷12,《人物》,《天一阁方志丛书》,第13a 页。向子諲定居清江县以来,其子弟以儒业为重,也曾任地方官,加上繁衍茂盛,被称为是清江巨族。

向氏子孙不仅仅是向子諲定居江西,他的从兄向子蔚也定居隆兴府进贤县,向子蔚定居进贤不见于宋代文献的记载,我们发现明初杨士奇为应其裔孙向宝之父所作“向公(允恭)神道碑铭”才得以清晰知道这一支向氏的迁徙定居经过。向宝,字克忠。南昌进贤人。洪武十八年丁显榜进士,授兵部员外郎,擢通政使,改应天府尹。仁宗即位,召为右都御史兼詹事。并给两俸。寻应沼陈八事,多可采者。宣德初,改南京。三年入觐,帝悯其老,命致仕归,卒于途。宝有文学.宽厚爱民,而持身廉直,家具萧然。著有《疏庵稿》。②郑翔主编,李宁宁、吴国富副主编:《江西历代进士全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09 页。参见《明史》卷150,《同治进贤县志》卷40。向宝是明代最早期的进士,也是仁宗、宣宗都比较欣赏的忠廉大臣,交好当时士大夫,才得以请杨士奇为其父亲向允恭作“神道碑铭”:

赠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詹事府詹事向公神道碑铭(洪武二十四年十月十一日)

南昌之进贤处士向公允恭卒。其葬也,前江西儒学副提举熊钊先生铭之,后三十有四年为洪熙元年,天子推恩大臣,时处士之子宝为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詹事府詹事,遂赠其祖若考散官,官皆如宝,祖妣、妣皆夫人。宝奉命书荐告已退,具其考之事状以告士奇,曰:惟上之大赐与先考所以身致今之光荣者,皆不敢以泯,幸为之文,将刻石墓道,以永示我后人。按状,向,宋左仆射同平章事谥文简,讳敏中,之后文简曾孙子蔚以钦圣宪肃皇后家从高宗南渡。其子性事孝宗,官至大中大夫,封魏国公,赠少师。少师生朝奉大夫士煜,朝奉生临川县丞公道,娶进贤许氏,因葬其父进贤,遂家焉。临川四世至居敬,娶胡氏,生熙载。熙载娶罗氏,生云翔。云翔娶章氏,公之父母也。自公以上三世,皆有厚德,不志荣利,而家秉礼度肃然,他之名世族者不及也。③杨士奇撰,刘伯涵、朱海点校:《东里文集》卷13,《赠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兼詹事府詹事向公神道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87 页。

(进贤县池溪乡向家村,2020年1月20日笔者拍摄)

杨士奇文中透露,这一支向氏为向敏中……向子蔚—向性—向士煜—向公道(许氏,始定居进贤)……向居敬(胡氏)—向熙载(罗氏)—向云翔(章氏)—向允恭—向宝。杨士奇所言进贤向氏“自公以上三世,皆有厚德,不志荣利,而家秉礼度肃然,他之名世族者不及也”,非常符合明人对于向宝的评价,也说明进贤向氏为北宋宰属与外戚后裔,家教谨严,不是一般世族可以比肩的。常建华先生言:杨士奇所作族谱序跋等文虽然也有一定的政治性,但更多而且更重要的是探讨故家的维持与发展,将修谱的实质定位于延续故家的传统。杨士奇所作族谱序跋的特色正在于此。①常建华:《杨士奇之族谱序跋所见宗族与修谱——以明初江西泰和及吉安为中心》,载张国刚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214 页。可见向氏乃北宋故家,向宝又为明初进士,位居大臣,是杨士奇最钦慕的家族典范。进贤向氏祖居地现位于进贤县池溪乡向家村委会向氏村,笔者2020年1月28日第一次前去考察,村中老者告知,族谱已在“文革”中被焚毁,向氏世代故居(向宝故居进士第)被拆与墓地也开荒变成了稻田,但是他讲了一下为什么向氏定居此地,向氏现在村宅基地始终未变,背靠一座小山,他给笔者指了一下前面有狮、象两座朝山,他说当时取狮、象互补的意涵,总之为南宋向士煜定居于此,间接传承某种类似家族记忆口碑资料。

向氏家族不仅定居有进贤、临江,分宁县也发现有向氏家族的定居的族人。

有宋向鼎臣赵氏墓石志

故相魏王向文简公六世孙士调,宇鼎臣,世为汲人。曾祖宗哲,故中散大夫、赠中奉大夫。祖子思,故议郎。父温,故右承直郎。母夏氏。建炎南渡,家豫章分宁。干道六年七月六日,以疾卒,年四十六。无子,养兄士谏之女,年尚幼。②陈柏泉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0 页。

陈柏泉先生考察该墓志认为:“同治《义宁州志》卷26《向士凯传》有云:‘向士凯,号凤山,河南南阳人。宋太尉向敏中六世孙。举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历官宣抚使。高宗建炎二年同弟士壁,避乱徙居分宁县之后山,子孙因家焉。’此向士凯、向士壁,当与墓主向士调为兄弟辈,为今江西修水向氏之始祖。妻赵氏,系赵宋宗室武节郎赵士宴女。撰书者赵不忮,系赵宋宗室,为妻赵氏之兄。”③陈柏泉编:《江西出土墓志选编》,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0 页。《(乾隆)宁州志》记载更为详细“向士璧,号岐山,士凯弟,举徽宗大观五年进士,伍官枢密使,因避乱,同兄徙分宁后山,复迁李村金骨山,年九十七殁,塟其地,生子三,仍住后山,居二世,亦居海虎坪金骨山,五世始迁安乐乡田溪潭头,即今之十都。其后子姓聚族于斯,至今繁衍,裔孙芳裕,侯选经歴,子明旦嵗游庠。向宏道,洪武二十八年征辟任,四川潼川州安岳县丞,后升遂宁知县。”④乾隆《宁州志》卷7,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钞本,无页码。可见定居于分宁县向氏族人至明初还有仕官记录,但在清乾隆时期修《宁州志》时,虽称为人丁繁茂,谓之大族,却不是地方巨族,没有显赫科举与出仕记录。定居于分宁县向士凯昆仲与定居进贤向士煜,从字派看为同一辈分的兄弟。向士凯娶宗室之女,也透露向氏家族与南渡以来流散宋宗室密切的关系。

总之,向氏族人自南渡后,主要支派定居于江西各地如临江、进贤、分宁等地,他们不以相国后裔与天家戚属自居,还能砥砺向学,为官也能清廉造福民众,这也是宋室覆灭后,至于明清,江西各乡里文士还能为其家撰文纪念的一个原因。

三、护军将领及文士家族后裔

一些北宋武将后裔,因为,护卫隆祐太后的关系,也得以定居江西,比如北宋末任鄜延路经略安抚司指使张宁:

乾道丁亥六月庚辰,宋故知循州兼管内劝农使、特授贵州防御使、阳曲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张公讳宁字安道终于正寝,其孤舜臣将以十一月庚寅葬于庐陵膏泽乡李塘山之原……曾祖讳益,祖讳景,皆弱冠而卒。皇考讳琼,以气节为乡评重。政和间中武材选,赴阙比试优等,特授承信郎、鄜延路经略安抚司指使。……隆祐皇太后自豫章趋赣也,公追掩金贼,收复洪、筠、袁等州。还自江西,与琼同破妖贼王念经于贵溪,功无出其右者。虏帅挞辣侵轶淮东,有渡江意,武僖命诸将拒之。时偏裨集议,欲退师以避其鋭,惟公与前军统制王德欲战。大战于杨子桥,公跃马疾呼出敌后,战酣,德等不支,敌乘之,我师败绩,是日将佐数十人遇害。公奔而殿,马屠不能驰,虏骑有张胡突者本汉儿,见公异焉,约为兄弟,遂得不死。①胡铨:《胡澹庵先生文集》卷27,《贵州防御使阳曲伯张公墓志铭》,第11—13a 页。

张宁是北宋晚期著名西军将领,他在隆祐太后逃入赣州的时候,率领军队与金兵对峙,金兵退后,又带领兵马收复各路江西州郡,其后率领军队转战南宋其他地区,可谓是九死一生。一次战败,因缘际会认识金兵原汉人,才得以脱险。张宁可谓从西北到东南,一路护卫宋室江山的典范,他最终也把家定居在庐陵,死后也下葬于此,不复返回故里。此外近年来零星出土墓志铭也有透露武将家族随隆祐太后迁居江西:

元故录事胡君圹志

公讳瑞,字幼高,姓胡氏。其先系开封之祥符,徙居新淦之象江。五世祖浩,当宋建炎初,以扈隆祐太后功,授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生武经大夫蕲州团练使邦休,是为公之高大父,妣徐氏。曾大父森,宋武德大夫,妣陈氏。大父愈,妣董氏、陈氏。父鼎,妣陈氏。公生宋咸淳已六月四日,至元中,授将士郎、肇庆路录事,未仕而退休林壑,人称高山先生云。娶熊氏,子男二:沂、回珠。女三:孟淑通邓泰亨,先卒;仲淑适章士云;季淑适黎师衍。孙二:志高、崇高。初,公之长子生十二成而夭,及仲子则亦三岁夭。志高,公长女之子也,公鞠育教诲,爱之甚于孙,及长,且命缔婚于屏山曾氏。弟崇高,则公之畏兄象山先生颜之也,咸俾为沂后。至治辛酉婴疾,止复革。明年七月一日终于正寝,享年五十有四。泰定丙寅九月丙午。②高立人编:《庐陵古碑录》,《元故录事胡君圹志》,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67 页。

新干县象江胡氏家族,五世祖胡浩,本开封祥符县人,扈从隆祐太后有功,授武功大夫和州防御使,定居新干县。胡氏家族一直定居在新淦,到元朝早期胡瑞为元朝应召地方官,拒不出仕,悠游林壑,交往当地名士,居家教养子弟,墓志铭由元朝名士清江范德机撰写,可谓是得其所哉,说明胡氏家族居新淦象江,也为地方文士家族,得到江西地方士人的认可。明中期,新安名士程敏政对比江西武宁县程氏族谱与“蕲水程氏所藏南宋录用伊川先生子孙诰”,发现江西武宁县程氏家族是二程的直系后裔:

题蕲水程氏所藏南宋录用伊川先生子孙诰后

予尝见《黄州志》载程居为伊川先生之孙,当宋南渡自洛徙黄之蕲水,莫得其详。以问黄人,亦莫有知者,会潘玉汝以进士出知蕲水,托往廉之玉汝,书来谓居之后,实在境中。其族有名岳者,尝中乡举,与书俱来相见之际,出示宋勑牒一通,乃居授将仕郎、汉阳军汉阳县主簿者,考其时在咸淳二年十二月。牒称居籍隆兴府武宁县,且审其为伊川明道正派嫡孙,即非诈冒其言,如此然,予考《程氏世谱》,伊川先生子孙悉从南渡居池州,再迁新安,其世次出处,及当时录用,恩典、告勑文移具存。盖未有籍武宁者,独谱称明道之后,不知所在宋时,尝取伊川子孙继之,故予窃疑武宁之族为明道之后。勑牒所谓伊川、明道者,伊川本其地,明道本其祖也。否则不应书伊川于明道之上,岂伊川之后从高宗渡江,居池州。明道之后从隆祐太后渡江居隆兴兵革之余,两不相闻,朝家录用,又不深考,以合其族,使圣贤之裔播迁流落于江之东、西。③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7,《题蕲水程氏所藏南宋录用伊川先生子孙诰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31—32a 页。

程敏政出身新安世家,是二程的直系后裔,他喜研究二程历史。他研究各地二程后裔认为武宁程氏乃程颢后裔,扈从隆祐太后渡江居武宁,他痛心于各地二程族人不相往来,甚至于不能辨识伊川、明道的谱系,可见有些二程后裔在对待先祖时,也不甚明了,可见程氏文脉在某一分支似乎有所断裂,所以程敏政比较计较这一点。罗洪先为万安县名士磁州知府劉峻父亲刘一春作“墓表”时,特意谈及其家“先本汴人,自宋太常(刘)卿琰从隆佑太后南迁,留家万安之长仙,遂为万安人。”④罗洪先原撰,徐儒宗编校整理:《罗洪先集》卷19,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赠奉直大夫磁州知州翠亭刘君墓表》,第768 页。由于罗洪先是正德、嘉靖时人,对其万安刘氏宋代至明代家系不是特别理解,所以罗洪先也没有特别介绍。万安刘氏引以为憾,四十年后万安县刘氏于万历前期请海内外大手笔名士王世贞为之再次题跋先世家系:“刘之先自汴著也,当宋建炎而太医令(刘)琰扈隆祐太后,渡江遂家吉之万安,世世受儒而其医。亦不废十余传,而中宪公曦者起进士。”①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续稿卷101,《奉直大夫髙邮州守松宇刘君墓志铭》,《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b 页。可见万安刘氏定居万安始祖乃太医令刘琰,十数代不废医学家传,子弟习学儒医,明中期得以中进士,成为万安县巨族,王世贞还提到刘曦得到当朝首辅徐阶的大力赏识,刘氏家族文名提振,所以其家得以交往海内名士罗洪先、王世贞,这与其世代行医,家有余产而维系业儒有很大的关系。隆祐太后随扈医生还有邓仲霄,清人陈梦雷在《医术名流列传》对他进行专门的考察。

邓仲霄,按《永丰县志》:邓仲霄,西门葛溪桥人,原系河南开封祥符籍。宋宣和年间及第,授翰林,升太子赞善,通医术,冶太子宫妃疾,皆有效验。敕授太医院使,俾统天下郡州县市村镇之医。文天祥赞曰:董氏业医一偏,邓氏儒医两全。本来仁心一点,便是太极一丸。噫!肇统先哲,垂范后贤。种德皆春意,休说杏林仙。后从隆祐孟后,由赣过永丰,始居此焉。②陈梦雷等编:《医部全录》卷50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医术名流列传·邓仲霄》,第182 页。

我们看到陈梦雷引《永丰县志》记载来记载邓仲霄,陈梦雷是康熙皇子的老师,殁于雍正时期,可见其引《永丰县志》必是明朝或清早期版本。这个较早版本《永丰县志》提及文天祥言邓氏为北宋太医院使,在当时与名医董汲齐名,但是董汲不懂儒术,其后扈从隆祐太后入虔州,最后定居在吉州永丰县。文天祥为晚宋人,所以可见邓氏家族保持其兼儒兼医,所谓儒医本色,一直贯穿整个南宋时代,上文所叙万安刘氏家族一样,家族都保持医学的传统,同时不放弃学习儒术,勠力举业。还有北宋御医刘琰,河南人,官至太常寺正卿兼太医院使,扈从隆佑太后由洪来吉州万安县定居,其家后成为万安县著名医疗家族。③同治《万安县志》卷14,《人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刊本,第41b 页。

建炎初年也有部分士人从建康随隆祐太后迁来江西,元人刘楚笔下的夏氏就是这例:

君讳某(夏日孜),字仲善,其先金陵人。始祖泽,宋建炎初,因金陵乱,从隆祐孟后南迁至庐陵之吉水,遂占籍焉。五世至桂父,以学行著,淳祐、宝祐间,由胄监两贡陞上舍。祖得一,从上舍君入补国学生。父华远,元皇庆中尝为抚州宜黄、袁州分宜两县儒学教谕,泰定三年以明经预贡,后以子贵,封从事,即吉安路吉水州判官。母张氏,封宜人。④刘楚:《槎翁文集》卷2,《夏日孜传》,明嘉靖刻本,第13a 页。

夏氏族人从刘楚的记载看,并不是高门华第,而且不是北方士人,他们迁来江西原因,也是因为建炎初年,金兵迫近建康(金陵),金陵一片混乱,于是决定随隆祐太后南迁。夏氏虽不是世家大族,也算是小康之家,其家都有儒学见长,科举也有功名,元代家族也并未衰落,还成为地方儒学教官。南昌某龙氏家族,也来自建康,据他们在明洪武年自叙其先世。洪武中,有龙生者,本建康人。远祖仕宋为京官,从隆祐孟太后南迁,留家江右,子孙蕃衍,世守诗书。⑤胡文焕编,向志柱点校:《稗家粹编》卷2《幽期部·凤尾草记》,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第89 页。龙氏家族也以世代诗书见长,可见不单是开封世家高戚家族,隆祐太后在建康也影响一批士族迁往江西,当然龙氏家族在北宋为京官,对于时局判断较之一般人更为敏感,所以还是从建康搬来了江西。吉水县名士李祯中永乐进士,甚得永乐帝欣赏,参修《永乐大典》,其家也出身隆祐太后的扈军。钱习礼撰李祯墓碑记载:“李祯,字昌祺,别号侨菴,世家金陵。宋南渡有讳义者,仕为郎中,扈从隆祐太后南上,留居吉水之乌江。弱冠为文,莯思溢出,蔚有老气,不惟一时才俊,若礼部侍郎曾公子棨辈,相与颉颃,名声不相上下,乡之老成人亦皆骇其文,识谓必显于世,平生所著诗文若干卷藏于家。”⑥钱习礼:《河南布政使司左布政使李公祯墓碑》,载焦竑编:《国朝献征录》卷92,台北:明文书局,1991年,第3a 页。可见部分建康人士扈从隆祐太后,后代诗书传家,成为后世明朝的重臣。还有部分建康人士,如李之邵。建炎初为新喻县武尉。隆祐太后幸虔州,扈从后军叛之。李邵拒之,兵败不屈,大骂贼,贼杀之。贼酋壮其言,诛害之邵者。①方志远等点校:《大明一统志》卷55,《临江府·名宦·宋》,成都:巴蜀书社,2017年,第2389 页。李之邵为建康人,任建炎军兴任官新余县武尉,护卫隆祐太后,不幸为贼寇所杀,其家记录也付之阙如。安福县奔氏家族始祖是宋徽宗的侍御,因隆祐太后定居江西安福,以儒医为家业,家族入元时特请大儒危素记载其家世,以示不忘先人从隆祐太后旧。②揭傒斯撰;李梦生标校:《揭傒斯全集》卷7,《奔清甫墓志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392 页。

元朝名士杜本,祖先本京兆人,迁居临江为大族,父为文天祥幕僚,毁家捐金助抗元,宋亡全家杜门不出。③危素:《危太朴集》第3 册卷2,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24 页。清江龚茂宗,先世为开封人,迁居临江后,以诗书名家,宋元之际多为地方干吏,父辈为新喻县都曹、临江镇税务副使等官。④傅若金:《傅与砺诗文集》第4 册卷11,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1a 页。明初刘永之,先世许州人,定居临江,应明太祖召纂修《礼书》,家资丰饶,富有藏书。⑤嘉靖《江西通志》卷23,《人物·临江》,江西省图书馆藏明刊本,第34a 页。北宋哲宗时期,楚州富户徐积捐粟帛号称节孝先生,其家后随迁南昌。⑥乾隆《南昌县志》卷25,《寓贤》,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刊本,第28a 页。胡尚质,北宋时为检阅,后其家定居洪州进贤归仁乡。⑦同治《南昌府志》卷52,《人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刊本,第8a 页。

四、结语

综合来看,我们现在看到随隆祐太后迁居江西地方的皇族、皇室戚族、武将世家、文士家族都是家产丰厚者,才得以千里播迁,从北方(多半为开封)来到江西各地定居,陈乐素先生认为建炎南渡大部分人扈从隆祐太后一行进入江西,行程中途颇为狼狈,遭遇金兵、山贼土寇的袭击,队伍零散,很多人葬身于途中,剩余人等也难以返回临安,于是就地定居,还有一些人如惊弓之鸟,直接选择再度向南,翻过虔州大庾岭而定居岭南。⑧陈乐素:《珠玑巷史事》,《学术研究》1982年第6 期,第71—77 页。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么很多贫寒军士家族,没有能力留下名士文集撰写或留下墓志铭等材料,就被湮没入历史长河中,这使我们看待隆祐太后播迁江西带来北方家族迁居现象不可不审慎,这些家族际遇实际上就是北宋上中层家族的代表,他们带来北宋皇族文化与都城士人文化,永丰县名小吃宸肉即传说来自隆祐太后御厨所留遗法,⑨同治《永丰县志》卷5,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物产》,第24b 页。也为我们留下北宋文化南迁具体的记载,他们的记载或他们的视野也是我们今天所仅能看到北宋家族随隆祐太后迁居江西的一个角度。值得注意的是,未曾迁居的家族一定占到多数,他们与南渡家族命运就此分离,这也是自元朝统一中国前,金、宋分治中国南北,原北宋地区出现南北分流,家族迁徙与分居,只是其中大变局时代一个很小的剖面。隆裕太后在江西逃难途中也得到一部分江西士人的照顾,分宜县人彭忠念以米粮助隆祐太后一行于虔州,绍兴年间得赐朝奉大夫。⑩同治《宜春府志》卷2,《人物》,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刻本,第67b 页。万安赖氏先祖因以乡兵护卫隆裕太后,得以成为乡巨族。⑪解缙:《解学士文集》卷7,《万安赖氏源流记》,明嘉靖重刊本,第25b 页。这些都可为见证,隆祐太后以及北来家族一行已经改变江西本地社会与格局,源源不断地移民与本地士族得以融合,成为南宋江西社会继续繁荣的基础。

猜你喜欢

太后江西家族
江西银行
6.江西卷
“黄太后”驾到
HK家族崛起
《小偷家族》
我爱江西奶奶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