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国职教脱贫解困改革的形成、举措、借鉴

2024-01-18金浏河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收稿日期: 2023-06-07

基金项目: 2022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ZJCV2022B67);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高职教育专项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分布式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WZYGJzd202201)

作者简介: 金浏河(1977—),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

摘  要: 法国在经济转型时期遇到了年轻人失学、失业、生活困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法国教育工作者施瓦兹对此进行了长期调查研究,发现了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提出了职教脱贫解困综合性改革的系列举措,由此形成著名的《施瓦兹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对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协同一体化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使以脱贫解困为重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进入了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阶段,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实践证明让年轻人通过职教培训尽快融入社会,并重新进入新的工作岗位,被社会包容和接纳,是年轻人脱贫解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方法。我国目前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又处于数字经济转型时期,要同时面对城镇和农村年轻人的学习、就业新问题,所以法国的职教脱贫解困工作有着借鉴作用。

关键词: 《施瓦兹报告》; 年轻人援助中心; 跟踪帮扶; 职教脱贫

中图分类号: G71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4)01-0010-08

法国的经济转型遇到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方面大量新技术、新企业需要大批掌握最新技能的职业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大批年轻人失学、失业,面临脱贫解困的实际问题。社会现代化的进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的提高,使高等院校毕业生遇到了就业难的新问题。面对这样一个新环境,法国的专业教育工作者和政府共同发起了一场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经过不断的调查与实验,认为重点是引导年轻人如何重新融入社会、重新进入新的工作岗位。

法国的教育工作者密切联系社会变化规律,对年轻人贫困现象进行体系化的梳理,进行了系列的调查研究。其中1981年出版的以伯特兰·施瓦兹(Schwartz,1919—2018)为第一作者的报告《年轻人的职业性培育、社会性培育》(也称为《施瓦兹报告》)是代表性著作。

《施瓦兹报告》汇集了很多专家的意见。该报告是根据施瓦兹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协同发展的理念进行编写的,该报告的建议是基于年轻人失学、失业和被社会排斥的根本原因的分析而提出的(这些原因成为脱贫解困办法與措施的依据)。该报告指出,要保证所有年轻人有平等进入社会的权利,让年轻人能够主动地面对未来,能够自立地走上人生的道路[1]。《施瓦兹报告》中强调“职业性培育”和“社会性培育”的同一性,法国政府根据这一报告制定了帮助年轻人脱贫解困的政策。

一、法国职教脱贫解困改革的形成

率先进行法国职教脱贫解困改革的是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他们在教学一线发现和认识到许多现实中的新问题,并且与教师的经历和教育人格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对于施瓦兹来说,对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自身受到的痛苦经历有关,他认识到人不能无知,于是决定从事教师职业。战后他又到巴黎国立高等矿业学校学习,在学习时经过了半年的矿山实地研修,在那里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他的人生。煤矿作业在地下很深,环境恶劣,尽管如此,煤矿工人们还是互相配合工作,还建立了不熟练工人与熟练工人的互助关系。施瓦兹通过煤矿劳动的经验,坚信在任何劳动环境中都能存在沟通和互助精神。

在巴黎国立高等矿业学校获得“工程师”资格的施瓦兹于1948年就任南锡国立高等矿业学校教授,开始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工作。施瓦兹改革的构想并不局限在知识教养方面,他仔细调查了实业家和产业界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认为劳动者即使拥有专业技术和知识,如果不能与现场劳动者共享并建立相互沟通意识,掌握的知识和技术也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因此现代工程师培养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和人际关系构建,施瓦兹作为理论教育学者从此走上了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新型劳动者道路[2]。

(一)建立南锡经济社会合作中心

改革的第一步是在1954年,以法国东部中心城市南锡作为产学合作据点,建立了经济社会合作中心(centre universitarirede coperation economiqueet socialede Nancy,简称CUCES),1960年施瓦兹就任所长。南锡市是有着丰富的煤炭和钢铁资源的工业区,后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发展,遇到工程师、高级技术人员、干部人才严重不足的困扰。CUCES伴随着老工业的衰退和产业结构的转换,培养了大批急需的新型人才。

1. 面向就业者

在CUCES中,施瓦兹首先更新了核心课程内容。当时的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失去了工作,在生活压力状态下去学习,以取得职业资格为目标。施瓦兹认为:“大人和年轻人都是在发生问题后才开始进修学习的,所以不管他们接受教育的水平如何,都要面对现实问题,尤其是低学历者更容易行动犹豫,顾虑重重。”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人可以自己选择获得新知识和技能的途径,而低学历者自己缺乏信息和知识,结果在早期就失去了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为此,CUCES新设了低学历者的课程体系[3]。

2. 重视低学历者

为了促进低技能者、低学历者学习,教学要求学员依据时间标准提高工作效率[4]。教学要求低学历者体验管理者和劳动者双方立场,使他们在理解自己如何评价的同时,更好地把握生产现场个人应有的行为。

(二)对职业教育理念重新设计

一个全新的教育改革,需要设计一个全新的职教脱贫解困理念。要实现这一点,教学必须面向社会课堂,改革必须得到学生和社会的支持。

施瓦兹的初期教学改革得到当地企业组织、职业中介服务的协助,其中课程设置了与企业家们的交流机会,引进了增强学生职业工作适应性的科目。教学实验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方法不是从教师到授课对象的单向教育,而是在与广大企业相关人员的交流中采取的双向甚至多向的授课形式。施瓦兹的职业教育并不是单纯的技能形成,而是重视社会关系的重新构建。

施瓦兹的CUCES改革首先是在法国五大工会之一的劳动总联盟(confederation generale du travail,简称CGT)成人职业教育中心成功实施。因为随着廉价矿产资源从海外流入,出现了CGT面临大量矿工被解雇的问题,因此必须探索针对所有矿工的再教育课题。但是从CGT的角度来看,不仅要求施瓦兹指导矿工学习技术,还要求指导他们学会团结合作。施瓦兹认为,通过在劳动者的再教育中引入双向授课,教育机构、工会以及劳动者一起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能够成功地解决工人职业学习和重新就业问题[5]。当时的《世界报》高度评价了施瓦兹的成人职业教育,特别是CUCES的新举措,具体工作是CUCES召集了30名不同产业界的干部,用2周时间实施了包括工会成员、技术教学人员、就业指导人员在内的研修培训。政府(教育部)、产业界(经团联)、教育界的相互交流,使他们接受新的职业培训理念,这是推行施瓦兹新的脱贫解困理念的实施结果。

1963年国立成人教育培训所(institut national de formation de adultes,简称INFA)创立。INFA是根据施瓦兹的要求建立的成人职业教育场所,作为教育部直接管辖的机构而设立。以INFA的创立为契机,能够进一步推进大学内的理科和文科的融合体制改革、大学间的学分互换,推进大学之间的理工学科的合作。

1966年,法国出现了工人、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人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根据施瓦兹的报告,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基层劳动者都需要继续接受教育。CUCES通过开展成人教育,不断推进相关的教育培训,使这一问题得以缓解[6]。

到了20世纪70年代,施瓦兹在终身教育领域进一步发展了成人职业教育。施瓦兹参加并且发表了“未来的欧洲计划”之一的教育计划报告,题目是《职业生涯教育》,提出“把人生变成教育资源”的理念,施瓦兹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提出了将“学龄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职业课程教育结束阶段”纳入融通教育,构建一个不分年龄、性别、国籍、人种的综合型教育体制。施瓦兹的建议改革了传统的学区制教育方法,提出了“脱校化”和“自我化”的学习原则,希望摆脱过分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教育,解决学生之间的偏见、教育相互排斥、学校间的差距、跨境入学等法国教育问题。

“脱校化”原则是指从教师到学习者,不是单向的教育,而要重视学习者的评价,设立以地区为单位的教育区域,可以横向为学习者提供多个学习机会。“脱校化”的目的就是要远离“教、学”的“围墙”观念,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自主自学的精神,远离“被动教育”,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施瓦兹把“脱校化”引入劳动者职业教育培训,提出了自我教育的原则。这种教育方法后来被继承发展为解决脱贫问题的对策。

二、职教改革面向年轻人脱贫解困的举措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年轻人脱贫问题,关键要找到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传统观念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不爱学习,喜欢享受现代物质生活。因此需要政府救济、补贴,或者鼓励年轻人参加新技术培训,以便重新走上工作、生活道路。施瓦兹认为这种做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应该通过实践和调查找到年轻人不爱学习与工作的根本原因,走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解困道路。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始终贯穿着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

(一)找寻年轻人贫困产生的原因

施瓦兹致力于成人教育的时候,看到法国存在高学历者和低学历者就业差距的问题。他在资格调查研究中心(centre et de recherches sur les qualifications,简称CEREQ)年度报告中指出,接受初等教育受挫的低学历者越倾向于重复不稳定的劳动就业,反而越容易失业[7]。在1977年,政府社会经济工作委员会往往需要通过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使某个年轻人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1979年劳动就业部调查统计局(a direction de lanimation de larecherche, des etudes et des statistiques,简称DARES)对年轻人的劳动就业进行调查,表现出强烈的担忧[8]。问题共同点是,失业人口增加、就业高学历化、低学历被排斥、对未来缺乏信心,影响年轻一代的成长。针对这种情况,1981年政府要求施瓦兹针对年轻人的贫困汇总对策和建议。

施瓦兹召集了15名专家,讨论应对青年贫困的对策,从社会生活、住宅、健康、文化活动、职业培训等角度进行总结。该报告第一次提出年轻人脱贫解困需要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相互结合的观点。根据该报告,解决年轻人的贫困被认为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这成为实施法國年轻人脱贫解困政策的依据。该报告从年轻人的职业领域(失业、非就业、非正规劳动就业)和社会领域(家庭、生活、健康)来综合考虑,其中“反排斥”是政府出台的一项保护年轻人生活、工作、学习的一项措施,该报告认为,一部分低学历年轻人参加职业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往往无法实现,这就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加以包容、理解与关心来提高年轻人的就业积极性。更进一步来说,年轻人的脱贫解困对策不仅需要求职机构和职业培训的帮助,还需要包括健康与生活在内的全方位帮扶体制的构建[9]。

《施瓦兹报告》认为,同是年轻人,作为学生、劳动者、中途退学者也有相当大的差别,在年轻时期,会产生各种形态的社会不平等。但是年轻人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共性,从职业和社会参与的角度来看,年轻人越不参加职业培训,越只好从事非技术劳动,也越容易失业。而这些年轻人不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劳动社会中找不到工作意义及存在感。施瓦兹指出,年轻人就业问题的背景是,随着就业高学历化,普通年轻人难找到符合职业资格的工作,年轻人“并不是拒绝工作,而是在劳动就业市场找不到自身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导致年轻人从学校到劳动就业的过渡期漫长化,从而在职业生活中找不到对未来的期望。

因此,如果建立能够唤起年轻人就业欲望和参加职业培训渴望的机制,将来就能够培养出法国产业界的人才。考虑到这一点,施瓦兹提出了另一个解决年轻人贫困的对策,即生活重建,那就是需要社会参与职业培训(培训阶段)、创造就业机会(职场阶段),两个阶段都要发挥作用。

(二)帮助年轻人脱贫的职教培训具体办法

施瓦兹根据学历和年龄的不同,明确区分了脱贫解困的主要内容。

第一,面向无资格的年轻求职者(未取得毕业证的高中退学者)开展职业教育,教育部主导的教育改革的建议是将职业教育对象的年龄从16~18岁提高到21岁,对无学历者提供求职帮助。具体来说,向无学历者提供职业高中复读或就读职业社会大专(取得短期大学资格)、终身教育的机会,实施交替职业培训,即学习者可以灵活选择不同职业内容和课程,只要满足一定学分就可以获得认定资格[10]。

第二,对于大学中途退学者,建议到普通的技术类短期大学复读,学习者可以选择交替职业培训。大学中途退学者选择的继续教育专业,可以是新兴产业领域,比如微电子工程、能源工程、生物工程,能够广泛发挥技术工程科学教育的优势。根据施瓦兹的说法,理工学领域人才不只是企业需要的,年轻人也有很大的兴趣学习理工学专业。

第三,对于已经接受了一定的职业培训,但目前暂时不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学习者,应对其加强继续教育,使其快速获得社会认可、行业需要的职业资格。公共职业介绍所和法国劳动部管理的全国成人职业培训协会合作,与6000家企业联合,负责失业者的职业培训。2010年接收人数16.8万人,其中七成左右是不满1年的失业者,六成左右完成培训而重新就业。

《施瓦兹报告》明确建议根据社会和经济状况的变化来灵活应对不同年龄的就业者。该报告特别指出,现代的法国社会已不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不存在毕业后就可以获得与职业资格和学历相称的工作,同时也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只要有工作就能得到社会认可;个人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匹配也并非像以前那样有着清晰的轨迹。居住场所(郊外或市区)、学历 (毕业资格的高低或有无)、机会(职业资格不同)等各种因素使年轻人在职场中的奋斗不像以前那样有明确的发展路径,这些都促使现行的脱贫解困体制不一定按照劳动者年龄来区分。

考虑到以上几点,劳动者年龄划分的第一阶段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中学程度)失学的16~18岁的年轻人。这一阶层的年轻人,170万人中有50万人提前脱离了学校教育,复读年龄过大,在企业就职年龄过小。这50万年轻人中有19.5万人是见习生,14万人实现劳动就业,15万人以上是处于失业中。其中即使是从事工作的人,在合同期满后失业的风险也很高。而且移民的第二代如果没有学历,一般就业会变得更加困难。在这里施瓦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挫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考虑,这个阶段受挫的年轻人,大多有着复杂的家庭环境、贫困地区的生活、不健全的交友关系等问题。因此施瓦兹将改善生活环境作为最优先课题,提出“不是为了义务进行再教育,而是以唤起年轻人积极性实施职业教育培训,在国家的责任和义务下,赋予所有年轻人学习与就业资格”[11]。

第二阶段是针对没有工作的18~21岁的年轻人。因为取得职业资格但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就有必要创造出工作机会。年轻人不仅需要掌握企业所要求的技能,还需要从事尚没有被充分开拓的新工作,例如文化、艺术、育儿、看护、教育等领域的工作,这些是被认为需要创造性的新就业岗位。国家和雇主之间要签订“连带合同”,投入补助金,雇主和年轻人之间签订合同,将工作经验纳入“职业资格”考核内容。比如“为了促进年轻人的职业参与,这种合同政策是为了完善年轻人的职业经验而制定的”,方便年轻人可以边学习,边工作。例如,两个年轻人以兼职合同的形式共享一个职位,然后逐步过渡到全职合同,最终替换为中老年退休人员。这是劳动时间和培训时间相结合的一种合同。

《施瓦兹报告》建议实现社会性参与,提出了改善生活环境和支持求职者就业,有效地开展交互职业培训来创造就業机会。为了有效地带动学习和就业,年轻人可以参加帮扶组织,这些帮扶组织与年轻人共同行动,由教育部(提供终身教育及前途指导咨询员)、公共职业介绍所、全国成人职业培训协会、地方政府、社会文化团体、教育专家、社会工作者等联合支援者成为各帮扶小组成员。

(三)针对年轻人的就业政策

针对年轻人的就业政策,除了职业教育培训外,还根据《施瓦兹报告》引入了与社会共建联合帮扶机制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具体做法是,当年轻人生活圈的居住地产生各种问题时,动员年轻人改善当地的生活环境,同时促进年轻人与附近居民的交流。因此这种设想是符合城市规划和为当地居民服务的理念。《施瓦兹报告》认为当公共机构和民间企业无法满足年轻人需求时,在不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让年轻人融入社会。建立面向年轻人的有帮扶的就业,帮助年轻人与社会建立联系。

《施瓦兹报告》提出的创造就业机会方案是在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的基础上实施的,以“学业和学历职业化”为口号。为了保证完成学业的人稳定就业,1997年成立了青年就业服务中心(NSEJ)。NSEJ的对象是26岁以下的年轻人,NSEJ的基本理念是,由国家、社会负担民间部门无法充分供给的公共服务,在公众免费享受的公共服务中投入国家补贴,推进就业政策的执行[12]。

NSEJ计划规定,国家有责任为年轻人提供“正常工作”,而不是“临时就业”或“简单工作”。因为二战后,象征物质生活的住宅、汽车、家电产品等消费需求有了很大的提高,但1970年代以后,进入经济成熟化阶段,仅靠开拓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法国的经济增长已无法实现。因此需要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来提高生活质量,而不仅仅是实现物质上的满足。例如育婴护理服务、地区安全、文化活动、业余时间、环境保护、养老服务等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领域,就业岗位需求很大。但是由于这些服务属于地方管辖,所以没有成为国家财政援助的对象。为此国家对就业政策也做了调整,比如内务部作为治安管理者,对年轻人的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合格的分配到国家警察局或宪兵队。同样法国国有铁路和邮局也对培训后获得职业能力的青年进行招聘。NSEJ的这些努力进一步实现《施瓦兹报告》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目标[11]。

(四)实施特色综合配套项目

施瓦兹经过一系列职教改革实验后,为了使年轻人脱贫解困工作有成效,开展了许多具有一定特色的综合配套实施项目。

1. 设立实验基地

《施瓦兹报告》中最重要的年轻人脱贫解困的对策是创立被称为“实验基地”的地区年轻人援助中心(mision locale,简称ML)。ML是根据《施瓦兹报告》的建议于1982年成立的,其援助内容被规定为对“有困难的年轻人”进行路线、方向性指导,并且与各帮扶机构建立关系,与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合作[11]。2020年,ML有436个据点中心,拥有6800个分部,对10万名年轻人提供学习指导。

《施瓦兹报告》对年轻人特有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结论如下:学业受挫带来的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住房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等。年轻人高犯罪率和自杀倾向的问题也逐渐显现。《施瓦兹报告》指出要防止就业、健康和医疗等问题综合发生,需要早期发现疾病,提供医疗救助,资助提供独立的住宅,支持重新建立人际关系等。管理学理论表明,任何人首先是“社会人”,遇到困难时需要得到情绪安抚,需要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帮助,特别是刚刚毕业初次参加工作的年轻人,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更需要社会有关机构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施瓦兹报告》的提案在1982年3月26日提出,4月9日通过, 政府决定接收16~18岁有困难的年轻人参加ML的实验活动,活动对年轻人提供脱贫解困路线指导。1983年经过试验运用,ML被定位为国家战略,1988年将援助对象年龄定为16~25岁。并且在1989年的职业就业领域“反排斥”政策推广活动中,ML被定位为年轻人特殊的援助机构,对年轻人的就业援助明确了国家和地方的责任。1989年5月设立教育培训资助中心(CFI),1992年7月设立年轻人援助基金,前者以无学历的年轻人为对象,后者以18~25岁的年轻人为对象。另外,根据1993年通过的劳动就业职业培训法,地方的补助制度确定了国家与地方的执行比例。这样,ML确保了自己的资金来源和权限,承担了与公共职业服务不同的工作职能。公共职业服务是专门针对失业者的求职援助的,对没有职业经验的年轻人仅仅进行通常的就业介绍是不够的。而年轻人求职需要准备,因此ML对年轻人的培训将重点放在对工作的适应性、兴趣以及实现自我的职业综合指导上。

1998年,政府通过了“就业之路”计划(TRACE)。TRACE计划进一步加强了国家对ML的资助。施瓦兹强调了综合性全面配套援助的重要性。也就是说,不能把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和住房援助割裂开来,这是施瓦兹认为解决年轻人贫困问题的重要方法。因为“就业缺失”会引起经济活动停滞,“收入缺失”会直接导致住房问题,其结果是年轻人生活状况恶化,使孤立和孤独变得更加严重。因此从全局性的观点出发,构筑综合援助体制才是切断贫困连锁的重要手段[13]。

2. 开展TRACE、CIVIS、GJ综合性帮扶

随着国家和地方资助制度的确立,从接收阶段到求职帮扶阶段都可以有针对性提供“跟踪帮扶”援助。这是一个由专业教育工作者、志愿者、专业咨询员组成的支持年轻人的团队。这种综合性帮扶组织根据环境的变化在一步步发展。

首先,TRACE实施综合性“跟踪帮扶”。2005年TRACE的目的在于加强职业教育培训和年轻人求职准备阶段的帮扶。TRACE的援助内容是,对16~25岁面临职业被排斥的年轻人进行18个月的职业培训,降低文盲率,使其参加文化体育活动,为其提供住房。特别是在没有劳动合同报酬的情况下,为年轻人提供住房补贴和低房租住房。

其次,2005年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引入了年轻人参加社会生活合同管理制度(CIVIS),取代了TRACE。CIVIS为生活困难者提供职业教育、求职就业一体化窗口服务,具体在劳动就业、住宅、机会均等方面进行帮扶,主要解决“由于发生结构性失业导致的被排斥、不宽容和种族歧视”等系列社会问题。这些必须运用综合性配套方案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法国社会贫困问题的根源,生活困难者回归工作才是防止社会问题发生的最好办法,是保持个人尊严的關键。”另外,CIVIS为了强化“跟踪帮扶”援助,不是以所有有困难的年轻人为对象,而是将援助对象缩小到低学历者和无学历者,对生活困难者每月发放150欧元补贴,每年发放1800欧元。在此基础上,实施6个月以上的“跟踪帮扶”援助,对取得成果的援助机构增加补助金,也就是在补助金制度中导入了绩效奖励制度。TRACE和CIVIS的咨询件数从94万人(2000年)增加到132万人(2010年),补助金也从29100万欧元增加到57250万欧元。在这期间,从补助金的比例变化来看,国家投入的比例从25.5%增加到50.3%,而地方社区投入的比例在下降。

最后,2017年导入年轻人保证计划(GJ),不仅把重点放在生活重建和就业优先的传统帮扶上,而且进一步把生活和就业都看作基本方针。具体来说,集体型“跟踪帮扶”和个别型“跟踪帮扶”政策同时实施。集体“跟踪帮扶”以12~18人为一个单位,为期4~6周,学习者学习有关职业能力和求职活动的基础知识,恢复日常生活的状态,学习以职业经验为基础的就业知识,以双向授课的形式进行。在个别“跟踪帮扶”中,学习者与专职指导教师一起,以“1天1行动”为目标,制定活动计划,管理进展状况。指导教师反复与“跟踪帮扶”青年面谈,学习者通过研修、派遣、限期就业、志愿活动、职业培训等多种多样的活动积累脱贫成功经验,从而恢复求职自信。GJ认为“跟踪帮扶”援助工作重于就业工作。

三、总结与启示

(一)总结

施瓦兹是一位长期专门从事职教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核心理念是帮扶青年人学习和就业。他创立ML, 他的改革符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符合产业界对人才的要求,扩展了职教培训空间。他的知识和经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也有助于建立高学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提出了解决贯穿高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终身教育阶段年轻人贫困问题的对策。施瓦兹重视成人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其原因是经济增长放缓和产业结构的转换(比如传统工矿业产业的衰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施瓦兹重视低学历者和低技能者的成人职业教育。施瓦兹面向低学历技能者开展职业教育培训,通过产业界、工会、企业家与年轻人的交流,让学习者能够充分了解劳资双方。施瓦兹的职教脱贫解困方案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法國首次提出“反教育排斥”和反社会歧视的综合型教育构想。施瓦兹的职业教育开创了文理融合教育、学分互换制、双向授课、聘请企业界工程师开展讲座等现代教育的先河,同时也引入了解决青年贫困问题的现实对策。其集大成之作是作为职教脱贫解困对策的《施瓦兹报告》。该报告的显著特征是,不把年轻人贫困的原因仅仅归结于个人懒惰和社会经济不景气,而是深究其根源,指出:社会经济转型易造成年轻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进而导致失业、犯罪、自杀等社会问题凸显;缺乏职业培训再教育体系、社会经济帮扶制度和社会包容机制,则是其真正的根源。

第二,职教脱贫解困也是一种“贴近年轻人并一起行动”的积极创新活动。自1982年《施瓦兹报告》提出以来,法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年轻人的要求因个人情况而异,有的人希望找到工作,有的人则只希望摆脱贫困状态。由于年轻人的具体要求优先次序不同,有时就业也不一定是其迫切的需求,因此需要与年轻人一起制定政策,以“贴近年轻人并一起行动”作为解决问题的基本导向,了解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从职业教育到自立为止所产生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法,构建信任合作关系。这种帮扶新思路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解困道路[14]。

第三,全面推行合同管理。其理念是在国家、地方、“跟踪帮扶”者和年轻人之间分别签订合同,社会负责引导年轻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使年轻人认识到生活包括家庭、住宅、文化、娱乐等方面,还认识到需要通过努力学习和勤奋工作才能实现理想。国家对年轻人的补贴、投资,被认为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必要途径。

(二)对我国职教扶贫工作的启示

1. 当前我国职教扶贫工作的特点

第一,主要政策是通过职业教育扶贫为贫困地区提供人才支撑,实施的策略是五个精准:“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精准培训”“精准就业”。职业教育扶贫的对策主要有:增加贫困地区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招生指标;制订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口支援规划;编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业教材;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协调机构与机制。

第二,我国职业教育扶贫面临的问题有:扶贫对象主体地位不够明确、扶贫治理机制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乏力、贫困人口的能力培养受限、职业教育扶贫发展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投入不足、资源配置匮乏等。

第三,职业教育扶贫研究者认为,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扶贫对象的获得感被稀释,主要是因为公共服务缺失、信息不对称和供求不平衡。教育精准扶贫对象主体意识培育存在的不足是:教育精准扶贫对象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社会力量没有积极参与。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明确精准扶贫的责任人和厘定扶贫对象[15]。

2. 启示

第一,法国职教脱贫解困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主要开创者是一批职业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第一线,了解和掌握学生的需求与愿望,可以直接推动职教培训改革活动,我们应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职教脱贫改革实践中去。

第二,法国经验告诉我们,职教脱贫解困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找到产生贫困的根本原因。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一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新生服务业态需要大批新型职业人才参加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需要接受现代职业培训。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大批年轻人进入城镇参加工作和生活,以往职教脱贫解困培训以边远农村地区为主,现在同样需要重视城镇年轻人的学习与就业问题,这为职教培训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法国的“跟踪帮扶”与我们正在开展的“精准扶贫”有相似之处,法国重视扶贫质量的经验对我国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ABHERVE M,MISSIONS A. Lvingt ans d’actions concretes avec et pour les jeunes[J]. Editions Juris Sevice,2002(23):67-69.

[2] MULDER M,WEIGEL T,COLLINS K. The concept of compet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selected EU member states: a cri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7(1):67-88.

[3] SCHWARTZ B. Entretien avec Bertrand Schwartz[J].Rechereche & Formation,1989(6):67-68

[4] TITZ J. The council of europe’s permanent educ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Vocational Training,1981(6):43-47.

[5] SCHWARTZ S H. An overview of the Schwartz theory of basic values[J].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2012 (1):33-39.

[6] SCHWARTZ S H. A repository of Schwartz value scales with instructions and an introduction[J]. Online Readings in Psychology and Culture,2021(2):57-62.

[7] MASKEY S.Choosing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training[J]. A narrative inquiry.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19(2):9-26.

[8] HEBRARD P. Ambiguities and paradoxes in a competence-based approach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rance[J]. European Journal for Research on the Education and Learning of Adults,2013(2):111-127.

[9] DYER 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france[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1977(3):118-125.

[10] ILIE C,TANASE A,BACANOIU C.The moti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educational alternative in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J]. Research and Education,2023(7):95-109.

[11] SCHWARTZ B,Rapportsurl:insertion profession elleet social edes jeunes[R]. Paris:Paris Press,1981.

[12] SCHWARTZ B, LOYD A. Career pathways in action:Case studies from the field[M]. Cambridge Harvard Education Press,2015:44-76.

[13] IFEANYICHUKWU O, EZE C, OKOLI C. Stratgies for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mong undergrandutes of technology vocational education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in Nigeria[J].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Studies,2018(2):44-47.

[14] 王曉辉. 变革中的法国职业教育[J]. 外国教育研究,2000(27):45-49.

[15] 吴明霞. 我国职业教育扶贫研究文献述评[J]. 当代职业教育,2020(2):63-71.

The Formation,Measures and Refere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the Transform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France

JIN Liuhe

(School of Management,Wenzh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35,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France has encountered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such as young people dropping out of school,unemployment,and living difficulties. Educator Schwarz conducted a long-term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is,identified the root causes of poverty,launched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alleviate poverty,and achieved substantial results. The lifelong education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dult education,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has enabl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to enter a stage of high-quality and high-level development. Practice has proven that allowing young people to integrate into society as soon as possible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and social inclusion and acceptance of young people are the most fundamental methods to sol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ina is currently entering a stage of rapid urbanization and a period of digital economy transformation. We need to face new problems in the learning and employment of young peopl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Keywords: Schwarz report; mision locale; track and assist; vocational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责任编辑: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