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泥人
2024-01-17
乐亭泥人制作技艺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清末民初,专业性泥人作坊纷纷涌现,以教军场赵清增为代表的泥玩具艺人蜚声于世。20世纪30年代,河北乐亭当地戏曲艺术盛行,以戏曲人物为题材的手捏戏文人物便应运而生。新中国成立后,城北胡庄村泥人生产形成较大规模。1980年,泥塑艺人赵玉明秉承祖父赵清增的传统手工技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研究开发出大量新产品,使乐亭泥塑艺术进一步发展。
乐亭泥人题材丰富、制作精湛,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土质细腻纯净,可塑性极佳,制作工艺极为复杂,有搓、揉、挑、捏、印、压、贴、镶、插、推、糊等技艺。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模具泥人,批量生产,量大价廉。多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主要供儿童玩耍。另一类为手捏泥人,此类作品构思巧妙,惟妙惟肖,雅俗共赏。这些作品一般先从脚部捏起,自下而上,由里到外,一气呵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了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其装饰精美,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
乐亭泥人在造型上采用浮雕方式处理突出轮廓,而不像雕塑那样强调体积感,以浅刻处理一些线条图案。同时,向塑像中心压缩处理构图,通过缩短人体比例,突出主要部位。
在透视关系上,传承了中国画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塑造人物或庄重秀丽,或夸张诙谐的状态,大多人物比例并不严格遵循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所说的“站七、坐五、盘三半,一个巴掌半个脸”的说法,在细节表现上追求大体形似,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塑造,或夸张,或严谨,准确把握人物比例,凸显人物性格和特征。
乐亭泥人的高超艺术处理手法,构成了泥人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可以直接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趣味,其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是河北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河北公共文化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