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
2024-01-18李毅
摘 要:以广东肇庆槎塘村为例,基于实地考察、相关文献查阅及其他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引入景观基因理论,运用景观基因分类法,将肇庆槎塘村的文化景观基因分解为四个层次,即选址布局、建筑特征、环境因素、文化习俗,提炼出四个层次中已有的景观基因元素,进而构建相应的景观基因图谱。
关键词:景观基因图谱;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识别方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理工学院校级科技项目暨2023年“创新强校工程”科研项目“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及图谱研究”(2023YBSK017)、广东理工学院2021年度质量工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计算机辅助设计Sketchup》课程改革研究”(JXGG202120)、2022年度肇庆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共建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肇庆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策略研究”(22GJ—51)研究成果。
农村与城市都是基于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而形成的表面印记。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了“千村一面”的情况。近年来,人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且我国已经完成了七个批次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确认,《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护条例》也得以颁布实施,对村庄的历史环境进行了全面的保护,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与管理。
一、景观基因与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概述
在生物学中,基因作为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对环境进行适应性调整,并将性状传递给子代的载体和途径[1]。早在1942年,学者泰勒(Griffith Taylor)提出用发生学方法研究城市的基本单元,或者说通过对比不同城镇的历史底图找出最为核心的共同因子[2]。在我国,景观基因的研究起步于刘沛林“聚落景观基因”研究。最初是由刘沛林教授受马俊如院士的启发,结合自身前期大量的研究基础提出来的理论[3]。刘沛林提出,聚落景观基因就是一个聚落区别于其他聚落所特有的遗传因子,存在于聚落之内,做各种有序排列。聚落景观基因是传统聚落“遗传”的基本单位,即某种代代传承的区别于其他聚落景观的因子,它对某种聚落景观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反过来,它也是识别这种景观的决定因子。
人文景观是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以人的活动为主导的一种景观,是人为适应特殊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基因”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克罗伯等人首先提出的[4]。文化景观基因是借用生物学中的基因这一概念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的传承单位,也就是一种既有别于其他文化景观,又能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元素或符号,它对于某种景观现象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是识别一个地区文化景观的标志[5]。如:傣族民居体现了当地居民在炎热、潮湿等气候条件下生存发展所具有的智慧;客家土楼既是一种宗族聚落形式,又具有防御外来入侵的功能。因此,以文化特性为切入点,结合生物学中的基因理论,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景观进行诠释,发现文化景观演化的内在机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参考[6]。
景观基因定位技术是研究景观基因多维度特征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理解景观基因组成和构建景观基因信息数据库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图谱构建思路
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依附于乡村景观的物质与非物质载体,景观基因的标识就是从这些载体中找出可以体现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点的要素[7]。景观基因是最基本的表达单元,也是最基本的景观特性表达单元。在理论上,任何要素都可以被视为景观基因,所以对景观基因的识别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8]。刘沛林在中国传统聚落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整体优势性”四个基本原理。基于上述原理,申秀英等人于2006年提出了四种景观基因的提取方法,即元素、图案、结构、含义。
图谱是一种可以反映地学现象和过程中所蕴含的地学机理与地学知识的多维属性图解。通过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提炼与挖掘,了解其景观基因间的连续性与关联性,进而构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这将有助于更清晰地表达传统村落中的地学信息,为其保护与相关规划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要想建立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图谱,必须首先对基本的文化景观基因数据进行输入和管理,然后遵循类型学的原则,按照“N级编码”的原理,对文化景观基因的符号要素进行编码,把文化景观基因分为不同层次的景观要素,形成一个码位的编码模型(图1)。其次,以“ID”“代号”“代码”“坐标”“属性”等为基本单元,将其纳入“地理—空间”模块,并将其量化与可视化。最后,将模型、图像、文本以图谱单元的形式输入,在图谱单元与文化景观基因信息元之间构建链接通道,并显示局部谱系图形。2011年,刘沛林等人基于“图示”的显示模式及其地学的基本思路,利用“图示”的显示模式与城市形态紧密相关这一特征,提出了“胞—链—形”的景观基因表达形式。
三、肇庆槎塘村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与图谱构建
(一)研究区域概况
槎塘村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区南部,地势平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曾荣获“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称号。根据高要区土地利用规划,槎塘村在核心保护区内有1.8公顷的土地。根据槎塘村的现状建设情况,可划分为古村中心区、南城区和西城区[9]。据《高要县志》记载,槎塘村有“苏”和“蔡”两个姓氏。槎塘村基本保持了岭南地区传统村落的梳式布局、前水后山格局、棋盘状道路网络等古村特征,建筑以传统民居、祠堂及少数辅楼为主。村内古井古木若干,传统节日、手工艺技术、民俗活动等,都保存得比较完整。
(二)文化景观基因的识别
根据传统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提取方法,对槎塘村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并根据类型学的原则,把识别的结果分为选址布局、建筑特征、环境因素、文化习俗四大类别,又将这四个类别分为九个小类,识别的结果如表1所示。
(三)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及图谱构建
在识别槎塘村文化景观基因的基础上,采用类型学原理和地理要素分类方法,构建“大类+小类+景观形式+符号元素”的文化景观基因信息编码,形成槎塘村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信息链。然后,根据已有的村落空间结构,提取并标记文化景观基因符号要素的空间位置,并将其表示为平面图,从而建立槎塘村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图谱,建立结果见图2。
四、结语
传统村落因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景观特色,是一种极具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以肇庆市槎塘村为例,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笔者以景观基因为基础,采用文献阅读、实地考察和归纳的方式,对槎塘村的文化景观基因进行识别和提炼,从选址布局、建筑特征、环境因素、文化习俗四方面切入,对槎塘村展开调研,并识别与提取这四部分的文化景观基因。其中,选址布局包括山水格局、路网结构和建筑布局,建筑特征包括建筑平面、建筑装饰,环境因素包括街巷空间、特色空间,文化习俗包括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最终,通过图示化表达,将提取的文化景观基因绘制成了图谱。
参考文献:
[1]肖笃宁,布仁仓,李秀珍.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J].生态学报,1997(5):3-11.
[2]翟文燕,张侃侃,常芳.基于地域“景观基因”理念下的古城文化空间认知结构:以西安城市建筑风格为例[J].人文地理,2010(2):78-80.
[3]刘沛林.古村落文化景觀的基因表达与景观识别[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4):1-8.
[4]赵国超,王晓鸣,何晨琛,等.“建筑基因理论”研究及其应用现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4):196-200.
[5]胡最,刘春腊,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12):1 620-1 627.
[6]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11.
[8]吴思芸,陆峰.关于古村落景观基因图谱的平台系统设计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67-68.
[9]周良友.肇庆市槎塘村传统村落形态与保护发展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李毅,硕士,广东理工学院建设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建筑与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