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研究

2024-01-18赵芳莲

山西农经 2023年23期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农村

□赵芳莲

(甘肃省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党川林场,甘肃 天水 741020)

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广泛重视,甘肃省等地以《“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文件为指导,要求各地遵行乡村振兴战略,积极组织农业经济管理,这为当地农村发展提供了思路、策略方面的指导。从特点上看,甘肃省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仍带有一定的松散化、粗放化特点,体现了其在农业经济管理上的不足。以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以提升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1]。在此背景下,文章就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思路以及措施进行分析,具有较为突出的现实意义。

1 新农村建设与农业经济管理概述

1.1 新农村

新农村是指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对现有农村进行改造,使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生活水平得到总体优化,全民纳入社保,其本质上是基于生活保障机制的综合性建设工程,终极目标在于解决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问题,消除、控制城乡发展在生活环境、医疗卫生环境、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距[2]。就甘肃省而言,因地理位置、发展历史、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制约,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相对滞后于城镇,也逊于东部地区省份农村,所以更迫切地要求加强新农村发展,这也对其农村管理工作(包括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在内)提出了较高要求。

1.2 农业经济管理

从广义上来看,农业经济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复合概念,牵涉到林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其本质上研究的是在广义农业视角下,各类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以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从而带动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管理则是以科学规划、可靠管理、先进思路为依托,确保农业经济的发展质量[3]。甘肃省是农业大省,粮食、水果、蔬菜、肉类产量均较大,2022 年统计数据如表1 所示。

表1 甘肃省2022 年农产品产量信息

结合表1 数据可知,甘肃省当地粮食、蔬菜、水果、肉类产量均出现了小幅提升,总量也较大,其第一产业(即农业)增加值为1 515.3 亿元,保持了5%以上的增长速度。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甘肃省城镇化率为54.2%,低于全国63.9%的平均水平,这表明甘肃省农村人口的比例依然较大,其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发展任务也较重。因此,有必要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推动新农村建设。

2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2.1 促进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

新农村建设可视作乡村振兴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关注的是农村建设、发展的综合化。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4]。例如,农业经济的技术化管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辅助管理活动,及时察觉畜牧业疫病隐患、处理大田干旱问题、服务林区防火,均可提升农业经济的管理质量,实现技术优势的多样化发挥。以林区防火为例,甘肃省气候相对干燥,林区面积达到900 万hm2以上,且分布较为集中,一旦出现火情可能会快速蔓延。利用感应设备收集林区信息,可了解其火灾隐患,利用无人机进行管理则能快速处理较小规模的火情,从而提升管理质量,使各农村林业经济得到保护,借助技术实现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

2.2 提升民众收入水平

增收效应是农业经济管理的直接追求,农民收入的增加有利于农村消费能力提升和环境改善,促进新农村建设多样化。例如,甘肃省地区的玉米生产活动,当地2022 年种植玉米107.4 万hm2,每公顷的产量约为9 750 kg。以农业经济管理技术为纽带,可推广缓控释肥生产模式来提升产量,按照玉米售价2.5 元/kg计算,玉米田可增收1 200~2 400 元/hm2,有助于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与此类似,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也可在农业经济管理的支持下实现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助力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5]。

2.3 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于党的十九大,其关注的是农村发展的长期性、持续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社会发展。2021 年,我国初步在全国范围内消除了绝对贫困,但仍不能根除返贫问题,这要求各地重视农村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活动,激活农村经济,使其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实现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建设态势,实现新农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甘肃省贫困县也在2021 年全部“摘帽”,但其发展态势的改善尚不理想,尤其是贫困县的农村,经济发展态势仍比较单一,存在返贫可能。在此背景下,加强农业经济管理,可以提升农民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使其发挥主动性。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降低返贫隐患,实现乡村振兴,同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思路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思路在于技术化。所谓技术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农业技术的普遍运用,二是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普及。农业技术牵涉到畜牧业、种植业等方面,原则上应以适应甘肃省各地农业生产为基准,引入、应用各类有价值的技术方法,推动生产管理。例如,滴灌技术、土壤改良技术、果园建设技术等,均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层面的增收。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普及,是农业经济管理的新趋势,主要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备,替代或部分替代传统人工管理,使农业经济管理活动能进一步走向集约化。例如,在果园管理工作中,以信息设备感知空气湿度,及时进行通风管理,可减少真菌类病害、红蜘蛛等虫害的发生率。技术化是未来甘肃省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新农村建设关注全面性,经济管理是其基本内容之一。未来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考虑全面化,以全面管理代替局部管理,从而促进农业建设、农村发展。以畜牧产品管理为例,甘肃省畜牧业发达,每年向省内、外市场输送超过100 万t 肉制品。此前农村针对畜牧业开展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规范屠宰、疫病防治、良种引入等方面,而对畜牧业商业化建设的关注相对不足。未来应寻求改进方法,在保留常规管理内容的基础上,将商业化建设纳入农业经济、畜牧业经济管理大范畴内,重点了解省内外市场对肉制品的需求信息、需求变化,以实时性较高的信息为基础,指导本地畜牧业发展,使农户、养殖户可以向市场提供更紧俏的商品,从而获取更多经济回报。其他农业产业的管理也遵行此思路,保证农业经济管理全面深入,促进新农村建设。

服务型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要起到服务性作用,服务型政府建设多年来在甘肃省各地得到关注,然而由于当地农村分散、产业不集中,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履行,未来在技术化、全面化两个基本思路的引导下,甘肃省各地政府的服务性也应进一步提升。就农业经济管理而言,政府部门的服务性更多集中于金融、信息、组织三个方面。以金融活动为农村发展、农业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方面的帮助;以信息指导各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保证各农村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契合市场需要;以组织工作发挥领导方面的优势作用,整合区域内的农业资源,发挥“合力”效应,使农村农业经济建设能够更加规范,抵御市场动态因素影响的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也能得到提升。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综合性显得十分必要。综合性是指农业经济管理的思路需要更加开放。政府部门的职能不变,服务性则应适当予以提升。企业发挥资金、商业化管理方面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提升农业经济稳定性。非企业类组织,如甘肃省各地的大学,可以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提供更多先进的技术,促进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农民个人则反馈管理需求、提供工作经验,尤其是专业生产经验,供其他部门参详,作为进一步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依据。以综合性思路,全面推动甘肃省各地新农村建设。

4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措施

4.1 构建大范围的物联网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应作为重中之重,信息化管理又以信息化模式、设备、渠道为基础。考虑到甘肃省各地农业经济主体不够集中的特点,建议在当地构建能够广泛服务各类主体的物联网,物联网的基本建设构架如图1 所示。

图1 基于农业经济管理的物联网基本建设构架

该架构下,农业经济管理分为四个主体,即农民主体、企业主体、基层组织及其他主体(如仓储中心、大田、果园等),所有主体均以实时通信的形式与物联网信息中心取得连接,以便于实时进行信息收集、发布和共享。物联网信息中心根据各主体提供的信息以及系统主动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需要反馈则通过实时交互渠道反馈给各主体,无需反馈则将相关信息录入数据库。物联网信息中心根据远程管理处提供的程序自动作业,数据库所记录的数据也被提供给远程管理处作为组织后续管理的依据。

在此模式下,物联网“物物相连”的优势得到发挥,农业经济各关联主体均纳入物联网工作范围之内,有助于开展信息化管理。例如,针对果园通风情况、空气质量的管理,可实时借助设备完成信息感知和传递,经过物联网信息中心完成判断后,及时提示管理人员进行通风管理、降低空气湿度等。而农村各农业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也可以实时借助物联网进行,包括技术指南发布、农产品出售和收购信息等,可以大大提升了信息交互的效率,初步实现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效率化。信息化的建设模式起到了对农业经济的增收作用,也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发展。

4.2 加强管理针对性

加强管理针对性,是指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针对各农村农业经济特点组织管理活动。甘肃省各地农村的发展各有不同,原则上应关注对各农村农业经济特点的搜集,之后开展针对性的管理。

实际工作中,各地农业管理部门应与各农村基层自治组织进行交流,请各基层自治组织加强管理,收集本地与经济建设情况有关的数据,同时着重分析本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诉求,汇总到上级农业部门,再由后者组织指导和管理。例如,陇南各农村猕猴桃产业发展空间良好,当地各行政村的基层自治组织将猕猴桃种植面积、生产能力、加工情况等信息收集后,提供给上级管理部门,同步给出诉求信息:本地农户生产技术不到位,希望得到技术人员指导,同时希望提升产品精加工能力,但资金相对不足。上级部门获取相关信息后,可据此拟定农业经济管理计划,包括技术指导、资金辅助两个方面。技术指导方面,可由农业技术管理部门进行组织,挑选若干熟悉猕猴桃生产、掌握技术要领且能妥善实践的技术人员,深入到陇南各地农村进行生产指导。在此基础上,农业管理部门还应与财政部门、市场部门进行商榷,考虑垄断建设猕猴桃加工企业的可能。资金辅助方面,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采用PPP 模式进行产业建设,由政府部门组织先期投资建设企业,再鼓励民间资本注入,获取企业的经营权,实现猕猴桃产业的链化发展。如果上级部门资金条件不理想,也应予以说明,鼓励民间组织或个人出资建设企业,由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发展方面的帮助,促进农业经济有效管理,带动区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4.3 重视大数据的运用

以发挥政府部门的服务性为职能目标,甘肃省各地应重视大数据的运用,借助大数据了解农业经济发展情况、需求,并据此进行组织管理活动。

以畜牧业为例,甘肃省畜牧业产品总量较大、类别也比较丰富,为保证产业发展质量,各地政府部门应发挥组织、信息方面的优势,成立专门服务农业经济管理的办公室。办公室主要职责是根据本地农业产业信息、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市场信息,并生成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报告,以大数据信息对本地农业经济管理进行指导。例如,张掖农业经济管理部门需要针对肉牛产业进行管理,了解近年来张掖当地及周边地区对肉牛以及相关产品的需求态势,及时发布各类产品的销售量、增长率、回报信息等。假定分析表明省外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对张掖肉牛牛犊、牛肉制品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且增长趋势稳定。可出具定量、定性分析报告,指导张掖本地的养殖户适当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加强农村运输业、养殖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张掖肉牛的生产能力、提升管理水平,以契合市场需求,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其他地区的管理工作也可采用此思路,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依据,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可持续发展。

4.4 保证参与主体丰富化

未来多样主体参与农业经济管理成为可能。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甘肃省各地可寻求发挥物联网模式的优势,构建实时交流机制,同时建立定期交流机制,改变以往片面依赖政府部门、技术部门提供服务的基本模式。每月组织各地农村农业企业、非企业类组织、农民个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农业经济管理活动,其参与渠道、具体方式可以不同,原则上强调不同主体各展所长,以提升管理主体的综合性。

定期交流机制下,由政府部门作出本阶段的工作总结,作为交流的核心议题,之后其他主体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以物联网平台为依托各抒己见,再由政府部门进行汇总发言,梳理其中的积极部分,纳入到下一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中。例如,企业提议加大农产品的生产力度,其可大宗收购,该信息可直接传递给当地农民和基层自治组织,政府部门、学校等则可以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有效确保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管理水平。

5 结论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具有突出价值,也具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和必要。该工作可以促进农业经济集约化发展、提升民众收入水平,也能从宏观角度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应强调技术性,同时保证全面性、综合性和服务效应。主张各地构建大范围的物联网,以保证信息传递效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升管理针对性。以大数据支持管理活动,同时提升参与主体类别,农民、企业、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优化管理效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甘肃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