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编辑出版人才培养的机遇、误区与重心
2024-01-18张昊杨忠杨
张昊 杨忠杨
国内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1995年的江苏无锡市技工学校,该校提出产教融合是提高生产实习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梳理可发现,与产教融合有关的论文多集中在职业教育层次,相关学者就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特点、难点、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在宏观和微观方面结合实践做了分析探讨。而关于本科、研究生等层次的教育研究相对较少,袁靖宇提出产业与高等教育关系发展的六个阶段,张鹤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产教融合的现状和问题,并给出了国外产教融合发展的参考建议。这些学者的研究在宏观上迈出了本科、研究生教育层次产教融合研究的脚步,但尚未涉及具体专业的发展。
2011 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促进产教深度合作”的要求。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产教融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就加强产学研结合、产教融合做出重要决策,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部署中,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2017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2019年9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多部门公布《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健全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若干重点领域,推动‘双一流’建设等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该方案旨在推进高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产教协同发展,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在政策上将产教融合正式与高等教育连接起来,或将成为今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重要导向和参考。
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制度安排,也是经济制度、产业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教育与产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产业的主要功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物质文化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这一生产要素。从概念上来看,产教融合体现了两种不同社会分工的融合,二者带有天然的差异性。笔者认为产教融合体现着产业和教育两种不同的产业形态,为了共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利益目标可在组织制度等宏观和实践操作等微观上深度融合。
当前,我国在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某些高校因教育意识不足、师资匮乏、目标不明确等主客观原因,导致培养的学生成为能说不能干的口头理论家。再加上本科阶段的理论储备有限,专业业务素质不够强,编辑出版专业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不被行业认可。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政策为编辑出版专业发展带来的机遇,指出高校要规避的误区,并就如何更好地培养专业人才给出了建议。
产教融合给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1.增进双方了解,缩短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
产教融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企业不再单纯地以人才接收者和使用者的角色出现,而是以培养者的角色和学校一同出现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相关出版单位可以给学生提供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也可以将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传递给学生;辅导员通过职业规划、就业形势等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自我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双方增进了解,学生毕业后到单位能极大缩短角色转换周期,减少新人试用期流程,尽快上手;企业可针对学生的能力和特点安排更合适的岗位,减少人力资源部门的协调时间。
2.解决高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当前高校引进新教师的门槛较高,普遍要求博士及以上学历,且年龄普遍要求在35 岁以下,这就导致大量编辑出版专业的新教师一路读到博士毕业,虽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深入行业实践工作过,严重缺乏编辑出版实际工作经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编辑出版专业的实践性强,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具备宏观的理论水平,也要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水平。产教融合能为人才培养的“双师制”提供保障,实现以业促教,企业业务骨干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亲自带专业课,能提高快速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可以在相关企业挂职培训,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丰富授课内容;辅导员也可直接与企业对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完美结合,了解行业就业前景,提早引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3.增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吸引力
以往高校聘请业界导师主要靠人际关系或资金、荣誉称号等维系,受制于高校人才引进的限制,难以将其聘为正式教师,但兼职教师的薪资和荣誉称号不足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导致业界导师没能切实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仅仅是不定期地开展几次讲座、交流而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可以与企业签订相关协议,双方交换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教师到企业把脉问诊,企业专家到高校传经送宝,互通有无。另外,高校可以派学生到企业开展实训,企业派员工到高校进修深造,解决双方的实际问题,也为双方发展带来实际利益。
4.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和平台
高校组织行业类讲座需要四处寻找业界专家,出版单位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也要多方寻觅专家学者,二者均在探寻中浪费了大量时间精力。产教融合后,可畅通渠道为双方搭建终身学习平台,为人才培养和人才成长的全过程服务。学生在校接受学历教育,参加工作后可进行继续教育,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进一步打破地域限制,将学习的触角从学校的本、硕、博阶段的学历教育延伸到工作单位,实现在职教育和职后教育全覆盖。
5.产教融合为产学研一体化服务
当前,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行业发展,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培养的专业人才落后于行业发展。通过产教融合,高校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行业一线,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前沿的专业知识。企业也可以在教师专业理论的指导下做出更科学合理的可行性分析,降低试错成本。双方的成果都可以应用到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或补充授课内容,保证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与实践脱节,不被行业淘汰。
6.留住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各地区出版单位投入时间和精力参与高校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自然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为己所用,服务所在行业。同时,各地政府也都打响了人才战,在政策导向下,政府搭台唱戏,为产业和教育搭建桥梁,有利于发掘和培育人才,使产教融合政策发挥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
产教融合背景下要规避的误区
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不是培养技术工人
产业跨界融入教育行业,为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新机遇。在人才培养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就业要求不可避免地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编辑出版专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企业也对人才提出实用性的要求,但要明确编辑出版专业的高等教育并不是为了培养技术工人。编辑业务流程技能学习的难度相对较低,可以通过集中学习和反复练习取得进步,编辑出版专业高等教育开设了相关专业理论课程,能够为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出版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2.企业需求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参考而不是根本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虽要结合企业需求,但不能完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当前出版单位正进行融合转型,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文案编辑、美术编辑等传统岗位,技术型、产品型、运营推广型等人才都变得炙手可热。但产业变化速度快,当前热门的岗位或技术会在一段时间后变冷,因此不能为了行业需要而培养订单式人才。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考量,培养学生既要掌握专业实践必备的业务技能,又要具备驾控全局的宏观视野和能力,成长为会管理、善经营、有创意、能运营、工文案、懂版权、理论专、业务精的复合型人才。
3.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视思政教育及文化性
出版行业具有文化属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强化这一特性。产业发展追求经济效益,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尤其要注意产教二者的协调平衡。企业参与教学,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目的是培养“产销对路”的专业人才,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通过实践检验理论,进而丰富和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这一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专业使命感以及爱国主义情怀,强化出版业在文化积累、文明传承和思想政治方面发挥的作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综合育人。
4.不能强迫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享有发展的自主权,可以依据其发展目标和规划决定是否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即使是政策导向下的产教融合也不能强迫企业。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扮演着调停的角色,涉及产业和教育双方核心利益的问题时,不能利用行政干预手段解决,而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以一些政策条件和相关优惠进行引导,将决定权交由融合双方,并要求其对融合效果负责。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人才培养重心
当前,我国已有上百所高校开设编辑出版或数字出版专业,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本、硕、博完备的学历体系,出版人才培养呈现出多专业、多层次、多渠道、多规格的高等教育格局。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研究同步发展,并与我国出版产业的改革发展互相支持、紧密配合。新时代对我国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提出挑战,产教融合发展为高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梳理出版业的发展历程明晰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所在。
1.人才培养要强化政治导向把控能力及高校思政教育
当前,新闻出版划归中宣部管理,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新闻出版行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更突出强调这个特殊行业的文化属性,这也就要求高校在培养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时要训练学生的政治敏感度。在开展相关理论课程和实务操作训练时,应强调选题策划的政治导向、审稿把握稿件的政治性等具体编辑流程中政治性的重要性,并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感知,并能发现相关问题。思政教育应扎根编辑出版人才培养全过程,如辅导员需时刻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政治理念,提高思想引领,弘扬红色主旋律教育。
2.课程设置要遵循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核心课程+特色课程”
编辑出版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等课程内容相对稳定,各高校教师讲授这些课程时的差异不大。虽然授课教师和选用的教材有所区别,但专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很难体现出各校的差异性。为了满足市场不同的人才需求,各高校应在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与本地区的优秀出版单位深度合作,立足学校和学院的积累,深度开发或优化已有课程,并打造特色课程,使学生具备独特竞争力。同时,要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课程思政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强化专业和课程的价值导向。
3.保持创新思维和创意策划能力
出版业从来都是创意产业,无论是作者的原始创作,还是编辑的编辑加工,抑或是出版发行人员的营销推广,都体现着极强的创意策划能力。当前,业态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都在倒逼出版创新,出版人才也要提高内生动力,释放发展活力,既要在选题策划等具体业务上创新,也要解放思想,进行理念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让选题脱颖而出,如何保证出版物叫好又叫座,都需要编辑的创意和经验把控。对此,编辑出版人才在校期间要通过“双真”实训、参与项目等方式锻炼自己,在市场竞争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坚定文化人的职业理想
坚定文化人的职业理想可以为专业学生起到精神向导的作用,指明奋斗和前进的方向,提供一种与奋斗目标相一致的内生驱动力。出版业一直以来就自觉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导向,从古至今都做的是延续人类文明、传承优秀文化的事业。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作为一种相对稳定和长远的内容提供者,编辑出版专业学生更要树立远大志向和职业理想,自觉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生产、传播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出版物产品,发挥好出版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思想引领功能。
5.培养立足行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势不可挡,出版业态剧烈变革。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术业有专攻”,而是要有全局意识和宏观视野,能够在对整个出版行业发展和产业生态系统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专长,继而在自己的专长领域内成长为行家里手。出版人要面对的也不再是单纯的审稿编书,还要有融合发展意识,不仅要考虑成本、技术呈现、用户满意度、项目的协调推进等问题,还要考虑项目的长生命周期,等等,因此一个合格的出版人才必须要具备立足行业的组织管理能力。
6.锻造有“工匠精神”的编辑基本功
技术的发展使得内容载体、呈现方式多样化,行业的边界被一再模糊,出版的外延一再拓展,但出版行业应做好价值判断、内容甄别,传播优质内容的内涵价值没有变。从业者只有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生产出质量优、品位高、价值好,经得起时间检验,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出版作品。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基础环节,掌握基本技能,先把小事做好,再成就一番大事,要培养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的工匠型编辑。
7.加强新媒体运营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运营模式正逐渐被新媒体平台取代,短平快的信息化时代使得当代年轻主力群体更愿意从手机平台中快速汲取信息。短视频、公众号等新媒体运营方式占用时间短,用户使用门槛低,有助于提高碎片时间利用率。产教融合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更需要与时俱进,不光要做好出版,还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做好营销,加强新媒体运营能力。例如,可利用当下热门的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方式,结合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助力出版物营销。
结 语
产教融合政策的落实为编辑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解决了师资、课程内容等方面的现实困难,也使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产生更紧密的联系。编辑出版专业学生应具备更强的业务能力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为今后就业、深造或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对此,高校要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合作,从而达到产学研协同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目的。但目前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培养多停留在具体的区域内,未能开拓更广泛的区域,形成跨区域联动、跨产业融合的局面。产教融合或将成为人才培养改革的一个契机,其科学性和可行性仍值得持续关注,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