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
2024-01-19任亚楠
任亚楠
摘要:湖北省随州市拥有30公里的专汽长廊,是国内专用汽车发展速度最快、品种系列最全、资源最富集、集中度最高的城市,全国每10辆专汽就有一辆“随州造”。近些年来,随州始终努力建设“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专汽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专汽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层次总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新形势下随州专汽产业要紧盯新能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抢抓“双碳”战略实施、“汉孝随襄十”万亿级汽车产业走廊等发展机遇,围绕产业基础和优势,坚持科技引领,大力集聚新能源汽车创新链、产业链优质资源,加快驶入新能源商用车新赛道,坚持以质、以特取胜,推动专汽产业升级增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关键词: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化;智能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专汽产业作为随州产业中特色最鲜明、品种最齐全、资源最富集、区域集中度最高的优势产业,其发展也必须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方能行稳致远基业长青。2022年12月1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本文认为随州实现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于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发展动力转化问题。为此,根据随州专汽产业市场调研,通过内外环境分析,从中找出专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足之处,旨在调整随州专汽产业结构,实现专汽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整合,使各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以期达到深入推进随州专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助力专汽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发展,加快驶入新能源车新赛道,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当前随州专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随州专汽供给能力呈现稳步增强的态势。专汽产出水平和质量的稳步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这些都展现出随州专汽供给水平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龙头企业引领转型,“裂变效应”释放
随州专汽龙头企业在新能智能风口即将来临前已率先布局。新楚风依托清华工研院支持,整合行业上下游资源,进行氢能源商用车的正向研发,首款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成功下线,待工信部审批后即可实现量产。齐星车身新能源短道运输重卡实现量产。程力专汽牵手成都壹为新能源,启动建设5000台新能源商用车底盘项目,激活了程力新能源整车资质,将带动集团新能源板块突破性发展。此外,程力专汽、江南专汽、楚胜汽车等10家企业加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重汽华威智能渣土车、江威专汽智能折臂吊、聚力科技智能医疗废物收集车等新品相继上市。专汽“智改数转”蹄疾步稳。
(二)产业链条趋于完善,“链式效应”激发
随州专汽关联企业212家,主要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50%,其中驾驶室产能12万台,车轮产能1000万只,车灯产能500万支、汽车零部件铸造产能100万吨。随州市新能源商用车整车资质企业有程力集团和湖北新楚风2家,专汽资质企业76家,可生产8大类7000多个型号公告品种。其中新能源汽车涉及环卫、物流、工程、应急、旅居等5个类别175个公告品种。除整车外,专汽零部件厂家也纷纷加速产品的迭代升级,研发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抢占新能源汽车市场。东风马可迅车轮公司针对新能源车企对车轮的要求,采用轮辋减薄技术,研发生产配套高端新能源车轮。华龙车灯开发新能源车配套车灯,并成功与知名新能源乘用车企业牵手。目前正在建设中的斯诺新材料动力电池负极材料、恩耐吉钠离子正极材料、犇星多孔硅、昱通高端铜箔、科迪雅锂电池正极黏接剂等项目正逐步补齐新能源产业链拼图,已然形成较为完备的上装配套件产业链、底盘零部件产业链、铸造件产业链、动力电池产业链以及关联装备产业链,产业相关的研发、检测、试验平台体系日趋成熟。
(三)清洁能源优势明显,“虹吸效应”显现
随着国家氢能产业发展战略日渐清晰,随州市委、市政府应势而动,在氢能全产业链上抢先布局。从上游制氢环节看,随州是湖北风光资源大市,截至2022年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并网装机容量300万千瓦,占全省的16%,此外,一批抽水蓄能项目正在紧张谋划、建设之中。随州新能源累计发电量占全省的26.7%。目前,随州新能源发电量超过全社会用电量,具备发展绿氢制造的资源优势。从中游储运环节看,随州多家企业拥有压力容器生产能力,罐式车全国市场占有率高达60%,具备转型氢气储运装备生产制造的耦合条件。从下游应用环节看,交通产业链将是氢能应用的优先突破口,氢燃料电池汽车续驶里程、加氢时间、驾驶舒适性均与传统燃油车接近,特别适合用于中远程、中重卡车辆运载场景。随州作为中国专用汽车之都,拥有新能源整车底盘资质企业2家、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75家,专用车年产量近20万辆,8项单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具备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制造、市场化推广的產业基础。
(四)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吸附效应”增强
“武襄十随”汽车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为随州发展新能智能商用车提供千载难逢的机遇。武汉以建设国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为契机,形成涵盖节能汽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下一代汽车研发设计、智能终端制造、智慧交通平台运营的完整产业生态体系。襄阳、十堰和随州以发展商用车整车及动力系统、底盘系统等优势产业,有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商用车、特种车、专用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宜昌、荆门、荆州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生产以及动力电池、转向系统、动力系统等零部件制造基地。随州依托独特的产业和区位(节点城市)优势,在汽车产业协同发展中大有可为。
二、随州专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专用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随州专用汽车产业整体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在产品质量、生产结构、生产效率、供需调整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与此同时,针对当前随州专汽产业新能化智能化转型的目标,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致使专汽产业转型升级受阻。
(一)产业结构不优,同质化问题亟待解决
专汽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在于解决专汽产业供给侧的发展问题,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解决同质化突出问题,从而实现专汽的高质量供给和流通,提高产业发展效益。但当前随州专汽产业总体上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大部分企业处在产业价值链低端,生产规模小、规划布局乱、研发能力弱,高端品牌少,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经营状态,产业链条不够完整,产业互补和联动不强;部分企业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缺乏对专精特新的品质追求,对新能源、车联网、智能化、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涉足不深,大部分产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车型。导致相当数量的企业被迫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采取降标减配方式,走重销量轻质量的路子,专汽产品同质低价,企业低层次无序竞争恶性循环。
(二)技术含量不高,自主创新亟待加强
专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于专汽供给的质量和安全保障。但当前制约随州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仍是技术,专汽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高机动底盘、汽车智能控制系统、新能源核心“三电”等核心技术均为空白。一方面缺乏高端研发人才。当前专汽产业大环境无法满足高端研发人才对职业规划需求,部分企业寄希望于政府人才政策,不愿意从企业利润中拿出更多资金激励人才,人才引进难、留住难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专汽企业通过抵押实现资本放大后再投入土地购置和厂房建设,产品研发资金的投入进一步受到挤压,导致创新不足,引领作用不够。因此,导致专汽产品设计质量利用系数低,专汽新兴技术领域的掌控力度还不够,支撑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资源协同运作不畅等问题。尤其在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装备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专汽与新技术、新工具的融合十分滞后。如,目前随州专汽企业涉猎智能化产品的研发生产较少。
(三)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条亟待完善
随州专汽产业布局缺少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研究,产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当前,随州专汽产业整体链条上各类企业基本齐备,但关联度并不高,无法完全满足专汽企业生产需求,如部分专汽企业的底盘和零部件需大量外购,而零部件企业则只能舍近求远开拓外地市场,专汽零部件本地配套率不足30%。由于上下游企业配套能力不足,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协同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形成拳头发力,缺乏集团作战意识。同时,缺乏汽车金融、研发设计、共享涂装、检验检测等生产服务型企业,大部分专汽产品至今也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
(四)品牌效应不足,营销模式亟待调整
专汽产业缺乏品牌支撑,影响力有待加强,营销模式单一僵化,导致响应速度低。相比实力雄厚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大公司,随州专汽企业在品牌、技术等方面均不占优势,主要是因为业内抄袭之风盛行,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和核心竞争产品,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不高,造成业内整体的高、精、专产品不多,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一些企业靠购买合格证生产经营,没有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低,技术含量低,售后服务不健全,不仅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影响了整个随州汽车行业的声誉,对随州地方品牌的建设造成了负面效应,损害了专汽之都的整体形象。再加上部分专汽企业业绩增长仍然依赖分销商,销售整顿任重道远。近年来,部分企业导入了网络营销,但由于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网络营销额比重仍然偏低。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城市专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
专汽产业新能化智能化转型直接关系到其在生产成本、产业供需、质量安全等方方面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有效保障专汽产能,提升专汽供给对专汽需求的适配性,并能引导新的需求,进而形成专汽供需更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因此,随州市应充分发挥专汽产业优势,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进专汽产业产能升级、集群迭代,全力打造“以特取胜、协同高质”的特色产业示范。
(一)坚持创新为先,持续增强专汽产业竞争力
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和政策导向。加快研究出台《随州市专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随州市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随州市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及《随州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見》,描绘发展蓝图,明确重点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并在项目投资补助、税收贡献奖励、产业基金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等政策方面铺路架桥、保驾护航。二是突出模式创新和资质整合。利用随州专汽生产资质、产品公告、产业大军等资源资质优势,采取混改嫁接、股权重组、委改加工等多种模式,争取国内“造车新势力”在随州落子布局。重点支持程力专汽、新楚风汽车两个新能源资质企业加强与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头部研发企业合作,开发制造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和整车。积极谋求与德赛西威、星宇股份、长安汽车等智能网联汽车龙头合作,力争在智能网联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三是新能化、智能化、场景化发展方向,推动专汽产业转型升级。首先,以新能化为载体,培育产业增长点。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机遇,引导企业加快开发纯电动物流运输车、邮政车、政务公务用车等车型。抢搭纯电动厢式运输车发展东风,打造以湖北新楚风、程力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形成5万辆新能源专用车的生产能力。利用与武汉共同申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契机,围绕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下游应用等关键环节,科学谋划氢能源产业突破发展,加快推进海珀特氢能源商用车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其次,以智能化为抓手,实施智能制造。积极推动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设备换芯,加快汽车电子及电子组件、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在专用车领域的开发应用,在全行业推广应用数字化技术、系统集成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试点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推动发展基于工业大数据分析的工艺提升、智能排产、过程控制优化、能耗优化等智能决策与控制应用,实施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和服务化转型等典型应用。最后,以场景化为依托,深耕细分领域。对接武汉、襄阳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积极吸纳引进武襄十汽车产业集群的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加强矿山、钢厂、煤炭基地、长途运输、乡村振兴等领域新能源专用车应用场景研究,推进传感器(雷达、摄像等)、控制器、执行器等车载电子器件在专用汽车上的应用,由物流车、环卫车逐步向工程车、抢险救援等车型拓展,开发有超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专用车占领新市场。
(二)坚持协同为要,加快构建专汽产业全链条
以协同发展延伸加粗专汽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一是打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随州抢抓积极融入武汉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的机遇,充分利用新能源资源丰富优势,从招商引资、技改提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四个维度,统筹布局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产业链。谋划推进氢能应用(随州)创新研究院、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项目、光伏发电制氢、加氢站、氢能装备等重点项目,推动随州氢能全产业链发展。二是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围绕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结构件、铜箔、铝箔、电芯、黏结剂等新能源电池材料主要组成部分做好补链、延链、强链文章,着力打造百亿元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基地。支持犇星新材料建设年产1万吨六氟磷酸锂、年产3万吨多孔硅及3万吨硅碳负极材料、年产2万吨二乙脂及年产3万吨电解液等项目;支持斯诺建设10万吨锂动力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支持昱通建设年产7万吨高端锂电铜箔项目;支持恩耐吉新能源建设万吨级钒基聚阴离子钠电正极材料;支持科迪雅建设锂电池正极黏结剂项目。引导琅菱智能配套发展研磨机、分散设备,天一智能从事绝缘体材料、防火材料、镀膜材料、研磨材料生产。三是加速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发展。随州加强引导齐星车身、华龙车灯、东风车轮、常森零部件等企业在整车压铸、智能化传感、轻量化方面向新能源汽车聚焦;其他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重组、融资等形式加速向电池、电机、电控、逆变器、半导体、毫米波雷达等智能电动车零部件转型。此外,支持泰晶科技面向智能交通、网联汽车的北斗核心部件加快研发,让数字化赋能为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提供技术支撑。四是突出生产协作和区域协同。随州抢抓作为“汉孝随襄十”专用汽车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的优势,促进市州间资源整合、产业配套、市场共享。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推动镇域、县域、市域专汽相关产业协同合作。随州专汽与武汉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合作,在无人驾驶技术转化应用、场景运用上寻求突破。同时,随州本地配套企业开展底盘、上装、零部件、生产设备及原材料合作,支持广水市开发汽车用钢、汽车加工数控机床及车载风机;支持高新区开发面向智能网联汽车的导航零部件、面向新能源汽车的零部件和内饰件。
(三)坚持转型为纲,加速打造专汽产业新生态
一是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引导企业与在省内落户布局的亿纬锂能、楚能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开展合作配套。配套完善石墨、硅粉、多聚磷酸、氟化锂等关联产业。二是加快推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据调研,平均生产一辆燃油车大约需要3万个零部件,而纯电动汽车所需的零部件数量大约只占其2/3。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变速箱、火花塞、燃料泵、喷油器等很多传统零部件将无用武之地。随州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有100余家,基本上都是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需引导齐星车身、华龙车灯、东风车轮、常森零部件等企业在整车压铸、智能化传感、轻量化方面向新能源汽车聚焦;其他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重组、融资等形式加速向电池、电机、电控、逆变器、半导体、毫米波雷达等智能电动车零部件转型。此外,支持泰晶科技面向智能交通、网联汽车的北斗核心部件加快研发,让数字化赋能为智能驾驶、无人驾驶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大力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随州新能源资源丰富优势,从招商引资、技改提能、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四个维度,统筹布局上游制氢、中游储运和下游应用产业链。抢抓随州市积极融入武汉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群的机遇,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谋划推进氢能应用(随州)创新研究院、氢燃料电池专用车底盘项目、光伏发电制氢、加氢站、氢能装备等重点项目,推动随州氢能全产业链发展。
(四)坚持服务为本,加速打造创新性服务体系
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以优质服务助推专汽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以数字技术赋能服务产业发展。加快推进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随州专用车工业互联网平台,指导专汽企业开发更多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业,在随州高新区建设百亿元汽车电子产业园。鼓励江南专汽、齐星车身、程力专汽、湖北新楚风等有实力的企业运用智能传感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生产设备互联、设备与产品互联,加快“企业上云”和专用车大数据建设,推动随州专用车联网等项目建设。二是以平台建设助推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健全技术研发、加工配送、检验检测、展览展示、销售服务“五大平台”,为专汽产业发展提供平台支撑。巩固提升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等三大研发平台,密切跟踪清華大学工业研究院、中船重工712所,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打造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研发平台。依托即将建设的随州电厂铁路专线,配套钢铁、铝锭加工配送中心,完善加工配送平台,形成100万吨年吞吐量,50亿元产值规模。加快推进新兴际华投资20亿元的国家级专用车及移动应急装备检测试验基地建设,为专汽企业提供本地检验检测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专汽博览中心,打造随州本土的展览展示平台,集聚人气,汇聚客流,打响品牌。组建专用汽车公共销售平台、公共售后服务站、专用车信息中心,以良好的售后服务拉动订单增加、产值增长。
三是以品牌建设引领产业发展。通过各类专汽展销活动,将随州房车、应急救援车等专用车特色产品分时段、分批次、分类别进行展示,大力对外推介我市专汽产品,形成更大产业影响力。主动与中机联沟通协调,举办高规格的专汽博览会,将“一会一论坛”打造为“专汽之都”对外宣传、公共营销的窗口;加快申报随州专用汽车集体商标,以商标为纽带,品牌为平台,整合随州力神专汽、江南专汽、润力专汽等专用车品牌资源,通过标准引领、质量提升等品牌培育活动,发展培育一批随州专用车多层级子品牌,进一步增强随州专用车品牌知名度;用好专汽之都官方网站,权威发布随州专汽相关信息,对外推介随州专汽产品,提升售后服务水平,增强“专汽之都”的品牌虹吸效应。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访问日期:2023年6月6日。
[2]《习近平: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https://www.12371.cn/2023/02/15/ARTI1676445241110253.shtml,访问日期:2023年6月6日。
(作者单位:中共随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