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研究刍论

2024-01-18王同彤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民盟宪政政党

王同彤

(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历史研究院, 上海 200241)

自1941 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到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是中国民主同盟(以下简称“民盟”) 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诞生、 转型和成熟期。 “1941 年, 皖南事变, 国民党恣意施行法西斯暴力, 民主统一战线发生危机。 在共产党的坚持下民主呼声迭起, 民族政团同盟的组成, 是抗战期间国内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 它加强了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的监视。也使国民党得以度过动摇、 溃败的险境, 终于争取到了抗战的胜利。”[1]6而作为政党之“魂”的民盟政党理论, 伴随着民盟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前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的政治行动, 也从开始的杂糅并存, 到逐渐地百川汇流, 最终形成“和平、 统一、 团结、 民主” 的坚守和理念,使民盟能够在新政协会议中以独立的参政党姿态参与新中国建设。 这一历史过程不但反映出民盟本身政党理论发展的曲折经历, 更折射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方政治势力于战场之外, 在思想和理论舞台上互相角逐影响的历史辩证关系。[2]1

然而, 民盟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国共之外最重要的“第三方势力”, 中间势力和政治、 军事、 经济上 “第三条路线” 的代表, 长期以来, 无论是党派自身, 还是学界研究者,很少对其政党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 而是更多聚焦于对民盟政治行动和历史过程的阐释。本文认为, 有必要通过历史角度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得与失, 解释民盟和中共在政党理论上的求同存异、 最终风雨同舟的历史进路, 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从“精英党” 向“参政党” 转型的理论自觉之路。 同时, 以历史的研究为当下的理论建构服务, 通过总结民盟政党理论 “从何处来、 向何处去” 的历史脉络, 回答民盟政党理论“吸引力” 和“凝聚力” 的历史根源, 为将来进一步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盟参政党理论的发展史研究打下基础, 更为当下和未来民盟在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中的自身建设和实践行动提供历史的参照与借鉴。

一、 试析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研究缺位的原因及影响

首先, 民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自身演进历史进程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决定了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不可能完整而统一。 1941 年3 月19 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在1939 年11月成立的 “统一建国同志会” 基础上于重庆秘密成立,[3]其时参加者有: 中国青年党、 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 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 (后改称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华职业教育社、 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4]2大会公推黄炎培为中央委员会主席。 旋黄炎培辞去主席职务, 推举张澜任主席。 1942 年,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遂成为集合“三党三派” 的政治党派。[5]至1944 年9 月,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召开全国代表会议, 决定将名称改为 “中国民主同盟”, 由团体会员制改为个人申请参加。 1945 年10 月1 日至12 日, 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 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次会议参加人数多且代表性强, 会期长且程序规范, 会议通过的政治报告、 大会宣言及民盟纲领, 系统阐述了民盟的政治主张, 对民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会召开时值国共和平谈判, 民盟与中共进一步加强了合作。《新华日报》 及时报道会况, 民盟则在大会宣言中对和谈取得的成就 “表示十分欣慰”, 支持中共提出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等主张。 大会期间, 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多次参加民盟举办的游艺会、 聚餐会, 与民盟领导人广泛接触, 交换意见。[6]1946 年1 月, 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旧政协), 之后在反对国民党非法召开“国民大会” 的斗争中, 民盟与中共一致行动, 拒绝出席, 并先后将投靠国民党的青年党、 民社党清除出民盟。 1947 年10 月, 国民党政府悍然宣布民盟为 “非法团体”, 11 月, 民盟总部被迫解散。 1948 年1 月, 民盟在香港召开一届三中全会, 成立临时总部, 公开宣布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 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 实现民主、 和平、 独立、 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 同年5 月, 民盟与各民主党派一起, 通电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 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 “五一口号”。 1949 年3 月, 民盟总部由香港迁到北平。 同年9 月, 民盟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全面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筹建工作。[4]111民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程, 以往学界研究概括为 “从松散的政治联盟到资产阶级政党, 再从资产阶级中间党派到资产阶级左派政党的转变”。[7]47这一过程尽管体现了民盟审时度势的判断力, 勇于改造自身去芜存菁的行动力, 但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其政党理论的不断转向与更新, 需要以相对科学的历史阶段划分来进行解读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先后在民盟这一中间政党或平台中来来去去的人物庞杂, 所涉重大历史事件众多, 其间的政治理论来源和思考进路则更是五花八门。 民盟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民盟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和政党创立、 发展、 壮大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领袖人物和重要骨干, 如张澜、 黄炎培、 沈钧儒、 史良、 胡愈之、 梁漱溟、 左舜生、 章伯钧、 罗隆基、 张东荪、 张君劢等; 一类是活跃于中国科教文卫等领域的著名人物,如马叙伦、 陈望道、 陶行知、 闻一多、 李公朴、 吴晗、 费孝通、 苏步青、 华罗庚、 童第周、叶笃义、 谈家桢等。 前者在民盟史上特别是民盟的政治理论和行动上举足轻重, 后者则是他们所属专业领域的行业翘楚。 对于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和影响, 主要是前者队伍所产生的关键作用。 同时, 民盟本身即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生, 在后来参加旧政协、 抵制“国民大会”召开、 响应 “五一口号” 等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关键历史节点上也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此过程中, 民盟领军人物所利用和整合的政治理论和资源也是百川汇流, 既有源于西方政治思想的宪政民主、 议会选举等理论, 也有生发自本土的乡村社会、 地方自治等思想。 人物、事件和思想这三者交汇碰撞, 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出的民盟政党理论的面向也就愈加多面和不一致。①

最后, 由于上述两点原因, 造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自身政党理论的表现主要为根据中国革命的不同历史时期, 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政治纲领, 以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和政治斗争的现实需要。 这造成自身政党理论建设的系统性、 完备性不足, 偏于应急化和摇摆不定的特点, 也给后人研究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带来更多困难。

统战理论与民盟史研究有着一般学术研究的普遍性, 也有着作为党派理论基础的特殊性。在当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民盟史研究过程中, 存在两种倾向: 一种是意识形态化, 将民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 简化为在中共领导下的绝对民主化历程, 重介绍, 轻分析, 忽视了民盟自身历史选择的曲折发展过程。②第二种是溢美理想化。 部分研究者对于过去的历史和人物, 存在着过度美化或过誉的情况, 存在 “编新不如述旧, 刻古终胜雕今” 的心态, 甚至还将在具体历史语境下提出的 “政治民主化、 军队国家化” 等带有明显西式理论色彩的口号, 在今天的新时代下不断奉为圭臬, 来感慨民盟本身的变化。

这些研究取向, 对于民盟的政党理论和历史研究造成了许多思想上的混乱, 也不利于民盟自身对于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壮大。 近年来, 随着新时代政党制度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 以往对于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的研究缺失, 会对有效参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参政党理论建设和统战事业造成不利影响。 故此, 本文认为, 有必要对于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进行重新的系统梳理、 研究和解读。 限于篇幅和精力, 在此主要聚焦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即1941—1949 年的民盟历史, 就初步研究中发现的民盟政党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 关键概念和历史议题辨析研究、 关键人物与历史事件研究、 与中共理论互动研究和历史评价研究等进行初步论述和评析, 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引发更多统战工作者和民盟史研究者的兴趣。

二、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研究

历史研究以分期为重要依据和研究对象。 既然民盟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历史进程本身已曲折而复杂, 更需对其政党理论发展的历史阶段给予相对科学和符合史实的划分, 使后来研究者能够对其政党理论发展的“路线图” 和实际政治行动的“施工图” 全局在胸。

笔者初步以为, 可以根据重大时段和自身性质变化两种方式对民盟政党理论发展进行历史阶段分期。

(一) 以外在重大事件分期。 以这一方式划分, 可略分为抗战期、 调停期、 内战与建国期等时段。 抗战期可以1939 年11 月成立 “统一建国同志会” 起, 至1945 年8 月抗战胜利结束, 其间的第一次宪政运动, 不仅为民盟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也创造了必要的组织和活动条件, 直接促成民盟的诞生。 调停期则是从旧政协召开至内战爆发, 这是民盟政党理论和政治实践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高光期。 从内战到新政协召开, 这是民盟从被取缔到更生,其政治天平 “向左倾斜” 的关键时段, 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关键参政党之一。这种分期方式将民盟政党理论的变化直接与关键历史阶段相结合, 有助于将其置于更大的理论和历史舞台背景下进行关联研究。

(二) 以内在自身性质变化为主分期。 以这一方式划分, 可分为政团同盟时期、 旧政协到二中全会期、 改组期到被取缔期、 三中全会到建国前期等。 这种分期方式主要以民盟自身历届的大会、 全会为主线, 提出的政治纲领和宣言为阶段, 有助于在研究中注重民盟自身在相关历史节点的理论自洽统一, 也关注在关键时期民盟内部建设和分裂所带来的理论张力。

三、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关键话语概念、 历史议题的辨析与研究

研究民盟政党理论, 其要点即在研究民盟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概念、 话语方针与政治作为。 首要的即是确定各个历史阶段民盟政党理论所要解决的政治核心问题。 简言之, 从民盟创立到抗战胜利, 中国的核心问题是抗战、 团结; 从抗战胜利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核心问题是和平、 民主、 建立新中国。 所以, 研究抗战时期的民盟政党理论, 重点是研究其在坚持抗战、 维护团结斗争中所起的作用; 解放战争期间, 重点是研究其在维护和平、 反对国民党政权独裁统治斗争中的作为与影响。 而在其中, 又要特别关注民盟政党理论的关键概念在面临具体历史议题时候的互动与转向, 从而为其发展史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脉络。

试以在抗战末期民盟的政党理论和政治话语转向为例。 自民盟成立以来, 由于其成员的社会及学术背景, 其传统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就是民主宪政, 其政治行动也主要围绕着推进民主宪政的施行而展开。 在抗战期间, 以民盟为主开展的最具影响力的政治行动就是两次民主宪政运动。 第一次是在1939 年10 月, 由张澜、 沈钧儒发起, 但在1940 年国民党以推迟“国民大会” 的借口, 扼杀了第一次民主宪政运动。 然而, 第一次宪政运动的失败直接推动了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8]到1943 年9 月, 国民党迫于内忧外患, 不得不在五届十一中全会上,通过了 《关于实施宪政总报告之决议案》, 实行 “战争结束一年内即召开国民大会、 颁布宪法, 实行宪政” 的决议, 民盟即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掀起了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 尽管第二次宪政运动是由民盟发起的, 但国民党将民盟开启的宪政这面旗帜借了过去, 这在民盟的内部, 引起了一定的分歧和争议。 以张澜、 梁漱溟为代表的部分盟员对于国民党企图借宪政之名来堵住国民之口、 同时分化民盟的手段较为清醒。 但民盟高层中对宪政运动保有乐观期望的也大有人在。 第二次宪政运动中暴露的分歧, 促成了接下来民盟的改组, 更为在联合政府问题上民盟与中共的合作进行了必要的精神准备。[9]

1944 年9 月15 日, 中共提出的建立 “联合政府” 将中共关于民主政治的主张, 具体地向国民党及中间势力和全国人民展现。 而民盟在此主张提出之前和之后, 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也正是“联合政府” 的思路, 客观上促进了民盟的改组, 将民盟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分化出去, 同时为民盟与中共在抗战胜利前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在内外的驱动和催化下, 1944 年9 月19 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 重点讨论并决定呼应中共关于联合政府的主张, 同时, 秉承民主宪政的精神, 制定《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 在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教育、 社会六个方面提出了民盟的建国原则和具体主张, 这个纲领草案是民盟关于在中国建立联合政府, 建设民主国家, 提倡民主制度首个具体化和条文化的重要文献。[10]1945 年4 月至6 月, 在中共七大上, 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了《论联合政府》 的政治报告, 其中提出立即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成立一个由国民党、 共产党、 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 至此, 在抗战中成立的中国民主同盟已经明确地成为国共之外的第三大政治力量。 而从发动 “宪政运动” 到转向支持 “联合政府” 的过程, 也就成了国共与民盟三者之间牵连互动形成的过程。

以上述民盟在抗战末期, 从“民主宪政” 走向 “联合政府” 的政党理论话语转向研究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持续关注和提出的若干关键政党理论概念和议题进行研究, 如和平与团结、 民族与民主、 国家与经济、 社会与乡村、 军事与教育等, 以及对“联合政府” “五一口号” 等与中共重要政治理论和概念相呼应的历史议题, 我们应该能够提炼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概念体系及其发展脉络, 从历史中考辩和建构起民盟政党理论中“强音” 与“低音” 之间转换变奏的逻辑框架。

四、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发展中产生关键性影响的人物与事件研究

民盟的卓越历史, 主要是其不同阶段的杰出人物和广大盟员创造的。 其成员以政治精英和学术精英为主, 或二者兼而有之, 如不同历史阶段民盟领袖和关键人物如张澜、 黄炎培、梁漱溟, 沈钧儒、 章伯钧、 罗隆基, 左舜生、 张东荪、 张君劢等。 拈出这三组人物, 是因为他们是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中、 左、 右的不同代表。 张、 黄、 梁属于第一代领袖, 其政治经验和思想更加本土化, 其政治立场也相对“中间”, 属于在抗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政党理论的主导性人物, 沈、 章、 罗属于第二代 “偏左” 人物, 在一届三中全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中作用更大, 而左、 张和张则无论从专业领域和政治观点上都相对“偏右”, 但在某些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代表民盟发声表达, 或以其专业能力影响了历史走向。 对于上述这些关键人物的研究, 其实也是研究民盟政党理论在具体个体和事件中具体而微的表现。

在此以张君劢、 张东荪两位当时的民盟成员从参加 “旧政协” 到最终分裂民社党的历史过程研究为例, 来探究这些人物与事件的关联互动, 进而考察其理论和行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上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进程和走向。

在参加旧政协会议的代表团中, 中国民主同盟共9 人, 人数竟超越国共两党, 成了最引人注目的势力。 其中, 作为国家社会党领袖的张君劢和张东荪, 尤为重要。 旧政协闭幕时达成了5 项决议, 体现了中共和民主人士的基本要求, 使国民党作了较大的让步, 中国大有走向和平民主新阶段的希望。 在旧政协会议中, 作为国社党领袖和民盟成员的二张, 可谓不辱使命, 践行并推进了民盟提倡的中间路线的落实。 具体来说, 在政协宪草的讨论过程中, 张君劢个人起了重要作用, 他拟定的修改12 条原则是政协宪草决议的基础。 而张东荪则在军事问题、 国民大会的议题上, 贡献了自己的观点和努力, 贯彻了他在开幕前向新闻记者所谈的军事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观点。 这是二张对于旧政协会议以及民盟所作的卓越贡献。 然而,随着国民党方面诉诸军事手段解决中共的心理日益强烈, 面对即将到来的激烈冲突, 国共两党都展开了对中间党派的争取。 民盟就是全力争夺的最主要对象。 而作为国社党领袖的二张,也即成了焦点人物, 一时炙手可热。 就在旧政协闭幕前夕, 蒋介石还亲自宴请张君劢和张东荪, 力图将国社党从民盟中拉拢过去。 在外部政治环境的压力下, 从旧政协闭幕到伪国大召开的阶段里, 二张对旧政协成果的认识渐渐发生差异, 二张和国社党逐步走向分裂。③

从二张的思想渊源来看, 张君劢与张东荪都能理解西方宪政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基本含义,都提出过限制政府权力、 反对专制和主张法治的观点; 但二张在这方面还是有些歧异。 首先,张君劢深受英国拉斯基的改良社会主义影响, 更关心政府实际运作、 权力的行使与制约问题,所以张君劢愿意在国民党现有体制内实行宪政而参加伪国大; 而张东荪不认可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 认为国民党是“特殊势力”, 绝不参加伪国大。 其次, 张君劢更注重宪法的作用, 对宪法的信任远胜于张东荪。 第三, 尽管张君劢与张东荪都是国社党的领袖, 也是民盟的重要成员,但他们对政党作用的态度也不一致。 张君劢认为政党是实施宪政的基础, 也是实现民主政治与理性政治的方式。 而张东荪则信奉调和论, 更强调政党在实施宪政过程中的对抗调和作用。

可见, 张东荪对当时时局的认识是高出张君劢一筹的, 张东荪清楚地认识到, 小政党在大政党的政治与军事倾轧中很难有所作为, 和平是实现民主的首要条件, 故此在旧政协乃至以后均竭力调停国共冲突, 力促和平环境; 而张君劢则希望通过推进宪法实施, 通过代议制的多党制衡来保证政治民主。 故此, 在旧政协前后, 张东荪热衷于“中间路线” 的调和之道,而张君劢则义无反顾地将制定宪草作为终极政治追求。 所以旧政协宪草决议的通过, 就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二张最终决裂的起点。 事实上, 在我们后人回看历史的感慨中, 不难发现, 舍弃武装斗争, 主张走渐进改良的议会宪政道路, 或者以调和手段来争取社会和平和政治民主的想法, 都是与当时中国实际国情不符的。 在强有力的 “政党与武力高度统一” 的民国政治逻辑下, 二张无论分裂还是团结, 对时局的影响都微乎其微, 但对民盟之后政党理论和政治路线的发展, 却是一次检验和转折。[11]140

通过上述对张君劢、 张东荪在旧政协会议中表现的个案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通过对民盟历史上关键人物政党思想与理论渊源的考辨, 并将其置于不同阶段的历史语境与历史事件中考察, 如民盟一大, 一届二中全会, 三中全会, “五一口号” 响应时期, 旧政协与新政协召开时期等。 通过关注这些人物在事件中 “登台” 和 “退场” 的言行, 进而研究他们理论和行动之间的自洽和张力, 探究其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分量与地位, 就可以对于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史的历史细节和规律给予更为清晰的判断与揭示。

五、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与中共的理论互动关系研究

民盟政党理论发展历程中, 有无受到同时代中共的理论影响? 要解答这一问题, 首先需要承认的历史事实是, 在反对国民党政权的斗争中, 民盟与中共是极为牢靠的同盟军。这就需要通过历史分析, 揭示出民盟政党理论与同时期中共政治理论和纲领的互动, 从而解读两者之间的提倡与响应、 合作与建构的关联, 来分析何以中共与民盟能够结成真正的同盟军。

这里以民盟在抗战时期的政党纲领和理论发展历程, 与同时期中共的政治理论相对比为例。 1941 年3 月19 日,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成立大会, 通过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政纲》 《敬告政府与国人》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简章》 等重要文件, 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 1941 年10 月10 日, 在香港的民盟机关报《光明报》 发表《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对时局主张纲领》。 此“纲领” 的发布, 意味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已经初步具备了政党的性质,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新生民主政治力量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为 “民主运动的生力军”。④而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主张则主要体现在1937 年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告全党同志书》 以及1940 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宪政》 等重要报告和文件当中。 对照同一时期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 不难看出, 两党在坚决抗战、 一致对外和争取民主、 推进宪政两大基本立场、观点和态度上, 是高度一致、 高度认同的。 这是两党关系从一开始就能够互相同情、 互相支持, 密切联系、 积极配合的根本政治基础。

由此可见, 抗战时期民盟的基本政治纲领和主张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主张已经非常接近, 并且其中民盟一些政治纲领和主张的提出, 正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直接声援和响应, 或者是在和中共充分沟通协商之后形成的。 当然, 在诸如如何建国、 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政府等根本性问题上, 民盟和中共因基本政治信仰的不同而存在的分歧依然不可避免, 但这并不妨碍两党在对待和处理具体问题上的相互支持、 协调与合作。

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 民盟在香港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届三中全会, 会议重新组建了民盟总部, 讨论通过了《三中全会紧急声明》 《三中全会政治报告》 《三中全会宣言》 等纲领性文件。 会议郑重表明了彻底与国民党反动派决裂, “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密切的合作” 的基本立场和态度。[12]这些全新的政治思想路线的提出, 标志着民盟的基本政治纲领和主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374由保持“第三者” 立场, 试图走独立的中间路线, 到完全接受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主张, 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边、 团结在一起。 在彻底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建立民主新中国这一共同目标和事业上, 两党的基本行动纲领即最低纲领,已经达到了完全的一致。[13]

再以“统一战线” 的理论发展历程为例, “统一战线” 的口号和方针尽管由中共创造, 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历史演化过程中, 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和互动。 在抗战的外部矛盾占上风时, 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方针顺应时代大势, 得到了民盟等民主党派的积极配合并最终团结起来取得抗战的胜利。 在 “旧政协” 召开和解放战争期间国家内部矛盾尖锐时, 民盟通过言论与行动, 协助中共合作结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并成为这一过程和方针建构的主要推动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统一战线” 方针的指引, 同样也离不开民盟等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 共同合作。 从 “民族统战” 到 “民主统战” 的历史证明, 民盟既是中共建国前统一战线方针的重要见证者, 也是其合作建构者。

由此可见, 民盟在其成立与奋斗的征程中, 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理论不断地互相支持和验证。 特别在探索民主政治、 经济、 国防现代化等方针的中国特色方面, 民盟和中共高度一致, 共同交换了许多深刻的认识与看法, 从而成了“统一战线” 的坚定支持者和参与者。

六、 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历史评价问题

根据上述若干问题所呈现的面相, 笔者初步认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的政党理论和实践在“理想化” 和“应急化” 之间来回摇摆, 是历史时势使然, 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作为前现代政党本身的架构缺陷、 目标定位所致。 但民盟最终在与中共合作的影响下, 顺应历史潮流, 实现了从“精英党” 到 “参政党” 的理论自觉和政党转型, 为团结在中共领导下建设新中国开辟了自我理论更新的模式和道路。 通过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在各阶段的转折与跃进, 客观地评价新中国成立前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特点和要素, 可以为今后民盟政党理论在新时代政党制度下的完善发展提供根本的基础和更多的借鉴。 试以三点概括之:

第一, 民盟政党理论和基本政治纲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同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历史内容, 并始终顺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能够团结党内党外一切积极力量。 其不断调整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也是民盟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个新兴政党不断成长成熟、 发展壮大的过程, 是民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不断探索和追求民族解放、 国家富强、 社会民主的政治道路和政治理想的历程。

第二, 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史明确标示出民盟成长发展的基本思想和政治轨迹: 民盟由最初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和西方政治色彩的 “精英化” 民主政党, 成长为完全站在无产阶级一边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左派政党, 为成为建设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 “参政党” 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 民盟政党理论的发展史过程清晰地昭示出: 一方面民盟是在民族解放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斗争风雨中成立成长, 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另一方面, 民盟也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影响和帮助下成立成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具体指引和领导下不断成熟发展的。

总体而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民盟的政党理论和实践, 是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宝贵财富。 值得在重构框架的基础上深入开展研究, 做到以民盟史研究为“根”, 发掘政党理论之 “魂” 的 “从头讲”, 为进一步完善现有民盟史的构架, 更为以民盟的理论传统接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精神理念, 从“照着讲” 到“接着讲” 提供基础性研究支撑。

注释:

①根据 《中国民主同盟简史: 1941—1949》, 北京: 群言出版社, 1991 年版;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3 年版等文献整理。

②如邱钱牧、 林健柏曾在 《论民主同盟三中全会——民盟的历史转折点》, 北京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3 年第4 期一文中, 将民盟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质定位为 “对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错误政治路线进行了彻底的清算”。 赵锡骅 《也谈民盟的历史发展和性质——与邱钱牧、 林健柏商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 年第4 期, 对这种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商榷。

③本段情况根据郑大华 《张君劢与1946 〈中华民国宪法〉》,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年第2 期; 左玉河编 《张东荪年谱》, 北京: 群言出版社, 2014 年, 第354、 366 页等资料整理。

④1941 年10 月28 日, 中共机关报 《解放日报》 发表以 《中国民主运动的生力军》 为题的社论, 称赞民盟宣布的政治纲领强调了 “抗战到底, 加强团结, 保障人权, 结束党治, 革新内政的必要”, 并指出: “这是抗战期间我国民主运动中的一个新的推动。 民主运动得此推动, 将有更大的发展, 开辟更好的前途。”

猜你喜欢

民盟宪政政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民盟福建省委会向福建中医药大学捐赠《精正大医图》
向党而生伴党行——湖南民盟地下组织建立前后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与民盟关系探讨——兼论政党关系和谐
论晚清宪政运动与民治精神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宪政视野中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