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为何成为盛唐诗人中最大赢家
2024-01-19广州刘黎平
◎文/广州·刘黎平
一
一个人的才能分为才华和才干。简单而言,才华更多指艺术文学方面的才;而才干更多指管理经营方面的才。盛唐的诗人,明显个个都有才华,至于才干呢?看看盛唐诗人的命运,便知就才干而言高适明显是最大赢家。
李白曾享受荣华富贵,成为盛唐的文学顶流,但他只是一个被宠幸的文坛弄臣,而且他的结局还有点草率,因投靠了永王,入叛军阵营,他一度陷入“世人皆欲杀”的尴尬,被叛死罪,后改为流放。
王昌龄也是顶流,可惜反复被流放,最后被地方官所杀。
王维是绝对的顶流,当时在李白之上,但结局和李白有点相似。李白结局草率,王维结局尴尬,他当了安禄山任命的官员,尽管是被迫的,但在那个时代是抹不去的污点。
杜甫后来是顶流,甚至力压李白。然而,他成为顶流是在身故几十年后。盛唐时,他虽然算不上寂寂无闻,但绝对上不了时代热搜。
只有高适,时代在往下走,他却往上走。他曾经乞讨于南方,晚年却官居节度使,一路上升到散骑常侍,人称“高常侍”。盛唐诗人里,做官最大的只有高适。
或许有人质疑,张九龄身为大唐宰相,也有诗名,他不是比高适混得好?这个要看身份。高适是以诗人的身份立足于世,官员是他的第二身份;张九龄是以宰相的身份立足于世,诗人是他的第二身份。诗人当官,和当官的写诗,毕竟有区别,尽管才华都一样。
二
历史上的高适,并不是电影《长安三万里》中所说的那样木讷淳朴、口吃呆板。盛唐负有盛名的大诗人,没有几个木讷的。高适说不上高调飞扬,但也不至于木讷口吃。
但高适和李白确实有区别。两人都有才华,但李白在《与韩荆州书》里,很坦荡地承认自己于军国之事,并不擅长:“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出谋划策方面的事情,我李白不敢自夸。言下之意,他不是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人才,从来没有过这些方面的功绩,但高适在才华之外是有才干的。
李白见到了唐玄宗,高适也见到了唐玄宗。李白见到唐玄宗时是花团锦簇、天下太平时;高适见到唐玄宗是在兵荒马乱、大唐走下坡路时。李白作为才华型人才,他送给唐玄宗的只能是诗;高适具备才干型素质,他送给唐玄宗的是谋略、战略。
高适和名将哥舒翰一起守潼关,因为杨国忠的步步催逼,仓促出战,结果兵败如山倒。哥舒翰被俘后,高适往西跑追上了唐玄宗,在满朝文武面前展现了自己的才干。
高适很会作报告。首先,他替自己的上司哥舒翰喊冤,“疾病沉顿,智力将竭”,说哥舒翰兵败是因为他年老神昏,更重要的是杨国忠这个奸相的反复催逼。
紧接着,他替唐玄宗挽回面子,认为这一次撤出长安转进西南是战略转移,是保存实力。有一种前进叫暂时撤退,并不是耻辱,“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这大大提振了唐王朝的信心。
大唐繁花锦绣时,李白写再多“云想衣裳花想容”,也只能得到唐玄宗、杨贵妃满意的微笑。大唐往谷底狂跌、大家都没有信心的时候,高适一句“未足为耻”,则能得到唐玄宗两行感激的热泪。
满意的微笑和感激的热泪,效果自然不一样。高适征服了唐玄宗和文武百官,唐玄宗给了高适一个天花板级的评语,那就是既有“经济之略”,又有“文雅之才”。“经济之略”即才干,“文雅之才”即才华。从此,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混合体,高适的职场之路再也没有障碍,如李白笔下的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
三
高适的才干其实很早就显示出来了,只是没能顺利传递到皇帝面前而已。
高适既在军队里当过幕僚,也在地方上当过父母官,积累了一定的从政经验。他在地方上的为官风格是“政存宽简,吏民便之”,治理特色比较宽和简便。他不多事,不生事,让下属和老百姓都觉得很舒适。这就是才干,地方官的才干!当高适一路狂奔见到唐玄宗时,他也是将当年在边塞当幕僚、在地方当父母官的才干,传递到了唐玄宗面前。
有才华的人,能为时代输送好的作品;有才干的人,则能为时代交上好的作业。好作品,用来欣赏;好作业,能当饭吃。君不见,古代有很多落魄才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总是过不好一生。或者说,在时代的转折关口,把握不好风向,一路蹉跎,潦倒终生。
值得说的是,才干不是易得的,它就像宝剑一样需要磨砺。高适经受的磨砺可谓够多了,当地方官时,既要奉承长官,又要经受家人的耻笑;当边关幕僚,历经风沙的摧残,冰雪的煎熬……这些为他在历史大变故中的华丽转身,做好了一切伏笔和铺垫。
而且高适在修炼才干的路上目标明确,他追求的是“王霸大略,功名节义”。因为这个精神力量的支撑,高适一直锲而不舍地考功名,年逾不惑终于考上进士。
李白呢?他追求是才华耀千古,追求的是“五侯三贵同杯酒”“天子呼来不上船”的荣华和桀骜,所以永王的邀请让他无法拒绝,这也注定了他在皇权之下的草率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