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效果观察

2024-01-19钱晓敏黄晓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4期
关键词:阶段性体位呼吸机

钱晓敏 黄晓云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究急危重症患者的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机支持治疗,研究组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呼吸恢复稳定时间、呼吸支持方式、生活质量以及睡眠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χ2=7.283,P<0.05);研究组呼吸恢复稳定时间(39.97±5.01)min,对照组呼吸恢复稳定时间(55.47±4.75)min,研究组短于对照组(t=15.061,P<0.05);研究组复苏体位、开放气道、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数量多于对照组,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47.813,19.514,18.649,13.421,P<0.05);研究组睡眠各维度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危重症患者在治疗中使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且能够缩短患者呼吸恢复稳定时间,改善患者呼吸支持方式,从整体上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

急诊接收的患者通常具有危急重症特点,发病紧急、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通常会存在呼吸障碍、低氧血症等情况,如果不及时为患者采取有效的救治以及氧气支持,极易导致患者病症加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2]。现阶段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方案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该种治疗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呼吸机支持治疗更能满足患者治疗需求,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通过调整呼吸参数给予患者不同阶段的呼吸支持,对患者疾病预后有显著价值[3]。基于此,研究选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临床效果进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危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5~84岁,平均(51.25±2.45)岁,身高158~172cm,平均(163.25±2.48)cm,体重45~75kg,平均(62.36±2.41)kg。研究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30~82岁,平均(51.11±2.33)岁,身高155~170cm,平均(162.45±2.30)cm,体重48~72kg,平均(62.20±2.36)kg。将两组患者数据资料输入计算机系统进行对比,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在不违背医学伦理要求基础上实施,且参与本次研究者对本次研究方案有基础性了解,表示自愿参与。

纳入标准:首次发病者;数据资料齐全者;认知正常者。

排除标准:血压、心率、循环系统不稳定者;脏器器质性损伤者;妊娠/哺乳期女性;研究期间参与其他项目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呼吸机支持治疗,主要内容:由主治医生依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临床经验,为患者选择相关的呼吸治疗方法。

研究组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主要内容:第一阶段:该阶段治疗过程中需要为患者提供徒手呼吸支持。护理人员需要辅助患者保持舒适的复苏体位姿势,及时将患者口腔内的异物进行清除,使患者能够保证呼吸道通畅性,减少患者呼吸衰竭情况发生。同时使患者平躺于床上,将双臂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如果患者急救过程中存在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需要保持卧位姿势,以半卧位为主;如果患者佩戴假牙需要及时将其取出,避免由于假牙脱落造成患者气道阻塞。完成体位姿势调整后,需要采用适当的力度针对患者背部以及胸部进行挤压,通过挤压,使患者能够成功完成气体交换,实现患者呼吸功能改善。如果该阶段治疗方式无效,需进行下一阶段治疗;第二阶段:该阶段通常是指完成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后,患者仍然存在呼吸困难等症状,医护人员需要立即为患者进行面罩吸氧,给予患者充足的氧气支持,为患者实施无创呼吸机供氧治疗,完成治疗后,若患者依然存在呼吸困难这种情况,需要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治疗;第三阶段:该阶段治疗为有创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治病需求,为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反甲膜穿刺、气管切开等措施。针对急性呼吸道梗阻患者,需要先为患者实施气管穿刺,而后再进行气管切开,以此实现气道建立。如果患者存在原发性呼吸系统损伤,则需要立即为患者进行气管切开,并且观察患者出血情况及时给予科学干预;第四阶段:该阶段需要为患者使用呼吸机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需要针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并且依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进行治疗,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病情,为患者调整呼吸机参数,以此确保治疗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完全消失,各项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状态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改善,且各项身体指标趋于稳定为有效;不符合显效与有效判定为无效。治疗有效率=1-无效率。②两组呼吸恢复稳定时间比较。由相同人员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呼吸恢复稳定所需要的时间;③两组呼吸支持方式比较。记录两组呼吸支持的方式,包括复苏体位、呼吸机给氧、开放气道、环甲膜穿刺、面罩给氧、鼻导管吸氧、气管插管;④两组生活质量比较。使用SF-36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其中包括生理功能、心理评分、躯体疼痛、社会支持,各维度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生活质量越好;⑤两组睡眠情况比较。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terview,PSQI)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其中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分数越低睡眠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的75.56%(χ2=7.283,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呼吸恢复稳定时间比较

研究组呼吸稳定时间(39.97±5.01)min,对照组呼吸稳定时间(55.47±4.75)min,研究组短于对照组(t=15.061,P<0.05)。

2.3 两组呼吸支持方式比较

研究组复苏体位、开放气道、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数量多于对照组,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呼吸支持方式比较[n(%)]

2.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维度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t=47.813,19.514,18.649,13.421,P<0.05),见表3。

表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3.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n生理功能心理评分躯体疼痛社会支持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45 66.02±1.00 76.72±1.10 67.74±2.20 77.73±2.32 67.15±2.61 77.21±2.62 67.15±3.61 77.21±3.68研究组45 66.14±1.20 85.72±0.62 67.78±2.64 87.44±2.40 67.14±2.60 87.57±2.65 67.14±3.60 87.58±3.65 t 0.515 47.813 0.078 19.514 0.018 18.649 0.013 13.421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5 两组睡眠情况比较

研究组睡眠各维度指标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两组睡眠情况比较(±s,分)

表4.两组睡眠情况比较(±s,分)

组别n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对照组45 2.45±1.31 2.40±1.37 2.27±0.55 1.43±0.24 1.96±0.57 2.73±1.10 1.75±0.81研究组45 1.64±0.57 1.31±0.88 1.74±0.33 0.30±0.57 1.43±0.65 1.74±0.27 1.24±0.31 t 3.803 4.491 5.543 12.257 4.112 5.863 3.945 P<0.05<0.05<0.05<0.05<0.05<0.05<0.05

3.讨论

针对急诊抢救患者,通常需要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根据其症状为其采用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缓解,其中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实现生命体征平稳是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治疗质量的关键,常规的呼吸支持治疗方式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主要是医护人员利用自身工作经验给予患者呼吸处理,尽管能够起到一定疗效,但是这种通常易存在呼吸机使用不恰当情况,影响急救治疗效果[4]。这一背景下,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模式逐渐在临床中应用,该种模式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基于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危险等级划分,并且依据病情的轻重给予分配,按照患者病情状况以及症状情况给予呼吸机阶段性治疗,相较于传统呼吸机支持治疗更加具有科学性与安全性,可有效减少患者对呼吸机的依赖,进而避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

分析此次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呼吸恢复稳定时间短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通常是从简单到复杂,治疗过程中首先需要复苏患者体位,对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该措施极为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实现早期自主呼吸。进入到第二阶段则为有效呼吸,第一阶段以及第二阶段治疗能够有效解决患者呼吸系统问题[5]。第三阶段为给予患者气管插管以及气管切开治疗,通过联合上述处理方法,能够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支持,而且经过治疗更利于给患者上药,能够有效避免患者产生呼吸困难情况,而且该步骤的操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机体损伤。第四阶段通常是为呼吸机支持治疗,该种治疗模式通过给予患者呼吸参数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换气以及通气情况,避免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风险[6]。这也是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复苏体位、开放气道、面罩吸氧、鼻导管吸氧数量多于对照组,环甲膜穿刺、气管插管少于对照组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情况以及睡眠质量情况,发现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明显高于采用常规呼吸机支持治疗的患者,进一步说明针对急危重症患者采用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急危重症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实施急诊呼吸机阶段性治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同时改善患者呼吸稳定情况,实现患者生活质量以及睡眠质量的提升,利于患者疾病预后。

猜你喜欢

阶段性体位呼吸机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PB840呼吸机维修技巧与实例
全生命周期下呼吸机质量控制
呼吸机日常养护结合护理干预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手脚不听话”体位训练来帮忙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