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精神卫生从业者如何实现自我增值?

2024-01-17赵旭东冯媛黄薛冰彭莉莉

心理与健康 2024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人工智能精神

赵旭东 冯媛 黄薛冰 彭莉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之一就是精神卫生领域。人工智能的引入,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咨询模式,带来了心理服务的多样化和创新性,而且增加了心理支持的易得性和便捷性。

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专业心理服务带来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以ChatGPT、文心一言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会取代专业心理服务吗?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人工智能时代,精神卫生从业者该怎样寻求自身成长,实现自我增值呢?

为此,我们专访了三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

上海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专业领域:心身医学、精神医学、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心境障碍(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障碍等相关疾病的诊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及临床心理科主任、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领域:临床心理治疗疗效机制及应用研究以及数字心理治疗研发应用。

平时主要凭借一些日常经验来工作的人,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挑战。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人工智能取代不了品质能力,例如从容应对,甚至可以反过来利用它的优势,让自己的工作更加有效率,更加有质量。

人工智能代替不了和文化相关的工作。因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人际关系背景之下,有很多不可言传的东西,或者是有高度变异性,一些信息是要靠现场捕捉、现场感受,现场表达来进行的,这涉及共情、心智化这一类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所取代不了的。

人类的情感、直觉有镜像神经元在发挥作用,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系统整合思维以及思维和情感的协调,人工智能可能做不到的。所以要强调,我们不光是做精准医学,要做精致的医学,就是要把医务人员真正的情感、文化、社会人文方面的训练都要动员起来。这样的话,人文精神医学是大有前途的。

人文精神医学讲的是每一个人的价值,每一个心理世界,每一种关系的意义,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所以不要仅仅依仗生物医学、神经科学的进展来拓展精神卫生服务,而是要靠这些“软科学”的内容,例如共情、心智化能力,要有灵性,要有感性,要有艺术性的发挥,来拓展精神卫生服务。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心理咨询工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近年来,模拟心理咨询过程的聊天机器人软件Woebot问世,通过这个手机App,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机器人进行交流,并且得到一定程度基于实证证据的回复,为需要心理咨询的人群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此外,在远程症状监测领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提取手机被动采集数据(如GPS、步数、手机使用行为等)所产生的数字表型与精神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也得到证实,为患者进行症状自我监测和自我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然而,由于现阶段对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的监管尚不完善,特别是数据安全和隐私方面的监管,加之部分人工智能算法的可解释性问题,导致人工智能产品转化到临床应用还存在一定距离。我们相信,随着未来技术和监管手段的进一步完善,人工智能技术将更多地助力心理咨询工作。

总的来说,它是一种拓展促进,正性的、积极的作用。从整个形势上来讲,全球人口都面临心理问题,并逐渐高发,心理专业服务需求巨大,心理专业服务者严重不足。由此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弥补这个服务缺口,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人工智能有一个标准化、结构化的特点,能够让心理咨询在为保持它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兼顾到服务品质的恒定性,这样的话无论是从数据的收集比较效果的评价,还是整个过程的实施都是有促进作用的。对于经验不足的初级心理治疗师,可以起到一个培训作用,有助于基层医疗机构心理健康专业人才的培养。另外机器自学习的功能,大数据的投喂,会让人工智能机器人专业成长速度快于人类。所有以上人工智能的特点,有助于推动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努力推进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

当前,人工智能还没有办法真正掌握模拟一个人的知、情、意、行,因为这些跟每一個人特殊的成长经历及个人经验有关,这些是人工智能办不到的。

在心理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要遵守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伦理和法律的规范。在哪一些话题、哪一个阶段、哪一类关系上要适用什么样的法律和伦理规范,这个大概人工智能也是一时半会儿学不会的。情感方面如喜怒哀乐、共情、心智化,人工智能也是难以模拟的。

ChatGPT的面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作为目前最为成熟的大型语言模型之一,ChatGPT已经被应用到多个行业当中,其中也包括医疗行业。有报道称,美国已有精神卫生机构将ChatGPT与电子病历相结合,在医生和患者线上视频问诊的同时,实时分析和总结对话内容,并完成病历的书写。

虽然ChatGPT高效的工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人类相媲美,甚至超越人类的水平,但互动内容的准确性仍然差强人意,尤其是现有版本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掌握还不够全面,其模型的优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此外,心理咨询中的“治疗关系”是目前阶段的ChatGPT无法提供的。对患者和医生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医患都认为人工智能产品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在共情和信任方面。因此,我们认为,ChatGPT在病历书写等标准化程度高、重复性较强的工作中能够对医生起到一定辅助作用,但完全取代还为时尚早。

我认为它们之间不是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如同电脑并不能取代人脑一样。在合理正确的使用下,科技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类发展的。例如我们医院研发的AI心理服务机器人“北小六”,它模拟人类真实咨询过程,初步界定问题后,结合全面量表评价,进一步对问题分类后,利用内置的标准化的心理治疗方案及心理专项能力辅导,自身完成相应干预。“北小六”可以做个体治疗,也可以做团体治疗。可以单独工作,也可以协助心理治疗师共同工作。对于一些基层医疗机构或者校园、养老机构等心理需求巨大但专业人员严重缺乏的组织单位,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支撑作用。

但是目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虽然能提供一些相对标准化的心理服务,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它们之间最关键的区别是当前水平的人工智能尚缺乏创造力和变通性,它的情感反应是不够的,需要与人类治疗师合作,处理一些深入的个体化的问题。

如果说通过ChatGPT就可以不和真人打交道,隐私就有了保障,这样的想法是比较危险的。与人工智能工作是很难有真实联结的。

我不建议人们依赖人工智能,还是要鼓励和真人有情感联结的。因为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心理健康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联结和情感交流。

ChatGPT作为“情感树洞”并不是新鲜事物,对数字技术类似的使用在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上同样存在。我们前面提到医患普遍认为ChatGPT无法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但是也有部分人群会觉得与AI沟通更自在。这可能源于一部分人群对隐私的要求较高,不倾向于在他人面前进行深度的自我暴露。

部分人群的社交焦虑水平较高,或存在社交回避的情况,与AI的交流能够帮助他们放下防备。然而,ChatGPT所回答的内容并没有得到任何的医学专业审核,存在风险,特别是在心理危机情况下,ChatGPT的危机干预能力更是没有得到过任何严谨的专业测试,使用时应尤为注意。

此外,隐私和数据安全仍然是我们所担心的问题。虽然ChatGPT和其他的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一定的匿名性,但其仍然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特别是用户如何长期记录一些较为深度的自我暴露,或不经意间透露了个人信息等情况,仍然会对用户的隐私保护带来一定风险。诚然,ChatGPT 作为“情感树洞”是人们情感倾诉的一个新手段,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提醒用户注意自我保护。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如果仅仅作为“情感树洞”,就低估了它的作用。它完全可以提供反馈,相互的交流,以及相对专业的支持以指导解决问题。ChatGPT可以提供基础的情感支持,对于面临复杂的严重问题的个体,还是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指导。

人工智能作为“情感树洞”可以说是一种情感陪伴,我们单方面的倾诉和宣泄,它不加评价提供全然的接纳。新生代的年轻人对这种支持会比较喜欢。我认为ChatGPT和专业心理服务结合,将来除了陪伴和接纳,很可能会有更细致的情感上的交流。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开发这方面的产品,它不光倾听,还可以回应,成为人生挚友。

无论是现实困难中的生活帮手,还是情感帮手,我认为这个发展空间是非常巨大的。它可以作为我们非常亲密的伙伴,而这个伙伴没有任何索取,只是为了付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精准的回应、情感的识别上就会适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越来越完善。

尤其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他们的精神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有这样一个能够提供情感陪伴的人工智能,就好比是一个好朋友,一个灵魂伴侣,这是很多人都梦想获得的。

精神卫生从业者要寻求自我增值,既要懂精致的医学、精准的心理学、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也就是循证医学和循证心理学),同时又要发展自己能够融洽适应社会的情商,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提供有用的精致的心理卫生服务。

如果一味地强调“硬科学”的进展,依赖人工智能,就容易对这个职业失去自我。我们还是要有职业自信,相信自己有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的特长。

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贯穿其职业生涯始终。在人工智能时代,心理咨询师的自我成长应该注重提升自己的“数字素养”。当下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空前,在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大背景下,心理咨询行业普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时代也不再遥远。

因此,心理咨询师群体应该把数字素养作为基本技能来对待,以更好地应用人工智能以及其他数字技术,提升心理咨詢的效果,更好地帮助来访者。

此外,我们建议咨询师群体不必焦虑自己是否会被取代。回顾历史,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行业的变革,与其担心自己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不如走在应用新技术的前列,思考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更好地帮助来访者,满足来访者的需求。归根结底,处理咨询师自己的焦虑,以及做到“以来访者为中心”,是心理咨询师成长的必修课。

第一,认知上的成长。一个新事物的出现,尤其在初期阶段,必然会有不足、有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它需要更多的学习,才能更加胜任,我们应积极地拥抱新生事物。

第二,勇于实践。即使是精神卫生从业者,仍然需要去拓展知识面,综合掌握知识的构成和知识的维度。也要更多地去接触新科技,了解新的技术手段,勇敢迈出一大步。

第三,交流合作、促进平衡。针对精神卫生从业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利用数字的手段建立一个全国基础的精神卫生服务网络,促进同行之间交流合作、共享资源、均衡资源。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人工智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拿出精神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