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艳:一件最好的衣服,像是一个最好的人

2024-01-17王秋璎

女友 2024年1期
关键词:服饰红色传统

王秋璎

2023年9月23日晚8点,一袭长五米多、重超五十公斤的“水天碧”长裙在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长裙主色为青碧色,以渐变的晕染形成温润如玉、青绿交辉的色彩,裙体长长的拖尾顺势逶迤而下,线条流畅,恰似潮水中涌动的波浪和一片山川的起伏。

长裙“水天碧”,名字源自宋代古诗《题倪文昌玉湖书院》中的诗句“一声欸乃水天碧”,由设计师楚艳操刀设计、制作,历时两年,采风几十次,易稿几百次,方绽放于西子湖畔。

楚艳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生人,成长于古城西安,自小目之所及皆是碑林、大小雁塔和青龙寺,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浸染。幼时,她流连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曾用小小身躯背着重重的画板在古城墙脚下一待就是一整日。母亲一度以为她会成为一个天赋异禀的画家,谁知,她12岁时翻开的一本彩色时装杂志,将她的人生拽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她成了一名服装设计师,绘画和线条成为最必备的也是最基础的技能。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第四届国际青年设计师大赛,大赛名为“design 21”,主题名为“雅致中华”,这场比赛,改变了楚艳的命运,让她重新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

那一年,楚艳还是一名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在旗袍设计课上,她接到一个作业——独立完成一件旗袍的设计和制作,并将成果穿出来展示。当自己亲自设计的中式旗袍上身的那一刻,楚艳感受到了传统服饰的内敛与含蓄。根据这种感受,她设计出作品参加青年设计师大赛,并拿到了“金奖”。

这次获奖坚定了楚艳对于事业方向的选择。二十余年来,她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楚和听香”,在母校北京服装学院一路念到博士,再一边奔走在创作一线一边留校任教。

二十多年,变的是时光和岁月,不变的是她对传统美学的坚守与创新。“不是传统找到了我,而是我找到了传统。这是一种寻根,我感受到了它的美、被它滋养了,于是心生欢喜。”

回溯过往,楚艳认为自己的人生有三次明确的分水岭:一次是研究生时期的获奖;一次是2011年创立属于自己的服装品牌“楚和听香”,并因此登上国际时装周;还有一次,则是2014年为APEC领导人设计的服装掀起“新中装”热潮。

从个人兴趣到专业化的体系表达,楚艳受唐、宋两个朝代的影响颇深,她的设计理念“绚烂而平淡,宁静而活泼”也由此而来。

在楚艳心中,大唐是一个贵族社会,它是华美、雍容、精致的,整个美学体系也围绕着贵族而展开,宫廷服装会使用珠宝、丝绸等材料凸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华丽但繁琐,不方便行动;宋代,平民生活普及,老百姓生活多姿多彩,无论是瓷器还是服饰,线条都呈现出更简洁的趋势,这也是“现代简约风”的萌芽。“可以说,宋朝的许多设计都为现当代美学奠定了基础。”

“唐朝的《簪花仕女图》呈现贵族女性的生活场景,宋朝的《清明上河图》《货郎图》《盥手观花图》侧重呈现市井老百姓的生活样态,关于服饰搭配的美学,俨然能够从这些图册中窥见一二。”楚艳说。

服饰配色方面,楚艳始终认为从来没有哪种单一的颜色能够代表中国。虽然唐代以红色为主、宋代以青绿色为主,但两个朝代既有红嫁衣也有绿嫁衣,属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有时还会与白色、黄色等共同搭配出现。

“大唐的雍容华美和大宋的简约优雅共同构成了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一个‘盛’,一个‘雅’,完善了传统服饰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设计衣服需要做许多功课,在设计“水天碧”时,楚艳重新研读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中的《宋画全集》,细细品味宋代的风雅与韵味,从人物造型、生活方式、色彩搭配等方方面面去感受。

“我的设计过程没有很抓马的时刻,也从不精神内耗。越是亲近中华传统文化,我的精神就越愉悦,哪怕只是观看一幅高清复制作品,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才气。那种能量是有穿透力的,能让我将这份事业日复一日践行下去……”

在北京服装学院,楚艳负责两门专业课的教授,一是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二是女装产品的综合设计。在服饰传承与创新的课堂上,楚艳对学生的要求是“知来处,明去处”。

她说:“现在国潮很流行,但国潮绝不是几个简单符号和元素的拼贴,而是要明白这股潮流究竟从何而来,去往何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婚礼上选择传统中式礼服,这种礼服以红色为主,就是从南宋流传下来的。还有结婚时要使用红色床上用品,将屋内装饰整体选为红色,也是有迹可循的。”

令人欣慰的是,她发现年轻设计师对传统文化探索的自主性更强,更愿意关注和探索传统服饰的领域。

“在我念大学时,大家还都在关注外国品牌,研究的也都是西方的时尚潮流,导师们一直反复提醒我们多关注自己的传统文化。今天大环境非常好,我们的文化自信也提高了,大家的关注点自动转移到了自己的文化领域。”楚艳说。

有时,楚艳路过公园、商场,会发现不少年轻人身着汉服等传统服饰,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她看来,新唐装、新中装、新式旗袍的流行,代表着老百姓对于传统服饰的接纳。她说:“现在国潮、汉服的受众大多是年轻人,尤其是00后,他们对此很有热情。改良后的传统服饰,是过去与现在的连接,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兼容。”

服装设计是一门造型艺术。除了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做项目,楚艳还常在课堂上告诉学生,学会观察人的特征、感受人的精神面貌也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功课。她说:“人都是视觉动物,在没有与对方进行深入的精神交流之前,会首先去感受其外在面貌。就这个层面而言,服装就是一种加持,帮助人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给呈现出来。”

依据楚艳的说法,服装搭配依托的是场景运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什么样的场合配什么样的衣服”。就像新闻有“三个w”,服装搭配也有属于自己的“三个w”,即when(什么时候穿)、where(在哪里穿)、who(谁穿)。同样是礼服,早中晚的穿法和用法是不同的,下午茶会和鸡尾酒会的礼服运用也有所不同。

衣服还可以帮助人们传递情绪,比如红色是热烈张扬、积极向上的,蓝色是深沉低调、忧郁内敛的。

对于传统节慶,国人一直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穿衣讲究。“吉庆文化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显得尤其重要,其实就是图个吉利,讨个好彩头,因此春节穿得过于素淡在老一辈那里是很不讨喜的,一定要穿红。”楚艳说。

红色自唐代就与国人结缘。初唐时期,红色染料传入中国,人们已经可以染出石榴红、朱红、玫红等鲜艳的红色,丝绸之路后更甚,彼时红色的染色技术得到大幅改善提升,“红色”由此成为唐人的心头好,他们常会在大型节庆中大量运用红色、金色、橙色。唐代以前,红色并不流行,但它从唐代起一跃成为全中国最重要的服饰颜色及吉祥物的用色,直至今天,人们都认为它是美好、吉祥、喜庆的象征。

在当下,除了服饰,春联、剪纸、窗花、鞭炮、灯笼等也都是红色的,这不仅与中国家庭的生活态度、财富观念等息息相关,还代表着辟邪、扫除霉运,与道家使用朱砂无异。

服饰的纹样也很重要。在古代,不同纹样在不同节庆可以讲出不同的祝福和寓意,这是自明清时期就形成的“应景纹”,即节日时要穿代表该节日情景的纹样。在楚艳的记忆中,最能代表春节的应景纹是“葫芦纹样”,因为葫芦的“葫”与一壶水的“壶”谐音,而“壶”又与“壹”字在写法上相通,故而可以表示“新年伊始”的美好寓意。

中国传统服饰的美背后蕴含着无数美好寓意,而那些美好寓意背后,又藏匿着中国人的智慧与优雅。穿越历史长廊而来的,不仅是一件小小的衣服,更是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美好愿景。

楚艳说:“将传统元素融入服装设计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而一件最好的衣服,则和我们的文化一样,是大气自信的,是不论吸收了什么,依旧不改本色的,就像一个最好的‘人’。”

猜你喜欢

服饰红色传统
红色是什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动物“闯”入服饰界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红色在哪里?
雪人的服饰
老传统当传承
追忆红色浪漫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