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孩子的抱怨
2024-01-17李莹莹
李莹莹
我的女儿今年五年级了,最近发现她好像总是爱发牢骚、抱怨。“妈妈,作业太多了,我根本写不完!”“妈妈,自习课的时候他们一直说话,吵得我不能写作业!”“妈妈,他们说我胖!”……
类似这样的话我几乎每天都听到,我跟她说抱怨解决不了问题,让她想办法解决问题,或者我陪她想办法,可她却说我不理解她。我是既生气又担心,如果她以后总是这么爱抱怨可怎么办?我该怎样做才能帮到她呢?
同样作为妈妈,我非常理解您想要帮助孩子的迫切心愿,也很欣赏您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孩子的变化,意识到经常抱怨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积极寻找解决办法的心态。
女儿放学回家后愿意主动跟您说自己在学校遇到的各种事情,说明她非常信任您,她敢于在您面前表达这些负面的情绪,更说明在她心里妈妈是能给她安全感的人,您和女儿之间有这些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对您后续更好地和孩子沟通非常重要。
抱怨本质上是对人、事、物不满的一种表达,孩子频繁地抱怨的确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影响。
经常抱怨会使孩子戴上“挑剔”的眼镜看待周围的人,会让孩子陷入“别人一定要符合我的期待、要求”这样绝对化的思维,这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和反感,进而陷入孤独或者孤立无援。
2缺少责任感
抱怨的本质是认为问题都是 “别人的错”或者“外在环境的错”,频繁抱怨会使孩子遇到困难或挫折时,习惯性地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会进行自我反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久而久之,孩子就会缺少承担责任的勇气。
抱怨会让孩子陷入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度关注问题的负面影响,无法积极主动发掘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以孩子说“我们老师讲太快了,我根本听不懂”为例,孩子的思维被困在“都是老师的問题”,她认为“只要老师讲慢点,我就能听懂了”,因而就不会去思考需要自己在学习中做哪些调整。
一想到这些不好的影响,父母就很想立即纠正孩子的行为,可往往父母越着急,孩子越难改变,进而影响到原本和谐的亲子关系。因此,父母在着急帮助孩子减少抱怨行为之前,需要先搞清楚孩子在用抱怨表达什么。有一次咨询室里来了个孩子,一进门就跟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作业太多了,好烦啊。”继续聊下去的时候,他说:“每天作业都好多,没时间睡觉,身体特累,特别是今天我们数学老师说要完成练习册,语文老师说要完成学习单,突然英语老师通知我们晚自习要完成英语测验卷。就我那个英语水平,测验肯定又五六十分。本来还打算今天早点写完作业早点休息,这下好了,全泡汤了!”
表面上这个孩子是在表达自己对作业多的烦躁和不满,但实际上,通过后续的交谈和分析,发现他抱怨的话语里包含着以下好几层意思。
他用抱怨的话语表达自己身体的疲惫,以及可能完成作业的烦躁和对英语测验成绩的担心。
他在表达自己遇到切实的困难或者挑战,即作业量超出了自己预期,打乱了想要早点休息的计划,以及英语测试超出了自己的能力。
这个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望是 “早点完成作业早点休息”,而不是不写作业,毕竟对绝大部分孩子来说,他们很清楚如果不完成作业自己是要承担一些后果的。
孩子的每一句抱怨背后,都隐藏着他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和渴望。怀有这样一份好奇心,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就有机会引导孩子正确地表达不满。
当孩子正处在发牢骚、怨天怨地的情绪中时,家长要做的不是给孩子建议、方法,那会加深孩子自己不被理解的感受,而应该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尽可能理解孩子的情绪,并倾听他们的愿望和需求。
比如孩子说“妈妈,他们嫌我胖”,这时候孩子内心可能有难堪、尴尬、难过、生气等各种情绪,如果大人说“谁说的,妈妈不觉得你胖”“跟你说了要少吃垃圾食品、少喝饮料你不听”或者“不要理他们,咱们只要身体健康就行”,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否定,好像这么小的事情不值得难过和生气。孩子会感觉自己没有被理解,那后续的沟通就很难进行下去。
这个时候妈妈如果说“他们嫌你胖,你是不是很生气、很难过?”孩子会感觉妈妈好理解我,他就更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妈妈听,妈妈可以进一步鼓励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帮助他一起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
如果孩子发现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不会被批评或惩罚,那么当他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就能更直接地说出自己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套上“抱怨”的外衣。
这就提醒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吃饭穿衣,还是学习计划、与人相处等,都可以鼓励孩子多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候孩子不知道,除了抱怨他还能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时候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尝试新的表达方式。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积累表达情绪的词汇,当各种复杂情绪来临时,尝试对自己的情绪命名,这个命名情绪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释放情绪和疗愈情绪的方式。
角色扮演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家长扮演孩子,孩子扮演那个让自己不满的人,帮助孩子从更多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进而更加平静地表达不满。
此外,还可以丰富孩子健康释放情绪的方法,例如写日记、运动、画画、找信任的人倾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