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使命

2024-01-19王亚飞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1期
关键词:道德育人德育

王亚飞

(南通市通州区通州小学,江苏 南通 226000)

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原生价值,更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立德树人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指导纲领。德育不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属,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价值追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学科内容,更要坚持德育要求。德育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包括传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包括新时代的思想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语文学科内容引导人、激励人、感化人、改变人、发展人。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润泽学生心灵、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从而夯实学生“道德的底子”。学科育人,是学科课堂教学的使命与责任。

一、文道融合让德育路径在诵读中变得清晰

“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母语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当代,“文以载道”的“道”既有对母语教育承载之“道”的传承,更有对母语承载之“道”的拓展,其是学生“德”的重要基础。语文教学中的“道”,主要是要承载国家文化、反映国家意志。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师要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思想意识融入到自身的教学理念中,只有清晰地认识到德育的使命与责任,才能有效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文道融入是语文教学的至真追求,也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道德不仅包括成人之德,也包括时代之德、未来之德。德育不仅具有普适性,同时具有社会性、国家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不是要求教师进行简单、机械地说教、灌输,而是要通过渗透、融入的方式寓德育于语文学科教学中,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式。诵读讲究的是自悟自得,力图达成的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效果。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桥》这篇微型小说时,笔者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子,如:“党员排在后面”“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你先走!”这几处,学生在铿锵有力的诵读中会从心底油然升腾起对共产党员的崇敬之情。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开适度追问:为什么老汉的每一句话都非常短?为什么老汉的每一句话都说得斩钉截铁?通过这样的诵读、品读,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课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旨,这种主旨就是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教学应从教书转向育人。文道融合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突出文本的学科原生价值,更要突出对人的教育影响。教师要秉持“德为帅,才为兵,德才俱,万事行”的理念展开教学。“育德”不是语文教学“可有可无”的东西,“育德”是教师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语文教学要“立言”,更重要的是要“立德”。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对人的教育影响通常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内容,其二是文本形式。在诵读过程中,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能有机融合,对学生的思想情感等产生整体性影响。

二、言意融合让德育认知在分析中得到保证

任何一个文本的解读都有两个层面:其一是言语的表层,其二是内涵的深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表层阅读,揣摩、分析、研究文本的深层意蕴,从而达到言意共生、言意融合的状态,这也是语文教学中实现德育渗透的最佳状态。有的教师在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总是有一种有意而为之的意思,这会让语文教学的德育实践大打折扣,学生很容易厌倦教师“苦口婆心”的劝导,通过言意融合,可以让德育认知在“分析”中得到保证。

言意融合就是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德育感悟无缝对接,这种无缝对接正如“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言意融合的语文德育能让学生开启一段愉悦的、无声的道德感悟之旅。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课文时,笔者补充了原文中的一些内容: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引导学生思考:李大钊本来可以离开北平,为什么没有离开?李大钊本来可以射枪还击,为什么没有射枪?李大钊在监狱中受尽酷刑,敌人要他交代什么?什么信仰让他至死不渝?通过对文本的深度分析、思考,学生认识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拥有坚定的革命信仰、有革命必胜的信心。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李大钊没有丝毫胆怯、犹豫,没有丝毫动摇他心中对共产主义必胜的坚定信仰。同时,学生也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父亲,李大钊对孩子的爱是深沉的。在原文中,李大钊正是担心交火会伤了孩子,尽管从抽屉里拿出了手枪,却没有使用。在语文教学中,笔者可以引导学生课后观看相关影视,如:《觉醒年代》《革命者》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更直观、深刻地认识到李大钊等人的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与语文教材文本相关的素材、资源,比如: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作者生平等,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体会情节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质疑、批判、剖析。这样的语文教材文本解读目的,会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发展,从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三、学思融合让德育理解在探究中得到澄明

小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期。在语文学习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有助于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对学生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学思融合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思考、探究,并将思考与探究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德育认知变得更加澄明。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阅读、揣摩,让学生获得文化涵养,不断增强学生的道德人格厚度、道德人格高度、道德品质深度,激发学生的道德学习活力。“育德”“育人”应成为语文教学的常态。

学思融合不仅要引导学生纵深探究同一文本的道德内涵价值,更要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探求不同文本的道德教育功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入手,或从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处入手,还可以从语文单元教学主题入手,激发学生的语文思考,引发学生的语文探究;采用问题驱动、任务驱动等方式,引导学生沉入语文教材文本的深处。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笔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催生学生深度思考:大家为什么争着挑粮食?大家都争着挑粮食,却为什么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有学生说,“朱德和战士们人人平等,不搞特殊”;有学生说,“战士们爱戴朱德,朱德与战士的感情非常好”;有学生说,“朱德不愿搞特殊化”。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想象自己就是朱德的战士。这个过程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催生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感悟到“共产党的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团结”“真诚随处可见”。通过这样的学思融合,朱德的革命光辉形象自然深深地烙印、铭刻在学生的心中,学生的思想境界也会得到提升。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教师要将相关的篇章内容进行有机关联,比如:政治方面的有《为人民服务》《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思想方面的有《落花生》,道德方面的有《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穷人》等。这些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良好素材。这些素材,为教师的语文育德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可能。教师在育德过程中不能脱离文本架空分析,不能牵扯文本生硬联系,不能割裂文本断章取义。教师要以语文的方式进行育德,引导学生品味、感悟,要将“学文”与“做人”“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内外融合让德育内涵在拓展中得到显现

语文学科德育活动的实施要依托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对语文教材既要尊重,又不能为之所牵制、羁绊。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大教学观”“大教育观”,要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整合起来,将学生的语文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起来,让德育的内涵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延伸、拓展。放大、拓展和延伸语文学科课程场域,可以强化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放大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拓展语文学科教学要求教师要突破教材的藩篱、突破课堂的制约,将语文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教学关联起来。

比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游泳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感受雨来游泳技艺的高超。有学生说,“这是小英雄与鬼子斗争后逃生的前提”;有学生说,“这说明小英雄雨来机智”;有学生说,“这说明小英雄雨来勇敢”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展开深度阅读,还要以课文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单篇文章”过渡到“一组文章”,从“一部小说”过渡到“多部小说”。比如:从《小英雄雨来》这部小说,引导学生阅读《小兵张嗄》《刘胡兰》《王二小》等文章,从而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革命英雄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中,比如:《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邱少云》等,及时推荐当下的革命题材影片,如:《长津湖》等。影视具有声色光影的效果,能丰富学生的感知,而感知对于小学生的德育养成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育过程中还要将教材、课堂学习内容向教材之外进行延伸,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语文学习的充分时空。这样的语文教学,是跨学科的,是立体性的、跨界的。“德乃人之本、德乃业之魂”。跨界语文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课堂是学生语文德育化学习的主阵地。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能有机整合、叠加相关德育资源、素材,实现语文德育教学育人效果的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突出语文学科育人的德育特性、特质,让语文德育成为学科德育的重要范式。语文融入德育,不能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德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德育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力,更要发展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猜你喜欢

道德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