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种“德禹201”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2024-01-17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200
●李 丹(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综合服务中心 吉林 长春 130200)
玉米是吉林省重要的粮食生产作物,“德禹201”淀粉含量较高,具有品质优、抗病性强、产量高等特点,是吉林地区玉米极早熟区种植的新品种。
1 亲本来源
“德禹201”是吉林德禹种业有限公司以自选系547A为母本、自选系547B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品种审定编号为吉审玉2018003。
1.1 母本
自选系547A的选育基础是以美国杂交种为选育材料,通过系谱法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2007年在吉林、海南9个生长季节选择自交,直至2012年育成稳定的自交系S6。其抗大斑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玉米螟等病虫害,通常产量为3500 kg/hm2以上。
1.2 父本
自选系547B的选育基础是以德国杂交种为选育材料,通过系谱法经过多代自交选育而成。2007年在吉林、海南9个生长季节选择自交,直至2012年育成稳定的自交系S6。其抗丝黑穗病、茎腐病、穗腐病等病害,中抗大斑病,通常产量在3500 kg/hm2以上。
2 特征特性
“德禹201”为极早熟品种,生育期为113 d,王永生等[1]通过试验对比发现,“德禹201”全生育期比对照“德美亚1号”多1 d,需要≥10℃活动积温2100℃左右。“德禹201”的幼苗叶鞘为绿色,叶片淡绿色,叶缘绿色,花药呈浅紫色,颖壳绿色。株型为半紧凑型,株高为299 cm,穗位高114 cm,成株叶片数19片。花丝呈浅紫色,果穗筒形,穗长20.4 cm,穗行数14~16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马齿形,百粒重37.5 g。经过2年2次的人工接种抗病(虫)性鉴定发现,其高抗丝黑穗病、茎腐病及穗腐病,抗灰斑病与大斑病。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检验:“德禹201”籽粒容重为768 g/L,籽粒蛋白含量为11.46%,粗脂肪含量为3.94%,粗淀粉含量为75.81%,赖氨酸含量为0.29%。
3 产量表现
王永生等[2]于2016年、2017年在不同区域对“德禹201”的产量进行了试验。以“德美亚1号”为对照品种,2016年“德禹201”平均产量为10 712.6 kg/hm2,“德美亚1号”平均产量为9386.8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14.1%;2017年“德禹201”平均产量为9822.9 kg/hm2,“德美亚1号”平均产量为9156.5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3%。两年平均增产约10.7%,增产较明显。在2017年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中,“德禹201”的产量表现也优于对照品种“德美亚1号”,5个试验点的平均产量为9659.3 kg/hm2,比对照品种增产7.8%。对比发现,“德禹201”产量比对照“德美亚1号”有明显提升,值得在吉林玉米极早熟地区进一步推广。
4 栽培技术
4.1 种子处理
播种之前要精心挑选种子,去除偏小粒、瘪粒以及其他杂质。若在病害较为严重地区播种,可在前一天用50 g的50%辛硫磷乳油加水1 kg搅拌均匀后喷洒在20 kg的种子上,闷种3~4 h即可摊开,阴干后播种。还可采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以种子数量的0.3%~0.5%进行拌种,或用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以种子质量的0.48%~0.64%进行拌种,以对病害进行防治[3]。
4.2 整地与播种
“德禹201”前茬最好选用豆茬,其次选择土豆茬或麦茬。选雨水调和地区,宜选择秋翻、秋耙、秋起垄地块,封冻前要粉碎根茬、埋杂草、碎土,完成耕地的秋耙深松。秋末起垄地块要在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冻一犁深时进行顶浆镇压,以避免因春季蒸发量大而导致跑墒严重。春整地要做到垄面平整,无秸秆与其他杂草,垄距要均匀、整齐,可适时早播。利用垄上的精良机械进行点播,要做到播种深浅大致相同,覆土均匀,播种后要及时镇压,确保一次播种出全苗。
4.3 合理施肥
合理的施肥是保证玉米高质量生长的前提,施肥时要施足底肥,氮、磷、钾肥均衡施用,基肥通常以农家肥为主,15 000~20 000 kg/hm2,复合肥400~500 kg/hm2。追肥时通常施加尿素300~375 kg/hm2,追肥可以配合封垄一次完成,以减少多次机械化作业对植株与土地造成的损害。
4.4 合理密植与田间管理
“德禹201”的合理种植密度为60 000~67 500株/hm2。播种后可以在出苗之前利用小雨后天气,对玉米田地喷施除草剂进行封闭除草,同时苗期要注意使用低毒的杀虫剂对黏虫等害虫进行防治,大喇叭口期要注意防治玉米螟。当玉米长至4~5片叶时,要结合中耕进行定苗作业,定苗时每埯留单株,7~8片叶时可进行中耕培土以及追肥等工作。
5 病虫害管理
“德禹201”抗病性较强,但在种植期间要注意防治大斑病与玉米螟等病虫害。
5.1 大斑病
5.1.1 发病症状玉米大斑病易发生在抗病品种上,是由大斑病凸脐蠕孢引起的一种病害。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会感染叶鞘和苞叶。病害通常先从玉米底部叶片发生并逐步向上扩展,严重时会遍及全株,但也有从玉米中上部叶片发病的情况。玉米感染大斑病后,通常会减产15%~20%,严重时则会减产50%以上。大斑病的发生与自交系的抗病性、轮作制度、气候条件以及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近年来大斑病病害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防治。
5.1.2 发病条件若土壤肥力较低则会导致玉米生长不良,并降低其抗病害的能力,玉米极易感染大斑病。所以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要及时对土壤进行施肥,补足氮、钾等元素以提高土壤肥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植株的抗病能力以降低发病率;若遇连续阴雨低温天气,有利于大斑病原菌的孢子分生,从而导致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玉米大斑病病菌以休眠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由于玉米连片种植区域较多且多为连作,通风透光性较差,这为大斑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5.1.3 防治措施大斑病可以通过测报制度进行防治,在玉米大斑病多发区域应有专门人员定期观察玉米大斑病发生情况。若发现田间出现病株且空气湿度大时,应指导农民进行适当的防治。农业防治可以通过改善田间的通风与透光条件,促进玉米健康生长。玉米收获之后要及时对田间残株进行清理,以免成为第二年大斑病发病源头。大斑病发病初期可以先摘除植株基部黄叶、病叶,减少再次侵染菌源,增强通风透光度然后喷施杀菌剂,发病初期可以选用的药剂有50%好速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以及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等。药剂之间交替使用可以避免病菌产生抗药性。
5.2 玉米螟
5.2.1 发病症状玉米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治理难度较大,难以真正去除。玉米螟会在夜间啃食玉米,将玉米的根、茎、叶蛀空,造成玉米穗粒缺失。被害玉米营养及水分传输受阻,长势变弱、茎杆脆弱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对玉米的正常结实产生严重影响,被玉米螟侵害的玉米减产20%左右。玉米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飞翔和扩散能力强。幼虫孵化后先集群在卵壳附近,约1 h后开始分散。幼虫有趋糖、趋光、趋触及趋湿性,幼虫老熟后多在其为害处化蛹,少数幼虫爬出茎秆化蛹。
5.2.2 发病条件玉米螟的发生条件与天气有关,暖春、暖冬为其幼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后期的虫害更加严重;种植户堆积秸秆也为玉米螟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越冬场所;玉米螟还喜欢在播种早的玉米产区活动,充足的水肥也为其生长发育提供了便利条件。
5.2.3 防治措施玉米螟可通过玉米与花生、红花苜蓿的合理间作进行防治,在玉米螟为害严重的地区,玉米抽雄初期,玉米螟多集中在即将抽出的雄穗上为害,可以人工去除2/3的雄穗,带出田间进行深埋或烧毁;还可以利用玉米螟的趋光性对其进行灯光诱杀,或利用性信息干扰玉米螟的正常交配行为;玉米螟有较多天敌,如赤眼蜂、黑卵蜂、瓢虫、步行虫等,可以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和盛期释放赤眼蜂或松毛虫;心叶期可在喇叭口内投施药剂,用1%辛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进行防治,剂量为15~30 kg/hm2,使用时加入5倍细沙或细河沙;可在雄穗打苞期用20%氰戊菊酯乳油进行喷施杀虫。
6 适时收获
当籽粒乳线基本消失,果穗苞叶变白松动,籽粒变硬、出现固有色泽,籽粒基部出现黑胚层时适宜收获,收获后要对玉米及时进行晾晒,以防霉变。
7 总结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户要对玉米品种有充分的了解,并掌握种植方法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玉米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