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话语融通突圈破壁提升主流媒体“四力”

2024-01-19孙晓燕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新华字典四力话语

孙晓燕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南京 210036)

会话形式对于思想的表达有着重要的影响,人类精神文化的建立与传承无不是以口头或书面话语为载体得以实现。《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作为古希腊与西方哲学代表人物的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也都是通过《苏格拉底的申辩》等一系列对话集形式而传承下来。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其《修辞学》中谈到了苏格拉底提问莫勒图斯时的论辩技巧,把《申辩》作为一个精彩的例证[1]。

从甲骨铭文到5G通信,与之伴随衍生的话语与话语形式都是影响人类思想传播的底层关键要素。根据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88亿,占网民整体的75%[2]。显而易见,网络空间已成为越来越复杂的多元文化社区,更是一个具有难控性特点的大舆论场。主流舆论、主流价值的传播和建设越发面临更多机遇、受到更大的挑战。

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说,“造船出海”,以先进技术打造全媒体业态,进行前瞻性自主平台布局,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大势所趋,在这方面,我们头部主流媒体已经有了诸多成功的应用实践,如《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系统,新华社沉浸式VR新闻直播,解放军日报社增强现实(AR)读报系统等。但在实践中,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一个长期建设的过程。不能否认,依托传统媒体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特别是基层地方行业性新媒体现实阶段仍普遍受到理念、资金、体制机制、人才等方面制约,尚大都处于技术与平台方面“跟跑”态势。

这一过程中,“借船出海”,主流宣传阵地入驻“两微一抖”等各类拥有庞大数量用户(受众)的第三方平台,是呼应习近平总书记“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思想宣传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现实之举。

主流媒体应以话语体系融通为基本路径,实现“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一、B站:一个典型的“Z世代”新式社交型学习平台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久,笔者关注到以下两则新闻:

2020年2月26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司指导,央视新闻、bilibili、Figure联合出品的抗击疫情纪录片《在武汉》上线B站。不到两天时间,该片播放量已经突破百万,在B站上评分达到9.9。(腾讯网2020年2月28日新闻。)

上海全市中小学生自3月2日起全面开启“空中课堂”教学。作为上海市教委指定的网络学习平台之一,教师将借助哔哩哔哩“直播+点播”的双渠道,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课程。(新浪财经2020年2月26日新闻。)

B站的前身,是日本二次元文化的中国本土化产品,是一个弹幕网站(唐国强的鬼畜表情包的发源地),但是这个看似非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的平台,为什么被选为主流舆论的传播平台之一、国家课程的载体之一?

原因有二:其一是它的强大的媒体平台技术,其二尤为重要的,是它对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亲和力。B站对Z世代青少年消费群体的社群化高黏合性是主流权威媒体、政务服务机构钟情于它的主要原因。

2019年4月17日,央视网刊文:《知道吗?这届年轻人爱上B站搞学习》,其中一个数字很惊人:2018年有1827万人在B站学习,是当年高考人数的两倍。从时长上来说,累计起来长达146万小时,也就是说平均每个人学习799小时。#study with me#的学习直播是当年B站直播时长最长的品类。

这并非B站首获官方媒体赞誉,早在2019年2月22日,B站曾荣获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2018年度优秀合作单位”称号。而B站自制节目曾登陆深圳卫视,由此看来B站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互动十分频繁。

B站主要消费群体的青年也被称为“Z世代”,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他们自一出生起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又被称为“互联网世代”“二次元世代”“数媒土著”等。中国的“Z世代”人口总数和占比不可小觑,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在1995—2009年出生的人口总数约为2.6亿,约占2018年总人口的19%。作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具有一定推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并行的能力。

要赢得互联网空间上的舆论宣传主动权,如何以适配的创新性话语方式吸引、凝聚和引导以B站为典型媒介环境里的青年群体,是主流媒体顺利实现融合发展的底层逻辑之一。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思想宣传工作话语体系变革创新史。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著名的“八大主张”,吹响了白话文运动的号角,并得到了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鲁迅等的响应。虽然当时大量旧式知识分子大为不满,引发了以古文学家林纾为代表的反对派与以北大校长蔡元培为代表的支持派的论战,但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如1919年11月1日《申报》6版《北京白话报之新纪元》:

中美新闻社二十八日北京通讯云,十一月一日北京将有一新报出现,此报名曰鸣报,全用白话撰述,主笔皆通中英文字,并深知外国办报方法者,并请在京英美新闻家若干人为该报编辑部顾问,其宗旨务使该报成一中国最新最进步之报……

“非革其形式,当革其精神”[3]。五四运动时期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是成为学生、知识分子发动广大群众,用人民群众的语言阐述国家大义,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的利器。据统计,一年之内,白话报至少出了400种。白话文运动也是20世纪30年代左联时期“大众文艺”,40年代解放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理论起点,对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唤醒人民群众思想的觉醒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

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同志极为重视文风问题,他特别强调新闻写作要注意文字通俗易懂、大众化。1940年他在为《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说:“我希望这个报纸好好地办下去,多载些生动的文字,切忌死板、老套,令人看不懂,没味道,不起劲”[4]。

专家认为,毛泽东同志在构建新民主主义革命话语的过程中就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统一,为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话语权、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坚实的舆论宣传保障[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提出一系列富有创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与我们党长期形成的新闻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论话语的大众化、形象化,在各种重要场合的讲话都朴素深刻,平实亲切,凸显了肩负历史重任,脚踏实地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全党改进文风带了个好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撸起袖子加油干”等金句比比皆是,形成了源自生活、贴近百姓、紧随时代、化古出新、生动活泼的话语风格,展示出“平语近人”的鲜明特色,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与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

话语体系的迭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问题,体现的是媒体的传播立场、态度。

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方式从业者习惯从“编辑”角度、“上帝”视角、“精英”思维去生产文化产品,各类官方媒体、行业媒体从业人员产生了一个错觉:我拥有的读者数就是我的受欢迎程度,就是我的产品优秀程度。而以笔者所从业的教育媒体为例,过去有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学校、家长、学生一年(半年)花钱订阅的报刊,据调查有相当的比例可能根本就没有被打开看过。但是,新媒体时代“多点对多点”直至“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方式,可谓传播实现了真正的大众化,“读者”进阶为“用户”,这必然倒逼我们以去中心化的思维进行信息生产与传播,其中对于受众的影响方式,更是应实现由单动到互动直至“共动”。如何抵达传播目标?笔者认为,作为传播工具的话语体系的架构、重构、迭代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语言流变趋势必然:从《新华字典》版本更新看语言迭代

《新华字典》作为基础性辞书的“国典”,早在2011年的第11版《新华字典》已经收录“房奴”“车奴”等网络流行语;2020年8月,《新华字典》第12版发布,增添新词100多个,如“初心”“粉丝”“截屏”“二维码”“点赞”等;同时增补了50个字词新义新用法,包括“卖萌”“拼车”等。

尽管有人对《新华字典》收录“网络新词”颇有微词,比如有人认为,收录“网络新词”降低了《新华字典》的档次,似乎有丢失文化底线的嫌疑。但更多的业内学者认为,《新华字典》不能只是“老词汇的沿袭”,还应该是“新词汇的记录”,很多“网络新词”“时代新词”是时代发展所产生的客观新事物的表征,含有正能量和新价值的属性,收录是“与新俱进”的记录,体现了时代发展中文化、词汇、汉字演变的真实轨迹与深刻烙印。无法想象语言完全停滞不前是一种怎样的现状。百年前的白话文运动引入了大量外来词,经过筛选和整合,最终形成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如今,经过严格筛选的网络流行语被收录到《新华字典》中,也是语言流变的必然结果。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在未来也会成为历史和掌故。《新华字典》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销量最大的工具书”,是因为坚持规范性、严肃性、与时俱进、吐故纳新。

三、从《人民日报》到”人民日报“:新媒体时代话语体系的应有之义

基于互联网高度发达而形成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高度重叠造就的生态是基层群众(网民)话语体系的根基。德国知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教授在《通向语言的道路》一书中指出:“语言乃存在之家园。”20世纪90年代初,网民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诙谐、逗乐等特定需要而逐渐形成了特定的网络语言(internet slang),如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片等多种组合。进入21世纪后,“数媒土著”更加社群化,其“网络母语”随之极快发展。网络场景的高频化,使“屏面语言”与传统纸媒的书面语言、线下场景的口头语言一起,构成当下信息传播的复合语言体系。

坚持语言的文化属性、遵守其规范性严肃性一直是主流媒体的职责规范与使命担当。新华社发布的《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在2015年发布的第一批45条禁用词、规范用语基础上新增57条内容,规定了媒体报道中的禁用词,处处都体现了主流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禁用并不是如一些观点所认为是针对新兴网络媒体发展后出现的问题拟定的新规则,而是我国媒体宣传政策的一以贯之的应有之义、普适纪律。在102条五大类禁用词中,新闻媒体和网站应当禁用的不文明用语为38个,例如“装逼、草泥马、撕逼”等,并且虽在新媒体中出现较多,但其实质仍是指向从业人员通用规范与纪律要求。

事实上,主流媒体对以网络、新媒体代表的语言迭代更多是持有开放的积极吸纳态度,并做着积极有益的实践:

早在7年前,春运新闻播报中主持人朱广权用“段子体”让观众“惊艳”,成为现象级热点,而之后,博学幽默的董卿、坦言喜欢“躺瘦”的康辉、凡尔赛鼻祖撒贝宁等等,被人们普遍喜爱和欢迎,逐渐成为央视这个曾“须仰视才可见”概念的落地化外延代表。中国外交部作为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担负着对外传递中国声音的重任。可喜的是,我们的发言人们在坚守外交立场原则基础上,能充分展示独具个人风格的语言魅力。现任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的华春莹即为其中代表:“做人不能太美国”“美国是胁迫外交的开山鼻祖” “我只想‘呵呵’两声”等名句一次次击退了国外对中国的恶意,同时,让外交新闻有了温度,有媒体评论,华春莹的“幽默感”和“亲和力”为外交官工作注入了一股“软力量”,展示了更真实更立体的中国窗口。

再以《人民日报》为例。从1949年8月1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到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网络版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其70余年的发展历史,也是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创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当好改进文风的排头兵的历史,其办报方针、理念一直影响着中国所有的媒体。《人民日报》在各类第三方社交属性为主的网络平台积极入驻,以其内核严肃权威但人设亲民的姿态展示“中国第一官媒”的崭新形象。

在纸媒版面,《人民日报》的内容选题多视角宏大,话语严谨庄重,秉承传统规范文字范式,“以理服人”;而在互联网平台,“人民日报”则更注重“以情动人”,不仅推送的内容多来自各地方媒体甚至自媒体,基本是生活碎片化的小细节小故事,即使是“大事件”也是“小视角”,图像化、视频化,更值得注意的是——语言接地气,不乏网络词、热梗。以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为例:《苏炳添,YYDS!》《七岁患癌女孩想骑大摩托,交警:安排!》《030695,警号重启!》《哈哈哈哈!名场面来了!》

人民日报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证明: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要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其话语风格、体系的建设极其重要。

而从更深远的视角来看,“元宇宙”时代来临的脚步日趋清晰,互联网原住民正与现实世界的时代主流人群高度重合,我们的主流信息传播话语风格、体系是否能搭建对接现实社会和“元宇宙”社会生态的桥梁?这是个值得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华字典四力话语
新华字典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新华字典》获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新版《新华字典》将收入网络用语
《新华字典》背后那些事儿
医改警惕“四力较劲”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