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三都县乡村振兴研究

2024-01-18杨红艳罗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三都县水族非遗

杨红艳 罗林

摘 要:党的十八大唤醒了不少已经“沉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非遗,使它们重焕生机,迸发出蓬勃的活力。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拥有丰富的水族非遗。在新时代,探索更好的水族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深挖非遗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发展乡村产业的优势,优化乡村生态,改善乡村生活,建设乡村文明,对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族;非遗;乡村振兴;三都县

千百年来,非遗与乡村同命运、共兴衰,结下了不解之缘。2022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非遗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可以看出非遗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然而,我国也经历了工业文明、外来文化、商业浪潮的轮番冲击,出现了乡村非遗加速消亡、乡村现存非遗传承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应对新技术乏力、文字梳理和传授能力弱等问题。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非遗的作用。乡村振兴不只是改善村容村貌,也不只是提高村民经济收入水平,应该是实现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

一、三都县水族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

水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既有民族语言又有民族文字的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我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县内的水族人口占67%,且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在这里。目前,这里的水族特色文化保存完整,可谓世界少数民族历史上的奇迹之一。为保护水族文化,三都县建立了完整的水族非遗保护体系。水族非遗入选国家级名录的有4项,省级名录的有15项,州级名录的有3项,县级名录的有26项;国家级传承人有2人,省級传承人7人,州级传承人19人,县级传承人400人。这体现了保护、继承、创新、发展非遗的核心要义,且传承和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时阐述了其核心要义,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中能看到二者的关系。

首先,非遗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不仅仅强调物质层面的发展,更需要文化引领。只有通过发展文化提升农民素质,才能使乡村振兴的成果得到持久保障。其次,非遗保护能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资源支持。非遗是乡土文化的精华,对其进行保护能够提升农民的文化自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产业发展。最后,乡村振兴是实现非遗传承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文化的觉醒,可使人们对非遗更加重视,并且通过产业化发展,激发非遗的创新活力,从而实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由此可见,水族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后,社会需求的重点从物质性转向了文化性,文化富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水族要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非遗的优势,促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挖水族非遗的价值,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展现非遗服务当代、造福当地人民的风采,推进该地区乡村全面振兴。

水族的很多传统手工艺和戏曲等都扎根于乡村,既源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也服务于村民的日常生活,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非遗的传承发扬与乡村振兴之间存在必要的内在关联。虽然存在“创新与守旧”“传统与现代”等矛盾,甚至出现了“保护一处,破坏一处”的问题,但非遗与乡村振兴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反哺关系得到了学者的广泛认同,并在研究中得到了支持。随着时代的变迁,普通民众的传统文化意识不断增强,非遗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积极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在非遗的保护上形成了四级名录体系来加强保护,这对于水族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来说是一个契机。

从经济背景来看,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渐渐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导致水族许多民间艺术濒临绝迹。然而,这并不是说经济的发展是磨灭精神文明的罪魁祸首,原本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发展会对水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快速发展的经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当地及国内其他企业的经济状况,使得人们有精力、有能力在民间艺术领域寻找商机,并在投资发展民间艺术文化的同时,提高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度,从而改善水族许多民间工艺濒临灭绝的状况。

从产品背景来看,水族非遗有转化为产品的潜力。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飞速发展,这为非遗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服务平台和技术支持。202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舆情实验室、《中国旅游报》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发布了《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从中可以看出,水族非遗的“催生”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机遇。

二、三都县水族非遗发展的实践成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20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传承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永恒主题。2023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通知》指出,2023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和三都县水族非遗的保护工作目标不谋而合。

水族有自己的文字,其是水族人民记录在水书典籍、碑刻等载体上的古拙符号。该种文字有象形字、图形符号和表意方块字,字形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目前已释486个常用字。端节,水语称为“借端”或“借瓜”,是水族一些片区的年节,各地依传统分批过节,要分7批。端节是水族过节范围最广、过节人数最多、过节时间最长的节日。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又最具有特色的一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主要制作材料为马尾,有很高的收藏价值,被人们誉为“刺绣艺术中的活化石”。在三都县,目前有很多非遗大师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将非遗转变为能帮助人们致富的手段,同时成为振兴乡村的路径之一。

三都县在水族非遗的发展上,一直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传承的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发展方式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建立工坊促就业,二是多元化尝试创新路,三是校企合作提品质,四是打造品牌拓市场。为了加强对水族非遗的传承,国家、省、州、县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积极投入资金,注重把水族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同时积极探索多样的水族非遗传承方式。

虽然三都县具有独特的水族文化与保护完整的原生态资源,但是由于长期交通闭塞、宣传不足,这些隐形宝藏一直处于沉寂的状态,致使三都县的旅游业发展迟缓。如今,“一带一路”、大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以及高铁、高速的贯通,为三都县水族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近年来,三都县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民族文化的挖掘,为民族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依托独特的水族文化风情的资源优势,积极打造特色旅游品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对民族服饰、民族小吃、民族歌舞以及水书习俗和人文景观等展开深层次的开发与利用。如相继申报了一批文化遗产,建成了一批具有旅游价值的原生态民俗文化村,并拍摄了旅游宣传片,开展了歌舞表演。

虽然水族非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是很难促使形成旅游产业化发展规模,在发展中仍面临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缺乏资金,导致工作推进缓慢。二是缺少专业人员。三是旅游吸引力和穿透力不足,很难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旅游形象的突破。三都县非遗资源多但不聚焦,且文化宣传定位较为模糊、宽泛,没有精准聚焦水族最突出、最具核心竞争力的非遗优势,缺乏个性文化和个性魅力的支撑,灵魂性塑造不足。四是水族非遗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不足,致使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没有实现一体化,使得游客在体验上比较单一。五是水族非遗的市场化与经济价值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需要增强。六是相关产品研发、市场对接能力仍较薄弱。

三、三都县水族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

(一)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

通过“非遗+产业”“非遗+线上直播”“非遗+旅游”等多种新方式、新路径,带动村民居家就业增收,形成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目前,三都县以村、组为单位,探索“绣娘+农户+公司”的产业发展模式,建立水族马尾绣协会、传习所等培训平台11个,培养水族马尾绣制作能手3 000多名,打造水族马尾绣展示一条街、水族马尾绣专营商铺14个、水族马尾绣展示厅5个。根据三都县工商部门统计,从事马尾绣生产的个体经营户有196家,企业16家,年产马尾绣工艺品5万件以上。三都县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马尾绣生产基地。

(二)发挥非遗美育价值,助力人才振兴

为推动三都县非遗传承人才队伍建设,保证非遗文化世代传承,提高非遗传承的年轻化水平,缓解传承年龄断层的现象,可以开展水族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寨等活动,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人们通过培训加深对水族非遗的认识,使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审美、技艺得到提高,素质得到提升,从而有力地促进三都县水族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三)传承非遗历史价值,助力文化振兴

积极探索“非遗+文物保护+课堂”等多种创新模式,既能让非遗焕发新光彩,也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比如三都县完成了《过端》《绣》《水书先生》等水族非遗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工作。这些纪录片对宣传三都县和促进水族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积极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要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升三都县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助力文化振兴。

(四)提炼非遗绿色价值,助力生态振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水族马尾绣布料的织、染、绣,到银器、牛角雕刻等各类手工艺,都蕴含了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传承这些非遗工艺有利于人们潜移默化地养成绿色生活方式。

(五)提升非遗社会价值,助力组织振兴

非遗蕴含了深厚的传统智慧,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合理利用非遗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难题,吸引人才回流,重聚村庄人气。

非遗关乎每一人、一物、一地,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化作一缕乡愁,触动人的内心深处。党中央支持扶持非遗,强调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非遗項目的保护是一项需要全民坚持不懈参与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利用工作,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恒久地绽放魅力。

参考文献:

[1]王瑞芳.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以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1(10):84-86.

[2]潘敬聪,叶敬畏,刘凤娟.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海岛模式”研究:以浙江洞头为例[J].风景名胜,2020(4):44.

[3]肖远平,王伟杰.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西江模式”研究[J].文化遗产,2019(3):23-28.

[4]赵波洋.浅析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的三种模式:基于对北京、河北、甘肃、云南典型非遗的调研[J].时代人物,2021(22):1-2.

[5]孙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0):41-43.

[6]张斌.老字号企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中华文化复兴的使命与责任:从广誉远的历史发展谈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C]//柳长华.医道贯珠: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届中医药文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68-74.

[7]潘朝霖.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张潆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研究:以三都水族自治县水书习俗为例[J].电影评介,2018(23):109-112.

[9]赵淼.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困境与对策:以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为例[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1):9-13.

[10]高丙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精神构成与中国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4):56-63.

[11]杨振宁.水族民俗民间文化研究辑录[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21.

作者简介:

杨红艳,贵州省民族博物馆文博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宣传教育、民族文化。

罗林,中共三都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旅游及法学。

猜你喜欢

三都县水族非遗
水族敬酒歌
上帝的水族馆
三都县举办“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演讲比赛
三都县山地高效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三都县举办纪念毛泽东诞辰123周年文艺晚会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少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路径选择——以贵州省三都县都江镇怎雷村为例
水族经典及其思想信仰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