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乡村旅游的旧村改造风貌提升模式研究

2024-01-18林雪仪吴宗建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乡村旅游策略

林雪仪 吴宗建

摘 要:优化城乡功能空间布局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关键策略。作为策略措施之一的旧村改造,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利用水平,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广东省开平市以留住“侨味”“乡愁”为目标导向,全面推进旧村改造,提升乡村风貌,打造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赤坎古镇侨小馆和塘口社区的社区计划项目是开平市具有侨圩文化韵味的旧改项目。以上述两个旧改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的旧改模式的项目基础信息、建筑样式、主题构思、运营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旧改模式形成的乡村风貌对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作用和意义,探讨乡村振兴示范带中产业融合型农产品市场和农文旅深度融合园建设,即“一市一园”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乡村旅游;旧村改造;风貌提升;环境设计;“一市一园”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农业农村课题研究项目“推动乡村风貌带与乡村产业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21ZX067)研究成果。

一、乡村振兴下开平地区旧村改造概况

旧村改造(下称:旧改)是对农村部分年代较久的危旧房屋、设施按照标准进行改造和修缮,包括乡村风貌改造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产业结构提升等内容。近年来,乡村旧改工作使村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带动了村域经济的发展。旧村改造涉及面积较大,因地制宜、文化特色鲜明的乡村旧改既是实现农村現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开平地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紧密结合乡村文化旅游的主线索,以留住“侨味”“乡愁”为目标导向,以“邑美侨乡  世遗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重点,形成可供借鉴、复制、推广的模板,促进休闲、文化、娱乐、影视、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吸引华侨回迁创业。其中,赤坎古镇侨小馆和塘口社区计划两个项目是开平市具有侨圩文化韵味的旧改项目。项目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古村落、特色民居进一步加大修复和保护力度,引入社会资本和具有运营能力的团队进行改造,以增强村民和华侨对家乡的认同感。

二、赤坎古镇侨小馆与塘口社区旧改项目分析

(一)项目所在区域概述

赤坎古镇和塘口镇都隶属于广东省开平市,是岭南独树一帜的商贸重埠,建筑风格融汇中西,拥有规模大、界面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近年来,开平市在旧村改造计划中将逐步推动“生活圩镇”向“旅游圩镇”转型发展,引入文旅产业激活旧圩经济。

(二)侨小馆旧改调研情况

一是功能定位。侨小馆位于开平市赤坎镇,于2019年落成,建筑面积共计4 391 m2,是一个庭院式骑楼组群商业综合体,在“建新城融合产业发展”的理念指引下,从现代商业文化出发,又回归到华侨文化的根,承载了商业配套、安居宜业、产业导入等多项功能,逐渐打造成为以餐饮、文创、娱乐业态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型文旅商业综合体。

二是建筑特点。侨小馆的建筑样式以开平乡土建筑的装饰元素为基础,融入巴洛克的建筑风格。侨小馆建筑外立面的旋转样式(图1),由当地工匠手工砌筑。在建造过程中,建筑师和工匠们共同探索并砌筑出了17种柱式、35种窗线、25种栏杆、77个墙面图例,砖拱券等装饰构件布置在侨小馆各处,在创新中继承了侨乡文化的历史风韵。

三是采用本土建筑材料。侨小馆将开平侨乡传统建筑中的山花、灰雕、陶塑、窗边拼花等元素作为建筑装饰造型,传达出古朴的感觉。建筑团队充分利用开平各地乡村“三清三拆三整治”中的废弃建筑物料,统一回收、循环再用。侨小馆建筑创意可为过去与现在提供关联,为乡村旅游提供文化体验场所。

(三)塘口社区旧改分析

1.塘口社改革发展概况

塘口社区旧改计划属于开平乡村遗产保育项目,其所在的核心区域为塘口旧墟,原是昔日繁华的镇政府的驻地中心。该项目的建筑物大多数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为小型商贸及行政中心,各种功能空间完备。

2.规划和设计特点

在开平市“世遗廊道”的乡村示范带的选线规划下,塘口旧圩青年文创小镇定位打造以镇墟风光、侨乡民俗体验为主的侨乡镇墟文化体验观光组团。设计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全景沉浸式体验。设计以导演思维策划全域旅游及每个节点,让游客参与交互、体验、社交、游戏等,注重游客的切身感受,通过运营和设计提前置入场地的规划中,帮助村民修复和保育碉楼村落,使社区兴旺起来,开启新的乡、土、人、情的村落图景。二是立足于乡村原始风貌与村民原生态生活的设计,参照塘口自然村的典型化特征和立足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设计用于村民纳凉、祭祖、集聚的户外空间。三是抓住就地性特点,巧用塘口独特的色彩和符号,实现在市场机制下低成本建设,为推动乡村风貌带的建设助力。伴随塘口镇旅游资源的持续深入开发,塘口镇也加快了旅游配套设施的发展。例如增设广场近水平台、半岛露天小剧场等景观装置,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对公共厕所进行改造,形成若干个新的网红打卡点(图2、3)。

三、两种乡村风貌旧改模式的比较

(一)两种乡村风貌旧改模式的比较

一是乡舍重构与乡舍改构。“构”具有解析、重组、注入的意思。就重构和改构而言,前者侧重拆除再建,后者在于利用原状优势进行改造,二者在空间形态利用、建筑装饰上采用不同的方法论。同时,二者还特别注重原生态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进而构建基于本土文化旅游的新文化风貌。这是两种模式的共同点。首先,侨小馆属于乡舍重构,即利用原有乡舍用地进行商住社区规划,由低密度农房向高密度社区发展。内容包括原有的农房被拆除,重新建造新建筑,策划本土建筑文化与西式建筑样式的创新构建、乡土文化与商业文化的融合。乡村传统居住方式消失,原有乡村风貌被完全改变,居住和商业相较改造前更加聚集,具有紧凑型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其次,塘口社区属于乡舍改构模式,原有的乡舍和生产用房基本保留,其原有功能因乡村旅游的需要大部分被改变,在基本保留乡村风貌外观的前提下,对室内进行改建,适度新增配套建筑(例如生态厕所),对公共环境进行景观化和新功能改造(例如停车场、生态水池等),对乡土文化注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多元文化。其特点是乡村空间格局仍保留低密度,原有风貌基本保持,并结合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注入新功能业态。

二是两种模式因地制宜发展。首先,侨小馆所在赤坎镇的城镇化水平较高,相邻的赤坎古镇已整体规划为大型文旅项目,多元文化和商业投资与消费聚集,侨小馆重构的模式从土地利用、商业发展、文旅需求等方面与所在区位的发展高度契合。其次,塘口社区项目所在地为广阔的农业种植地和散点布局村落,改构模式与当地空间地域、鄉村旅游发展等配合。

(二)基于乡村旅游的模式应用

第一,乡村产业与乡村风貌深度融合为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提供有利的经济条件。一般情况下,除了资源禀赋(自然或人文)条件优势的地区具有持续吸引旅游的能力外,大多数乡村发展农文旅会出现投资大、回报慢、维护难的问题。这些地区仅仅依靠旅游产业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公共投入和开支。因此,基于乡村旅游的风貌旧改应与乡村产业的发展相结合,并探讨相应的模式。

第二,“一市一园”策略是促进乡村风貌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一对组合拳。“一市”是指产业融合型特色农产品市场,以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为核心,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设计创新和资源要素跨界配置等方式集聚各类要素资源,同时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三大功能融合,形成复合型产业结构。可通过产业融合型农产品市场吸引要素集聚融合,全方位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导入政策优势、市场投资、科学技术、文化创新等各方面资源,为乡村旅游、农文旅深度融合园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一园”是指农文旅深度融合园,以农业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休闲为形态,以风土文化为灵魂,在乡村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重点扶持、加速发展主导产业,推动上下游相关产业部门的联动发展,带动产业整体升级,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可通过建设农文旅深度融合园,实现乡村旅游、科学种植、乡村文化、自然景观有机融合,促使经济逐步走向相对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把“一市一园”实施策略作为“组合拳”进行建设,能够实现乡村产业集聚效益和扩散效应的有机整合。

第三,本文研究的侨小馆和塘口社区旧改模式,正是基于上述的背景要求,与“一市一园”策略的实施相适应。侨小馆重构模式可以应用在产业融合型农产品市场规划建设中。侨小馆是一个组群式商业综合体,在承载商业配套、安居宜业等多项功能的同时,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休闲农业和特色文化旅游三大功能融合进空间设计中。塘口社区改构模式可以应用在农文旅深度融合园中。塘口镇提升了旧墟片区的设施配套,既联合政府进行建设,又大力鼓励其他商业进入塘口旧墟,商业业态兴旺发展。塘口镇以党建引领乡村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保护生态、扮靓乡村,实现乡村生态振兴。通过有统筹、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完善乡村沿线的立面景观提升、交通道路铺设及亮灯工程等,改善交通出行条件,促进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村民、侨胞返乡投资兴业,促进乡村产业蓬勃发展。

四、结语

赤坎古镇侨小馆和塘口社区项目是江门市乡村振兴示范带中的两个典型乡村旧改模式,通过实地考察、模式归纳和比较分析,侨小馆属于乡村旧改中乡舍重构模式,与商业集中发展、土地高效利用的城镇相适应,在“一市一园”策略中适用于产业融合型农产品市场的建设;塘口镇粮仓旧改模式属于乡舍改构模式,适合乡村建筑空间密度低、农舍建筑风貌保持较好的村落地区,在“一市一园”策略中适用于农文旅深度融合园的建设。“一市一园”实施策略作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的“组合拳”,能够实现乡村风貌带与产业带深度融合。

目前,广东省提出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强调省内各地城市、镇和村庄全面发展。赤坎古镇侨小馆和塘口粮仓旧村改造,正是基于乡村旅游的乡村风貌改造模式的探讨。对两个案例的研究和模式归纳,可为接下来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陈彪,曹晗.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与进路:兼谈文旅乡建[J].社会科学家,2022(8):52-60.

[2]陶建群,杨武,周艳.文旅融合背景下基层治理创新的赤坎实践[J].人民论坛,2021(14):90-93.

[3]袁奇峰,蔡天抒.以社会参与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来自广东的实践[J].城市规划,2018(1):92-100.

[4]吴宗建,黄倩,练绮琪.基于陈皮村市场空间研究的零起点设计理论建构[J].设计艺术研究,2022(2):8-13,18.

作者简介:

林雪仪,广州市山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设计师。研究方向:乡村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设计。

吴宗建,硕士,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乡村环境设计、乡村环境艺术设计、乡村产业品牌策划设计。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乡村旅游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环境设计理念下的城市中心建筑设计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以应用型为驱动的环境设计专业创新培养体系研究
仙居湫山乡方宅村乡村旅游规划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