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感觉统合理论的儿童游戏化康复训练玩具设计

2024-01-18成云飞丛晓妍

设计 2023年24期
关键词:儿童心理玩具儿童

成云飞 丛晓妍

关键词:感觉统合训练;儿童;玩具;游戏化设计;儿童心理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也随之日趋激烈,更多的人将关注点重点转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上。可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不平衡等感觉统合失调症状的比例在逐年增加。当感觉刺激信息不能进行有用的组合,而出现学习与交往上的困难,这种现象被称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vedys- function SID)[1] 任桂英、王玉凤[2] 等学者在调查的部分儿童中发现有35.9% 的儿童患有轻度感统失调,10.3% 的儿童患有重度感统失调。黄悦勤等学者[3] 研究指出,儿童在 3~6 岁时是儿童SID 干预治疗的黄金期,为了关照SID 儿童健康状况,更好地引导儿童参与感觉统合训练,将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儿童玩具的设计中,希望能够在儿童玩具的过程中,有效改善其感觉统合能力。

一、感觉统合理论及儿童游戏化理论

(一)感觉统合理论与感觉统合训练

感觉统合理论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医学家、心理学家艾尔丝[4] 最早提出的。他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结合指出,如图1,感觉信息的整合过程[5]:大脑中把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通过脑干和内耳前庭系统进行组织、分析和决策,随后将收到的信息输入到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再探索从前的经验从而作出比较和决策,进而形成初步的认知,调整其输出模式随后作出反应。

儿童SID 就是大脑的感觉整合过程无法进行正常运转,其表现为视听语言障碍、动作协调障碍、触觉防御障碍、情感障碍、性格障碍及认知障碍[6] 等。王梦花等学者[6] 通过大量的实践,最终提出感统训练对SID 儿童的矫正和治疗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大部分孩子并不能理解并且对这种传统的康复训练方法较为排斥,即使按照家长或老师的要求完成了训练,也会给孩子的童年生活造成阴影。国内外一些学者探寻着帮助儿童改善SID 的各种方法:广东工业大学的孔齐[7] 从心理层面出发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特性,加入多人参与元素,通过“群体效应”引导儿童有效参与感觉统合训练;邓芳[8] 等学者深入研究SID 儿童各方面生理特性,探索将体育游戏与感觉统合训练的融合,促进大脑感觉统合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二)儿童游戏理论概述

游戏不仅包含儿童玩的各种各样的游戏,也包括成人的各种活动,可以说贯穿于人的一生,从儿童早年时期到健康的成年期,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本质上就是游戏的过程。

1. 儿童游戏的基本观点: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活动”是其主要的组成因素,起着相对主导的作用;学龄前时期,游戏是儿童(3~6岁)的主导活动。

2. 儿童游戏具有鲜明的特点:儿童游戏的过程是具有相对鲜明特点的,观察儿童表情、动作和语言,从这3 个方面入手就可判断儿童是否在游戏。例如洗澡时,儿童手里拿的物体不经意间掉进水里溅起一圈水花,这时这个动作就会引起儿童嬉戏的心理,本来严肃的表情会因此变成大笑,手里的动作会再一次重复,言语也多了起来。

3. 游戏性体验:游戏性体验是参与者游戏过程中真实感受下的收获,与他人的观察判断无关,是参与者的主观感觉与心理体验。游戏给儿童带来的不仅是刺激性的快乐体验,还有一种特殊的“我向的”控制关系,如当儿童在成人的要求下被迫喝下难以下咽的“苦药”后,也“报复性”地让他的娃娃做同样的事,这时儿童与外部环境就形成了一种“我向的”控制关系,儿童就会从中获得“自由”的快乐体验。

二、用户需求调查及儿童游戏交互模式

(一)关键问题调查提取及用户习性研究

首先,对儿童家长或教育从业者进行调查和采访,如图2 所示,大多数儿童家长都认为孩子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症状时,应该进行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治疗;若孩子出现SID 症状时,相对孩子的外在平衡能力来说,他们还是更加看重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健康发展;对于市场上出现的感觉统合训练玩具,家长更注重该玩具是否能够对孩子的感觉统合能力起到积极的效果;对于感觉统合训练玩具,家长更加信任建设类玩具或智能交互类玩具,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改善感觉统合能力。

游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相对主导的作用,而玩具则是游戏表达方式的载体,是游戏表达的一种工具。随着时代的变迁,儿童游戏的方式从原来的邻里之间的玩耍,逐渐變成家中单独的游戏,通过玩具设计的方式表现出来。而玩具则成为成年人“教养”儿童的一种手段。

接下来对儿童进行行为的观察与问题调查,90% 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加,所接触玩具的时间就会大大降低。如图3 所示,在儿童上小学以后,不论是家长还是校内老师,都不会允许孩子长时间玩游戏或玩具,并认为玩具是学龄前儿童的工具,随着年龄的增长更重要的是应该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去。随着科技的发展,儿童接触电子设备的时期也大大提前,甚至在婴幼儿时期就已经使用电子设备玩耍。因此,电子游戏玩具是目前最受儿童欢迎的游戏玩具;建设类玩具是其次受儿童欢迎的玩具;毛绒、卡通形状类玩具排在最后,据儿童家长所述,毛绒类玩具是最容易吸引儿童的玩具,但也是最先被儿童摒弃的玩具类型之一。

(二)儿童游戏交互设计感觉统合康复训练模式

SID 儿童通过一定的重复练习之后达到预期目标,即将“重复练习”的过程用游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帮助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实现感觉统合训练。经过阅读相关文献、调查及研究相关用户习性特征,分析得出目标用户的需求: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以游戏“闯关”的形式,结合儿童游戏心理特征,吸引儿童主动参与感觉统合训练提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设置难度系数不同的游戏形式培养孩子的求胜心理。将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中引入游戏交互设计理念:一是支持儿童的游戏心理,满足儿童自身成长发展需要的交互类玩具需求。给儿童与玩具、儿童与康复训练之间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和交互的空间。

游戏交互类感觉统合训练玩具作为一种新的儿童SID 疗法:由大脑和神经肌肉统合协调产生的动作的发展;对儿童五感的刺激。同时也能促进儿童的多方面能力发展:如对自身的控制力、大脑的思维想象力、记忆力、手眼协调能力等的发展。交互式玩具有利于发展儿童与人的交流、沟通能力,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象观甚至道德观。更有利于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如对事物的好奇心、游戏中勇于探索的精神、助人为乐的爱心和主动独立完成、积极创新的性格。

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现状分析与kano理论模型构建

(一)感觉统合訓练产品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儿童的关照程度的增加,我国在儿童的健康成长上的投入也更多,市场上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感觉统合训练机构也随之越来越多,然而,相关训练的儿童产品和机构的“质量”参差不齐。

1. 产品功能单一、造型缺乏创新性: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等发现,市场上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虽然满足功能需求,但使用的方式方法单一。造型设计简单“一眼见底”的设计对于学龄前的儿童来说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

2. 训练效果不明显:当前大部分感觉统合训练产品功能样式较为传统,即使在材质、造型设计方面有所改良,儿童不存在排斥心理,也很难引导其进行长期的训练,达不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3. 产品设计盲从性:如今,越来越多的感觉统合训练产品被设计出来,但大多数产品造型设计盲目遵循传统的设计方法,忽略了儿童真实的心理认知需求。难以发挥出产品的真正功能价值。

4. 忽略儿童心理因素:通过实地观察发现,儿童对于感觉统合训练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大多数儿童都是在家长的强迫下完成训练要求,少数儿童甚至存在逆反心理,拒绝配合家长以及专业训练教师的要求。这样下去,不仅达不到感觉统合训练目标,还会适得其反对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给儿童留下童年阴影。

(二)Kano 模型理论概述

20 世纪 80 年代, 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狩野纪昭(NoriakiKano)提出Kano 模型的理论,后来,这个理论又经过不断完善与发展被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即从用户本身出发,将产品的功能进行层级划分,获取用户需求及满意度并进行排序,以指导产品创新设计。[9]根据用户的主观认知、影响用户满意度的需求将Kano 模型分为5类:即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兴奋型需求、无差异需求、反向型需求[10],如图4 所示。

基本型需求(M):即产品的必要属性,当需求满足用户时,用户的满意度不会增加,若需求得不到满足,用户的满意度就会大大降低。

期望型需求(O):用户满意度和需求的满足程度呈正相关。

兴奋型需求(A):该需求并不会令用户有过多的期望。若一旦满足了此需求则会令用户感到惊喜,即使该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也不会影响用户对该产品的满意度。

无差异需求(I):用户满意度和这个需求没有关系,是否满足这个需求并不影响用户满意度。

逆向型需求(R):需求与用户的满意度呈负相关性。

(三)实践与分析

采用Kano 模型评价表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调研,了解用户对目前感觉统合训练玩具的需求与体验。但3-6 岁学龄前的儿童尚不具备完成问卷的能力,因此,将调研对象确定为儿童家长及与儿童接触的教育从业者。问卷中将问题大体分为具备该功能与不具备该功能,问题选项分为5 个:喜欢、理所当然、无所谓、勉强忍受、厌恶,获取用户对于该功能的态度,见表1。将收集到的数据根据 Kano 模型的需求评估进行整理分类,见表2。

根据Kano 模型用户需求评估,计算出用户对该功能的满意度:满意(SI)、 不满意(DSI)确定用户的需求层级:

以满意(SI)为横坐标、不满意(DSI)为纵坐标,得出用户的需求要素图,如图5 所示。以坐标原点为中心,距离原点越远的需求要素产品设计的开发度越高:可操作性>互动性>体验感>趣味性>智能交互>结构>材质>附加功能。由此可知,除了基本的康复训练功能、产品安全性保障外。在产品设计时,感觉统合训练产品的可操作性以及互动体验感对于用户的吸引力更大,受到用户的重视。相对其趣味性以及智能交互性属于必备需求,也是当前产品设计的发展趋势比较受到用户的关注。而产品的结构、材质以及附加功能属于无差异需求,在设计时可以相对轻视,达到产品的设计标准即可。

四、游戏化感觉统合训练产品设计策略

(一)游戏化设计模型构建

游戏化设计的模型最基本的要包括游戏目标、游戏的控制、一定的反馈和相应的互动模式。

游戏构成模块[11],设计模型有 5 个基本模块,如图6 所示。

1. 目标:主要包括操作任务、任务流程、信息架构。游戏参与者在进行游戏之前首先应该有一个目标来对比,有目标才有游戏进行下去的动力。

2. 控制:主要包括任务道具、操作权限、用户行为。在游戏过程中可自由操控游戏设定是游戏化设计的核心。

3. 反馈:主要包括积分或金币奖励、灯光或声音效果和用户及系统状态。游戏过程中的反馈,是抓住游戏参与者心理的关键。

4. 互动工具:主要包括交互方式和功能组件。

(二)游戏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一定的目标和流畅的游戏流程。游戏中根据参与者的水平设置不同难度水平的目标是抓住用户游戏心理的关键,一个不容易达成的目标可以先分成多个不同的小目标,以简单任务为基础。这样既能勾起用户的求胜心理,又能吸引用户不断进行游戏。

2. 良好的情感体验。用户进行游戏的过程就是一种情感体验,以用户为中心主导的、在可控的范围内,带动内心的情绪状态的体验游戏。

3. 正向反馈。一个游戏化设计的成功离不开其正面而正确的反馈,游戏中并不需要过多反馈。正确抓住用户游戏心理、带有一定奖励机制和鼓励式教育组成游戏中正向反馈的系统。

4. 适当的激励与挑战。激励是增强用户行为动机的关键。挑战是进一步引导用户跳出“舒适圈”的基本要求,有效的激励可以促进用户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满足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适当的挑战也是关键要素,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超出其能力范围影响用户的求胜心理而导致其放弃。

(三)游戏化感觉统合训练设计策略

儿童游戏的过程也伴随着其成长的过程,将儿童的游戏心理运用到感觉统合训练中,不仅可以达到每天感觉统合训练的康复要求,并且满足用户对于产品设计开发的可操作性需求,充分关注用户心理因素,在游戏过程中给予儿童渴望的“空间”,进行高质量的康复训练。如图7 所示。

1. 游戏化交互设计:游戏化儿童玩具加入交互设计元素,打破传统的单一结构、教条的训练模式。运用“游戏”的方式,充分考虑儿童的求胜心理,游戏使用方式简便、通俗易懂。根据Kano 模型功能需求表,排除其他功能要素,抓住用户相对重视的可操作性、互动体验性等需求。从注重儿童心理状态的角度设置不同关卡难度,引导儿童完成关卡目标任务,在游戏中实现康复训练。

2. 玩具设计添加传感器设备:游戏化儿童玩具添置传感器设备,用户参与游戏过程中时刻通过传感器关注用户心理状态,如用户力度逐渐变大,则系统主动调节难度以达到低级难度,并加以正向反馈鼓励儿童不断产生兴趣,如用户短时间完成目标任务,则会通过传感器进行负向反馈,系统加大难度调节。从而进一步达到感觉统合训练的目的。

五、儿童游戏化感觉统合训练玩具方案设计

(一)游戏化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玩具设计要素

1. 玩具造型设计新颖,在儿童使用其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对儿童五感的刺激,达到提高儿童感觉统合功能的目的。

2. 添加游戏化设计元素,充分利用儿童的游戏心理、求胜心理等,使儿童自主地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玩具使用方法要通俗易懂,便于儿童操作;游戏关卡尽量分阶段设置游戏关卡难度,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

3. 玩具使用場景尽量采用家用式,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在家中进行感觉统合的康复训练,一方面可以保证孩子在训练过程中的安全,另一方面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培养;

4. 反馈设计,在游戏过程中,有所反馈是提高儿童的参与感、成就感,也是儿童坚持训练的保障;

5. 玩具使用人群尽量针对学龄前的儿童设计:运用查阅文献等方法发现,学龄前儿童是感统训练的黄金期,也是进行感统训练最合适的时期。

(二)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产品设计

通过上述对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玩具的设计要素分析,加入游戏化设计元素,根据Kano 模型从而得出的功能需求表,从而展开详细的玩具设计。如图8 所示,这款玩具首先有两种训练模式,一是可以互相组合,二是按显示器上给出的图案进行组合,并且显示器可以根据儿童的训练要求设置不同的难度系数。

对儿童在视觉、触觉方面的帮助:儿童在使用这类玩具时,首先用手把玩凹凸的积木观察玩具特点,在碰触凹凸的积木时刺激儿童的触觉,不同颜色的积木刺激儿童对颜色的认知能力,根据显示器面板出现的图案,找到自己需要的颜色,达到刺激孩子的视觉感受器的作用;

对儿童的本体觉以及平衡觉方面的帮助:儿童根据显示器提供的颜色、位置信息找到合适的积木,要将积木插到显示器合适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儿童独立完成时需要上身弓起底盘稳住,手眼协调拿着积木送到合适的插口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的本体觉以及平衡觉。

对儿童的视觉、听觉方面的帮助:在儿童完成这一游戏过程后,系统会出现正向反馈来鼓励儿童完成游戏,这时系统会发出美妙的音乐,显示器板两旁的灯也会温柔地给予孩子灯光秀奖励,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出现长时间间断,系统则会通过传感器识别自动降低游戏难度,或者出现提示音给孩子以鼓励与帮助。

结论

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备受关注。如今,儿童玩具的地位也只升不减,一款给儿童带来欢乐的玩具是家长所期望孩子拥有的,一款能够帮助儿童改善不良因素的玩具更是家长孩子所需要的。这款玩具正是迎合了家长迫切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的想法而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改善感觉统合能力,打破了传统的感觉统合训练模式,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儿童自觉参与训练。但该玩具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该玩具互动方式较单一等。

猜你喜欢

儿童心理玩具儿童
爱与职责——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思考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国内留守儿童心理弹性Meta分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