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
——追忆习仲勋同志1961年在长葛的调查研究

2024-01-18作者

湘潮(上半月) 2023年12期
关键词:习仲勋调研群众

作者|李 熠

2023年10月15日,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110周年诞辰纪念日。习仲勋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早在抗日战争中期,中共中央西北局对习仲勋同志的鉴定中有这样一句评语:“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1961年4月,为解决“一平二调”、社队规模、分配制度、公共食堂等群众关心的焦点问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习仲勋受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委派,率领12人组成的中央工作组,到河南长葛县(今长葛市)蹲点调研,指导当地走出困境,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切后果责任由我负,才能让百姓敢说掏心掏肺的话

1961年4月10日,习仲勋率中央工作组来到“五风”(“官僚主义、强迫命令、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五股风)典型的长葛县,开始蹲点调研。在听取了县委第一书记张汉英的汇报后,习仲勋当即决定:县委书记处书记张继增等参加工作组配合工作,到存在问题多、情况复杂、离县委机关最近又能折射当时农村现状的和尚桥公社宗寨、樊楼、杜村寺这三种不同类型的生产大队,进行重点调查。

起初,调查工作遇到了一个难题。

4月11日,习仲勋带领曾一凡、侯亢和秘书张云,在张继增的陪同下,步行几里路,来到宗寨大队。时任大队党支部书记赵宪章等将习仲勋一行接进村子。在赵宪章家,习仲勋请村干部实话实说,村干部面面相觑,有点儿尴尬:县里的干部就在眼前,敢实话实说吗?

习仲勋再三鼓励他们,并说出了问题由他负责。见气氛慢慢缓和,村干部们这才开始讲了一点儿问题:

在“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下,宗寨大队在小队并大队、小村并大村、大村“割耳朵”(不要小自然村)后,发现规模过大,管不过来后,又把村子分开,重新合并。分分合合中,宗寨大队3943亩耕地被公社调走825亩,劳力被调走356个。另外调走红薯干和麦秸共13万斤、树木3260棵。新购置的23部双铧犁,还没解捆,就被全部调走。农民的牲畜、家禽、盆盆罐罐,甚至房屋,都被“一大二公”了,副业、手工业也被“五风”全给吹走了。

谁想不通或不服从,就会被“拔白旗”“拔暮气”“熬鹰”。农民、干部一个个屈服了:放弃了对土地、农具、耕牛、家具的拥有权。不仅宗寨大队如此,全县都是这个样。

赵宪章、刘水柱等村干部还向习仲勋反映:宗寨大队由一个富队变成了穷队不说,大办公共食堂由起初吃饱肚子不要粮票,到每人每天五到九两(十六两秤)的粮食标准,再经过出库关、磨面关、管理关、炊事关、打饭关、照顾关、干部多吃多占关等,最后群众吃到嘴里的粮食,四到五两就顶上了天。说是要“瓜菜代”,却并没有瓜菜充饥,榆树皮都被吃光,群众营养不良严重。145位老年人出现浮肿症状、中年妇女子宫下垂、小孩面如菜色。公共食堂缺燃料,烧完了树木烧农具,烧完了农具烧家具,甚至还烧饲料麦秸、民房木料。

此外,宗寨大队5头耕牛被调走、19匹骡马被调走了18匹。饿得连走路都很吃力的群众,为了活路,还不得不拉车、拉犁、推石磨。没有牲畜、家禽,就没有肥料。种地不上粪,粮食大减产,人民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

就这样,在习仲勋的带领下,中央工作组深入到长葛农村各大小生产队,全面调查了几年来的各方面情况,实实在在地掌握了第一手真实材料。

为了准确了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和群众的呼声,认真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习仲勋除了听取县、社、队干部汇报外,还带领工作组深入到群众中搞调查,倾听农民的真实声音。习仲勋深入到樊楼大队第五生产队46户农民家中走访调查,和农民促膝谈心,逐个了解群众对公共食堂的真正看法。其中43户农民都不赞成公共食堂再继续办下去,只有几个五保户和单身汉愿意吃公共食堂或同意办农忙食堂。在王庄张来头老人家,习仲勋问他:“我听说村里食堂停了,你认为是继续办下去好,还是停下好?”张来头回答:“虽说粮食少,但是停了好一些,各家可以随便自行调配。”习仲勋也明白了老人希望停办公共食堂在家吃饭的真实意愿。

在开展调查研究期间,习仲勋衣着朴素、平易近人、不摆官架子,和群众关系非常融洽。在县木材公司附近的井台上,习仲勋挽起袖子和群众一起推水车,群众见副总理衣着朴素,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都很快和他交上了朋友,有什么话都愿意对他说。习仲勋邀请郭银朝、蔡丙戌等农民到工作组驻地座谈后请他们吃饭,给他们碗里添饭,就像一家人。习仲勋还曾到地里同农民一起劳动。在替农民李恩绞辘轳时,习仲勋就一边和他拉家常,一边了解抗旱的情况。李恩说:“老天不给咱下雨,眼看麦苗都快要旱死了,听说习副总理和县委号召抗旱浇麦,我们就立即行动,能浇一分是一分,能浇一亩是一亩,浇浇总比不浇强啊!”当天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和许昌地委书记要来长葛汇报工作,看见习仲勋累得额头上冒着汗珠子,中央工作组的侯亢手拿铁锨配合他在一旁替农民李三运改水浇麦,走过来劝他说:“习副总理,时间到了,吴芝圃书记和赵天锡他们该来到了,咱得按时接见他们呢!”习仲勋停下绞辘轳,拿起李恩带着汗味的毛巾擦了一下脸,穿上袜子和鞋子,和李恩打了个招呼就要离开。听说替自己绞辘轳的是习副总理,李恩似乎有点不相信地问:“您就是中央派下来的习仲勋副总理?”侯亢介绍说:“他就是中央工作组的习仲勋副总理。”李恩激动得连忙上前拉住习仲勋的手说:“我可真不知道您是副总理呀!您不怪罪我吧?”习仲勋说:“哪里,哪里!今天能和兄弟们在一起劳动,我打心眼里高兴!你们既是宗寨大队的,咱们以后有机会在一起聊天。”

由于深入群众真心和农民交朋友,习仲勋掌握了许多有关农村的真实情况。习仲勋把问题都了解或记录得清清楚楚,为贯彻落实中央指示彻底反“五风”做好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事实根据。此次长葛调查前后历时共计135天,为我们党如何搞好调查研究留下了极为宝贵的重要经验,至今仍然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学习典范。

真理必须到群众中去找,通过人民群众找到最恰当、最真实、最正确的办法

习仲勋曾指出,共产党和人民政权,是替老百姓服务的,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这是调查研究的根本立场;要做好调查研究就必须走出“衙门”,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通过人民群众找到最恰当、最真实、最正确的办法。不论是21岁当选为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还是32岁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抑或是46岁成为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每到一个关键岗位,调查研究始终是他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调查研究实践中,习仲勋灵活运用科学调研方法,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突出基层导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突出求真导向;始终坚持提升实效,突出问题导向,察实情、听民声,发现新情况、寻找新思路、提出新对策,将调查研究实际成果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切实举措,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第一,习仲勋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为民谋福。在革命生涯的各个时期,习仲勋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总是设身处地为人民群众着想,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角度去想问题、办事情。为扭转“大跃进”时的浮夸风,他深入河南长葛,蹲点调研,解决了群众口粮严重不足的燃眉之急,挽救了很多挨饿群众的生命。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习仲勋为解决当时的“偷渡外逃”难题,运用实地调查等科学调研方法,多次沉到一线、了解实情,得出了“制止群众性外逃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经济,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正确结论,并第一个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给广东“放权”,让广东先行一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正是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大量调研实践中,习仲勋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提出了“只有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方面”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

第二,习仲勋坚持实事求是,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一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为党和人民作出过多方面的重要贡献。他坚守党性原则,坚持真理,立足“实事”。习仲勋曾指出:“我们讲党性,我看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在调查研究中,习仲勋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表现出了一位共产党人崇高的党性修养。抗日战争后期,陕甘宁边区遇到严重经济困难。时任中共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的习仲勋带领调查组到郝家桥村蹲点调查,实事求是分析郝家桥经验,帮助各级组织制订生产计划,推广新耕作技术,基本解决了边区吃饭问题。解放战争后期,陕甘宁边区土地改革中的“左”倾问题十分严重。主持西北局工作的习仲勋“解剖麻雀”、实地调研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三次致电毛泽东,直言不讳建议“要注意克服土地改革中‘左’的情绪”“按三类地区有区别地进行土地改革”,推动土改工作健康发展。

第三,习仲勋勇于直面问题、发扬担当精神。在调查研究中,习仲勋坚持以“问题导向”引领“调研方向”,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有效办法,解决难题。习仲勋特别善于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号称“万里黄河第一坝”,修建三门峡大坝会淹没陕西渭南等地区的部分土地,面临拆迁问题和移民问题,当时争议很大。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的习仲勋带着问题意识赴该地调查研究。他直面问题、指出问题,强调要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从这个角度找出黄河淤积的根源,既要客观决策,从政治的高度看待三门峡大坝修建,又要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解决好三门峡的技术问题、预算问题,实现政治与客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确保建坝决策的科学性。通过扎实有效的调查研究,习仲勋发现苏联专家提供的方案中存在设计隐患,他积极呼吁要用辩证法的观点,找到泥沙堆积的客观规律,从而进行决策,尊重科学,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研究技术问题,确定三门峡工程设计高程和蓄水高程。虽然他的正确建议未能被及时采纳,但他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问题、力排众议,充分反映了客观公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担当精神。

要学会实事求是,一切经过调查研究

习仲勋曾在长葛县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一切决定都要事先调查研究,不能凭主观推断臆想,不能光看现象,要看本质,要看出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将来有何结果,群众有何反映,问题如何解决,学会实事求是。”

一是要在事先“预习”上下功夫,避免形式主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调查研究亦如此。调研前若准备充分,调研时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若事前无准备,临时抱佛脚,就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调查研究中,习仲勋身体力行反对形式主义,脚踏实地发扬务实作风。他下基层从来都是轻车从简,深入一线后,既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实地视察,同群众近距离接触,利用一切机会同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聊天交谈、了解民情;又召开干部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级干部汇报情况、集中讨论,力求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当前,事先摸清底、备好课,充分认识了解调研对象,对调研成功意义重大。要摸清大致“路数”,防止“调”不到点子上、不在一个频道上,要通过网络查询、对口询问、侧面了解等办法,准确把握调研对象的情况特点,围绕不同行业、岗位、文化风俗、年龄结构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做好情况摸底,为迅速进入调研情境、听真话查实情营造良好氛围。

二是要在瞄准“靶向”上下功夫,突出问题导向。习仲勋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到实践中去调查研究,到群众中去听取意见,在实践中辨明是非,统一认识。”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习仲勋赴河南长葛调研,考察重点之一是退赔问题的落实情况。退赔问题是中央十二条指示的中心内容,也是彻底根除“五风”、调动群众积极性的根本政策。他通过群众座谈访谈等调研方法开展蹲点调研,发现该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退赔不彻底、退赔实物少、作价不合理等问题。为此,他参与计算、审核等多个环节,又运用跟踪调查等科学方法,追踪各地执行情况,深刻强调“退赔彻底了,才能取信于民,使群众相信党、相信党的政策的正确性”。这启示我们,只有带着问题调研,调研时才能心中有数,才能知道该往哪走、该向哪看。调研前,要聚焦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阶段性重点任务,结合本地实际,瞄准社会关注热点、群众急难愁盼、工作短板弱项,事先梳理出问题清单、诉求台账,深层次切入调研,做到切口准、破题深、落点实。

△ 习仲勋长葛调查笔记节选

三是要在追求“效果”上下功夫,体现人民至上。在调查研究中,习仲勋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做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不断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担任边区特委军委委员书记时,习仲勋解决了根据地军民吃饭、生活给养难题;主政西北时,他解决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关心的畜牧业发展难题;出任国务院副总理时,解决了基层群众发愁的公共食堂问题;复出主持广东省工作时,他又解决了广大群众盼望的农业发展问题……习仲勋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问题意识,把调查研究工作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紧密结合起来,多次沉到基层、深入一线,使用座谈访谈等调研方法,全面准确地掌握现实情况,细致透彻地分析问题症结,在此基础上科学决策,提出有效办法,为群众解决难题。在新时代的今天,要想调研出实效,方法依旧是关键。要因地制宜、因事而异,根据调研对象、地点、任务和要求等的不同,提前设计和筛选好方法,备好管用顶硬的“工具箱”。

毛泽东曾高度赞誉习仲勋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这正如1942年西北局高干会议期间,党组织对习仲勋作的鉴定中指出的那样,“他是站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来解决群众的问题,总是把群众的事情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而又设身处地地替他们设想,设想怎样才是对的,尤其设想怎样对群众有好处,而没有丝毫的主观主义气味”。大河泱泱,山高水长。习仲勋同志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标杆和楷模,是当之无愧的我们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新征程上,我们对习仲勋同志的最好告慰,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习仲勋调研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