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行为疗法对龋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4-01-18沈秋艳

安徽医专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龋病牙齿疗法

沈秋艳

龋病又名蛀牙、虫牙,是口腔科常见的细菌性疾病,主要是因为口腔细菌利用附着于牙齿上的致龋性食物糖代谢后产生酸,侵袭牙齿致其脱矿后破坏牙齿有机质,产生龋齿,其中细菌、糖类食物、宿主牙齿状态及时间均会对龋病形成发展造成影响[1]。龋病早期症状为病变部位出现白色或黄褐色斑块,随着龋洞逐渐扩大,牙神经受到影响,对冷、热、酸等刺激出现敏感反应,疼痛感增加。若治疗不及时,还会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等并发症,更严重者甚至会造成牙冠破坏,牙齿丧失[2]。儿童因为饮食较精细、口腔清洁能力差、牙齿矿物质较低等因素影响是龋病高发人群。当前龋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窝沟封闭及龋坏组织修复等方式,但对于儿童来说因为自身认知有限,在治疗中会有诸多应激反应干扰治疗,影响治疗效果。认知行为治疗是通过纠正患者歪曲的认知及错误行为来调节心理,确保治疗效果的方法,常应用于因认知不恰当导致心理及行为问题的人群[3]。本研究通过分组对比的方式研究了认知行为疗法对龋病患儿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1月-12月间我院收治的108 例龋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排序并使用奇偶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4 例患儿。对照组患儿年龄5~7 岁,男28 例,女26例。研究组患儿年龄5~8 岁,男30 例,女24 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年龄5~8 岁儿童;具有龋病症状并经视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初次就诊,患儿检查资料和病史资料完整;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患儿家属理解能力正常,能够正常沟通交流;了解研究流程并同意参与研究。②排除标准:患儿有其他的身体疾病;合并智力残疾者;交流沟通障碍者,或具有先天性疾病或畸形者;患儿严重不依从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儿采用常规治疗,包括营造良好治疗环境,塑造温馨、舒适氛围,减弱医院环境对患儿带来的陌生、恐惧感。在患儿候诊时安排人员为患儿讲解龋病治疗流程及目的,尽量使用幼儿化语言表述,增进患儿理解。在执行治疗步骤前充分做好解释,操作过程中鼓励、表扬患儿,确保治疗顺利进行。治疗完成后清理患儿口腔,为其讲解牙齿保护方法,嘱咐患儿少吃糖,正确刷牙,提示家长定期复查患儿牙齿。

1.3.2 研究组 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①资料收集:通过与家属沟通收集患儿基本资料、脾气性格等信息,观察患儿当天精神状态,随后使用亲切、友善、幼儿化语言询问患儿兴趣爱好,了解其对治疗的态度及恐惧来源等信息。②需求评估: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评估本次治疗需求,经评估主要有以下需求:转变治疗认知,患儿自身对医生存在陌生、恐惧感,对口腔重要性及龋病发生发展认知不够,不愿治疗,同时认为龋病治疗会疼痛、流血,不敢治疗;改善就诊行为,患儿因认知不足心理应激严重,会产生哭闹、乱动等应激行为干扰治疗,需进行介入。③认知转变:与患儿深入沟通了解对治疗存在恐惧的根源,耐心解释疏导。使用宣传卡片、科普视频等向患儿介绍口腔知识,纠正错误认知。通过小游戏强化患儿印象,提升治疗信心,提前做好操作预演,使用卡通故事为每一项治疗操作做好解释,降低治疗恐惧感。④行为治疗:治疗中,护士需一边配合医生工作,一边鼓励患儿配合就诊。通过讲解及家属示范等方式教会患儿面对恐惧、疼痛时采取举手等正确行为及出现不适感的应对技巧,如指导咽反射严重的患儿张口深呼吸,为情绪紧张的患儿播放想听的音乐或讲解有趣的故事,以此分散患儿注意力。通过鼓励、夸奖、送小礼品等方式进行强化巩固,规避哭闹、乱动等影响治疗的行为。

1.4 观察指标及评测标准 ①两组患儿疼痛感受选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由6个逐渐由微笑过渡至大哭的面部表情组成,患儿根据当下疼痛感受选择合适表情,根据表情不同分别计0分(无痛)、2分(有点痛)、4分(轻微疼痛)、6分(明显疼痛)、8分(严重疼痛)、10分(剧烈疼痛),在龋齿治疗过程中取3个时间节点:T0(治疗开始后5 min)、T1(治疗中程)、T2(治疗结束前5 min),在3个时间节点进行评估[4]。②两组患儿焦虑情况,选用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进行评价,共有15个项目,基本涵括治疗中的所有事件,由患儿家长填写完成,根据患儿对对应事件的反应程度进行评分,总分15~75分,得分越高代表焦虑情况越严重,在治疗前后进行测量[5]。③两组患儿合作行为情况选用Venham量表进行评价,量表根据患儿在治疗中的焦虑表现及治疗配合情况进行评级,具体表现水平分为6级:0级(自如)、Ⅰ级(不自如)、Ⅱ(紧张)、Ⅲ(勉强)、Ⅳ(恐惧)、Ⅴ(失控),在龋齿治疗过程中对患儿表现进行评估[6]。④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情况根据Venham量表级别评价,其中0、Ⅰ、Ⅱ级为依从,Ⅲ、Ⅳ、Ⅴ级为不依从,依从度=依从数/总数×100%。⑤两组家长使用满意度测评表统计两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流程的满意程度,量表从治疗水平、专业程度、对儿童关照、正确引导等方面进行评价,总分0~100分,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满意,低于70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比或率(%)表示,使用卡方(χ2)检验或Fisher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疼痛感受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儿在龋齿治疗中T0、T1、T2 时间节点Wong-Baker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Wong-Baker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儿Wong-Baker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nT0T1T2研究组540.68±0.191.02±0.330.82±0.21对照组541.13±0.261.51±0.361.36±0.35 t 10.2697.3739.722 P<0.05<0.05<0.05

2.2 两组患儿焦虑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CFSS-DS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评分均降低,研究组患儿CF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CFSS-DS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儿CFSS-DS量表评分比较(±s,分)

组别n治疗前治疗后tP研究组 54 32.16±6.22 16.53±4.39 6.235 <0.001对照组 54 33.01±6.03 25.35±5.07 8.121 <0.001 t 0.7219.664 P>0.05<0.05

2.3 两组患儿合作行为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Venham量表0 级、Ⅰ级数量高于对照组,同时0 级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Ⅳ级数量低于对照组,同时Ⅱ级数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Ⅴ级患儿,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 Venham量表分级比较 例(%)

2.4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情况比较 例(%)

2.5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流程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龋病属于进行性口腔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细菌、食物习惯、牙齿状态、牙齿清洁等有关,儿童是龋病高发人群,因为乳牙含矿低、进食甜性食物较多、口腔清洁不彻底等因素影响,细菌容易在牙齿附着并代谢产生酸性物质侵蚀牙齿,造成龋损[7-8]。我国儿童龋病发生率很高,但治疗率较低,其中儿童对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是主要阻碍之一,因自身认知水平较低,对龋病导致的后果不明晰,同时对医护人员存在抵触心理,在治疗中产生的不适感受耐受度较低,这些均会降低治疗依从性,影响治疗积极性及最终治疗效果。

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个体的非适应性心理及行为是因为不正确的认知滋生出不良情绪进而导致不适应行为,故对于非适应性行为的矫正重点在于认知的重建,通过转变认知,纠正不良情绪,建立治疗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9]。本研究将认知行为疗法引入到龋病患儿的治疗中,结果显示,增加认知行为疗法干预的研究组患儿在龋齿治疗中各时间节点Wong-Baker量表评分明显低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5),表明研究组患儿疼痛感受更低,认知行为疗法转变了患儿对医护人员及龋齿治疗行为的认知,患儿认识到医护人员各种操作都是帮助他解决病痛的,由此降低了心理应激,缓解了对治疗中不适的关注及感受,同时患儿更加配合治疗也会减少操作造成的疼痛。本研究结果中,治疗后研究组患儿CF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患儿焦虑症状更轻,认知行为疗法使用卡片、小视频等介质向患儿介绍龋病知识,同时为每一项治疗操作做好解释,均会减少患儿陌生、警惕心理,缓解焦虑症状;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儿Venham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及治疗依从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研究组患儿治疗依从更佳。认知行为疗法重建了患儿对医护、龋病、治疗等的看法,减少了不良情绪的产生,同时使用行为治疗让患儿更加了解治疗流程,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有效提高了依从性;本研究结果中,研究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提示研究组患儿家长对整体治疗流程更加满意。认知行为疗法增加了与患儿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能够塑造更加亲切、活泼、专业的医护形象,让患儿家属更加放心。患儿依从性提高后也能正向反馈于治疗过程,改善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体验,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10]。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疼痛感受,降低焦虑、畏惧等情绪,显著提高治疗依从性,患儿家长满意度高,具有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龋病牙齿疗法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龋活跃性与年轻人龋病严重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
可怜的牙齿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如何保护牙齿?
180例学龄前儿童乳牙龋病调查研究分析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
怎么保护牙齿?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