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颂飞:可持续观念深入社会是一种观念范式的转变

2024-01-18

设计 2023年24期
关键词:文化设计发展

受访者:何颂飞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产品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采访人:李叶 李杰

《设计》:何为可持续设计观?可持续设计包括哪些方面?请分享下您对可持续设计的个人理解。

何颂飞:可持续设计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早在1987 年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就从全球环境和人类的关系研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求,但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要求设计师从环境、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进行思考。这也是可持续设计研究通常理解的三个基本领域。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近年来是很重视可持续发展的,从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到双碳目标的提出,再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从价值建构、发展目标、顶层设计到发展路径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是推动我国可持续设计发展的重要政治动力。从我个人对政策的理解来看,中国将可持续发展放在了极高的认知层面,是关乎中国未来走向的重要原则。可持续设计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是需要所有设计专业共同关注和投入的。

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反思的必然和现实需求。中国有着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面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维护人与人的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系统的可持续思想。古代中国两个主要的本土思想体系,道家和儒家都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道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儒家关注人与人的社会和谐。追求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性特点。中国古代还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朴素的循环观念,强调事物的循环往复,相互转化,这都是中国特有的哲学和文化认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造物和设计活动。

无论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传承,还是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可持续都是未来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可持续设计的价值在于人们面向未来,需要从目标、路线、组织、策略、方法、工具、评估等环节以及设计教育、职业认知等方面形成可持续的社会系统机制。可持续的观念深入全社会、各领域,是一种观念范式的转变。

《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核心价值观和原则是什么?

何颂飞:我认为可持续设计的核心和根本原则是围绕着人类如何有节制地满足欲望展开的。要从社会全体认知上建立资源的共享而非占有的价值观。社会达成共识的可持续设计原则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不可否认,人类对自身欲望的满足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的原始动力。在工业革命之后,技术和商业发展都大大推动了人类物欲的满足。工业化的核心是制造业,商业是以物质的生产、消费为基础,其基本逻辑是物质产品的占有,人们以占有物质的能力、程度来进行社会角色的区分。这样的社会系统中的设计也是以“物”为中心的,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都是围绕物质产品的占有消费来展开的。工业化时代对设计价值的认知是,大工业化的生产效率对人类物质生活的满足具有社会进步性,人们在物质需求的层面达到了“平等”,前工业社会,只有贵族才享有好的生活品质。因此基于满足物欲的设计是正当的。全球化的工商业完成了设计推动占有价值的社会规训,形成了设计的普世价值认知。

信息时代在工业时代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人们对具身性的价值认知推动了时尚产业的深度发展。工业化是规模化发展,一定程度上是对个体的个性发展具有约束和限制,我们很难对每个人进行精准的定制化的设计和生产,因此对个性需求的滿足在规模化生产面前,只能有限实施,比如CMF 设计、风格化设计,或者从社会学角度对消费者进行符号化规训,让消费者通过符号产品的选择对自身进行社会角色的归类。所以时装、首饰等倾向满足个性的产品有强烈的手工加工的保留。工业化推动的物质丰裕和信息化打开了人们自由表达的时代,人们对自身的个性释放和具身体验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个性的满足成了新的正当性,人的个性需求是设计无法绕开的目标。从商业层面看,人类的欲望在进化。用户研究、市场研究、体验设计、品牌策划都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时代技术生产的效率、信息时代个性需求的发掘和释放,在双重驱动下,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是空前的。整个社会在这样的语境中发展,必然会发现,地球环境无法承受人类对欲望无限制地满足。人类终于意识到如果不改变旧有的范式,人类的未来可能是毁灭。人类的生存依赖于环境的可持续,人类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可持续。

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在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倾向性,比如在社会可持续的创新领域对社区的主体性、空间的公共性等有更多的关注。在共识的基础上,可持续设计形成了几个基本原则:1、代际公平性原则:我们不应该超前消耗后代的资源,设计应当努力实现当代与未来世代的公平;2、环境和谐性原则: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设计需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保持与环境的互惠共生的关系;3、需求合理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而不是部分人的特定需求。更强调研究人的真实需求,形成更健康、更合理的生活方式。

《设计》:北京服装学院产品设计系的教学/ 实践特点有哪些?涉及可持续设计的哪些方面?是否有所侧重?您个人深入研究可持续设计的哪些领域?

何颂飞:北京服装学院是中国第一所立足于时尚产业、融合时尚、艺术与科技,覆盖各个生活方式领域的设计院校。我们的产品设计专业也是立足时尚认知和产业发展来设立的,也是我们不同于许多院校产品设计与工业设计的地方。北服把首饰、箱包、鞋品等具有服饰时尚特色的品类明确树立为产品设计发展的方向,也立足生活需求和学科生态,延展到生活方式、虚拟时尚等领域。

在中国刚进行改革开放,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时候,时尚的理解主要是服务于我们国家的纺织行业,拉动需求,促进消费。基于“生产——消费”模式的时尚观,对于形成流行趋势,推动产品的符号化消费具有较高的效率。不断地构建人们的物质欲望,迅速地产生了商业利润,但相对应地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消耗更多的能源,产生更多的污染,物质产品在生活中快速产生、快速废弃形成了浪费。随着国家反思,调整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强调绿色生态的重要性,也促使设计领域重新思考设计的价值,需要深刻思考时尚的内涵精神,基于可持续发展来重构时尚的定义。

北京服装学院的可持续思考是应该围绕可持续的时尚来展开的,即在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的同时,提倡合理的、负责任的生活方式。要从社会整体和国情需要来考虑中国的时尚,尤其是在国家定义“中国式现代化”的语境下,从14 亿人民的共同发展的立场上思考中国人民需要的时尚。时尚是要在一个环境、社会、产业和文化交融的生态中重新建构的设计系统。我们近年的可持续设计教学就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来进行的,如绿色、生态材料的开发与设计应用,产品- 服务系统设计、社会创新等。

我个人的可持续设计研究在初期是对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尝试,因此对从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几个基本领域都做探索,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对可持续设计的理解,对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认知。学习生态学知识,社会学理论,探索通过交互设计、体验设计、模块化设计、服务设计来达到提升用户体验,减少浪费,资源共享的可持续目的,这基本还是在传统工业设计领域中进行可持续实践。后来学习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循环设计等可持续概念,尝试更多的可持续设计尝试,基本上认为可以通过可持续设计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都尽可能地去做。

在一段时间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后,我意识到中国的可持续设计与西方在背景和需求上是有区别的。究其根源,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不同,我们的文化背景、历史传承在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了矛盾,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我主要的可持续设计研究是基于中国的文化语境对中国社会问题的设计思考,集中在社会可持续和文化可持续领域。研究和实践更加系统,研究也更深入,对中国发展问题理解也更深刻了。从2012 年开始,我的主要工作放在乡村与城市发展关系的研究上,包括乡村振兴的设计、城市更新的设计、社会创新的设计等,把生物多样性、空间规划、文化保护、地域产品开发、社会活动、媒介传播等内容都系统地安排下去。比如,我认为食物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重要桥梁和文化载体,2014 年开始系统地进行食物设计的研究和实践,通过食物将地域文化、地域场域、商业推广结合,实现小区域的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综合的可持续。

《设计》:在您的研究领域中,中国传统工艺/ 设计是如何体现可持续理念的?现代设计师应当如何传承和发展有中国传统的可持续策略?

何颂飞:传统工艺文化的发展我也一直在做,我把它放在文化可持续的研究中,中国传统的工艺设计是根植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的,是在生态、生产、生活的系统中产生的。我认为所有的传统工艺的传统保护研究是一部分工作,但那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工艺知识系统的了解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護有一套逻辑,就像文物保护一样,保留下来是目的。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一定是要进行系统创新才能真正将传统工艺发展起来。我基本的观点就是一定要通过设计创新,让传统工艺回到现代生活方式中,生活中没有用的工艺,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工艺很难传承下来,只能在博物馆里。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传统工艺的文化特色和在生活中的价值,来制定发展思路。

对于传统工艺的传承,我个人总结有三个要点:首先是对传统工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其文化特色和工艺特点,包括其局限性,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确定传承的工艺文化基因,确保设计仍然被大家认可为在“传统”的范围内,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对局限性的了解找到传承困难的瓶颈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或者设计来解决。其次,是通过

研究现代生活需求,在现代生活方式语境中寻找传统工艺生存的空间和可能性。传统工艺只有与现代生活结合才能有继续传承的机遇点。

第三,通过设计方法来催生传统工艺的创新。只有不断地在传统工艺中注入新需求、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创新,才能真正让传统文化可持续地传承发展下去。

《设计》:您在设计中如何平衡可持续理念和设计审美需求?如何在设计实践中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

何颂飞:我不认为可持续的理念与设计审美有冲突的地方,为了可持续可以牺牲审美,或者有较高的审美需求让可持续目标进行妥协,二者是完全可以协调的。在设计的训练中,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一直是设计的基本要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讲审美要“衔华佩实”,不能文过饰非。在设计中追求可持续性,并不影响形式的表达,甚至生态环保的材料和技术能够提供新的形式语言和可能性。实际上,当我们的设计超越基于物质的设计的时候,如服务设计,社会设计,甚至已经没有一个具体的实体产品来承载“造型”,来体现传统意义上形态审美了,审美在新的设计范式中也在进化和升华。

可持续是一个面向未来的目标,是需要系统地认知,逐渐地去完成,没有一个设计在完成后就达到了所谓的“可持续”,可持续设计是一种基于目标的不断完善,且具有多元路径的设计思维。我认为首先设计需要从问题的本质上进行思考和研究,比如解决交通问题不是一定要拥有一辆车,可以是一个服务系统。能够从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是设计是很重要的素质,也是设计方法的起点和核心。其次是设计师应该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方案,设计师的训练往往会关注诸多的要素,如造型、色彩、工艺等,忽视了系统中的结构关系。因此在设计中梳理复杂问题的各要素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基于要素关系的设计才是真正意义的系统设计,才能考虑如何既达到需求目的,又能够兼容可持续的目标。另外,实施可持续设计,有多元的方法,如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模块化更换的部件,使用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使用节能降耗的生产方式,考虑循环利用的可能,用非物质的服务替代产品的占有,使用分散式技术达到目的等。

《设计》:可持续设计的发展演变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为可持续设计提供了哪些新的方法和路径?

何颂飞: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与可持续设计的关系是需要基于分析和梳理进行论述,有些领域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太阳能,有些领域却不是核心问题,如社区营造,解决问题不是一定都需要新的技术和新的材料。

技术应用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就如核能一样取决于人们的目的。人工智能有很多优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开发效率,设计更加环保的技术和产品;可以通过数据分析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可以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加强环境的监管等。通过创新方法和系统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技术向善,与环境友好的原则,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助力和催化剂,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为可持续发展赋能,有助于构建人类可持续的未来。对人工智能进行有效的管控是世界关注的问题,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安全、可靠、可控,是直接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我总体上是乐观地看待人工智能对可持续的影响。

《设计》:请分享几个可持续设计研究成果及产学研应用案例。

何颂飞:我分享几个我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可持续设计的案例,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第一个是我们从电子废弃物回收的角度做的设计探索。电子产品的大量使用和快速更新换代,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废弃物,当时电子垃圾的回收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我们将电子废弃物的部件进行分解,设计成时尚的首饰产品。并尝试建立一个商业模式,电子产品的主人可以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废弃电子产品交给专门的回收企业,获得自己废弃产品部件做成的首饰。(图1、图2)

第二个案例是基于传统农耕系统进行的系统设计。我们在陕北榆林佳县泥河沟村进行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泥河沟村古枣园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里的红枣种植是传承了千年的古老农耕系统。设计团队在村里从生物多样性到村落保护、产业发展等做了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其中生态厕所的系列设计既尊重了红枣农作粪肥使用的农耕传统,又满足现代生活文明卫生的需要,利用当地的材料,低成本建造的设计。设计成果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亚太遗产创新奖。(图3)

第三个案例是我们在福建光泽县进行的乡村振兴设计工作成果之一的食物设计。我们与中科院南京植物所的专家一起调查光泽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可食用的植物资源,研究当地传统的饮食文化,带领学生对当地传统的野生植物“薜荔”“鼠曲草”、传统食物“文子”和“擂茶”进行研究和共创,通过社会创新和设计,开发基于传统的系列新的食物。以当地传统食物作为载体的设计研究一直是我们进行乡村振兴可持续设计的重点。(图4)

第四个案例是我们在福建顺昌县进行的城市更新设计研究,与建筑设计团队、当地社区群众通过进行参与式共创设计研究进行社会设计,设计了一个适合当地百姓需求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图5、图6)

《设计》:可持续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它如何帮人类应对未来的挑战?

何颂飞: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总的目标,可持续不是发展的“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不可回避。人们需要用全新的视角思考发展范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建设可持续的乡村、城市和社区,系统建构人们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我个人认为有几个方向是人们在未来必然重点发展的:

1. 与自然共情的设计。在人类世,充分理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影响,激发生物多样性和自然友好的可持续设计解决方案,建设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2.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路程短,绿色程度高的经济模式,推动可持续程度高的商业模式。

3. 低碳生活方式设计。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共同引导低碳消费和生活方式,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的目标。

4. 文化可持续设计。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日趋同质化,人类的迁徙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具有焦虑。文化如何可持续是设计的新命题。

《设计》: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巨变的当下,可持续设计在中国如何走出自己特色的“美麗中国”发展之路?

何颂飞:可持续设计既是设计的认识论,也是设计的方法论。抽象来看,可持续设计解决的是人类与地球和谐相处的问题,这是人类共同发展的主题,就像联合国发布的17 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样,是人类共同的需求。我们更需要深刻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国情特色,找到我们自己的发展问题所在。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几千年的农耕历史所形成的文化核心与一百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形成的资本与文化的矛盾,文化的核心是保持,而资本的基本逻辑是冲开壁垒,形成流通变化。西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全球一体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是我们可持续发展面临第一个主要矛盾;二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后,完成产业化分工,大力发展了制造业,其核心逻辑是提倡物质的占有,而信息时代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物质的共享,这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矛盾。我们只有根据自身生态、社会、经济、文化的客观状况和局限来解析我们自身的发展问题,通过设计创新来找到解决方法,建设适合我们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猜你喜欢

文化设计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谁远谁近?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