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的调研与思考

2024-01-19杨和文汪彦君蒋金琦

新闻传播 2023年23期
关键词:谣言社交大学生

杨和文 汪彦君 蒋金琦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 200090)

随着互联网发展,各种信息传播速度迅猛增长,一些谣言借助网络扩散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一旦形成规模,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甚至破坏政府的公信力,危害公共安全。大学生作为网络媒体的主要使用者,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影响。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网络谣言传播危害以及产生的源头,并提出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应对策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谣言及其社会危害

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媒体时代,截至2022年6月,微信及WeChat月活跃用户数量已达12.99亿。网络在给人们提供社交便利以及丰富资源的同时,其空间也遍布谣言。所谓网络谣言,通常是指网络用户发布且在网络公共传播领域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影响的、未经证实的信息,一般通过社交软件和网络论坛等进行传播。网络言论发布的门槛低、扩散快,用户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就可以将自己的言论发布在平台上,同时便捷地对他人传播的信息进行浏览、接收和转发。用户只需复制粘贴即可在社交软件上发布信息,各种群也进一步加速了谣言的传播与扩散。目前网络上传播的谣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灾害谣言,通常发生在地震、台风等灾害后,通过捏造、夸大灾害的破坏性来吸引人们眼球,引发公众恐慌。二是食品安全谣言,通常故弄玄虚,忽视基本的科学常识而一味强调后果严重。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引起消费者的广泛关注,若不能及时处理此类谣言,会给商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三是科学(信息)谣言,通常借由所谓“专家”之口,打着“科普”的旗号进行造谣。此类谣言往往具有较强的迷惑性,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才能够识别。四是政治谣言,通过虚构或夸大事实,企图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影响社会稳定。在别有用心者的推动下,网络谣言就如病毒一般,被包装成各种骇人听闻的“新闻”,散布至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对网民心态和社会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也给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笔者通过微博举报处理大厅发现,至2022年7月1日不实信息一栏受理举报累计数已达42311条,可见网络谣言之泛滥。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主要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获取信息,谣言可以被扼杀在源头,危害性和传播范围较小。而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了信息传播者,多元的信息传播环境下的网民交流频繁,人们不仅可以将观点和信息通过网络传播,还可以给自己周围的人带来影响,使得谣言的传播有可能引导错误的网络舆论,破坏清朗的网络空间,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互联网的演变加快推进了注意力经济模式的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A.西蒙指出:“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1]。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化与去中心化,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过剩的,最稀缺的是人们的注意力。部分媒体使用夸张的标题吸引受众,内容却是非官方来源的“小道消息”,甚至是严重失实的信息,以此赚取点击量和广告费。同时,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突出,人们产生了焦虑的心态。贫富两极分化、官员贪污腐败等现象导致仇富、仇官心态的谣言频繁出现,网络上滋生了一群以辱骂、抱怨、泄愤回帖的“戾气帮”。标题党追求名气,网站追求利益,“戾气帮”为泄愤,三者结合在一起便摒弃了真实与思考,成了网络谣言的重要源头。

网络谣言多不利于媒体公信力和政府权威,有碍社会稳定。在当前中美博弈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国内外不时出现一些通过网络社交媒体传播的网络谣言,有的造谣、抹黑、唱衰、歧视甚至污蔑、攻击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政府的治理[2];有的大力美化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以西方或资本主义的立场对事物进行评价,否定我国英雄人物、解构我国历史、诋毁社会主义制度[3]。

二、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网络世界的主力军,他们正处于思想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极易受到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谣言不加甄别地传播,无意中成为推动谣言扩散的帮凶。如何增加大学生对于网络谣言的抵御能力,已成为当下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向大学生网民群体发放调查问卷,学历覆盖本科至博士,共收回有效问卷1012份,意图探究大学生对待网络谣言的态度以及抵御网络谣言危害方面存在的问题。

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100%的学生拥有微信,99.60%的学生拥有QQ,69.66%的学生拥有微博,57.31%的学生拥有知乎,40.02%的学生拥有豆瓣。青年大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资料、浏览新闻,也进行社交、娱乐、游戏,使用时间长,用途多。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认知缺失。有研究指出,“谣言本身带有的影响力、危害性借助网络这一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的平台迅速传播,而在整个网络谣言传播体系中,每一个接触到网络谣言的个人对于谣言的认知能力和处理方式决定着网络谣言的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4]调查发现,56.26%的大学生表示,在网上进行学习或者娱乐活动的时候,经常接触到网络谣言。超半数的大学生曾经有过转发谣言的行为,其中35.67%的大学生在不知其为谣言的情况下进行传播,19.27%的大学生是随手转发,并不关心信息的真伪。随着年龄增长,大学生对谣言辨识力逐渐提升,博士生、硕士生相较于本科生更能识别谣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储备和社会阅历的逐年提升。特别是当谣言涉及自己的专业领域时,高学历者能够较快看出谣言的漏洞并予以反驳,阻断谣言的传播。而刚从高中进入大学的新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对谣言的认知匮乏,容易受到谣言影响,同时也缺乏抵御谣言的有效方法。

二是从众心理。调查发现,近三成大学生表示转发过网络谣言或在网络上发表过相关言论,部分同学会将其从微博等平台转载至微信或QQ个人账号。这背后是从众心理在作祟,大学生虽然知道网络谣言的严重危害,但由于认知缺失,很难分辨谣言。一些谣言打着揭露社会黑暗的旗号捏造事实,极力煽动,大学生如果事先未能了解事件全貌,容易受到情绪裹挟盲目跟风,一旦有认识的同学参与转发,大学生会在潜意识里倾向认为谣言可信,有可能加入转发的队伍,甚至为不法分子利用,成为谣言的传播者,进一步扩大谣言的传播。

三是焦虑心理。部分网络谣言迎合了大众的紧张焦虑心理,满足人们在危机环境下想要规避风险的诉求,因而得以传播。调查发现,96.34%的大学生表示曾在网络上关注过重大公共事件,且信息的最初来源主要是微博(65.02%),此外还有知乎、贴吧、抖音等平台。问及关注原因,66.00%的大学生表示“担心自己或亲友受到影响”,15.02%的大学生表示“自己对类似的社会新闻比较感兴趣”,13.04%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本来就有刷微博等社交平台的习惯,看相关消息只是顺带”。超五成的大学生表示曾相信过网络谣言,并且为此感到焦急和烦躁。谣言传播和焦虑心理存在内在联系:某些谣言内容在涉及人们所密切关注,甚至是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时,极易使人产生焦虑或恐慌,此时,相较于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更容易主导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在未经充分思考的情况下轻信谣言、传递谣言,从而导致谣言的大面积传播。

三、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的对策建议

要想抵御网络谣言在高校的传播,构筑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的屏障,须从网络谣言产生的源头、传播路径以及接收终端三方面齐抓共管。

首先,加强信息透明化,提高政府公信力。有学者提出,“真实信息的不畅通是谣言传播的关键因素。由于政府信息具有信息量广、权威性高等特征,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信息的公开应主动、及时、全面、准确,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复地公开,使民众能够获得关于事情的真相,从而避免谣言的传播”[5]。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及时、有效地传递真实信息。小的谣言演变为大的公共舆情,很多时候是因为政府和官方媒体的缺位,而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2010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基于当时的媒体环境首次提出“黄金4小时”的原则,要求政府第一时间发声处理问题,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真实与虚假的较量可谓是分秒必争,一旦真实的信息不能及时公开,急于得知真相的群众转而求助非官方媒体,这就给网络谣言留下了滋生与扩散的空间。一旦谣言的传播形成一定规模,辟谣的成本将大大增加,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谣言深入人心,此时再辟谣反而会受到群众的质疑,进一步损害公信力,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政府和官方媒体应当增强感知谣言的灵敏度,在谣言传播伊始进行辟谣,及时向群众传递真实信息,将谣言扼杀在萌芽状态。信息透明是人们的“定心针”、社会的“稳定剂”,人们对当下的情况有所掌握、对未来的发展有所预见,心里才会有底,才会对政府和社会充满信心,也就不会盲目相信虚假信息,受到网络谣言的裹挟。

其次,加强网络监管,健全识谣辟谣机制。目前社交平台上仍有一部分账号未绑定实名信息,他们的担心主要是身份信息泄露或言论自由受限,但是如果不推行实名制,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也会成为谣言滋生和传递的温床,且此类谣言在追查中存在困难。抵制网络实名制,实则是一种类似于绝对自由的观点,但实际上,人的自由是相对的,需要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因此,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对于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实名制提醒网民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不可随意宣泄情绪和攻击他人,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键盘侠和网络暴力的出现;另一方面,对于心怀恶念的人来说,实名制使其不敢在网络上大肆散播谣言、制造恐慌,警方也能在谣言开始流传时快速溯源,将谣言遏制在源头。推行网络实名制,可以有效过滤虚假、消极的信息,抵制谣言传播,肃清网络风气。

最后,加强交流沟通,阻断谣言在高校的传播。构筑大学生抵御网络谣言危害的屏障,应当加强交流沟通,做好接收终端的防护。一些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谣言在高校内部的传播加剧了学生的恐慌,也给学校工作的推进造成不便,因此,亟须加强交流沟通阻断谣言传播。一方面,学生的不安与恐慌来源于信息的不对等,高校教师队伍应当充分发挥主要作用,与学生深入交流、互通信息,安抚学生的情绪,也使学生们认识到学校和老师的难处。良好的沟通是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一旦老师与学生敞开心扉,谣言将无处遁形。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广大学生干部的重要作用,平时关注同学们的社交媒体,一旦发现有疑似传播谣言的行为,要及时与同学沟通制止,若沟通无效,可寻求老师帮助,遏制谣言传播的路径[6]。同时,高校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防谣辟谣宣传,增强大学生政治素质,提升其政治认同感,引导其不信谣不传谣,促进舆论的准确客观化,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与此同时,广大大学生当从自身出发,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明白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自身行为。面对纷杂的网络信息,也要做到主动思考、理性判断,练就一双慧眼,不做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结语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孟庆海认为:网络谣言的传播严重扰乱互联网正常传播秩序、冲击社会信任体系,因此,建立完善识谣、辨谣、辟谣机制已经刻不容缓。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在做好自身抵制谣言、防范虚假、传播真相的同时,也要配合有关部门持续推进科学辟谣和网络科普工作,进一步推动网络谣言共治,让谣言止于智者,保证社会舆论的准确性与客观性,消除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

猜你喜欢

谣言社交大学生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社交距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大学生之歌
谣言
谣言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