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报、评报、播报:国际传播导向下“英美报刊阅读”教改探究
2024-01-19刘艳青
刘艳青
(南京传媒学院 江苏 21001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在拓展国际传播渠道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协同整合各方面传播资源,并特别提及要重视发挥社会各界,如专家学者、海外华人和国际友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Z世代”生长于数字化和全球化两大时代背景下,在国际传播话语表达、内容生产、互动方式、技术研发等方面有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正在成长为改变国际传播格局的原生力量[2]。面对“Z世代”大学生,高校教育应以国际传播为导向,着力强化学生国际传播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一方面能立足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时代发展背景,主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另一方面也能审视并批判西方话语体系对中国不实的形象呈现和意识渗透,及时对外做出有理、有力的回应和回击。新闻话语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话语。英美报刊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认知西方媒体和社会的重要窗口,尤其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3],即媒介素养。
一、英美报刊在高校英语教育中的定位:语言、文化、思维的载体
外刊根据发行周期可分为日报(如The New York Times)、周刊(如The Economist)、半月刊(如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月刊(如Reader's Digest)等,一般是放眼全球的新闻报道或时事热点等资讯类文章。这类文章包罗万象、题材丰富,往往以简短的篇幅叙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具有丰富性、时效性、鲜活性和严肃性的特点,是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语料资源。此外,无论是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还是出国类英语考试,英美报刊文章已成为重要的考试题源。四六级考试命题语料(除主观题外)均选自包括英美广播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学术期刊、书籍在内的英语原版材料。2002—2022年考研英语真题汇总也显示,《经济学人》、《纽约时报》、《卫报》、《时代周刊》、《每日电讯报》等十多种英美报刊在21年间各有多篇文章入选历年考研真题。对学生而言,英美报刊不仅可以为其提供地道的语料输入,提升其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语言能力和应试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灵活、深入、全面地了解不同国家的社会与文化现状,进而提升其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上)》明确规定将读懂英美报刊列为评定英语阅读水平的标准之一[4]。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也已大多开设“英美报刊阅读”类选修课程,并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配套教材,如《英美报刊文章阅读》[5]、《最新英美报刊选读》[6]等。
二、高校英美报刊阅读教学转向:强化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截至2022年10月,知网中文社科总库以“英美报刊”为主题的文献共192篇;文章发表的时间跨度从1980年4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虽然语料搜索没有涵盖“外刊”“英语报刊”等同类主题词,该语料库对英美报刊教学的研究发展趋势仍可见一斑。从研究方向、研究力度(发文数量)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国内对英美报刊教学的相关研究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2000年):文献数量有限,聚焦报刊语言特点,强调其工具性。知网统计显示,这一阶段仅有18篇英美报刊相关的研究文献;研究方向大都停留在语言层面,围绕报刊的用词、文体、句法等角度展开,为阅读服务。其中,江泽均(1989)率先将研究导向英美报刊教学,归纳并分享了其教学心得[7]。
第二阶段(2001—2012年):文献数量突涨,研究转向探讨英美报刊教学,凸显英美报刊的人文性并开始关注其思想性。知网统计显示,这一阶段英美报刊相关文献共103篇,较第一阶段数量出现大幅增涨;研究方向突破了第一阶段语法、词汇、文体、修辞等语言层面,开始重视典故、文化等内容层面的分析;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涵盖了建构主义理论、图式理论、认知教学法等。此外,个别学者开始从意识形态层面关注英美报刊阅读,如杨春(2004)较早明确了英美报刊的政治倾向性,主张在英美报刊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甄别能力、政治敏感性和批判性学习态度,使学生在阅读外刊时具备语言意识、文化意识和政治意识[8],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培养路径。彭向敏(2009)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手段提出了具体的课堂实践设想[9],但局限于以文本为导向的语篇分析和语境分析,没有拓展到话语实践。
第三阶段(2013—2022年):文献数量持续增长,研究方向兼顾英美报刊语言、内容层面的同时,强调外刊的思想性。知网统计显示,这一阶段英美报刊相关文献共71篇,仍以教学研究为主;一部分研究开始从学习者视角分析英美报刊,并明确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例如,穆军芳和路思遥(2016)针对西方主流报刊语篇的蒙蔽现象,研究了“去蒙蔽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10],但其研究局限于课堂学习,没有拓展到课外提升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实践的层面。
综上,国内学者对英美报刊的研究经历了从关注其工具性,到兼顾其人文性,继而致力于揭示其思想性三个阶段。具体到高校英美报刊阅读教学,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提升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同时,强化对其思辨能力和传媒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英美报刊阅读教学模式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Studies,简称CDA或CDS)是欧洲语言学界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话语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分析话语本身及其生成语境来挖掘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意识形态与权力关系,致力改变话语和社会的不平等。语言学家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的《语言与权力》被视作批评话语分析的开山之作。在书的末章,针对ESL(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费尔克劳夫指出语言教育不同于培训,不应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他提出外语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语言意识及其重塑社会的能力;主张意识和实践互动的原则,把对外语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写作的能力视作学生外语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生已有的语言能力和认知经验,鼓励学生对输入的认知在实践中展开系统化反思,循序渐进提升其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费尔克劳夫的ESL教育观为当前我国高校英美报刊阅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和指导。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本文建议从读报、评报、播报三个环节来融合语言、内容、意识、实践四个层面的教学。
(一)读报:关注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阅读英美报刊的过程是认知输入的过程。从内容上来看,英美报刊放眼全球,题材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环保、人口、国际关系、科学技术等各方面;体裁包含了新闻报道、时事评论、社论、政论、专题等。较之于其他语言材料,英美报刊话题更广泛,语言更鲜活,蕴含更丰富。社会心理学“自我参照效应”认为,在接触新事物时,人们更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在放眼全球热点事件和话题的同时,学生更感兴趣的是中国、年轻人、大学生群体等与自身状况或生活更密切相关的报道。因此,教师可以选取英美报刊中有关上述话题的报道,将其与国内出版的同类文章做比较。大量阅读此类报刊有助于学生拓展国际视野,更新知识储备,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逐渐洞悉中西差异,提升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传播能力。
(二)评报:微观的文本分析与宏观的社会分析相结合
费尔克劳夫认为话语是由文本(text)、话语实践(discourse practice)和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其中,文本是话语实践的产物,话语实践的过程即文本的生产(production)、传播(distribution)和接受(consumption)的过程,而这两者都由特定的社会实践所决定。只有对文本和社会之间的关联展开全面的描述(description)、阐释(interpretation)和解释(explanation)才能更好地揭示隐含在话语实践中的权力关系及意识形态。落实到英美报刊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去评判语篇。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分析手段从微观层面开展文本分析,如文本语句的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名物化、被动化、原话引述和间接引述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专题报告、写作等形式开展宏观的社会分析,探讨文本是在何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产生,又如何经过话语实践再造了权力和不平等关系并使其合理化。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英美报刊文章开展更深入、全面的认识,挖掘出语篇所隐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目的,才能知己知彼,对外媒有关中国的报道做出更及时、客观、理性的评判和回应。
(三)播报:智媒技术与学习实践深度融合,激发“Z世代”的国际传播能量
教育信息化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改变了传统课堂的师生角色。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工具人”,辅助学生探究方法策略、整合学习资源、搭建多媒体平台、展示所思所学;学生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呈现者。具体到英美报刊阅读课程,教师可以在读报、评报环节融入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在播报环节开展线上线下的延展性实践。线上创建课程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入驻抖音、B站、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以自媒体人的身份,从学生的视角参与校园类、生活类、传统文化类、风土人情类新闻或短视频创作和传播;线下与外宣传媒行业建立联系,带领学生假期实习,将项目实践融入语言学习。学生实践的过程既是巩固所学、强化记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传播能力和思辨意识的过程,更是生动、丰富、立体地传播中国故事的过程。
综上所述,高校师生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具体到英语教学领域,提升学生的文本思辨能力和传媒实践能力成为英美报刊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教师要积极探索智媒技术与外语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全面整合校内外、国内外、线上线下各类人才培养资源,引导学生对英美报刊不仅从微观层面开展词汇、语句、框架、文体、修辞等分析,还要从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话语实践展开解读,以挖掘隐含在报刊话题、报道视角、语句表达背后的意识、态度、情感和目的;更要学以致用,基于独立、批判、多元的文化意识和语言意识,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传媒实践,主动参与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巧夺国际话语权,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打破国际舞台既有的话语权力不平等,完善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不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