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性贡献
2024-01-18作者胡振荣
作者|胡振荣
△ 中共一大会址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多年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这是指引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唯一正确道路。毛泽东以伟大马克思主义者超凡的远见卓识、毅力勇气、胸怀境界和务实笃行,在中国革命新道路探索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开创性贡献。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之际,深刻回顾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光辉历程,深切缅怀毛泽东对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丰功伟绩和历史性贡献,对于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一大到五大,毛泽东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注意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提出系列正确的主张,开始崭露出独立思考和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禀赋和能力
在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不仅表现出了建党先驱者的忠诚与担当,还崭露出革命领导者对革命道路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禀赋和能力。
在国共合作问题上,毛泽东主张共产党人要把握合作的主动权,引领大革命方向。中共三大确定与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针,毛泽东不仅完全拥护,而且还发展了党内合作思想。毛泽东在国民党湖南总支部成立会上指出,国民党是一座空房子,在湖南尤其是这样,要靠共产党人来筹办。我们要当这个空房子的主人,切实把这房子整修好。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都要加入国民党,占领这房子。由此看出,毛泽东在把握国共合作主动性、主动权上异常清醒,共产党要在合作中当“主人”。在国共合作的联合战线中,毛泽东坚持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毛泽东极力主张对蒋介石予以坚决回击,因为我们示弱,他就会得寸进尺,我们强硬,他们就会缩回去。他主张联合国民党左派通电讨蒋,斥责蒋介石违反党纪国法,予以严办,削其兵权。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已有初步构想。1925年11月21日,毛泽东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改组委员会调查表时,填写“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作的国民革命,实行中国国民党之三民主义,以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买办、地主阶级(即与帝国主义、军阀有密切关系之中国大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右翼),实现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的联合统治,即革命民众的统治”。这里,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的性质,社会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目标及战略与策略,社会革命的领导者、同盟者等革命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概括性回答。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毛泽东进一步回答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前途等一系列的问题,已初步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
毛泽东对农民运动的重视和农民是革命主力军的思想是其对中国革命的特有贡献。在第一次工人运动转入低潮时,毛泽东提出了工人运动要采取“弯弓待发”的策略,与农村农民运动结合起来。1923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上,特别强调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张国焘曾回忆说:“毛泽东的发言是强调农民革命的重要性,进而指出中共不应只看见局处广州一隅的国民党,而应重视全国广大的农民。”毛泽东“注意农民运动”的意见,得到了大会的重视,大会通过了中共第一个农民问题决议案,是“这个农家子对于中共极大的贡献”。9月,在毛泽东指导下,湖南衡山县白果地区成立岳北农工会,实现了中国工农联合革命的伟大开端。毛泽东最早提出“中国国民革命是农民革命”的论断。1926年1月,他参与修订的《关于农民运动决议案》中指出:“中国之国民革命,质言之即为农民革命。为要巩固国民革命之基础,亦唯有首在解放农民。”9月1日,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在农民问题上,当时在党内唯有毛泽东的论述最全面、最深刻、最清晰,毛泽东因此成为全国有影响的农民运动的权威。
毛泽东通过深入调查,用事实痛斥对农民运动的各种怀疑和指责,充分肯定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呼吁党的工作重心、中国革命的重心应转移到农村去。1927年初,毛泽东考察湖南五县的农民运动,获取了宝贵的调查资料。2月16日毛泽东致信中共中央,报告了在考察过程中以“农运好得很”的事实纠正“农运糟得很”议论的几个主要错误。毛泽东鲜明地提出:“农民问题只是一个贫农问题,而贫农的问题有二个,即资本问题与土地问题。这两个都已经不是宣传的问题而是要立即实行的问题了。”瞿秋白安排党内出版了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号召“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毛泽东在这篇报告里,高度评价农民运动对动摇封建政治基础的作用,指出农村中摧毁地主政权,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紧迫性,党应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农村开展政治、经济斗争。报告通过分析湖南农民运动发展趋势,揭示中国革命重心已转向农村。《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毛泽东以非凡的革命胆识写就的经典著作,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独立创新精神和透过表象抓本质的卓越判断能力。
△ 毛泽东同志考察湖南农民运动旧址——康王庙
△ 八七会议会址
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异常敏锐地觉察到急剧变化的斗争形势,明确并多次提出“上山”的主张,为中国革命指明了一条新的出路。1927年长沙马日事变后,6月中旬在召集来武汉请愿惩办许克祥的会上,毛泽东要大家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要发动群众,恢复工作,山区的人上山,滨湖的人上船,拿起枪杆子进行斗争”。6月24日,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在衡山调研时强调:各县工农武装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来对付反动军队,以枪杆子对付枪杆子。毛泽东在他主持制订的《中共湖南省委目前的工作计划》中,认为保存工农武装有三种办法,其中之一便是“上山”。7月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还说过“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毛泽东在《中央通告农字第九号》文件中指出,农民武装现时没有公开存在的可能时,“则可以‘上山’”。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发言中对党过去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提出批评意见,“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后,瞿秋白征求毛泽东意见,要他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表示,“我不愿意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8月9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上发言指出,湖南省委要组织一个师的武装去广东是很错误的,“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在大革命失败前后两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多次提出农民武装“上山”的主张,表明了毛泽东一定要为中国革命杀出一条新路来的坚强决心,这为秋收起义之后他将起义队伍带“上山”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率先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创造性地落到实处,在历史转折关头为中国革命新道路开辟指明了正确方向
八七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之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到湖南指导省委的工作,领导秋收起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将这两大总方针落到了实处。
根据湖南革命形势变化迅速调整中央已通过的起义计划,并提出农民暴动必须要有军事的帮助。1927年8月中旬,在中共湖南省委沈家大屋会议上,毛泽东鉴于革命形势的变化,提出改变以汝城为中心的秋收起义部署,集中精力领导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暴动。省委委员“均赞成其说”。毛泽东的调整计划却受到中央批评:“专注于长沙工作,忽略了各地的秋暴工作。”中共湖南省委慎重讨论后,毛泽东复信中央:我们是以向长沙暴动为起点,并不是放弃湘南;没有把衡阳做第二个发动点,是因为我们的力量只能做到湘中起来。实践证明,毛泽东的决策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在暴动力量的组织上,中央认为“创建新的革命军队,不要有雇佣的性质,而要开始于志愿兵的征调,渐进于义务的征兵制”,毛泽东则提出:“要发动暴动,单靠农民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有一个军事的帮助……要夺取政权,没有兵力的拥卫去夺取,这是自欺的话。”“现在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尽管沈家大屋会议精神向中央汇报后受到批评,“要靠外面军事力量夺取长沙,这样偏重于军力,好像不相信群众的革命力量,其结果亦只是一种军事冒险”,中共湖南省委通过再次讨论,仍然认为要把军事力量和工农群众暴动结合起来。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张家湾主持召开军事会议,把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和湘赣边的工农武装合编一个师、下辖三个团,组织了秋收暴动的基本队伍。
坚持打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旗帜,并从湖南实际出发确立土地革命路线。8月20日,毛泽东以中共湖南省委名义致信中央:“我们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国民党旗子已成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旗子才是人民的旗子。”这一点,是毛泽东针对8月1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共产党为汉宁妥协告民众书》中说的。《中国共产党为汉宁妥协告民众书》中说:“全国的民众兵士们!赶快起来,在共产党与革命的国民党旗帜之下,推翻这些互相勾结的叛徒和一切新旧军阀!”8月23日中共中央复信湖南省委:“此时我们仍然要以国民党名义来赞助农工的民主政权。”8月30日湖南省委讨论中央复信时,仍然坚持高举共产党的旗帜,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毛泽东在安源组织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个高高举起中国共产党的旗帜。在土地问题处理上,八七会议决议“对于小田主则减租,租金率由农民协会规定之”。毛泽东通过调查后提出,现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权的时期,此时党对农民的政策,应当是贫农领导中农,拿住富农,整个地推翻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此时,毛泽东土地革命的思想已初步形成,为以后制定土地纲领和土地法提供了基础。
面对强大敌人无法取胜时迅速改变作战计划而防止彻底失败,并将从城市退却由策略上升到战略。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按照原定计划行动。第一团向平江进发途中腹背受敌损失较重;第三团在浏阳东门突遭强敌袭击,“军威因是不振”;第二团在浏阳县城遭敌围攻而溃散。在此不利的情况下,14日晚,毛泽东在浏阳上坪召开第三团干部会议,决定放弃攻打长沙,向文家市退却;同时写信给湖南省委报告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建议停止16日的长沙暴动。17日,毛泽东在浏阳孙家塅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毛泽东等多数主张“向南撤退”。会议决定,三路队伍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会上,师长余洒度等仍坚持“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并说这是中共中央的主张。的确,这时共产国际顾问马也尔指责中共湖南省委停止16日长沙暴动是“最可耻的背叛与临阵脱逃”,临时中央批评湖南省委是“临阵脱逃”,责备湖南省委对毛泽东采取放任政策。会议顶住压力,通过了毛泽东的主张,为保存实力,议决退往湘南。这个决议,从形式上看似乎是后退,没有继续按原计划执行,但正是这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决策,防止了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的彻底失败,为工农革命保留了最基本的战略转移力量。9月20日,毛泽东在里仁学校操坪向全师指战员宣布改变行动方向的决定:“我们当前力量还小,还不能去攻打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应当先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去保存力量,发动农民革命。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总有一天,我们这块小石头,一定要打烂蒋介石那口大水缸!”由此可以看出秋收起义工农革命军放弃攻打长沙等大城市,退却到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从保存和壮大革命力量上考量的长远之策,是革命方向上的战略性转变。文家市转兵因此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历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 何孔德、高泉油画作品《秋收起义》
三湾改编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并用无产阶级思想成功改造地方农民武装。9月29日,毛泽东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实行整编。把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官长受它监督;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班排设党小组,支部建立在连队上,营、团建立党委。这三项措施开始改变旧式军队的习气,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是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毛泽东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地方农民武装。在三湾,毛泽东提出了武装斗争要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结合的思想,提议以井冈山为落脚点,得到与会者的一致拥护。在如何对待原在井冈山的袁文才、王佐这两支地方武装问题上,毛泽东批评了主张用武力消灭他们的这种思想,他认为这些地方武装大多数是贫苦农民,虽然有“绿林”习气,但是可以教育改造的,要团结帮助他们。毛泽东充分肯定他们的革命性,派党员干部去帮助他们进行政治和军事训练。1928年2月上旬,经过前敌委员会决定,袁、王部队被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毛泽东选定井冈山地区为部队的立足点,走上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创举。
三、在开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开始了在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他抓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视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发展,这是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根本。从三湾改编到水口建党,支部一建立,连队立刻就有了灵魂。采取军队的党帮地方党发展的做法,湘赣边各县及区、乡三级大都建立起了党的组织。第二件事,是高度重视建设一支新型人民军队。12月下旬,毛泽东在砻市召集工农革命军全体指战员大会,规定和宣布了工农革命军的三项任务:打仗消灭敌人;打土豪筹款子;做群众工作。把军队建设与民众运动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学说的巨大贡献。1928年4月3日,毛泽东在领导桂东沙田地区打土豪分田地运动时,宣布和解释了工农革命军“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严明的纪律,是工农革命军能够从小到大地发展起来并战胜敌人的重要力量源泉之所在。朱、毛会师之后,共同总结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作战原则十六字诀,连续打破国民党的多次“进剿”和“会剿”。第三件事,是尝试建设工农兵政权。在毛泽东指导下,1927年11月28日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成立,这是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政权。1928年1月下旬成立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毛泽东主持起草了《遂川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一共三十条,这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工农兵政权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是毛泽东领导的一个创造。在井冈山,毛泽东领导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当年底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广大贫苦农民因为分得了土地,从事实中认识到红军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奋斗的,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
毛泽东在192 8年10月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11月写的《井冈山的斗争》两篇文章中,对创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新的理论概括,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毛泽东科学地分析论证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所具备的主客观原因和条件: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半封建的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对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使白色政权之间继续不断地发生分裂和战争,造成小块区域的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和存在的条件;第二,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地存在的地方,是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的地方;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则小块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是没有疑义的;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一个要紧的条件。毛泽东进一步论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涵,这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农民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阵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三者是紧密结合的,是一个互为条件、缺一不可的整体。“工农武装割据”重要思想的提出和完善,是毛泽东等领导人的独特创造,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新道路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前提和基础。
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革命已从全局上踏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1931年赣南会议后,“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占主导地位,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右倾机会主义”。但毛泽东凭着坚强的信念和意志,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中央红军被迫长征血战湘江后,党和红军内部对错误领导的怀疑、不满和要求改换领导的情绪迅速增长。1934年12月12日,在通道召开了中共中央负责人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问题。毛泽东从敌军重兵阻拦红军主力北上这一情况出发,建议部队放弃北上计划,西进转入贵州。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指挥行动。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新阶段,也标志着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具备了从全局上实行的条件。
1935年6月26日,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两河口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讨论会师后的战略方针问题。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两个方面军建立根据地的三个条件:地域宽广,便利于我们作战;群众条件较好,能大批扩大红军;经济条件较好,能解决军队供给的地方。据此他提出了北上创造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毛泽东发言同意周恩来的报告,并提出中国红军要全力到新的地区发展根据地。在川陕甘建立根据地,可以把创造苏区运动放在更巩固的基础上,这是向前的方针,根据地是依靠进攻发展起来的。张国焘口头虽表示同意,但却以种种借口率左路军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公然另立“中央”,自任“临时中央主席”。
张国焘的分裂行为,是与党中央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革命新道路背道而驰的。红军北上,是党中央分析了两大主力胜利会师带来的敌我态势的巨大变化、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民主运动、红军所处战略位置和有利条件等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实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需要。“两大主力在川西北的会合,造成了中国苏维埃运动在西北开展极大胜利的前途”,展开中国革命新的阶段。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为执行北上方针告同志书》中指出:“南下是草地、雪山、老林,南下人口稀少,粮食缺乏……敌人在那里的堡垒线已经完成,我们无法突破。”“对于红军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南下是绝路。”9月12日,毛泽东在俄界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张国焘南下,使中国革命受到相当严重损失。但是我们并不是走向低落,而是经过游击战争,大规模地打过去。一省数省首先胜利,是不能否认的,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不过不是在江西,而是在陕、甘。
9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会议正式确定把中共中央和陕甘支队的落脚点放在陕北。10月22日,毛泽东在吴起镇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任务是保卫和扩大陕北苏区,以陕北苏区领导全国革命。陕、甘、晋三省是发展的主要区域。1936年上半年,红军通过东征和西征,将陕甘根据地扩大为陕甘宁根据地。从1936年下半年起,中共中央以陕甘宁根据地为依托,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西北地区的“三位一体”、停战抗日的大好局面。留守在长江南北的部分红军和游击队,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游击区的存在和发展,为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在全党占主导地位之后的新的实践成果。
五、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创造性运用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对抗战提出并坚持了系列战略性决策,引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在全面抗战时期,毛泽东总结土地革命时期积累的历史经验,根据抗日救亡的新形势,创造性地运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抗日战争的战略性决策。
创造性运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倡导建立并坚决维护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5年11月,毛泽东在陕西富县东村召开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大会上指出:“全国人民的救星——红军与苏维埃要同人民携手,用我们的枪炮与热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毛泽东在分析形势之后,指明了新的任务:“争取苏维埃在北方七八个省内、南方若干个省内的伟大胜利,把抗日战争掀起到最高的程度。这是我们的总任务。”如何抗日?毛泽东仍然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12月23日,毛泽东在陕西安定县瓦窑堡会议上强调,“把扩大苏区的任务同创造战场迎接新的战斗的任务联系起来”“有阵地有后方的发展”“打城市及敌人巩固了的阵地是有条件的,过去反‘上山主义’反‘东北路线’是错了的”。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策略。12月27日,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毛泽东用形成中国革命新道路两个基本点来分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必要性以及中国革命的长期性。一个是由于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产生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革命的胜利总是从那些反革命势力比较薄弱的地方首先开始,首先发展,首先胜利;而在那些反革命势力雄厚的地方,革命还是没有起来,或者发展得很慢。这是中国革命在过去长时期内已经遇到的情形。”由第一个基本点带来的另一个基本点就是革命的持久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过去已经花去了很长的时间,而要最后地彻底地解决内外反革命势力,我们还得准备再花一个应有的时间,像过去那样地过分的性急是不行的。”这两种特点、两种事实,要求我们改变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创造性运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提出并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1938年3月3日,在《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的临别赠言》中,毛泽东针对“中国必亡论”指出:“我们陕北公学同学出去一定有办法,办法就是画‘豆腐块’,在大路附近画‘豆腐块’。在‘豆腐块’边上我们暂时没有办法,因为那是大路、大城市,被日本据有优势武器的兵种占领着,这就是说,‘中国不是亡国,而是亡路’。日本得到了城市、大路的速决战,也就得到了乡村、小路的持久战。比方,陕北延安被占领了,我们就会在其他小块,无数乡村,无数小路打持久战。城市速决战日本可以取得胜利,乡村持久战是我们取得胜利……在这方面我们还可以讲讲十年内战时期许许多多的经验。”这里,毛泽东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在抗日战争形势下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与策略,抗日战争是“乡村持久战”。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持久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着重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条件,论述了相持阶段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在此阶段,“中国尚能保有大量的正规军,不过一方面因敌在其占领的大城市和大道中取战略守势,一方面因中国技术条件一时未能完备,尚难迅即举行战略反攻。除正面防御部队外,我军将大量地转入敌后,比较地分散配置,依托一切敌人未占区域,配合民众武装,向敌人占领地作广泛的和猛烈的游击战争……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做得好,可能使敌只能保守占领地三分之一左右的区域,三分之二左右仍然是我们的,这就是敌人的大失败,中国的大胜利”。“中国将变为独立国,还是沦为殖民地,不决定于第一阶段大城市之是否丧失,而决定于第二阶段全民族努力的程度。”毛泽东强调,日本占领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依重要性说是一等的,依面积和人口来说可能只是敌占区中之小半,而普遍地发展的游击区,反居其大半”。“总起来看,中国将是大块的乡村变为进步和光明的地区,而小块的敌占区,尤其是大城市,将暂时地变为落后和黑暗的地区。”毛泽东贯穿《论持久战》的中心思想和最基本的立论点仍然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思想。10月14日,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再次强调:“在今天的半殖民地大国如中国,存在着许多优良条件,利于我们组织坚持的长期的广大的战争,去反对占领城市的敌人,用犬牙交错的战争,将城市包围起来,孤立城市,从长期战争中逐渐生长自己力量,变化敌我形势,再配合之以世界的变动,就能把敌人驱逐出去而恢复城市。”
创造性运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毛泽东运用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把抗日游击战由战术提到战略高度,指导在敌后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毛泽东认为在一个大而弱的中国,与军力强大的苏联不同,游击战已不仅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一个以弱胜强和关系全局的战略问题。毛泽东指出:“敌人在我们这个大国中占地甚广,但他们的国家是小国,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并且由于中国的进步,就是说有共产党领导的坚强的军队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存在,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不是小规模的,而是大规模的……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毛泽东强调,处于敌后的游击战争,没有根据地是不能长期支持的。根据地是游击战争赖以执行自己的战略任务,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之目的战略基地。在抗日战争三个阶段中,游击战争在第一阶段中趁着敌后空虚将有一个普遍的发展,建立许多根据地,基本上威胁到敌人占领地的保守,因此第二阶段仍将有广大的战争。第二阶段中我之作战和阵地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个阶段,游击战仍将辅助运动战和阵地战而起战略配合作用。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游击战在整个抗日战争中的战略地位,仅仅次于运动战。八路军、新四军坚持的方针是“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成千上万个小股部队的游击战,合起来就是多次大兵团作战,是积诸多小胜为大胜;是发挥我国地广人多之优势、克服装备落后之劣势的有效途径,是以弱胜强的法宝和必由之路。
△ 康移风国画作品《游击队之歌》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游击战争,及时而大胆地向敌占区进军,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建立了陕甘宁、晋绥、晋察冀、冀热辽、晋冀豫、冀鲁豫、山东、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中、浙东、广东、琼崖、湘鄂赣、鄂豫皖、河南等19块抗日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八路军列编组成时只有不到5万人,新四军刚组建时为1万余人,军队到1945年春发展为91万人,另有民兵超200万人。这支人民武装力量发挥了独当一面的战略作用,形成了两个战场的战略格局。它打乱了侵华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变战略内线为战略外线,变战略包围为战略反包围,与正面战场构成了对日军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这是中国坚持持久战,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最佳作战模式。从全面抗战八年的时段划分看,国民党作为主力抗战,主要集中在战略防御阶段的一年多之中;共产党作为领导敌后武装力量和民众的抗战,则存在于相持阶段的五年多之中。从战略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已转变为主战场,敌后战场成为全面反攻、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战略基础,共产党已逐步为抗日战争的主力。“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了58%~75%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歼灭日军52.7万余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付出了伤亡61万余人的重大代价。
△ 渡江战役纪念馆内“百万雄师过大江”展陈
七、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继续奉行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战略,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区,为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重兵围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全面内战。为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富有远见的方针政策。总体上,仍然遵循毛泽东开辟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实施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战略。全国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体经历积极防御、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都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胜利,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彻底实现。
在积极防御阶段,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实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和积极防御的方针,“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全面内战开始时,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国民党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在严峻形势面前,中国共产党以解放区为依托,按照“必须作持久打算”“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的既定方针,紧紧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深入开展土地制度改革,激发他们发展生产和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仅1946年7月至10月的四个月中,各解放区就有30万翻身农民参加解放军。同时,民兵也有很大发展。军事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有效地打击敌人。在全面内战爆发的最初四个月,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队30万人,而人民解放军损失12万余人,但由于解放区人民踊跃参军等,人民解放军总兵力上升到137万人。国民党军队占领解放区城市153座,而解放军收复了48座城市,得失相较,解放区损失105座城市。一方得地失人,另一方失地得人,战争的形势正在向着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发展。之后,人民解放军继续依托解放区,实行内线作战,并逐步扩大战役规模。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解放军又歼灭国民党军队41万余人;国民党军队占领解放区城市87座,人民解放军收复城市也是87座,双方得失相当。四个月来,国民党军队已由战争初期的得地失人变为净损失40余万人而无地可得,人民解放军积极防御的方针取得重大胜利。从1947年3月开始,蒋介石放弃全面进攻计划,改为向陕北和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放弃延安,西北人民解放军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稳定了陕北战局。从1946年7月至1947年6月,经过一年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力量的重大变化。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下降为373万,其战线延长,战略机动兵力大为减少;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至195万人,机动兵力大为增强。
在战略进攻阶段,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分块分片完成农村包围城市并夺取城市的任务,先夺取小城市和中等城市,再夺取大城市。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地区。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接着陈赓、谢富治和陈毅、粟裕两支大军也相继出师南征。逐鹿中原的人民解放军经过四个月的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对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战略作用”。随着挺进中原的三路大军各一部战略展开任务的完成,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三块新解放区也实现了相互衔接。仍在内线作战的各路大军也同时加紧发起攻击并渐次转入反攻这种攻势作战。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收复延安。华东野战军收复胶东大片地区,山东地区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城市外,都得到解放。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将敌人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狭小地区。晋察冀野战军攻克华北重镇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晋冀鲁豫军区主力解放临汾,使晋冀鲁豫与晋绥两个解放区连成一片。人民解放军在转入战略进攻一年中,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2万人,收复和解放拥有3700万人口的15.6万平方公里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至1948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各游击队也迅速壮大,开辟了闽粤赣边、粤赣湘边、海南岛等10余块游击根据地,直接威胁着国民党统治区的后方。全国革命根据地的布局呈现出相互衔接、连成一片的有利态势,这是最终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经途径。各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巨大的革命热情。随着人民解放军占领和管理的城市越来越多,在关注农村土改政策的同时,中共中央对城市政策也开始重视起来。1948年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注意总结城市工作经验》的指示,要求全党切实注意做好城市工作,把夺取城市看作是人民革命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具体目标。
在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胜利之后,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在全国胜利已成定局,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使命已经完结,党的工作重心战略转移,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新时期。1948年9月8日至13日,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作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重要准备。会议要求,在军事上,要敢于攻击敌人重兵据守和坚固设防的大城市;在经济上,必须加强城市和工业的管理工作,使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地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战略决战的序幕首先从山东战场拉开,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攻下济南,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949年1月31日结束,人民军解放先后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使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各解放区人民以无比巨大的热情,以源源不绝的人力物力给予前线以空前规模的支援。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采取乡村包围城市“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毛泽东强调,我们党要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并将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作为中心任务。3月23日,中共中央及其所属机构由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迁往北平。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深有感触地说:“回想在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以后,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的卓越领导,中国革命有极大的可能到现在还没有胜利,那样,中国各族人民就还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之下,我们党就还在黑暗中苦斗。”这是对毛泽东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历史性贡献的最好诠释。毛泽东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伟大开创者。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开创的艰难历程,是一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在这一艰难而光辉历程中,充分彰显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伟大的真理品格、超凡的远见卓识和务实开拓的崇高精神,为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