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讨
2024-01-19张琴
收稿日期:2023-06-02 修回日期:2023-08-16
作者简介:张琴,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专项课题“江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研究”(23ZXZB034);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研究”(2023SJYB0116);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G02421JX66)
摘 要:新时代亟须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近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相对滞后,存在相关政策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锻炼平台不完备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结合国内外经验,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搭建实践平台,探索校企对接新模式;强化创新创业导师配备;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等路径,以期形成全社会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05-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创业既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和政策支持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需要
创新是指人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发明创造,对已有技术、产品、方法等进行改造的过程。创业是指通过优化整合资源进而创造更大价值的过程。二十世纪上半叶,经济学家J. A.熊彼特(J. A. Schumpeter)提出了“创新理论”,涉及产品、技术、市场、资源配置、组织及制度方面的创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经济学家P.戴维(P. Davy)、N.施瓦茨(N. Schwartz)等人提出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类型,经济学家L. E.戴维斯(L. E. Davis)、D. C.诺斯(D. C. North)等人提出了制度创新模型。诸多的创新理论都表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唯有注入创新创业教育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顺应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大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因此,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政府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在我国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同时,各地政府也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氛围。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出台了《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苏省政府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为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该省打出覆盖校园内外、贯穿创业全过程的政策“组合拳”,具体包括创业、培训、社保、税收、信贷等方面的补贴和优惠。以创业补贴为例,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可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租用创业孵化基地可享受不超过3年的创业场地租金补贴;按实际带动就业人数享受一次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对于入选的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由财政给予创业项目奖励[2];等等。与此同时,为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该省举办了多项创新创业大赛,大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途径
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开设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课程,主要包括创新思维类、职业规划和创业指导类,以及知识产权类,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规划能力、实践能力和法治意识。二是以创新创业竞赛为载体,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自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成功举办以来,创新创业竞赛得到了高校的积极响应。近年来,教育部积极推动开展“互联网+”“挑战杯”等一大批含金量高的赛事,各高校大学生参赛热情高涨。同时,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要求高校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3]。三是以大学生创业基地(科创园区)为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是孵化器。以江苏省为例,截至2021年6月,该省省级以上大学科技园达36家,孵化面积超过125万平方米,拥有在孵企业2 150余家,累计毕业企业2 700
余家,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了重要支撑[4]。目前,全国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实践创业基地、大学科技园等载体以促进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和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影响因素可以从自身能力、外部环境等角度进行分析。自身能力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知识环境、实践环境和研发环境等[5]。从内在动机来看,创新创业意识因人而异,和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性格特点等因素有关。一般而言,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大学生,其创新创业意识相对较强。创新创业意识也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有关,凡是开拓进取、敢于尝试、富有冒险精神的大学生,其创新创业意识普遍较强。从外在环境来看,创新创业意识受投资环境、家庭支持、行业前景的影响。例如,在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对创业风险持谨慎态度,创业热情不高。同时,政策法规环境、合伙人制度、创业基础设施条件等外部因素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产生影响。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存问题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各高校鼓励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传统不深厚。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遏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导致部分大学生“高分低能”,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同时,现行考核评价标准的不合理也使得大学生忽视创新创业实践。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设置了创新实践学分,但该学分在总学分中所占比重不高。
二是创新创业类课程和活动设置不合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目前,各高校的创新创业类课程普遍以理论为主,创新创业竞赛形式单一,实践平台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实践需要。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主要以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创新理论与实践、创新创业与知识产权等为主,受实践资源、时间、人力等条件限制,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缺少充分的实践机会。因此,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提高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实践学分比重,以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不够优化。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但这类课程课时量少,创新创业导师的“供”与“需”存在矛盾。高校现有创新创业导师虽拥有较强的专业理论功底,但缺乏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教学主要依据课本授课,造成学生的定势思维[6]。校外的企业专家又因为缺乏评聘机会,很难有机会为大学生提供生动鲜活的创新创业指导。
四是校企对接不紧密,校企融合互动、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校企双方虽然签订了合作协议,但由于政策支持不充分、保障机制不健全,导致无法深层次开展“双主体”协同育人[7]。目前,高校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有实训平台、孵化器等。但由于相关政策的优惠力度不够、创业门槛较高、存在风险等原因,大学生投入这些平台的积极性不高。相关数据显示,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仅有2%左右,创业成功率不到10%[8]。
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路径
一是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环境。其一,政府要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有力支持。政府可以设置创业失败补贴,为创业失败大学生提供创业期间的租房补贴和必要补助,使大学生抛开顾虑,大胆创业。例如,江苏省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6个月以上创业失败大学生,按其实际纳税总额的50%、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贴。政府、高校、企业、商业保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应共同建立创业基金,对创业失败大学生给予适当补贴。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的监管,对以欺骗手段获得相关基金的情形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其二,高校要健全创新创业制度,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和设备支持,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同时应注意加强项目的过程化管理和监督。首先,高校应积极吸引社会力量,使其通过“天使投资”等形式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投资。高校应帮助大学生多渠道融资,使大学生和投资方建立起“互利共赢、责任共担”的模式,同时应对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的利益分配做出合理规定。其次,高校應出台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给予扶持,在考研、评优、就业等过程中给予相应认可,提高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获得感。最后,高校要和地方政府、企业加强沟通,为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要积极培植大学生创办的中小微企业,并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二是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首先,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在创新创业类课程中凸显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法治意识等思政元素。其次,结合社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实践,提高实践学分比例。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如法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包括企业家精神教育、创业文化教育和创业情境教育3个方面[9]。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应由上至下、由抽象到具体逐步展开,将选修课和必修课相结合,重点向实践课程倾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部分美国高校设立了创新创业学士或硕士学位,如加
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Cal Poly Pomona)商学院已开设创业学专业 20 余年[10]。除了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外,高校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申请专利、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指导,提高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法治意识。
三是集政府、高校、企业之力,搭建实践平台,探索校企对接新模式。一方面,校企双方要加强孵化器建设,通过建设产业学院促进产教对接,聚焦前沿技术,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同时,应共建产业技术课程,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另一方面,校企双方要探索长效合作机制,形成育人合力,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实现企业提档升级和高校育人质量提高的双赢。
校企对接可以借鉴国外经验。例如,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创立了“Co-op”教育模式(Co-
operative Education),即学生在校完成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后,可以去与学科有关的校外岗位带薪实习,实习结束后返回校园继续学业。据统计,目前该校有120多个合作项目提供带薪实习岗位,涉及全球60余个国家的6 000余家单位。参加“Co-op”项目的学生就业率高达97%[11]。加拿大政府对参加该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政策,大学生为企业注入活力,高校科研成果对企业技术升级产生积极影响,实现了多赢。
四是与市场紧密衔接,强化创新创业导师配备,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一方面,企业要发挥熟悉行业形势的优势,组建企业导师队伍。高校和企业可以协同出台校企导师双向互聘制度,将其纳入考核并形成常态化机制。以江苏省为例,近年来,该省探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选聘了一批科技专家到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授予权的普通本科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安排创新创业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或接受培训。高校要着力培养“双师”队伍,把兼有职业资格和教师资格的教师认定为“双师型”教师,并为其提供优惠政策。
五是探索第三方评价机制,保证创新创业评价科学、可靠。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由教师以考试方式进行评价。“任何人不得做自己的法官”,这种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存疑。因此,高校应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考核机制,在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与产业发展精准对接。考核主体可以由高校、政府、企业、创业园区、专家、家长、学生共同构成,尤其要探索高校、学生之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估指标体系要紧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贯彻政府关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新创业的政策,围绕资源共享、校企共建、协同育人等要素设置数据。数据应由校企合作力度、广度、深度、效度4项一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下设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合作主体、专业共建、师资共享、基地共建、专产对接、岗位对接、名师对接、科研对接、培训对接、人才培养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考核指标,并且设置合理权重和评分标准,客观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状况[12]。数据可以通过问卷调研相关高校、企业、创业园区和行业专家、家长等,采用分析法计算得出。
六、结束语
新时代,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使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政府、高校、企业齐心协力,创造有利条件,大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新模式,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才能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
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2(30):15.
[2] 江苏人社.就在江苏“业”有所成:江苏省高校毕业生
就业创业政策有哪些[EB/OL].(2022-06-02)[2023-
08-01].江苏人社微信公众号, https://mp.weixin.
qq.com/s/Wt7FkOO-K0YmV-U2QSDHqg?jump_
from=1_05_37_01.
[3] 徐宁.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
式构建策略[J].科技风,2019(23):66-67.
[4] 孙燕.江苏新增5家国家大学科技园 总数继续领跑全
国[EB/OL].(2021-06-11)[2023-08-01]. https://baijia-
hao.baidu.com/s?id=1702235205917404827&wfr=spi-
der&for=pc.
[5] 詹忠根,徐雅萍.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职院校贫困
生思政教育探究[J].职业时空,2015,11(9):82-85.
[6] 毕永福,潘莎莎.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
养研究:以T大学为例[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
报,2021(9):8.
[7] 赵彦军.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的困境
与出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5):159.
[8] 王丽.“资助 + 就业”诚信协同视野下高职贫困生就
业诚信的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9,38(29):77-78.
[9] 张燕妮.法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启示[J].江苏
高教,2020(9):121-122.
[10] 杨俊,董薇.借鉴国外高校先进教育理念,构建我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發展新生态[C].第十八届沈阳
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21:592.
[11] 车畅.加拿大Co-op教育对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
启示[J].全球科技经济 望,2017,32(5):14-15.
[12] 何倩.双创视阈(域)下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估指标体
系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5):100-101.
■ 编辑∕陈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