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吉林: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文化名城
2024-01-17赵新宇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发展是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吉林市作为吉林省委确定的全省副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全域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打造旅游文化名城的良好基础和条件。
如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构建形成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新型文旅产业体系,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吉林市有了自己的答案。
山水、人文、产业资源得天独厚
吉林市是东北城市中为数不多的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俱佳的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城”,拥有龙兴福地、陨石之乡、雾凇名都、京剧故里、魅力江城等诸多美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脉和松嫩平原交界带,全市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100余座,城区森林覆盖率达54.9%,是东北地区首个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的城市,山水风光钟灵毓秀。城外“青山环绕如画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犹如四神拱卫,蕴藏着众多名胜古迹、典故传说。吉林市水系发达,松花江蜿蜒穿城而过,两岸百里“清水绿带”浑然天成,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凭借丰满、红石、白山三大梯级水电站,形成了松花湖、红石湖、白山湖“三湖叠翠”的胜境。辖区内有中国四大气象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最大的石陨石——吉林陨石;作为世界三大粉雪基地之一,还建有世界一流的滑雪场——北大湖滑雪场、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是集青山绿水、凇情雪韵于一身的北方山水城市。
吉林市历史悠久,人文历史丰凝厚重,早在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从西汉初年开始,先后出现夫余、高句丽、渤海等少数民族地方政权。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宁古塔副都统安珠瑚筑城于松花江之滨,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曾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长达278年。
往事悠悠、岁月流传,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灿若星河的文化瑰宝,现有各类文化遗存208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占全省四分之一;清末吉林巨商牛子厚创办了中国最早的京剧科班,培养出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一批京剧艺术大师,吉林市因此被誉为“京剧第二故乡”。
吉林市也是一座拥有红色基因的革命之城、英雄之城,东北抗日联军著名将领杨靖宇、魏拯民、周保中等曾在这里浴血奋战,拉新战役打响东北解放第一枪,作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现有各类红色遗址239个,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发现抗联相关遗迹3000余处,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北抗联遗址。
吉林市是东北近代工业的摇篮,基础产业久负盛誉,明代就设立了手工业船厂,是当时中国北方最大造船基地;1884年(清光绪十年),与江南制造局同期设立的吉林机器局,是“洋务运动”东北地区唯一的兵工厂,也是东北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铸造了我国第一套银币。
上世纪初,吉林市是东北铁路的重要枢纽,吉长、吉敦、吉海三条铁路在此交会,其中吉海铁路是东北第一条中国人自建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吉林市迅速成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落地吉林市的有7个半,上世纪50年代工业产值占全省三分之一。
吉林石化是新中国化工长子,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第一炉电石;丰满发电厂被誉为“中国水电之母”。如今,中石油120万吨/年乙烯装置项目已上马,达产将再造一个“吉化”;有“中国碳谷”之称的吉林化纤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腈纶纤维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全市现有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3个、省工业旅游基地7个。
吉林市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处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黄金奶源带”上。勤劳善良的江城人民,依托俊逸秀美的松江水,沃野千里的黑土地,成就了中国著名的“优质粳稻贡米之乡”和“生态稻米之乡”,粮食年均产量90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
吉林市还是长白山天然绿色特色产品的主要产区和集散中心,蛟河黑木耳、桦甸黄牛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磐石拥有全国最大单体灵芝种植基地,舒兰正在建设中国白鹅养殖第一县,永吉紫苏占据韩国80%市场,松花湖“三花一岛”驰名东北。
全力打造四季旅游产品体系
吉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四五”时期将打造“旅游文化名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集群”分别列在“四个发展定位”和“六大产业集群”之首,通过深入整合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吉林市深入实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编制《吉林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吉林市旅游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计划总体方案(2023—2027)》,完善冰雪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专项规划,大力推进文旅融合转型升级,加快打造世界顶级冰雪旅游目的地、国内休闲度假康养胜地、区域性旅游中心城市。提出未来五年冰雪和旅游业收入实现倍增,分别达到700亿级、2000亿级规模的发展目标。
目前,全市有旅行社98家;A级旅游景区36个(其中4A级12个、3A级10个);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212家(其中5A级8家、4A级21家),数量占全省36%;星级宾馆8家,总床位数10万余张。特别是在雪场建设方面,2022年,北大湖滑雪度假区成为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滑雪度假区,雪道数量、接待床位数量当年翻番,实现“一年再造一个北大湖”。万科松花湖度假区连续6年蝉联世界滑雪大奖。两家雪场先后获评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
近两年,吉林市每年推出四季特色文旅精品线路100余条,构建了春登山踏青、夏避暑休闲、秋观枫赏桦、冬赏凇滑雪四季旅游产品体系。2023年4月27日,以“踏青品鱼·寻味江城”为主题的第14届开江鱼美食节拉开春季旅游序幕,“五一”假期,全市接待游客126.4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6亿元。特别是借助冬奥契机,全市走出了一条具有吉林特色的冰雪经济发展之路,荣获冰雪旅游十强城市、冰雪旅游城市十二佳等多项荣誉,冰雪产业现已成为全市最具特色、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旅游业态。
2024年的“小砂糖橘探游吉林市”“圆圆宝的吉林市美食之旅”以及“吉林市请出了自己的凤凰传奇”等多个热点事件频繁登顶“抖音吉林榜”榜首。烟花河灯会、百年东市、陨石博物馆获评文旅部2024文旅创新十佳案例。2024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837.44万人次,同比增长68.73%;实现旅游收入494.63亿元,同比增长75.82%,两项指标增速均排名全省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