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功能

2024-01-19

吉林教育(中小学党建与思政) 2023年11期
关键词:美育散文初中语文

张 力

(启东市建新中学, 江苏 南通 226221)

蔡元培提出:“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在语文教育中,美育必不可少。语文的人文性、独特的情感性,为美育与德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教师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部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咬合、螺旋上升的编排结构,在选文、助读、知识、练习等各个部分都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要素,教师要善于开发和挖掘这些美育资源,用美来化育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品行端正。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要素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选文富含与审美教育相关的价值观和德育要素,散文文辞优美、情感真挚;诗词感情激越,意境深远;议论文语言简练、逻辑缜密;小说语言含蓄,针砭时弊。

(一)散文中的美育

在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散文篇目占比达到17%,七八年级偏多。学习散文,教师要重视审美要素的挖掘。散文题材多样,《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等散文,侧重于叙事;《爱莲说》《送东阳马生序》等散文,侧重于议论。《春》《济南的冬天》,侧重于写景状物。解读散文时,教师要把握两点:一是语言美,散文的语言优美而凝练;二是情感,散文的情感真挚而富有感染力。

比如:读《春》时,“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草软绵绵的”,一个“钻”字,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一个“绿”字,描绘了小草的颜色,“软绵绵”写出了小草的姿态。从“坐、躺、滚、踢、跑、捉”一系列动词的刻画中,将春意的生机与盎然、欢声与笑语进行了生动刻画。再如:读《紫藤萝瀑布》时,文中对紫藤萝的描写,“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从“欢笑、流动、生长”中,让我们看到藤萝从静态走向动态,拟人化手法,让紫藤萝更加清新、自然。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解析散文的结构,可以让学生领略作者巧妙的构思。比如:读《白杨礼赞》时,先从背景写起,再描写白杨树的正面形象,接着,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读《背影》时,可先从人物形象刻画入手,由“背影”展开叙事,融入情感,构思巧妙。读《一滴水流经丽江》时,作者从“一滴水”的视角来组织文章结构,以轻松、惬意、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丽江的风土人情、山水美景。散文的意境美,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刻的思想与情感。在《白杨礼赞》中,白杨树是平凡的树,但却赋予了优秀的品格,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感动读者对白杨树的敬畏之情。

(二)诗词中的美育

在部编语文教材中,诗词选文有两大特点:一是数量多,二是题材广。阅读这些古诗词,从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时代意义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审美客体。在诗词中,抒发情感是最主要的方式,诗词语言凝练、深刻,深藏着浓郁而热烈的情感。

比如读《春望》,首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描写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将诗人的情感寄托于景,气氛充满了沧桑感。接着,从鸟鸣声激起内心的怨恨,从所看到的春花,想到战事连年、亲人音信全无的悲哀。由此,传达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对和平、对祖国的美好愿景。读《水调歌头》,面对一轮明月,抒发诗人的旷世情怀。由明月想起亲人,表达出深深的离愁别绪。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精彩的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友情进行了乐观、豁达的抒发,即便是远隔千山万水,依然能感受到深厚友谊。

诗词语言还富有音乐之美,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一个“敲”字,一个“推”字,通过反复斟酌,最终选择“敲”字。指导学生探究诗词的语言特色,体现诗词音调、平仄变化。读诗词,要感受诗情的起伏变化、抑扬顿挫,让学生获得感官上的愉悦体验。同样,诗词的意境美,以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含蓄的艺术魅力。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诗文没有“雪”字,却让读者看到处处是雪。因为大雪,鸟儿才不见踪影,因为大雪,道路才没有人迹。由此,将雪景下的江景刻画得万籁俱寂。“独钓寒江雪”,一个老翁,冰天雪地在钓什么?显然,钓的是一种孤独、愿望。再读《竹里馆》时,独坐抚琴,月光笼罩,即便是“人不知”,却有明月相陪。这一份清幽,体现了诗人不为名利所羁绊、安享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三)议论文中的美育

在部编初中教材中,议论文数量随着年级增加而增多。在初中,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性,除了关注说理,还要挖掘其蕴含的审美要素。

比如,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该文属于驳论文。在开篇,写出中国人确实失掉自信力了,通过罗列相关证据,让读者认同这一观点。接着,从古至今,摆出更多的事实和依据,揭示中国人还是有自己的筋骨,中国人也有脊梁和信念,进而得出结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再如:读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开篇就摆出作者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对苦与乐进行阐述。尽责任,就会感到乐;不尽责任,就会感到苦。由此,尽大的责任,获得大快乐;尽小的责任,获得小快乐。

读议论文,教师要抓住议论文“以理服人”的特点,要从中来揭示深刻的道理。比如: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要让学生明白,大多数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大多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呼吁中国人要重整旗鼓,保持自信力。

(四)小说中的美育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小说选文较多,篇幅长短不一、风格各异,教师要着力挖掘小说的审美要素,解读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内容。

比如:读《故乡》,对于“我”“闰土”“杨二嫂”等人物的描写,都与其社会背景有关。从回到故乡,就所见所闻进行描写。闰土小时候很聪慧,长大后却呆板、木讷;杨二嫂年轻时很漂亮,中年后却很尖酸。由此揭示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表达出作者要推翻旧制度、迎接新生活的愿景。不同小说中的人物,在环境、心理、语言、审题等描写中,刻画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小说,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人物的性格。如:孔乙己、闰土、范进等人物形象,从其社会及人生环境入手,作者写出了每个人物的个性与特点。对于孔乙己的迂腐,与当时文人的自尊与生存有关;闰土的木讷,源自他拼命干苦力,才能维持生活家计。由此,走进小说文本,理解这些人物的处境,唤醒学生的审美情感,给予学生积极的道德熏陶。

二、语文教学中以美促德的实现路径

(一)挖掘高尚的情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文本阅读,提炼人物形象,端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获得美好情操的熏染。以美促德,教师要重视语文教学美育功能的发挥,将美育与学科知识融合起来,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感受真实、丰富、高尚的情感,提高学生德育素养。

比如,读《秋天的怀念》时,该文所描写的主要人物是母亲,通过回忆的方式,记述母亲在作者双腿瘫痪后,因遭受打击而绝望、愤怒,母亲却用心安慰;母亲病重,却隐瞒病情;母亲昏迷前最后一句话还是瘫痪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等几件事,语言平实而感人,从这些小事中,更能唤醒学生对亲情的感知与体认,让学生认识、理解母爱的伟大。读《回忆我的母亲》时,该文主要讲述朱德的母亲,赞扬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顽强等优秀品格。文中写道,“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母亲同情贫苦的人……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从对母亲“勤劳一生”的回忆中,表达朱德对母亲的敬重与深切怀念,朱德也因此更加坚定要尽忠党和人民的决心。让学生从朱德母亲的身上,获得更多优秀的品格。读《驿路梨花》时,该文侧重于对人美、景美的描写。这些榜样的力量,能化育学生内心的信仰。文中写到,“我”和老余得到小屋的照料,于是要修葺小屋。瑶族老人感念小屋,送来一袋米;哈尼小姑娘继续维护小屋;解放军修建小屋,让雷锋精神得以传承。从这些人物的形象中,让学生看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纯朴、什么是知恩图报,启发学生要向这些榜样人物学习,做一位善良、博爱、乐于助人的好学生。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新力

在语文美育功能落实中,教师要把握好审美教育的尺度,以美促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教材中的优秀文本,题材广泛。《驿路梨花》表现地域风土人情,《春》表现自然景观,《猫》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等等。在带领学生阅读这些美文时,要善于以美导真,让学生感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力。

比如,在读《月夜》时,该诗仅有四句,但却将“霜风”“月夜”“我”和“树”进行了描绘。面对寒冷的风、清冷的月光,孤独的人与树并排站着。“树”象征着什么?是传统,抑或是固执、迂腐;“并排立着”,象征思想的独立,“没有靠着”,象征追求独立的倔强,独立不倚的性格。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该诗的主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独立、自由,对光明的崇尚,对真理的探求。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写到作者睡不着,找好友聊天,好友也未睡,相约散步。观察“月”“竹柏”“藻”“荇”“积水”等自然事物,却让作者感受到月光下院子的宁静。教师可带领学生从阅读中发展想象,感知作者描绘的美好意境。

(三)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教材选文中,很多人和事,虽未能用简单的“美”或“丑”来概述,却能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富有意义的审美鉴赏机会。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让学生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获得审美素养。

比如: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时,对于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都与钱有关。但从小说解析中,换一个视角,让学生体会到小人物的心酸与无奈。通过解读文本,菲利普工作很晚,妻子精打细算地过日子,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让学生从中看到,菲利普夫妇虽然自私、拜金,但依然会选择一家人散步、去旅游,让学生看到不同人物身上的特点。

解读文本,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审美素养。比如:读《孔乙己》,对于“排”字的解析,动作描写很生动,说明孔乙己是一个规矩人,但在面对短衣帮的嘲笑时,内心的不安又无法掩饰,其穷酸、装模作样的本相显露无遗。教师要指导学生研读文本,孔乙己虽然遭受着封建社会的毒害和摧残,但他身上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诚实善良的品格。再如,读《济南的冬天》,课后习题中,对“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作者采用拟人修辞手法,刻画济南人的情感。借鉴这些写法,描绘自己的家乡,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总之,美育是语文课标的基本内容,通过审美教育,将美与德、与智、与情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审美体验中获得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心灵。教师要结合学情,以敏锐的视角,提取教材中的美育素材,陶冶学生良好的性情和优秀品格。

猜你喜欢

美育散文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