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化建造下城市街区更新设计的分析

2024-01-18张钧勇杨雨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1期
关键词:商业街广场智慧

张钧勇, 杨雨

(中国市政工程西南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以及传统商业模式,而且对历史商业街区的更新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大量街区的更新案例中,都体现出与互联网融合且呈商业化倾向,现有的诸多街区实践案例证明,智慧化、商业化更新是针对街区的一种颇为有效的保护模式。作为本身就饱含商业属性的历史商业街区的更新,更是离不开智慧化更新的话题[1-2]。

2 项目概况

某历史商业街区位于县老城区内,更新改造北起民主街,南至钟楼,向东延伸至东环路,西达民生巷,南北长约1100m,是整个城区的核心区域,位置优越。街区北侧的民主街是城市主干道,在距离街区南北主街交叉口300m处设有公交车站点;街区东侧与城市次干道紧接,街区所在位置交通便利,具有较高的交通可达性和便利性,也为互联网时代历史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 规划设计理念

互联网时代正着力推动智慧化、数字化的历史商业街区更新建设,整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用“智慧”构建历史商业街区新生态,打造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以“智慧管理、智慧运营、智慧服务、智慧体验”为主导,体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型历史商业街区是当下新的需求,也是本次历史商业街区更新规划设计的目标。历史商业街区内保存着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遗存,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色。同时,由于该街区依然是城市重要部分,承担着文化、居住、教育、商业、办公、医疗等多重功能,故而,在保留街区的历史风貌多样性、保护精神文化的同时,依然需要使其物质空间功能性符合现代人的生产生活需要。

4 历史商业街区空间更新设计

4.1 入口广场

为了满足互联网时代下人们在进入街区前的打卡留念、分享生活、聚集、转换心境等行为需求和这一时代下体验化、集约化、参与性的空间要求,且考虑到历史商业街区北侧紧邻城市主干道,是街区面向城市的形象展示区域,故街区入口空间设计成“放—收”型广场形式,与乐城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前广场结合布置,总的广场规模约为63m×27m,其中入口广场两侧的绿植形成界线,将入口广场的大小划分在32m×27m的尺度范围内,既营造了人体舒适的空间尺度,又为人们复合行为活动提供了场所。作为街区展示面,入口印象广场采用汉阙为标志性设计,结合互联网全息投影技术,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广场上对称布置了采用智能雾森技术、智能音乐灯光控制技术、智能喷淋等技术打造的智慧集中绿地和智慧音乐喷泉景观[3]。

4.2 街巷空间

为打破街区一成不变的线性空间感受,满足空间趣味性、体验性、舒适性的时代要求,本着延续与创新性、以人为本等原则,历史商业街区的更新延续传统街巷肌理,在保持其空间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街巷梳理,适度恢复与连通传统街巷。在主街上通过商铺的退让、局部的拆除建筑形成局部放大的节点空间,复建龙浩井、丰乐桥、石牌坊等历史建筑划分空间,使整个街巷空间开合变换,富有层次。此外利用街巷地下空间布置地下运输和管线,分担地上街巷空间承载的内容,为街区空间的整洁、舒适助力。同时配合智慧导视屏、智慧交互体验雕塑、智慧夜景等智慧体验及服务设施,打造智慧街巷空间,提高游客及街区居民的参与体验感。

4.3 广场空间

为满足互联网时代下多元化的社会活动、行为和功能需求,增添街区空间的趣味性、体验性和参与性,将街区中规划北侧入口的印象广场、中心广场和南侧以钟楼为核心的钟楼广场,作为整个街区中规模较大的广场,用于人流集散以及文化活动的表演,也作为街区三大节点空间引导空间序列。主街上对街区整体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拆除,每隔200m营造一个小规模的广场,为人们提供休憩、交流、体验的场所;复建的历史建筑周边也形成了小型广场空间。同时,在街区西侧的居住功能片区内,规划了几片集中绿地广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居民在绿地广场上聊天、喝茶、休憩,激活了整个街区的市井文化。

历史街区内设计了多个主题广场,通过全息投影、智慧交互体验雕塑、智慧喷泉、智慧夜景等智慧基础设施和技术强化广场主题,使人们在街区内的游览更具情景化,从而吸引游客及消费者的到来。这为互联网时代人们多元化的社会行为提供了开放空间,为街区内展示历史、地域文化的各项活动提供了场所,赋予街区人性化、舒适性、参与性、体验性的时代化特征,为整个街区增添了活力[4]。

4.4 建筑空间设计

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居住、消费更注重体验化、个性化,这也就要求街区内的建筑内部空间应满足多功能复合,并注重消费者的体验需求。而历史商业街区内沿街“前店后宅”型商铺,商业面积普遍较小,无法满足多功能复合的商业需求,通过取消建筑间隔墙,水平向延伸空间,将商铺与原来的居住空间连通,共同用于商业活动;对有阁楼或二层建筑的空间,可以竖向利用阁楼、二层空间,形成多层次、丰富的商业空间。通过开设智慧商铺,布置云货架、无感支付、智能支付等设备,预留店内快递打包空间,根据商业活动需求重新布局各功能空间。

在室内装饰和氛围营造上,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全息投影、VR 技术等,配合色彩、材质、灯光、镜面等打造符合相应属性的情景化、主题化空间。以街区内88号泥塑工艺品商铺空间更新为例,商铺属典型的前铺后宅的空间构型,店内空间狭小,商品堆积在一起展示陈列,店内流线也简单,进店消费毫无体验感、休闲感可言。在进行空间更新时,依然保留了居住功能,但由于居住人数减少,以及商业空间的需求,便将部分卧室空间让渡为商铺空间,通过拆除整片或部分隔墙,加固结构,将底层相邻空间合并扩大商铺尺度。此外,通过开窗或使用透明材质作为墙面,利用借景的手法,将庭院中的景观引入室内,也是对商铺空间的一种扩大。室内保留的隔墙和结构柱以及数字化虚拟界面划分空间,配合商品展柜一起丰富空间层次。通过线上与线下店铺的耦合,使库存空间、交易空间所需面积减小,让渡出大部分面积用于展示和销售,同时增加商品体验及消费者休憩空间,让顾客在体验的过程中了解泥塑文化,并产生消费。利用大数据统计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及喜好,指导流线组织,将单一流线复合化、自由化。

4.5 智慧人行交通和停车系统组织

历史商业街区的主街保留原有道路肌理并适当调整宽度,为营造街区舒适、安全的交通氛围,交通组织为步行系统。利用印象广场、书院和非物质遗产中心地下空间设计停车场。在历史商业街区道路交通规划的基础上打造全方位洞察的智慧交通体系,安装智慧路灯,建设智慧停车场。实现街区内道路智能引导和停车智慧优化,通过智慧路灯的路况检测和智慧停车场数据反馈进行优化交通组织,街区交通管理后台及时开展交通引导、缓解停车难等问题。同时,对历史商业街区内人流量和停车情况进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形成针对各个时段的街区内交通管理对策;将街区内的人车交通动线情况、街区周边交通情况、停车场内车位使用情况、街区内各路段人流量等情况进行信息数据采集和处理,将街区内的及时交通信息反馈到历史商业街区APP 上,为游客提供交通指导等服务。

4.6 智能浇灌的绿化景观

以广场绿地形成“面”、庭院绿地构成“点”、道路节点绿化组成“线”,通过三种方式相结合形成区域绿地系统,改善街区自然环境。绿地系统内配备智能喷灌、雨水自动收集等设备,根据近期降水情况和土壤含水量自动调节喷灌出水量,节约了人工成本;此外采用雾森技术,结合绿植,提升观赏参与性(见图1)。

图1 雾森技术与绿植的结合示意图

结合印象广场,在书院与非遗中心前设置智慧音乐旱地喷泉,可以自动感知天气情况、空气温度、湿度、灰尘浓度等信息,进而调节喷泉出水量,起到降温除尘的作用。此外,喷泉造型、灯光、音乐的变换保持一致,带给人们舒适的视听感受,丰富市民游憩体验。钟楼老街、丰乐桥周围,浅浅水渠,水流潺潺,可以采用雨水循环或定时微量补水循环方式,在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基础上,增加景观意趣。

4.7 有地域特色的智能化城市家具

在历史商业街区更新建设初期,先敷设地下智慧管廊,预先装配智慧街区所需的基础管道等附属设施;将所有管线埋入地下,使其不影响街区风貌。而且地下智慧管廊的建设方便进行后期的基础设施检修维护,无需封路挖掘检修,影响街区正常运营。

在街区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可通过收集到的传统建筑构件,如拴马桩、抱鼓石、石磨碾盘等,形成原生街景雕塑。同时,通过名人雕塑、艺术创意结合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化技术营造文化主题。选择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路灯、座椅、报亭、标识系统等智能化的城市家具,完善历史商业街区的服务功能,展示县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历史商业街区内引入智慧路灯,根据街区需要,可将照明、监控监测、Wi-Fi 覆盖、充电、广播、信息交互、紧急报警求助等功能灵活组合,根据环境情况自动调节照明亮度,减少耗电量。智慧座椅附带无线充电功能,供行人休息使用。智慧垃圾桶自带垃圾压缩和溢满感知系统,可及时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清理,减少人力劳动成本。智能导视屏,集信息查询和发布、道路引导、紧急求助、无线充电等功能于一体,方便街区游客的使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化建造理念下的城市街区更新设计需要追求生态环保、审美、人文内涵等目标,设计者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原城市街区景观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融入绿化、景观小品、文化元素等,通过多种途径打造兼具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现代化城市街区景观。设计活动紧跟城市发展步伐,形成街区景观与城市整体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商业街广场智慧
春天的广场
布鲁塞尔大广场
浅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商业街区改造
在广场上玩
李晶晶作品
广场上的大钟
特色商业街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有智慧的羊
现代商业街区设计与商业模式的探讨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