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翻译
2024-01-19完么吉
完么吉
(甘南广播电视台 甘肃 747099)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融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新闻翻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角色。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已经超越了传统媒体形式,涵盖了多媒体、社交媒体和实时新闻等多种形式。新闻翻译在这一变革中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
一、新闻翻译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和意义
新闻翻译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更是促进不同文化理解与沟通的关键纽带。通过准确传达新闻信息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背景,新闻翻译在拓宽视野、消除误解、推动全球和谐交流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多的交流,中国正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来往交流[1]。新闻翻译作为桥梁,承担着信息传递的使命。通过翻译,新闻信息可以跨越语言障碍,向全球观众传递,人们可以及时了解来自世界各地的事件和信息,加深对其他文化、国家和民族的了解。这有助于打破壁垒、增强交流,让不同文化的人们更好地相互联系和合作。因此,新闻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对于传递真实的信息非常重要,而翻译人员的工作正是确保信息的忠实传达。新闻翻译能够将不同语言的报道转化为可理解的内容,将全球各地发生的重要事件带给读者和观众,促进全球新闻的广泛传播。
新闻翻译作为纽带,推动文化的转化与理解。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观、习俗和传统。通过新闻跨文化传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的背景和内涵,消除误解和偏见,这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发展。例如,“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这个俚语在英文中意味着某人在尝试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时走错了方向,通常因为他们的假设或方法是错误的。在中文翻译中,可以重新表达为类似于“走错路了”或“方向不对”。“Break a leg”这是一种在英语中常用的祝愿方式,特别是在演艺界。它的字面意思是不幸的事情,但这个词在西方联系上下文通常表示祝愿演出成功。因此,在中文翻译中,可以用类似于“演得好”或“成功”来表达。在新闻翻译中,理解和适当转换不同国家的口头语和俚语是至关重要的。翻译人员通常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来重新表达这些表达方式,以便读者能够理解并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和意义。这需要翻译人员具备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翻译的创造性能力。
通过新闻翻译,不同国家文化中的观点、思想和经验可以得到传播和交流。跨文化新闻翻译扮演的角色是将新闻报道从一种文化转化到另一种文化,确保信息不仅准确传达,而且对目标文化的读者具有文化的适应性。同时,新闻翻译也有助于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缩小文化的差距,化解文化冲突。
此外,新闻翻译担负着促进国际合作和友谊的使命。在全球化的时代,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频繁。随着全球问题的增多,各国需要共同面对各种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疾病等。通过新闻传播,人们可以了解到国际上的合作努力和经验,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想法和创新。跨文化传播有助于构建全球合作与共赢的框架,推动世界各国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二、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翻译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从多媒体内容处理的创新思维、实时翻译的高效工作方式,到文化适应的跨文化理解,这些策略将帮助新闻翻译人员更好地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挑战,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创新,新闻翻译人员才能在融媒体时代中发挥更加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成为信息传递和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一)社交媒体与实时新闻翻译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快速传播速度使得实时新闻翻译面临时间压力。社交媒体平台以其高度互动的特性,使得新闻信息能够迅速传播并在广大受众之间迅速扩散。因此,实时新闻翻译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并发布,以满足用户对即时信息的需求。针对这一挑战,新闻翻译人员应培养高效的工作能力并采用智能手段进行辅助工作,例如,想要提高翻译速度和准确性,可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进行辅助翻译。
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获取和传播新闻的主要平台之一,与此同时,网络用语和用户生成的内容(UGC)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与传统新闻报道不同,UGC通常包含非正式的语言、网络用语和口头禅,这使得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变得复杂。网络用语是一种在互联网上诞生的语言形式,它包括缩写、俚语、表情符号和特定的网络流行语。在翻译UGC和网络用语时,首要挑战是文化和语境的差异。许多网络用语是建立在特定文化或互联网文化中的,因此在跨文化的新闻翻译中可能会失去原始的含义或幽默。例如,“LOL”是英文中常用的笑声缩写,但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传达相同的幽默感。除此之外,UGC可能包含讽刺、幽默或情感表达,这些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例如,一个网络用户可能用一句讽刺的评论来表达对某个事件的不满,但这种讽刺可能在翻译成其他语言时失去效果。此外,网络用语和流行的网络短语往往具有瞬息万变的特点。新的表达方式和缩写不断涌现,而这些新术语在传统的词典和翻译工具中很难找到。
为了应对UGC和网络用语在实时新闻翻译中带来的挑战,翻译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社交媒体和互联网上的新趋势和用语,定期学习新的网络用语和流行的网络短语对于保持翻译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翻译人员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以确保在翻译网络用语时不会冒犯或误解读者,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找到具有相似含义的本土表达方式;在翻译非正式的UGC和网络用语时,翻译人员需要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他们可能需要重新构思原始表达方式,以使其在目标语言中具有相似的效果;翻译人员需要考虑到发布该内容的社交媒体平台、用户的身份、发帖人的意图等因素,以确保翻译不仅准确,还能够传达情感和语境;实时新闻翻译后,反馈机制非常重要。读者的反馈可以帮助翻译团队了解他们是否成功地传达了原始信息和情感,以便进行必要的修订和改进。
此外,社交媒体平台上信息的碎片化和主观性也对实时新闻翻译提出了挑战。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新闻翻译人员需要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和整合,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和评论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实时新闻翻译人员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避免主观的扭曲和误导。新闻翻译人员需要加强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理性处理和传达信息,确保翻译稿件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二)跨文化传播中的语用与文化差异处理策略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语用规则和表达方式,新闻中的隐含意义、修辞手法和语气等都需要被准确传达。如英文通常使用英制度量单位和日期格式(月/日/年),而中文使用公制度量单位和不同的日期格式(年/月/日)。“The event is scheduled for September 20,2023,at 3:30 PM.”在进行新闻翻译时,应该翻译成:活动计划于2023年9月20日下午3点30分举行。翻译人员还应该深入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交际习惯,以及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研究并理解不同语言中的语用现象,运用相应的翻译策略,例如等效翻译、意译和补充说明,以确保语用信息的准确传递。例如,在进行中英新闻翻译时,中文人名的拼写和发音通常与英文有很大的差异。中文姓名的名字通常在姓氏之前,而英文中则通常是姓氏在前。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调整名字的顺序如“张伟”可能会翻译成“Wei Zhang”,其中“Wei”是名字的拼音,“Zhang”是姓氏的拼音。而中文中常常使用尊称和称谓,如“先生”“女士”等,英文中通常不包括这些称谓。在翻译时,可能需要省略或根据语境适当添加。同样是在中英新闻翻译中,缩写和首字母缩写表达的含义需要格外注意。例如,英文中的“NASA”代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而中文中可能会解释为“美国宇航局”;有些英文缩写是将词语的一部分截取出来,而不是单纯的首字母缩写。如,“Ave.”代表“avenue”(大街),“Dr.”代表“doctor”(医生),“Mr.”代表“Mister”(先生)等。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信仰体系和社会背景,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的适应性。
针对语用和文化差异的处理,新闻翻译人员可以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化的解释和说明,使用适当的比喻、类比和文化参照,帮助目标受众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例如,英文新闻中提到“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是一个希腊神话中的典故,但中文读者可能对此不熟悉,这就需要新闻翻译人员在翻译时进行一定的解释或找到类似的中文典故,方便群众进行理解。尽管处理语用和文化差异时需要灵活性,但翻译人员应始终坚持翻译的准确性原则。他们应该确保翻译的信息准确传达源语言的意义和目的,同时以目标受众的文化为考量,避免出现歧义或误导。
三、培养适应融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需求的新闻翻译人才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新闻翻译人才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新闻翻译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实践和传播方式;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和新闻形式;还需要掌握先进的技术,学会利用人工智能辅助翻译。
(一)新闻翻译人才跨文化素养与语言能力的培养策略
新闻翻译人才应具备广泛的语言能力,掌握多种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为了加强语言能力,新闻翻译人员可以积极参加语言课程、研讨会或与语言研究者交流,锻炼自己在实际情境中的翻译能力和应对能力,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技能,并通过持续的笔译和口译训练来提升其翻译技巧和语言能力。此外,他们还应关注媒体技术的发展,提升自己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翻译能力。
新闻翻译,既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化,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的方式,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译者的语言翻译能力既要出众,也要具备跨文化思维[2]。培养跨文化素养需要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新闻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参与国际交流项目、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习俗、媒体实践等;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实践、媒体法规和价值观念,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这将有助于新闻翻译人员理解并传达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信息,避免文化误解和失真。
(二)新闻翻译人才道德素养的培养
一方面,新闻翻译人才需要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将文字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更重要的是传递信息和观点。因此,他们必须遵循伦理准则,包括诚实、客观、中立、隐私和著作权等方面的原则。这种伦理意识对于确保传媒的公信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培养新闻翻译人才的道德素养需要建立在坚实的伦理教育基础上。这包括向他们传授伦理原则、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他们需要了解伦理决策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面临伦理挑战时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教育应该融入到翻译课程中,使新闻翻译人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对道德问题。
持续的职业发展和自我监督对于培养新闻翻译人才的道德素养也非常重要。他们应该积极参与伦理研讨会、培训课程和行业组织,以保持对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伦理水平。自我监督是指不仅仅依赖外部监督,还要能够自我审查和评估自己的行为,确保符合道德标准。此外,新闻翻译人才的道德素养培养需要行业监管和社会共识的支持。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可以制定法规和伦理准则,对不道德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新闻行业的声誉。社会大众也应该认识到新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鼓励他们遵守道德规范,同时对不道德行为提出批评。
总之,通过伦理教育、文化背景知识、实践经验、自我监督和社会支持,新闻翻译人才可以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促进信息传播的道德和质量,从而为社会提供可信赖的新闻和信息。这种高度的道德素养对于新闻翻译行业和社会的长期繁荣至关重要。
四、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翻译工具
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翻译工具发挥着关键作用,帮助翻译人员快速、准确地翻译新闻内容,以满足不同媒体平台和受众的需求。
(一)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
机器翻译技术能够快速翻译大量文本。常见的机器翻译工具包括谷歌翻译、百度翻译等。需要注意的是,机器翻译仍然存在语法、语境和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因此通常需要人工后编辑以提高翻译质量。
(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CAT)
CAT工具是专为翻译人员设计的软件,提供了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翻译自动对齐等功能。这些工具可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翻译的一致性和效率。常见的CAT工具包括Trados、MemoQ和Wordfast等。
(三)协作工具
在多媒体环境下,新闻翻译可能需要与记者、编辑、摄影师和其他专业人员紧密合作。协作工具如Slack、Microsoft Teams和Trello等可以帮助不同团队成员实时交流和协作,以确保新闻内容的流畅翻译和发布。
(四)媒体内容管理系统(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s,CMS)
新闻翻译人员通常需要将翻译的内容直接发布到不同的媒体平台上。CMS工具可以帮助他们管理和发布多语种内容,确保翻译版本与原始版本同步。
总的来说,新闻翻译工具不仅提高了翻译的效率,还帮助翻译人员应对多样化的媒体需求。然而,这些工具仍然需要翻译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判断,以确保翻译质量和准确性。
结语
在新闻翻译的实践中,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语境的应用给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培养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新闻翻译人才至关重要。通过加强跨文化素养的培养、拥有多领域专业知识以及不断更新技术与工具的应用,新闻翻译人才可以更好地担当起跨文化传播的桥梁与纽带的角色。只有不断跟上融媒体时代的发展,新闻翻译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