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诊断分析
2024-01-19王丽玲龙岩市第一医院福建龙岩364000
王丽玲 龙岩市第一医院 (福建 龙岩 364000)
内容提要: 目的:观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诊断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龙岩市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88例,根据患者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组,其中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94例为研究组,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9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检测诊断结果,并对研究组患者中临床早期检查结果与后期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中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9.36%,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6.38%,磁共振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87%。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检出率高于后期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后期诊疗成效检查诊断中,磁共振诊断优于脑电图、CT诊断。
中枢感染是一种以炎症性疾病的类型表现,其疾病因素则考虑由生物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脑、脊髓实质部分出现的病变。由于侵犯的位置不同,由此引发在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目前常见的症状表现是有着较为明显的呕吐、颈强直、意识障碍等,而当患者在此种情况下,伴随着患有中枢感染时,极易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出现症状为了不因过度忽视而错失,就需要及时进院检查,进一步确定是否患上此病,这是十分必要的[1]。本院以脑电图、CT及核磁共振诊断等方式,对患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为获得临床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不同诊断结果,本研究选取回顾性分析的方式,选择在龙岩市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88例,根据患者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组,其中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94例为研究组,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94例为对照组,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诊断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在龙岩市第一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接受脑电图、CT以及磁共振检查的患者188例,根据患者临床诊断为金标准分组,其中临床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94例为研究组,男54例,女40例,年龄23~74岁,平均(47.53±2.77)岁。病毒性脑炎(病脑)者44例,化脓性脑膜炎(化脑)者6例,结核性脑膜炎(结脑)19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隐脑)者11例,脑囊虫病症者14例。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94例为对照组,男53例,女41例,年龄27~78岁,平均(48.73±2.66)岁。两组年龄、性别资料比较,P>0.05。均知情同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可正常沟通;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无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①严重功能损伤;②其他感染性疾病;③依从性差。
1.2 方法
脑电图检查以国产设备,完成单双极导联描记,睁眼或闭眼检查、过度换气、实验等操作。通常选择0.8~3.8Hz,4~7.8Hz,α1(8~9.8Hz),α2(10~12.8Hz)的频率。β1(13~19.8Hz)、β2(20.0~29.8Hz)。在做功率、打印脑波信号图后,选择没有明显差异的电脑完成诊断处理。分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和重度异常四种脑电图完成相应检查后的评定标准。脑电图检查的判定结果同样分为4种,超出各频带功率正常值30%的诊断异常标准为脑电图检查诊断异常。研究组完成3次检查,入院1周内,均是早晚检查,后期病情复查要在出院前1周完成,住院期间复查的次数为0~1次。对照组患者检查诊断方法相同。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检测诊断结果,并对研究组患者中临床早期检查结果与后期检查结果进行分析[2,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用%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不同诊断结果检出率对比
研究组中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9.36%,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6.38%,磁共振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87%,见表1。
表1.两组不同诊断结果检出率对比[n(%)]
2.2 研究组患者不同病程中三种诊断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在疾病的早期诊断检出率高于后期诊断,P<0.05,见表2。
表2.研究组患者不同病程中的三种诊断结果[n(%)]
2.3 典型病例
女,55岁,MRI平扫:多个平面显示双侧颞顶枕部局部脑沟线样强化灶,考虑脑膜炎改变,见图1。
图1.MRI 平扫:双侧颞顶枕部局部脑沟线样强化灶,考虑脑膜炎改变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是一种神经系统类型疾病,对于患者疾病的分析,主要考虑由于在被感染者的体内,在多种疾病的影响下,目前多认为其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细菌、病菌和寄生虫等的侵入,引起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的一种疾病表现类型[4,5]。因此导致患者虽在临床中诊断为同一种疾病,但是在相关临床表现的症状上则存在明显多元化表现,同时人体免疫的强弱不同,则对病情的轻重产生较大的影响,除了以发热、意识障碍与呕吐等为临床表现外,还包括了多种不同特异性的表现。目前对于本病的研究中认为,本病的发生则通常是与螺旋体及细菌等生物病原体感染所引发,同时患者将受到神经系统作用下,可对病情的进展产生一定的抑制性作用。尤其是当患者的脑脊液或是脑部受到相关病原体的感染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继而引发病情快速恶化,病情严重者,则会引发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继而造成患者残疾与死亡,由此积极的治疗意义重大。但是治疗的基础为准确诊断,可以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所以开展准确并且标准的诊断措施十分关键。
在临床医学中,常规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病史分析,无法准确地完成临床诊断[6]。而在患者的病变部位都能引起功能性障碍,当患者出现了中枢系统感染的病症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就会引起患者脑部结构的一些变化[7,8]。CT诊断和磁共振扫描可以更直观准确地诊断患者的颅内病变,通过使用脑电图来更好地对患者脑部功能障碍所形成的脑电位差做出明确的诊断[9]。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0],MRI检查中,针对于病毒导致感染检出率明显低于CT检查所获得的诊断率,而使用CT诊断和MRI检测方法则表明,在对中枢神经感染进行诊断时,MRI诊断方法的阳性检测率明显高于CT诊断方法。本次研究中,课题组脑电图阳性检出率为89.36%,CT检查阳性检出率为56.38%,磁共振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87%。在疾病早期诊断的检出率上,中枢神经感染者比后期诊断的检出率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的94例脑电图异常程度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大致呈平行关系,即临床症状和体征越严重的患者脑电图异常程度越明显,反之,脑电图异常程度越严重者,其脑电图反而表现以背景波轻至中度异常、高波波幅缓慢,临床恢复较快,预后较好,一般无后遗症;若脑电图中睡眠生理波消失,则临床恢复较慢[11,12];脑电图广泛性低者提示预后不良,常有智能、性格、运动等后遗症,脑电图双侧或一侧电静默,预示临床有死亡的可能,脑电图双侧或一侧电静默虽然没有特异性,但对了解病情轻重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帮助,脑电图双侧或一侧电静默随着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好转,脑电图异常程度也得到了有效治疗后的缓解,其脑电图的变化也相应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这种情况也会出现在临床上,患者出现病情的起伏和反复时[13,14]。同时,脑电图的早期发现病灶一般比核磁共振早1~2d,比CT早5~6d,这对早期诊断感染、病情轻重、疗效和预后判断都有一定的帮助,对感染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对病脑的影响更为明显[15]。对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开展磁共振与CT检查比较,前者无放射线损害,不会产生骨性伪影,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力更高,无需对比剂,可清楚显示血管结构。但是通过放射线技术,骨骼影像大量重叠,区分难度升高,并且CT检查分辨率不高。站在脊髓疾病以及脊椎疾病角度来说,MRI的高分辨性能可以及时发现病变情况,并且显示突出部位,由此在临床应用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联合应用检查,以提高疾病检查准确率。
综上所述,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行脑电图、CT及磁共振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后期诊疗成效检查诊断中,磁共振诊断优于脑电图、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