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三重视角

2024-01-19高旭李虹韦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高旭 李虹韦

收稿日期:2023-06-14                                                          修回日期:2023-07-03

作者简介:高旭,男,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李虹韦,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概论’课教学研究”(2022sxzz037)

摘    要:探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使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当下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宏观视角上,要处理好科学理论和鲜活实践的关系、系统赋能和重点突出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关系;中观视角上,以“九个深刻领会”为根本遵循,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的内容要素;微观视角上,探究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新概念及新知识点的讲解及教学探赜。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2-0016-06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1],系统规划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任务,是推动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作为贯彻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现立德树

人教育目标的关键课程,重点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高度契合性[2]。因此,推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教学,尝试回答“如何赋能—赋能什么”这一理论和现实问题,具有现实迫切性[3]。基于此,文章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视角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教学应处理好的3对关系、核心内容和最新概念。

二、宏观视角: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应处理好3对

关系

(一)要处理好科学理论和鲜活实践之间的关系

理论创新源于鲜活实践。科学理论的创新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同时要发挥科学理论的育人功能,要用鲜活实践丰富和深化其理论认识。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贯彻党的二十大

报告中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明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是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的,这就要求本课程教学要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只有如此才能将道理讲深、学理讲透、哲理讲活。

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第一要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来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实践探索,是对“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第二要明晰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和时代课题。第三要在理论讲授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解决其思想困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只有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才能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强调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5-6]。

(二)要处理好系统赋能和重点突出之间的关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全局”是包含重点的系统或整体,“一域”是系统中的重点领域。系统观念和重点论方法不仅是贯穿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更是本课程教学应坚持的重要教学原则,即系统赋能和重点突出。

一方面,教师要系统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本课程教学之中。这需要教师仔细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还要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审议、参加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考察延安和安阳等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等相关文件和资料进行领会学习,以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赋能本课程教学之中。另一方面,教师应重点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

代十年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和“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等内容要点[7],将其纳入到本课程教学的重点专题之中。此外,在系统呈现党的最新理论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重点把握“两个确立”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将其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动实践之中。

(三)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从教学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课程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教学,必须要处理好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对采取何种教学形式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第一,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要求将党的二十大精神系统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之中,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第二,教学内容的现实性要求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体现的“时代热点”内容融入本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以“实践之矛”贯穿理论堵点,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第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要求教学内容要贴合学生的“关注热点”“思想堵点”和“情绪沸点”,以满足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为重点,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8-9]。

另一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形式既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调整,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特点。在数智时代,以智慧教学平台为基础,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条路径系统全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于本课程,能够打破教与学的时空限制,破解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割裂问题,形成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三、中观视角: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为了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提出了“九个深刻领会”[10]。“九个深刻领会”不仅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供了重要指导,还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提供了根本遵循[11]。

(一)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党的二十大主题

主要是深刻领会4个“1”,即“1面旗、1条路、1种精神状态和1个发展目标”。“1面旗”是指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面旗帜指引着中国走向民族复兴之路。“1条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1种精神状态”是指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秉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1]。“1个发展目标”是指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的是路径目标[12]。

在本课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下中心任务的最新表述,讲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如何举旗定向、实现什么发展目标和以何种精神状态奋发前进实现奋斗目标,进一步点明新时代青年在强国之路上的使命与担当,引导学生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中国实现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性有利条件,即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秉持着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和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等。在本课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伟大建党精神等融入到“弘扬传承革命文化”的内容之中,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和团结奋斗的精神状态融入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以此坚定文化自信,凸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青春伟力。

(二)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

主要是深刻领会“2、3、16、5”这4个数字。“2”是指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的极不寻常和极不平凡[1]。“3”是指党的十八大以来十年中经历的“三件大事”,分别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7]。“16”是指新时代十年所取得的1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

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5”是指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五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3]。

在本课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和新时代十年实现的伟大变革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想生成的实践基础”内容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此部分讲述重点要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讲授重点做出明确区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主要是从唯物史观视角阐

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五史”中的里程碑意义,进而论证“两个确立”是取得伟大历史变革的决定性因素;而本课程教学不是以讲史为主,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明晰党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尤其是“三件大事”,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实践基础。

(三)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时代化新境界

主要是深刻领会“2、10、14、13、6”这5个数字。“2”是指2个“行”,即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0”“14”和“13”分别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十个明确”“十四个坚

持”和“十三个方面成就”。“6”是指“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7]。

本课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教学部分,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其历史地位,主要包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条件、内容体系、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历史地位等。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呈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容,首先,应阐述这一思想的创立条件,即讲明这一思想产生的“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所处的“新时代”历史方位、生成的“新时代十年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实践基础和“两个结合”的根本推进途径。其次,要将党的十九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提及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

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准确全面融入这一思想的内容体系之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的丰富内容。最后,将“六个必须坚持”贯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教学内容之中,向学生呈现这一思想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明晰“六个必须坚持”是理解这一思想的“总钥匙”,是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遵循。

(四)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

主要是深刻领会“1、5”这2个数字。“1”是指“一个中心任务”,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14]。“5”是指“五个必由之路”,阐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的领导核心、前进道路、精神风貌、发展理念和重要保障,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继续成功的规律性认识[15]。

本课程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教学部分,集中阐述了一个核心主题,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新时代学生积极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青春伟力踔厉奋发,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将“五个必由之路”融入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的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五个必由之路”是未来党和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遵循。此外,“五个必由之路”的具体内容可分别纳入本课程“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全面从严治党”等教学内容之中,点明“五个必由之路”为党团结带领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五)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主要是深刻领会“5、9”这2个数字。“5”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16]。“9”是指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分别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17]。

本课程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学内容主

要划分为逻辑递进的3个部分,分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以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的重要论述贯穿其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优越性,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百年探索的实践经验总结,具有历史自觉性和战略前瞻性,更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相比西方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以资本逻辑驱动的西方式现代化,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本国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和新路径,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18]。

(六)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主要是深刻领会“5”这个数字。“5”是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主要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一体、全面推进[19]。“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第一,经济建设层面。在本课程“以新發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经济建设的主题,认识到自身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责任和使命。第二,政治建设层面。在本课程“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系统贯穿“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表述,融入有关协商民主和中国人权发展的重要论述,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题中之义。第三,文化建设层面。在本课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革命文化,必须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四,社会建设层面。在本课程“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思考为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是社会建设的主题。第五,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在本课程“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推动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师在讲授中,要处理好此部分内容与“贯彻新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前者侧重于从生态文明视角讲授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意义;后者侧重于探讨绿色发展理念对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作用。

(七)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主要是深刻领会“3、3、2”这3个数字。第一个“3”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大”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即教育、科技和人才。第二个“3”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法治保障,包含坚持法治思想、走好法治道路和建设法治中国3个层面。“2”是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安全保障,要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的现代化。

本课程可增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教学专题,讲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的最新表述,亦可将其呈现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教学内容之中,成为专题内容之一。但就此内容的重要性而言,单独增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的教学专题,更能凸显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在本课程“全面依法治国”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修改及实施对香港由乱到治的积极作

用,以案例教学的形式向学生阐释依宪治国和依法治国对现代化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作用。在本课程“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关于国家安全体系现代化和国家安全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向学生传达2方面信息:一方面,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设专章论述国家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了国家安全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必须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八)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国防和军队建设、港澳台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的重大部署

主要是深刻领会“100、3、3、2”这4个数字。“100”是指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世界一流的人民军队。第一个“3”是指港澳台“三个地区”和“一国两制”的关系。第二个“3”是指“三个变”,即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和历史之变,表明当前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尤其是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时代性变化,人类文明进程在悄然发生历史性转变,这给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2”是指“两个全球倡议”,即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

在本课程“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呈现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认识到只有军强,才能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国家发展,才能为实现国家现代化保驾护航。在本课程“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历史发展趋势上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心,即“国家定会统一,民族定会复兴”,使其认识到坚持“一国两制”,是香港、澳门行稳致远和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在本课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解决全球安全危机和全球发展困境的指导作用。其次,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两个倡议”的内容贯彻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

之中,帮助学生透彻理解“两个全球倡议”不仅丰富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还以历史主动精神寻求解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普遍安全问题,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思路和路径选择。

(九)深刻领会和系统呈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部署

主要是深刻领会3个“2”。第一个“2”是指中国共产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20]。第二个“2”是指“两个永远在路上”,即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第三个“2”是指“两个革命”,即党的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在本课程“全面从严治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最新表述,帮助学生明晰只有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才有“刮骨疗毒”“刀刃向内”的魄力和勇气,才能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永续发展[1]。其次,通过融入“两个永远在路上”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正茂的奥秘正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坚持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表明中国共产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最后,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两个革命”的内容呈现于该部分教学之中,可以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而党能够推动国家事业前进,是因为党勇于自我革命。

四、微觀视角: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最新概念

此层面涉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新概念和新知识点的教学诠释,主要介绍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中国式现代化、大党独有难题、“第二个答案”和“五个坚持”。

(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及其内涵,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包含什么,帮助学生解决“为什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思想困惑。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最鲜活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和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21]。

(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

在本课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呈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这一内容,讲清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以此体现中国共产党是具有纲领性、人民性和使命性的政党,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明晰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的提出对于理解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自觉承担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为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伟力。

(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渗透和贯穿本课程教学全过程的核心概念,在各部分教学中均应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讲授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讲清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讲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西方式现代化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对全球现代化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四)大党独有难题

在本课程“全面从严治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介绍大党独有难题的生成逻辑和主要内容,点明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明确要求,讲明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需要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开展党的自我革命来解决,需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和革命精神,需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需要永葆“赶考”的决心和清醒,从而使学生认清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党建难题、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未来的党建走向。

(五)“第二个答案”

在本课程“全面从严治党是伟大的自我革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讲清楚党的自我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拥护和实现长期执政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晰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取得的重大成果,是关乎党长期执政的根本问题,是实现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重要遵循,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

(六)“五个坚持”

本课程应增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必

须坚持的五大原则”(简称“五个坚持”)内容。“五个坚持”是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知晓“五个坚持”回答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基本

问题,即谁在领导、为谁而干、采取什么路径、动力之源何在、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使学生透彻领会“五个坚持”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22]。

五、结束语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破解“如何赋能—赋能什么”这一教学难题,是实现思政课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和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在宏观视角上,要处理好科学理论和鲜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系统赋能和重点突出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以“处理好3对关系”为抓手,解决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何赋能”本课程这一重要问题。在中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上,分别探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赋能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概念、新知识点,以解决“赋能什么”这一关键问题。总之,只有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效赋能本课程教学,才能不断增强本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实现“育心化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

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务院公报,2022(30):4-27.

[2]  顾海良.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要求[J].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2(4):1-3.

[3]  周强.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奋力推进新时代新

征程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J].人民司法,2022

(31):4-12.

[4]  徐宏潇,张奕涵.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探析[J].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6(1):6-8.

[5]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J].求

是,2020(17).

[6]  何良伟,靳玉军.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

实践路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98-104.

[7]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九届中

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2022年10月22日中国共产

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J].党建研究,2022

(11):34-39.

[8]  伊丽娜.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

性的路径探析:以满足学生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为视

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2):14-17.

[9]  邵       .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的生成逻辑与提升策略[J].

思想教育研究,2023(1):56-61.

[10]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

决定[N].人民日报,2022-10-31(1).

[11]  王刚,贾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

论课的多维透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3(1):60-67.

[12]  柴方国.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的主题[J].理论导报,

2022(12):14-18.

[13]  唐洲雁,刘本森.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

义[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1):4-15;157.

[14]  周淑真.从世界政党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

务[J].人民论坛,2022(20):29-33.

[15]  本报评论员.深刻把握“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认

识[N]. 解放军报,2022-11-03(1).

[1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

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22:22-23.

[17]  张浩.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J].红旗

文稿,2022(24):20-23.

[18]  周文,施炫伶.中國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J].

广东社会科学,2023(1):14-24.

[19]  欧阳军喜.“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特征与意义[J].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1,7(3):14-18.

[20]  李正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十年[J].当代中

国史研究,2022,29(6):4-13.

[21]  孙剑坪.在马克思主义全面指导下讲好思政课[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46-48.

[22]  韩庆祥,张健.论五个“重大原则”:从“五个坚持”看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J].浙江社会科学,

2022(11):4-8;155.

■ 编辑∕丁俊玲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二十大现代化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