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期刊编辑在智慧出版建设中的探索

2024-01-19吴佳琪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期刊内容

吴佳琪

(江西教育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南昌 330038)

随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网民规模持续稳定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迫使主流媒体寻求新的传播方式。不得不说,自媒体的盛行为主流媒体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其和网络媒体平台争夺舆论流量,不如化争夺为合作共赢,积极拥抱网络媒体,开展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纵深发展,期刊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现阶段,期刊如何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做好媒体融合,实现期刊内容升级与全媒体的精准传播,进而扩大期刊影响力,是每一位期刊编辑都须考虑的问题。

一、媒体深度融合重塑期刊传播模式

随着媒体融合走向纵深化发展,用户地位变得越来越高,传播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多,期刊传播也逐渐朝着智慧出版迈进,搭建出“共享、共情、共建”的新传播模式。其中,共享可以理解为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多平台对接,让优质资源可以通过平台分发,更全面地展示给读者。刊物文章的共享使得知识没有了期刊边界,以虚拟专刊的运作思路来发布,分析读者习惯,推荐经常查询行业的热点话题,以此提供相关的论文成果和观点,和行业发展共情。而在有了读者基础之后,期刊编辑还可以创建话题,提供多种看法引起读者观点碰撞,头脑风暴,为读者搭建一个充分发挥互动的平台,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加入话题,互相反馈创造一个能够不断产生新内容的新媒体生态,最后在良性循环下,不断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品牌号召力,更进一步地提升吸引力和关注度。

(一)智能传播:依托新技术手段提升期刊传播影响力

在新技术不断突破的今天,大数据、物联网、AI技术等高端技术都在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期刊编辑一样可以借助这些新技术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科技期刊可以使用新技术手段,加强读者对某些科学成果的现实感受。科技期刊比较小众,不像是在做简单的科普,不过新技术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对观众的传播效果,增强科技期刊的互动性,降低理解难度[1]。像5G、流媒体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全景拍摄等技术就可以获取更多全方位的信息,丰富期刊内容,从而提高期刊内容传播的效率,而VR、AR、3D、H5等技术还可以进一步展现立体化、可视化的期刊内容,进而加强期刊内容的呈现质量,给读者予以更多的浏览冲击力。

在航天、医学、机械等领域,使用VR、AR技术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新的科技成果,并身临其境地进入学习状态。《创伤与急诊电子杂志》是通过引导读者下载一个App,然后配合VR设备,就可以使读者进入到虚拟现实手术室,模拟参加“侧脑室穿刺”这个手术过程,读者可以在虚拟手术室中,借助手柄进行灯光调节、查看患者CT、手术器械展示、头皮固定、切割等操作,术中可以查看定位准确与否,入刀角度是否合适,术后可以查看手术完成度、穿刺深度,与理想位置的差距是多少,而且可以反复练习。

利用新技术收集更多的科学成果,还可以让科学成果间可以互相关联。使用人工智能对国外的文献进行大量的收集、分类,当有新的科学成果时,做到互相印证相互关联,也可以通过AI对读者进行画像,分析阅读习惯,对其进行精准推送。

(二)数字传播:期刊生产流程向数字化转型

在融媒体时代,期刊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要重视内容生产的数字化[2]。在收集稿源阶段,期刊媒体可以搭建一个智能平台,收集互联网上的所需信息,再进行关键词筛选、分类,在提高收集效率的同时,减少了人工的消耗。此外,期刊媒体还可以对专家、学者建立个人信息库和关系网,利用AI大数据技术追踪其最新研究方向,也可以抓取国内外期刊热词,向编辑提供约稿建议。

在审稿阶段,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期刊编辑进行来稿数据的关键词筛选,提高效率,还能通过算法训练帮助期刊编辑进行数据核查、数据生成等工作,平台可以将稿件内容进行学术不端监测系统审核,检测来稿的原创性和前端性,这样可以大概率减少一稿多投、学术腐败等现象。此外,期刊媒体可以分析作者写作习惯,将作者研究成果、基本信息录入存储,运用人工智能进行排版,制作基础稿件,也可以通过个人画像对稿件进行个性化处理。

在编辑排版阶段,期刊编辑可以利用新的专业内容制作工具,对图形、图像、表格、公式等专业内容进行印刷的同时,也可以转化为动态视频内容进行发布且可增加交互部分,吸引读者注意力。在利用专业内容制作工具的同时,期刊媒体也要搭建自有的云平台,来对所发布的线上内容进行管理和状态监控。

二、多渠道传播弥补传统出版的短板

(一)矩阵传播:通过社交网络构建新媒体传播矩阵

线上期刊初期只有较为单一的网页传播、E-mail alert、RSS,但在以微信、微博等移动App为代表的今天,期刊传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但是,目前我国期刊类资源在移动媒介平台的建设情况,通常是将纸质版内容简单的复制到移动平台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传播。有人指出,目前的数字期刊只是提供了信息查询、在线阅读、信息报道等功能,相关的设置较为生硬,功能性操作有待完善,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不强,服务的内容也相对单一。这也是因为期刊的专业化需求和社交媒体的大众化传播有着较大差异,期刊内容的严谨和社交媒体的碎片化、轻阅读有很大冲突,而且熟悉新媒体技术的人才缺失也是原因之一[3]。

对此,期刊传播矩阵的建设要做到下面几步,利用期刊特点构建专属的社交平台,并根据期刊特点尝试其他方式的媒体传播类型,例如:短视频、H5互动、直播讲述内容答疑等。以期刊内容作为根基,入驻各个平台,错位发展形成立体的传播矩阵,便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增加读者的黏性和活跃度,以此提升期刊的影响力,这样也能提高期刊的时效性。期刊编辑还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受众的个性化特点,进行精准推送和实时互动,满足受众的需求并针对用户推送关联内容,补足碎片化传播导致内容残缺的问题。

(二)垂直传播:通过自媒体网络搭建垂直化传播平台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能做到以关键词分析用户特点,推送用户想看的内容,更窄的受众群和更精准的推送可以满足期刊内容传播的小众需求。基于这项技术,已经有公司做出了尝试[4]。

构建更专业的数据平台。德国施普林格科学技术出版公司将他们19世纪40年代以来出版的书籍和期刊进行数字化处理,让读者能够通过互联网阅读其积累的图书资源。但是这种平台的搭建需要建设方投入大量的资金。对于我国期刊发展来说,构建一个相同的专业在线出版平台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更为耗时。

构建一个域出版平台。平台负责加工期刊内容,使其流媒体化,适合移动端预览,同时培养编辑向专业方向发展,编辑一些主题向平台用户提供。这样的平台优势是资金投入相对较少,而且可以投放到潮流App平台当中,有着较大的潜力用户群,但缺点是域主题制作较难,而且主题较为小众关注度不高,无明显的回报预期。

以域出版为基础,构建一个联结大部分作者和读者的聚合性专业在线出版平台。这个平台较为理想化但可做到很好的传播效果,但需要联合各期刊出版单位,较难整合,且需要有主管单位牵头,前期投入的成本会很大,且各方利益分配问题较难,建设周期很长,所以,结果较好但较难实现。

总结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当下我国期刊内容数字化建设可以优先培养制作流媒体内容的人才,而后搭建自己的垂直化传播平台,从而搭建一个以期刊内容为传播主体的小型垂直化期刊媒体,以自媒体工作室为期刊出版的分支,借助长尾效应获益,逐步提升期刊传播的影响力。

三、期刊编辑在自有媒体平台的运营之路

在融媒体平台进行多手段的期刊内容曝光,有利于吸引新读者和提高收益,而且在社会层面,期刊媒体以融媒体平台不单单链接聚合专业人群,也可以受到其他群体的关注,促进期刊内容大众化[5]。我们以医药卫生期刊为例,发现一些优秀的期刊在公众号上的运营也亮点十足,例如在线开放往期刊物浏览接口、对审稿人公开表达谢意、积极宣传所获荣誉、举办有奖问答活动等。但也有很多医药卫生期刊公众号存在部分问题:内容同质化严重、推送大多是医药信息、政策解读为主宣传力度不够,这些问题造成阅读量下降严重,且没有编辑和读者、作者互动的方式,没有找到期刊特点,服务模式单调,对精品内容展示不突出,大部分公众号只是把纸质内容“誊抄”在公众号上当作期刊目录,对于读者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

(一)完善围绕期刊投审稿的服务功能,以服务论文发表为主

期刊媒体可以申请服务号或者订阅号,引导作者以此做官方投审稿平台入口,简化作者投稿流程和避免上当受骗的风险。也可实时对作者展示其投稿进度和投稿建议,让作者了解流程和写作要求,这样既可为作者提供了服务也减少了编辑的重复工作。

例如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就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柳叶刀The Lancet”,该账号开放了投稿建议项,有期刊介绍、主编采访、投稿建议、编辑部故事几个互动项提供给读者,编辑会和专家一起给出部分投稿意见,也会给作者提供英文写作方面的帮助,使得中国作者也能够正常投稿充分地做到了本土化,成功入驻了中国市场。

(二)充分挖掘和整合内容资源,为不同群体创造桥梁

期刊出版公司有着丰富的论文资源作为基础,经过整理加工后,在公众号上推出内容整合综述类产品,开发多种收费模式,可以提供在线预览、作者访谈答疑等方式,对内容进行深度利用和推广[6]。

Wiley出版社旗下《先进材料》期刊就创建了微信公众号“Material Views”,开设人物访谈、编辑评论、特邀专家学者专栏,在公众号的热点交流菜单下设置了专刊征稿、学术综述、热点文章等功能,这样既可以利用自有资源达到了文章内容的独创性,读者也可以与专家学者互相交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发挥编辑专业优势,助力科技期刊融合出版

根据《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很多图书出版行业都有新的尝试,对于期刊媒体来讲,在线投稿审核的便利性、还有对新媒体的资源整合、论文发表的时效性的提升,都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来做到[7]。这代表着需要更多的既懂期刊编辑也知晓公众号运营方式的复合型人才,在有着专业学科背景的同时,还要拥有犀利的选题策划才华、互联网传播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容资源的优势。

融媒体编辑在保障内容质量和严格审稿的同时,也要明白新媒体的特点,利用短视频、轻科普、趣味问答的形式,将一些专业化的期刊文章变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方便新读者的加入,引人入胜的同时再把期刊原文的链接发布出来,保证内容的权威性。

(四)及时跟进时事,发挥期刊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专业作用

期刊公众号的推送内容应该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再结合社会热点,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读者,再加上原有的高权威性,即可提升作者知名度。例如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期刊媒体原有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能够给读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在找到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后,以热点问题构建关联点,及时发布相关科普,以期刊文章作为论证,让科学信息的传播效果达到最大。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NEJM医学前沿”“Nature Portfolio”“柳叶刀”等公众号都开设了COVID-19相关专题,为相关医学专家和其他群体提供专业资源或者有关信息,及时传递国内外相关资讯。

结语

自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兴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兴起以来,期刊出版就面临着“编辑模式”“发行方式”“出版经济”“编辑人员”等方面的巨大挑战。好在期刊媒体较为小众化、专业化,其传播需求和新媒体的传播属性有一定程度的契合关系,借助新技术的加持和网络媒体平台的流量,小众化的期刊内容能得到极大范围的传播,而垂直化的用户还能在网络媒体平台上较为简单地浏览相关期刊内容,从而促进期刊媒体的自传播。期刊编辑也将围绕期刊服务,整合内容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加强期刊媒体的舆论影响力。

猜你喜欢

期刊内容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期刊问答
期刊问答
期刊征稿进行时
主要内容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