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这些细节问题不可不知
2024-01-18王建华
王建华
糖尿病和高血压均属于十分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两者常常如影随形。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高达60%,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多。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远大于单纯性高血压或单纯性糖尿病,加速冠心病、脑卒中、肾病及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显著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像重视高血糖一样重视高血压的问题。
一、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与普通人有何不同?
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死亡风险。总的来讲,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比正常人要严格一些,但也要因人而异,根据年龄、病情、耐受情况综合确定,而不是一概而論。
普通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毫米汞柱;老年或伴严重冠心病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以适当放宽(<140/90毫米汞柱),血压控制过严有可能会因脏器血流灌注压不足而导致急性心肌缺血、晕厥等严重不良后果;合并慢性肾病的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毫米汞柱,如果尿蛋白≥1克/升时,则目标血压<125/75毫米汞柱,透析患者的目标血压为135/90毫米汞柱。
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降压药?
选择降压药时应综合考虑降压疗效、对心脑肾的保护作用、安全性和依从性及对代谢的影响等因素。根据推荐,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宜首选对心、肾具有保护作用且对糖代谢无影响的肾素-血管紧张(RAS)系统阻断剂。为达到降压目标,通常需要多种降压药物联合应用。联合用药以RAS系统阻断剂为基础,联合钙通道阻滞剂、小剂量利尿剂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三、糖尿病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有何特点?
正常健康人24小时血压呈“两峰一谷”昼夜节律变化,在早晨睡醒起床后血压开始明显上升,8∶00—10∶00血压达到高峰,之后下降;在16:00—18:00血压再次升高,之后血压缓慢下降,一直至凌晨2:00—3:00血压降至最低值,之后再次逐渐上升。血压这种变化曲线就像一个长柄的“勺子”,我们称之为“杓型”现象,主要表现为白天血压偏高而晚上血压偏低(昼高夜低),夜间血压水平较日间降低10%~20%(杓型血压节律)。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常伴有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超杓型),甚至表现为夜间血压不降反较白天升高(反杓型)的夜间高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易导致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同时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等风险。
四、降压药何时服用比较合适?
一般人的血压大多呈杓型变化规律,因此,一般建议晨起后服用1次的长效降压药。但是,考虑到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容易出现昼夜节律异常,有可能夜间或凌晨出现血压高峰,这些患者应在晚饭后或睡前服降压药。因此,何时服药比较合适也是因人而异,可以参照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来决定何时服药。
五、谨防“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常常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而导致调节功能减退,在突然起床时或者饱餐之后,容易发生一过性血压下降及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黑蒙、晕厥,跌倒摔伤引起骨折。因此,老年糖尿病患者起床时动作一定要慢,而且每顿饭不要吃得太饱,提倡少吃多餐,慎用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或“餐后低血压”。
六、血压居高不下要考虑哪些原因?
1.治疗依从性差 用药不规律,没按时服药。
2.治疗方案不合理 用药剂量不足或服药时间间隔过长,或药物选择不当,或没采取联合用药。
3.药物尚未充分起效 目前,临床使用的许多降压药物属于长效制剂,需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1~3周)才能充分显效。
4.同时服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等。
5.继发性高血压 在高血压人群中,有5%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肾动脉狭窄等。对于继发性高血压,往往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