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六个维度
2024-01-19张开薛敏
张开,薛敏
(1.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2.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引言
共同富裕思想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不患寡而患不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1]104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共同富裕,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在系列讲话中对“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释,深化细化了共同富裕的宏伟构想,价值意蕴丰富。国内理论界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研究不胜枚举,鲜有学者运用辩证思维从全局角度分析共同富裕的总体性,系统把握习近平同志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所体现的六个维度。本文聚焦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六个维度,以期为实践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一、把握好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关系
推进共同富裕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又要明确工作着力点,把握好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辩证关系。
从战略目标来讲,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也预示着已经到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习近平同志基于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擘画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2]这一战略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我们的共同富裕,是要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逐步实现整体富裕、普遍富裕,坚持市场和政府相结合、效率和公平相统一,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打造橄榄型分配结构。”[3]这是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与航向,是我们努力奋斗的方向。促进共同富裕是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惠民、利民、富民。
从实现路径来讲,习近平同志在擘画共同富裕宏伟蓝图的同时,也给出了要在不断解决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习近平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4]具体来讲,我们需要从以下四个最为紧迫的方向入手:第一,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的关系;第二,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第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来说,推进共同富裕要求从全局出发,需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全方位推进。在经济方面,我们要牵住“发展”这一牛鼻子,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在政治方面,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公平正义;在文化方面,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在社会方面,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的福利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生态方面,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步伐。只有通过构建多方位全领域高效协同、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我们才能够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从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辩证关系来看,共同富裕擘画的战略目标与实施的具体路径之间的关系彰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共同富裕旨在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一世界观反映在共同富裕的具体路径中,例如:通过改革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来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通过教育和培训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等。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审视,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关系,即为目的和手段之间的辩证法,只有目的和手段之间具有一致性和协调性,才能使目标变为现实,若手段和目的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最终会禁锢生产的发展,目标也会化为泡影。
概括地说,我们要注重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的有机结合,追求目标与路径的相对平衡。也就是说,方向和措施之间是紧密关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对标目标不断调整和完善实现路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握好二者的关系,把目标与路径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时与势的不同灵活调整政策,才能够不断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
二、协调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
增长与分配的关系,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工业化搞了几百年,但由于社会制度原因,到现在共同富裕问题仍未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反而越来越严重。”[5]为此,他提出发人深思的一问“共同富裕路子应当怎么走?”[6]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全球性挑战,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实际,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6]习近平同志反复阐释“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之间密切联系,但又存在先后位次。“做大蛋糕”是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社会财富基础之上,因而,生产力的发展是“富裕”的客观条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动力。一旦忽视生产力的发展,陷入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臆想,只会让共同富裕的目标变得更加遥远。“蛋糕论”实则暗含增长与分配的辩证统一。
从实践维度来看二者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资源,从而为分配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如果经济没有持续增长,那么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就会变得有限,分配的空间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分配的公平性和合理性受到挑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7]另一方面,没有合理分配,增长也会缺乏持久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合理的分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合理分配才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合理的分配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合理的分配也可以缓解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如果分配不合理,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加剧,将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进而影响经济的持续增长。因此,我们要坚持在抓增长的同时,把搞好收入分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要求,通过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可以建立起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防止财富的不合理集中,促进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从理论维度来看二者辩证关系,增长与分配是生产与分配辩证关系的具体表现。关于生产与分配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中多次进行深刻阐释。在马克思看来,不能离开生产而孤立地考察分配,更不能将两者割裂。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8]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派离开生产而孤立地讨论“公平分配”,并且以分配为核心做文章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9]这里的“生产条件”正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另一方面,分配反作用于生产。也就是说,“分配并不仅仅是生产和交换的消极的产物;它反过来又同样地影响生产和交换[10]。”以及“这种分配关系赋予生产条件本身及其代表以特殊的社会的质。它们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11]。”因此,对于分配的调整,能够对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可以达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者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生产与分配之间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也揭示了经济增长是合理分配的基础,同时合理分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协调好生产与分配、增长与分配的关系,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富裕”依托经济增长,“共同”凭恃合理分配。因此,科学高效统筹“富裕”与“共同”的关系,实则就是处理好增长与分配的关系,以此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富裕和更大程度的共享。
三、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一直是牵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件中阐释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演变是一部关于收入分配的认识深化论。从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克服平均主义”[12]为核心的“先富论”转变为1993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13],进一步发展为2002 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14],到2007 年,党的十七大对效率和公平关系给出了新的理论阐释,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5]。进入新时代,面对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实现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16]这是新时期我们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准确把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指导思想。
“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的财富水平往往与其生产能力和贡献密切相关。由于个人的天赋、技能、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不同人在生产过程中所能提供的劳动力和创造力也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效率的不同,即一部分人能够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和财富。此外,要素投入也是影响个体财富差异的重要因素。不同个体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也会存在差异。那些投入更多要素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生产要素的个体,往往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出和收入。个人在谋求先富起来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各种创造财富的活力充分迸发[17]。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18]。因而,提高效率意味着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要素活力,从而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外,从效率来讲,习近平同志尤为关注“三大变革”之一的效率变革,其核心要求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我们需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效率变革。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生产过程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稳定机制。在一个社会中,公平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公平既是一种道德要求,又是一种社会发展的稳定机制。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19]。习近平同志高度关注“公平正义”问题,多次强调“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20]。具体而言,新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彰显了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习近平同志指出:“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21]“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22]马克思在1875年《哥达纲领批判》中也对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公平正义问题进行阐释,马克思指出在按劳分配情形下,虽然“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23],但是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公平,实质上包含着以下两种现象:第一,它承认劳动者个人天资禀赋和工作能力的差异;第二,对于提供相同劳动时间但是家庭负担迥异的两个劳动者,他们的实际所得不平等。马克思此处用了“弊病”一词,指出:“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23]也就是说,正是由于社会发展所处的特定过渡阶段,这些非选择的因素会引起劳动者的实际所得不平等,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公平正义”由于所处的特定的社会阶段,表现出局限性。
从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来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提升效率意味着优化资源配置,激发要素活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稳定机制,“共享”发展理念确保人人享有、各得其所,兼顾效率和公平,才能确保共同富裕在动力机制与稳定机制“双护航”下稳步推进。因此,促进共同富裕,我们需要统筹效率和公平。
四、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相互影响的。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障民生的关系,既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也不要脱离财力作难以兑现的承诺。”[24]
从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动力等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将有不同的社会保障模式与之相对应,而且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社会保障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和质量的提高,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保障发挥的作用和重要程度不尽相同。在经济水平较低的阶段,社会的首要任务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因此社保制度并不会得到高度重视。这是因为在这个阶段,社会资源有限,政府往往无法承担起为所有人提供全面社会保障的责任。相反,政府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增加,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特别是在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时,收入分配差距成为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问题。在这个阶段,社会的发展不再仅仅依赖于经济增长,而是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再分配属性的制度,可以帮助缩小收入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旦经济进入到极高水平的发展阶段,情况又会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物质资源极其丰富,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人民基本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社会的整体福利水平较高。因此,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可能会逐渐转变为一种辅助性制度,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个别困难情况,而不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综上,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
从社会保障的视角来看,其目标并非单纯考虑经济发展,而是兼具经济性、社会性、政治性[25]。社会保障是指国家或地区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人民在生活、工作、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以及应对各种风险和困难的能力。社会保障制度为脱贫攻坚任务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并在调节收入分配、防止大规模返贫等环节上发挥关键作用,社会保障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人力资源保障,而且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促进经济内需扩大和市场繁荣。
从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辩证关系来看,习近平同志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26]210“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就会搁浅或翻船。”[27]习近平同志用形象的“水船论”阐明我们应该在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之间寻求一个理性的结合点,确保两者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要处理好需要和可能的辩证关系。“实现共同富裕,要统筹考虑需要和可能,按照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循序渐进。”[28]对此,习近平同志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29]“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28]我们应该保持理性和务实的态度。“不要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5],给人民带来失望和不信任。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阶段,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总的来说,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应当良性互动、相互协调。
五、统筹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物质富裕和精神丰盈。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5]
从实践维度来看两者的辩证关系,强大的物质基础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为人们提供了物质享受的条件,这是共同富裕的基础之一。然而,共同富裕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富裕,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丰盈。因此,“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5]。在不断努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5]具体来说,习近平同志早在2017 年就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作出重要指示:“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30]因此,物质积累和精神丰实并重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紧密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30]。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建、同向发展。“我们将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做到家家仓廪实衣食足,又让人人知礼节明荣辱。”[31]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物质富裕为精神富足提供了基础条件,而更高水平的精神文明建设则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动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伴随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人民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这就迫切要求我们注重发展精神文化产业,提供更多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这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可以促进精神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就业的增加。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宣传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人民深入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理论维度来看两者的辩证关系,物质与精神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412。另一方面,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并不是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而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互相作用。”[32]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物质与精神的相互关系,积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33]
由此可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我们应该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两者步调一致、协同发展,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六、谋划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关于当前和长远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同志在各项工作中多次强调:“要把握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放眼长远认真研究,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26]368“既要狠抓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34]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才能谱写共同富裕宏伟构想的新篇章。习近平同志指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5]推进共同富裕,不是局部的、只强调经济领域的发展,而是系统、全局、全面统筹推进和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全面提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目标。这一概念强调了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重要性,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扎实有序推进。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5]我们要根据我国发展实际,科学确定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发展指标和标准,把总目标分解为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是阶梯式递进的发展变化过程。仅仅依靠几个政策举措是无法完成的,这就要求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进行系统规划,并分阶段、分步骤地推进,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地完成,不能急于求成;另一方面需要瞄准推进共同富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更好地明确共同富裕的阶段性中心任务,科学制订路线方针政策。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21]这充分表明了,我们不能盲目追求超越当前阶段的目标,而是要集成现有条件,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战略,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急不得,也等不得,必须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作出更加积极有为的努力[35]。”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共同富裕的推进同样也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6]
共同富裕是一个动态向前发展的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5]从时间上看,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先富人群带动后富人群。这意味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富裕程度会存在时间上的差异。先富人群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通过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为后富人群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实现富裕。这种时间上的差异并不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失败,而是共同富裕的一种必然过程。从空间上看,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因此实现共同富裕的速度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先富地区通过发展经济、提升产业水平和改善基础设施,为后富地区提供了合作和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并不要求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相同的富裕水准,而是通过不同地区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实现整体富裕水平的提升。因而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兼顾农村地区和边疆地区,习近平同志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5]从程度上看,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不同人群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所有人无差别的同等富裕,而是通过提高整体社会的富裕水平,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发展成果。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不同人群的富裕程度会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影响共同富裕的目标和意义。共同富裕的关键是通过公平的机会和公正的制度,让每个人都有实现富裕的可能性,并逐步缩小贫富差距。综上,共同富裕的目标是通过时间、空间和程度上的差异,推动整体社会的富裕水平提升,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让更多的人分享发展成果。
总而言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既要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解决具体问题,又要放眼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既要有长远布局,又要保当下发展,既要有大方针,又要有小目标。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久久为功,不断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结语
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人民的热切期盼。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是新的时代条件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聚焦这些论述所体现的六个维度或重大关系——战略目标与实现路径、增长与分配、公平与效率、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当前与长远,并进行一定的学理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深刻理解共同富裕的总体性、阶段性、长期性、艰巨性与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