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侯县古代桥梁铭文特征及保护利用途径探索

2024-01-18陈容凤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铭文

摘 要:古代桥梁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能充分反映地方社会发展历程,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以大量田野调查、相关资料和文献为基础,总结归纳福建省闽侯县现存古代桥梁的主要类型、保存现状及艺术特征,并就桥梁铭文等文化艺术记录,结合地域内自然地理条件、社会文化因素及历史的发展等状况,分析闽侯县各类古代桥梁的特点及价值,同时就下一步如何充分发掘其价值和意义提出保护利用途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古代桥梁;铭文;保护利用

一、闽侯县历史文化概况

闽侯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北侧,坐落在闽江下游两岸,其地貌类型多样,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地形变化复杂,山地高低悬殊。其历史文化悠久,文化资源众多,素称“八闽首邑”。县境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全县有大目溪、小目溪、荆溪等主要溪流17条。由于独特的水网密布及山地高低落差大等地理自然环境,闽侯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遗留下了数以百计的古代桥梁等交通文化遗产。它们汇聚了古代先民的智慧和人生态度。即便随着历史的更迭沉淀,闽侯县域内至今仍留存许多以桥梁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几乎闽侯县各个村境都有分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显示,闽侯县文物普查登记在册数量为569处,其中古建筑360处。在这360处古建筑中,桥粱建筑就有136处,占据约三分之一的比重,这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其少见的。

我国古代交通工具有限,尤其是在以山地为主的区域,对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的不便。而我国古代桥梁即为解决交通问题和便利出行而建造的。古人在相对独特的地理和水文环境中,充分发挥人类智慧,根据各种地形环境,通过修建桥梁等措施,满足道路通行需求。他们在官道等交通要道上,充分利用江河湖海、山脉等自然资源,更充分考虑了地势高差、水流缓急等地理环境,从而确定最节约建造成本、最便利以及能最大化发挥交通连接功能的位置优势,以官方倡导或民间倡建的方法,保障了生产生活的交通出行。其桥梁建造之处在古时多为关隘要津,为人们提供交通上的便利。即便到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些古代桥梁仍然发挥着它们的作用,为人们提供出行便利与审美享受。

二、古代桥梁铭文特征

根据调查,在闽侯县遗存的诸多古代桥梁之中,宋代桥梁51处,元代桥梁2处,明代桥梁22处,清代桥梁52处,民国桥梁9处。在桥梁形制方面,这些桥梁按照建造材料可分为廊桥和石桥两类,其中廊桥17处,石桥119处。17处廊桥在结构上多为单孔木拱,其建造形式及原理,即以驳岸两侧岩石为基、块石垒砌、斜撑木架交错搭置成拱。石桥可分为梁桥、拱桥、蹬桥,其中梁桥数量占据多数,达75处,拱桥37处,蹬桥7处。石桥以单孔居多,二孔三孔居其次。梁桥在结构形式上以平板梁桥为主,以花岗石垒筑桥墩若干,桥墩呈长方或船形,也有将条石丁顺搭接砌筑的情况,其上用石板或条石铺设,横架其上即成为桥面,石梁间通过桥墩相衔接。这是在中国梁桥构造中较为常见,在工艺上也最为简单的搭接方式。

闽侯县的诸多古石桥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古代桥梁中的铭刻由于蕴含着珍贵的文字记录,是当地所在桥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桥梁的建造、断代、研究当地风土、交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修桥造路在古代被视为功德无量之事,绝大部分会镌于碑石,以志不朽。这种铭刻多见于桥身石板正面及侧面,亦有刻立于碑上立于桥头或桥中,涵盖刻写桥名与修建本桥纪年、记录修建桥梁的功德、颂扬捐资修造桥梁的善举等内容,刻写对象为官吏、文人、乡贤等。这些刻写的文字记录为研究当地历史、文化、交通、风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和文字记录,同时也展示了历史文人的文学及书法艺术。

(一)刻写桥名及修建年代

榕桥,又称十四门桥,位于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南。近代陈衍《闽侯县志》载:“十四门桥,在招贤里,叠石为桥,酾水十四道。”为十三墩十四孔平梁石桥,跨于可溪上,东西走向。全长约100米,宽约1.75米。桥面用两条宽约0.5米的石板顺铺。东端北梁上刻“元丰二年□十一月庚申造至八年十一月廿三日壬辰毕□□石匠张保”等,东第二孔南梁刻“民国十七年二十八世孙文瑛重修”等。

陈厝登瀛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陈厝村东,跨于青龙江上,石构二墩三孔平梁桥,南北走向,全长52米,宽3.2米。桥两旁设有12段石护栏,石栏上柱头饰雕立狮等。桥栏板上楷书“登瀛桥”,西侧栏板楷书阴刻“乾隆二十五年岁次庚辰季冬吉旦 陈家建”。

榕荫桥,位于闽侯县南通镇南通村,宋代始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里人陈璧重修。陳璧,字玉苍,福建侯官(今闽侯县)人,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在币制改革上颇有建树。桥系双墩三孔平梁石桥,跨于苏坂河上,南北走向,长27米,宽3.5米。桥面各用5块大石板平铺,设有石桥栏,桥中部栏板上横刻有陈璧书“榕荫桥”三字,字径0.45米,落款为“光绪廿四年陈璧题”。此桥至今仍作为交通要道。

(二)记录颂扬修造功绩

修桥铺路一直以来都是大众所公认的公益善举。从诸多铭文可知,不管是民众或僧人所建,还是官方倡导修造,皆作为有益于大众的行为,备受当地推崇。对此,往往通过官方记录或是民间倡导等途径,刻写铭文记录修建桥梁之功绩。铭文有的刻写于桥板石面,有的直接与功德碑相搭配。

雪峰金鳌桥,位于闽侯县雪峰村,五代闽国(939—944年)始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按原貌重建。横跨于金鳌溪东西两岸,南北走向,单孔石拱,全长13.6米,宽3.3米,净跨6.4米。桥拱为方整石块起券砌筑。桥东侧立“侯官县主胡公德政碑”,碑系花岗岩质,高1.8米,宽0.6米,厚0.15米。碑额浮雕双龙戏珠图案,碑文共6行,竖刻“侯官分县主胡公,讳启楫,倡建金鳌桥、放生池,德政碑颂猗欤,胡公来莅兹上土,政简民安,万目是睹,金鳌之桥路通南北,蛟水徒兴,基崩地坏,黎庶吁嗟,孰能整理。我公仁勇,龙跃而起,爰捐爰劝,指日告成,趁跑利济,视履理平,勒碑额德,欢声如雷。光垂百世,云汉明回,乾隆三十年岁次已酉阳月吉日,辖下子民缁素公立”。该桥系雪峰崇圣禅寺著名的二十四景之一,古时为闽侯县通往雪峰、古田的古驿道的必经之路。

九都合龙桥,又名双溪桥,位于闽侯县南屿镇九都村,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飞架于双龙溪峭壁两岸,溪水由西往东汇入大樟溪。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桥台以天然岩石为基,再用条石垒砌。桥拱用规整的条石起券,上垒砌块石为桥面。全长7.8米,宽2.74米,拱跨6.52米,离涧底水面7.6米。桥北侧有一通清代建桥碑,碑额横刻“合龙桥”三字,碑文记述建桥与风水的关系等,落款“同治癸亥年仲秋吉日立”。合龙桥为古时南屿九都通往永泰七步坑的交通要道。

(三)捐施祈福寄寓祝愿

在科技生产力较为落后的中国古代社会,古代先民为了寄寓对生命的祝福和期望,通过有益于大众的捐献施舍、建桥修路等行为,为亲人及自己祈求平安,或为已去世的亲人祈求冥福。这些曾经的历史,在古桥的石梁、桥碑或在廊屋正檩上,通过镌刻或书写的形式,被永久记录了下来。

南旗合山桥,原名彩虹桥,又称旧桥头,位于闽侯县南屿镇南屿街西北侧,横跨于锦溪之上。宋代始建,明天启四年(1604年)重修。明王应山《闽都记》:“合山桥在南屿,延袤数丈,以木为梁,而亭其上。”清谢道承《福建通志》:“合山桥以木为梁,而覆以亭,绵亘数丈,在海平面南屿。”桥原为石墩木构,现为三墩四孔平梁石桥,桥墩用条石砌筑成船形。桥墩上刻“明天启四年,里人林应起捐银130两,增造二墩”等文。

鼓响桥,位于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为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1.3米,宽3.35米。以两岸岩石为基,条石纵横垒砌,以规整块石横联砌筑成拱。桥东头竖立有一通清代重修碑,碑文楷书竖刻,记载着捐施时间、数量、捐施者的名字与祈求之目的。上款“大清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戍孟冬吉日立石”,下款“重造小桥各信士喜助仝祈百事如意者”。桥系古时通往三峰寺的唯一通道。

三、保护利用途径探索

闽侯县古代桥梁众多,与桥梁相关联的碑铭文字丰富多彩,这些与闽侯县古代桥梁关联的碑铭,不仅对研究当地地方史和水陆交通有着重要意义,其桥梁所附属的传统石碑文物更是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碑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修建桥梁在当时官府及民众所占据的地位,还映射了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并为当地桥梁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此外,许多碑铭为当地名士所撰,文书俱佳,也成为书法艺术的瑰宝。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上辉煌文明的象征,同时也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寄托和延伸。闽侯县古代桥梁文化资源丰厚,内涵深远,为进一步推进桥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笔者提出以下策略。

(一)开展古桥资源梳理

结合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及2023年11月起开展的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行梳理,重点梳理辖区内古石桥及桥铭刻碑记等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开展古桥及桥梁碑记历史文化资源专项调查,建立古桥及桥文化碑记文物资源库;鼓励联合广大文史学者开展闽侯古代桥梁专题学术研究,举办专题研讨会,并以此形成系统化的历史资源保护策略。

(二)加大本体保护力度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严格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石刻文物拓印管理的通知》(文物督函〔2022〕100号)要求,落实石刻文物保护工作。一是加强石刻文物保护,坚决打击防范石刻文物盗割、盗拓及非法买卖石刻文物拓片等犯罪行为,加强遏制违法违规拓印、盗拓碑刻石刻文物,规范碑刻石刻文物拓印管理。二是加强日常保养维护,及时清理桥体及刻铭面层的灰尘、鸟类粪便、苔藓类植物等,预防性地阻止由表面基础性污染引发的其他病害。对于严重损腐的石碑文物,应立即制定抢修方案,实施抢险加固。三是加强文物本体修缮及三防工程实施,加大巡查密度,定期采用先进的现代化技术进行古桥及款铭病害的检测和防治,及时发现本体病害,并做好巡查记录,针对桥身及石碑病害严重程度制定保護方案,以保障文物安全。

(三)凝练设计游径主题

根据《国家文物局 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精神,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干,以闽侯县桥梁文化主题为主线进行梳理,并结合区域内乡土文化特色、重要历史人物以及文物价值内涵,凝练主题,遴选保存状况较好、历史价值较高的古桥资源,因地制宜,串联成线,有序融合闽侯桥梁历史文化资源,与当地旅游线路体系串成线、连成片,在空间上进行有机关联、串珠成链,合理打造古代桥梁文化专题游览、文化研学、微旅游精品线路。

(四)开展数字化保护研究

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先进技术,持续开展桥体及款铭碑记等数字化保护工作,开展3D扫描,采集基础数据,实现历史信息永久留存。二是设置专题数字化展示平台,以及通过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宣传,同时定期开展款铭碑记内容解读和传拓体验活动,利用各种举措,共同讲好闽侯县古桥故事。

(五)探索古桥活化利用

一是开展研学教育。增强文物研学基础设施,逐步增强研学功能。在当地校园的基础教育中融入更多的当地文物资源元素,加入古桥等历史文化等方面内容,编写适合学校教育使用的教材或读本。文博行政管理部门、学校和研学服务企业共同携手创新研学课程,研究适合中小学生不同学段的研学主题实践活动,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探索“文物+研学”等定制化服务,以此提升文物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水平。二是持续策划闽侯县古桥梁文化展览或碑刻铭刻拓片展览,主动进入社区、校园、景区,通过媒体、直播平台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提升大众对闽侯县本土古代桥梁文化的认知,形成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进文旅融合,把优质文物资源变成优质旅游资源。

参考文献:

[1]曾江.闽侯史迹要览[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1.

[2]曾江,林展飞.闽侯古代桥梁[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8.

[3]曾江.福建历代桥梁文献汇编[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13.

[4]曾江.闽侯简史[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3.

[5]张玉文.福安古代桥梁的类型与特征[J].福建文博,2017(1):63-67.

[6]王欣雅.平顶山地区古代桥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23.

[7]黄菊.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创新研究[J].参花(下),2023(7):47-49.

作者简介:

陈容凤,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博物馆副馆长、文物博物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博物馆研究、文物利用。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历史文化铭文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君有远行镜铭文释解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三杨庄遗址保护现状及发展前景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论如何能更好的继承好古建筑的历史文化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历史文化名村三维数字化保护与利用展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