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研究
2024-01-18常苗杜荣张飞
常苗 杜荣 张飞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立德树人不仅是高校立身之本,也是大学人才培养之本。具体要在思政教学中对立德树人进行有效落实,其中“德”之要义,学理无疑具有多元、丰富属性,这意味着,思政课肩负的“立德”责任也具有多向性与广泛性,想要提升思政教育水平,就需要对“立德”向度与任务进行梳理与系统完成。进入到新时代,文化、经济都出现了巨大改变,过去单一性的人才培养很难契合新时代需求。多元化文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发展趋势,而且这也是全新的文化领域,对重构高校思政教育、推动教学改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对于大学生而言,对其进行思政教育,在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有必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管理载体功能进行有效发挥。当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学生行为与思想会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为此,思政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紧密结合当前形势,立足多元文化视角积极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显著提升教育效果。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多元文化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多元文化应用能力
进入新时代,国内高校思政教育已经历多轮改革,该领域的教育也由过去的单一维度朝着多维度发展。不过部分高校在此领域的教育水平依然偏低,存在着轻视文化、重视思想的问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进而使得部分高校在此教育领域呈现形式化趋势,很难对新时代思政教育问题进行科学规划。为此,新时代必须要将多元文化作为重要基础,积极强化该领域教学的改革,这也是对上述问题进行解决的科学策略。为此,高校要对多元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运用,对不同文化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吸纳,同时将其应用至思政教育,显著提升该教育活动的文化影响力,使得思政教育工作具有系统性,有效解决其中文化缺失的问题,进而为思政教育高质量、长效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2.构筑高校大学生思想安全及心理安全教育防线
我国文化在五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极具东方色彩的特征,具体就是文化具有极高的创造力和包容力。正是如此,我国文化与经济在持续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催生着新兴文化。以多元文化视角为基础,积极强化高校思政教育革新,必须要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建强大的心理与思想教育防线,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增强其对西方文化的辨别能力,使得高校思政教育有着良好的工作环境,显著减小外部负面因素带来的干扰,为后续思政教育深化改革提供良好基础。
3.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实际的有效性
在过去较长时间内,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重点内容就是要提升该教育工作的实效与有效性。当前该教育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在于有关教育思想和内容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不能立足于新时代视角,对新兴教育理论、新兴文化等进行引入,依然沿用过去的单一文化模式,对多元文化产生了排斥心理,进而使得思政教育在高校的实效与有效性显著下降。进入到新时代,必须要基于多元文化,对思政教育进行深入改革,积极汲取多元文化中丰富的思想精华,并将其与思政教育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现代化改革,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同时还能创新多元化方法与形式,为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提升提供基础。
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现实困境
1.思政教学观念落后
从立德树人的角度来看,思政多元文化融合教学不仅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也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足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多元文化模式为基础,积极开展一些以多元文化为基础的教育活动。走思想政治道路,强化大学生的多元文化取向,增强大学生的思政文化意识,培养大学生基于本土文化的文化自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实现思想政治多元文化融合教育改革的目标。然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可以看出,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陈旧。同时,也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基础较差以及部分教师教学模式较为死板、比较单一等问题,影响了思想政治与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与发展。
2.大学生对本土文化认知不足
从多元文化主义的角度来看,要以本土文化为基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多元文化主义的相互融合,不断引导大学生进行文化比较与分析,提高大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通过此举,可以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对多元文化信息的吸收、利用和思考,实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与多元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例如,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贯穿着大学生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应将关注重点放在本土文化传播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深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理解。
立德树人视域下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的实践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立德树人视域下,人本化思维理念成为思政教育改革的主流。教育领域对以人为本理念给予极高重视,而这个理念在高校的实践,就是要将大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这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显然带来严峻挑战,当然,这亦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导。正是如此,高校思政教育必须要将大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譬如,基于多元文化,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需要对大学生当前的行为意识、思想模式、观念等进行充分了解,然后再汲取多元文化内容,再与思政内容进行有机融合,通过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文化进行科学的引领,使之对文化信息进行深入认知与科学探究,进而增强这些学生的文化自信心,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与有效性。
2.真实性原则
基于多元文化,对思政教育进行深入改革,关键需要在思政教育内容中融入丰富的多元信息,从而使该教育更加具有人文属性,对大学生进行有效教育,让大学生核心素养得到更好培养。在思政教育领域,运用多元文化,对真实性原则进行认真遵循。在具体思政教育环节,不管渗透与融入怎样的文化,都需要确保真实属性,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文化信息进行采集与挖掘。按照大学生发展所需,强化学生的文化教育,使之能够提升多元文化认知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显著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譬如在思政教育内容体系中融入多元文化,就能激发大学生对文化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创新性思维,使之对文化产生更为深入的认知,从而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提供重要基础。
3.网络化原则
随着信息化发展,高校思政教育发展在引入多元文化过程中,还需要遵循网络化教育原则,使思政教育实施效果显著提升,进而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第一,在实施思政教育之际,要对网络教育模式进行运用,对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在教育体系中融入多元文化,由此提升该领域教育水平。譬如,在思政教育环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对多元文化信息进行灵活、动态的展现,使得大学生对这类信息有更为直观的了解,进一步增强其文化自信。第二,将网络作为多元文化载体,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空间,让他们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学习丰富的多元信息,进而对这些文化信息进行相应的实践。譬如,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能够互动交流的主题活动等,促使大学生主动研究,对多元文化进行相应实践,深化大学生的认知,强化其对传统文化的自信。总而言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不仅要在课堂上强化融入,还需要在网络环境中融入。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措施
文化多样性和网络时代的到来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新理念和新技术,它不仅是高校教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必要条件。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性。
1.强化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相互渗透
将多元文化渗透教育,必须要将发展多元文化教育作为关键点,将其中的前瞻性、时代先进性等有关内容进行提炼,然后将其融入至思政教育,进而促使大学生能够站在现代文化角度,深入理解思政教育内容,使之提升知识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其对思政学习的主动性,有效消除他们对思政教育的抵触心理,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更好接触,并为思政教育工作有效开展提供重要的空间。譬如,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将电竞文化、网络娱乐文化等内容进行融入,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得到教师的科学筛选,将其中有助于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吸纳,在课堂上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大学生对思政的学习兴趣,并将多元文化更好地渗透至思政教育之中。当然,通过这种融入,还能有效提升教师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水平,激发教师在此过程中保持中立角色,利用思政教育路径对多元文化进行传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强化他们对多元文化的深入理解,为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
2.创建基于多元文化的思政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发展初期,思政教育评价与考核体系主要立足于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与日常课堂表现,通过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打分,得出学生成绩,然后据此为学生提供建议,也为课堂教学提供相应的改善支持。基于多元文化视角推动思政教育革新,不仅要对传统的考核与评价模式进行淘汰,而且要基于多元文化作为重要载体,构建创新的考核、评价系统。对传统以卷面分数为核心的考核方式进行革新,要基于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深度、实践能力进行相应的评价,使得他们能够对自身学习局限性进行及时掌握,并在后续学习中能够进行优化。教师也能基于多元文化重构教育考核系统,激发教师更加积极地掌握多元文化,主动学习相应的教学技巧,为后续相应的教育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积极开展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思政教育活动
过去的思政教育观念认为,在开展教学之时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较为严肃的学习氛围,在学习实践环节,也不能将学生置于顺境之中,而是要尽可能地将其放在一个困境中,从而对大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可是新时代大学生对这种教育观念呈现出非常反感的态度,这导致他们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思政教育质量也会随之下降,学生与高校甚至会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矛盾。积极创新以多元文化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引入大量的实践活动,提升思政教育趣味性,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深入挖掘,使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起到很好的引导效应,进而让大学生在较为活跃的氛围中对思政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这样也能有效消除大学生对思政教育所产生的刻板印象,使思政教育很好地契合大学生需求,实现学校与学生的相互协作,彻底消除双方的对立情绪,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4.融入心理教育
部分大学生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这方面,高校教师要采取有效途径,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例如,对于新入学的学生,在收集基本的学生信息时,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方法,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物质帮助。例如,建议贫困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此外,辅导员需要与这些学生进行及时沟通,提供更多的心理疏导,不断鼓励学生正确认识与肯定自己,建立自信,让学生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加高效。
5.促进多元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生活化融合
教育生活化简单来讲就是在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深刻的思政内涵,激发他们利用学会的思政知识解决自身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而显著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另外,将思政教育与多元文化实现生活化教学融合,还能针对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局限性进行相应解决,将多元文化作为重要的教学创新点,显著增强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思政教育的紧密关系。在此过程中,高校还需要加强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构建,使得思政教育与多元文化的联动得到更好强化,同时利用多元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并能促使他们对思政学习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进而促使思政教育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增强思政教育的长效性与有效性。
结 语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思政多元文化融合教学改革还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对教学模式进行积极创新,丰富教学内容,打造科学的管理载体,积极拓展学习空间,为大学生构建活跃、互动的教学氛围。思政教育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构成,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为此,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要立足于多元文化视角,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显著提升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